2023初级经济法基础高频考点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计算(一)
- 格式:docx
- 大小:38.82 KB
- 文档页数:5
【例5-2】假定某居民个人纳税人为独生子女,2019年交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后共取得税前工资收入20万元,劳务报酬1万元,稿酬1万元。
该纳税人有两个小孩且均由其扣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纳税人的父母健在且均已年满60岁。
计算其当年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答案】(1)全年应纳税所得额=200000+10000×(1-20%)+10000×(1-20%)×70%-60000-12000×2-24000=213600-108000=105600(元)(2)应纳税额=105600×10%-2520=8040(元)。
【综合案例分享】丈夫赵贤和妻子韩冰在北京工作,他们当年度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年收入分别为50万元和25万元。
他们关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基本情况如下:(1)两人名下都没有住房,两人每月发生固定住房租金支出(夫妻二人都是承租人)。
(2)他们共同育有一儿一女,且两个孩子均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3)两人都是独生子女,而且两人的父母都已年满60周岁。
(4)赵贤和女儿在当年度由于身体欠佳,分别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8.5万元和4.5万元。
根据以上情况,他们可以享受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如下:(1)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
(2)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每年18000元)。
(3)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人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
(4)赵贤和女儿的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即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万的部分,在8万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分析:如果将子女教育、住房租金、赵贤及女儿的大病医疗全部由丈夫赵贤来扣除。
丈夫赵贤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赵贤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年收入)-6万元(年基本减除费用)-2.4万元(子女教育)-1.8万元(住房租金)-2.4万元(赡养老人)-7万元(赵贤的大病医疗)-3万元(女儿的大病医疗)=27.4(万元)此时,丈夫赵贤的适用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为16920。
高频考点2: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权责发生制)。
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一、收入形式企业收入总额是指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货币形式: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非货币形式: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
非货币形式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
二、各种收入的确认时间(权责发生制原则)注1:其他收入注2: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多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收入中属于货币形式的有()。
A.债务的豁免B.现金C.应收账款D.存货『正确答案』A B C『答案解析』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企业所得税收入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B.企业促销提供的商业折扣,应按折扣后的金额计入企业的收入C.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D.企业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期限付款提供的现金折扣,应冲减企业的收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专项附加扣除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全年一次性奖金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个人转让房屋股权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的特殊规定捐赠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经营所得C.因任职在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D.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境内使用取得的所得【答案】ABCD考点02: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P194)1.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5)经营所得;(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7)财产租赁所得;(8)财产转让所得;(9)偶然所得。
2.综合所得(1)居民个人取得第(1)项至第(4)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2)非居民个人取得第(1)项至第(4)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
3.分类所得纳税人(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取得第(5)项至第(9)项所得,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例题•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居民个人综合所得的有()。
(2019年)A.工资薪金所得B.财产租赁所得C.劳务报酬所得D.财产转让所得【答案】AC考点03: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P197)1.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项。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办理汇算清缴。
2.应纳税所得额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费用6万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收入额(1)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考验六、应纳税额的计算(★★★)(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1.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2.间接法(1)应纳税所得额=年度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二)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老侯提示】此公式是把国内和国外所得混在一起计算,考试中也可以分开计算。
应纳税额=国内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抵)免税额+国外所得补缴税额【例题1·单选题】(2022年)甲公司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1000万元,免税收入100万元,各项扣除600万元,无不征税收入和结转的以前年度亏损。
已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甲公司2022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为()。
A.75万元B.250万元C.225万元D.100万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1000-100-600=300(万元),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300×25%=75(万元)。
【例题2·单选题】(2016年)甲公司2022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减免税额为10万元,抵免税额为20万元。
已知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则下列甲公司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A.1000×25%-20=230(万元)B.1000×25%-10-20=220(万元)C.1000×25%-10=240(万元)D.1000×25%=250(万元)『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例题3·单选题】(2021年)甲公司为居民企业,2022年度取得境内所得1000万元,境外所得200万元。
已在境外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40万元。
已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计算甲公司2022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的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2021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考点精讲第5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第一部分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考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单选题】(2020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企业和取得收入的组织中,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
A.事业单位B.民办非企业单位C.个人独资企业D.社会团体『正确答案』C 『解析』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缴纳个人所得税。
【多选题】(2019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有()。
A.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B.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C.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社会团体D.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正确答案』BCD『解析』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其他组织。
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选项A缴纳个人所得税。
考点:适用税率与征税对象(☆)考点:所得来源地的确认(☆)【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所得确定来源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B.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C.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活动发生地确定D.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正确答案』C『解析』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考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多选题】(2019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收入中属于货币形式的有()。
A.债务的豁免B.现金C.应收账款D.存货『正确答案』ABC『解析』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2023个税计算公式每月随着2023年的到来,许多人都在关注新的个税计算公式,特别是每月的个税计算公式。
个税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个税是按月征收的,所以每月的个税计算公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2023年中国个税的基本政策。
根据最新的个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减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其他扣除。
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范围,按照不同的税率进行计算。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2023年每月个税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
根据最新的个税政策,2023年每月的个税计算公式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范围而定的。
这个公式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2023年,个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来说,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政策。
比如对于创业者、科研人员、高端人才等,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个税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这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普通的工薪族来说,可能需要更加关注每月的个税计算公式,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支出。
除了个税政策的变化之外,2023年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可能会对个税计算产生影响。
比如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工资水平的变化等,都可能会对个税计算产生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支出。
在2023年,个税计算公式每月都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算自己应该缴纳的个税。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财务安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关注个税政策的变化,合理地计算自己的个税,做好个人财务规划。
2.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1)适用税率:【老侯提示】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因实习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可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并预扣预缴税款。
②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采用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式:①每次收入额≤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②每次收入额>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老侯提示】稿酬所得减按70%计算。
(3)预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举例1】我国居民赵某2022年内共取得4次劳务报酬,分别为3000元;22000元;30000元;100000元。
要求计算各次应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正确答案』第一次:3000<4000,费用扣除:800,应纳税所得额:2200。
应纳税额=2200×20%=440(元)第二次:22000>4000,费用扣除:20%,应纳税所得额:17600。
应纳税额=17600×20%=3520(元)第三次:30000>4000,费用扣除:20%,应纳税所得额:24000。
应纳税额=24000×30%-2000=5200(元)第四次:100000>4000,费用扣除:20%,应纳税所得额:80000。
应纳税额=80000×40%-7000=25000(元)【举例2】2022年3月我国居民李某出版一部小说,取得稿酬10000元。
计算李某当月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计算过程】①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0%)×70%=5600(元)②应纳税额=5600×20%=1120(元)【举例3】2022年5月我国居民张某转让一项专利权,取得转让收入150000元,专利开发支出10000元。
计算张某当月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2023年税法一整理考点第一部分: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税法是国家规定纳税人应缴纳税款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税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维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税法的核心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和权责平衡原则。
第二部分:个人所得税法的重要内容个人所得税是征税范围涉及最广、纳税人最多的一种税种。
2023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一整理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纳税人的界定和分类: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按照综合所得和分类所得两种方式进行纳税,而非居民个人按照所得来源进行纳税。
2. 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对一些特定群体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农民工、大学生等给予一定的个税减免或免征。
3.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按税率表计算和按计算公式计算两种方式。
按税率表计算是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按照相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税款;按计算公式计算是根据纳税人的收入、支出等情况,按照特定的计算公式计算税款。
4. 扣缴义务和申报义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单位和个人的扣缴义务和申报义务。
单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需要根据法律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并及时上缴国家财政;个人作为纳税人有义务按时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情况并缴纳相应的税款。
第三部分: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内容企业所得税是针对企业的利润所征收的一种税种。
2023年企业所得税法的一整理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纳税人的界定和分类: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按照实际利润纳税,而非居民企业按照所得来源纳税。
2. 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法对一些特定行业或项目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等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免征。
3.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按税率表计算和按计算公式计算两种方式。
2023经济法基础计算公式2023经济法基础计算公式【1】一、工资、薪资所得应纳税的计算1、一般工资、薪资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标准)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对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⑴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⑵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的差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二、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三、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每次收入 4000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800)X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X(1-20%)X20%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0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次收入额X(1-20%)X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四、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X(1-30%)=(每次收入额﹣800)X20%X(1-3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X(1-30%)=每次收入额X(1-20%)X20%X(1-30%)五、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800)X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X(1-20%)X20%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X适用税率七、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每次(月)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X20%2、每次(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X(1﹣20%)X20%八、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一般情况下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X20%3、个人销售无偿受赠不动产应纳税额的计算:⑴受赠人取得赠与人无偿赠与的不动产后,再次转让该项不动产的,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以财产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⑵个人在受赠和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按相关规定处理。
一、增值税1.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2.视同销售货物组成计税价格(1)不征收消费税的货物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2)征收增值税,同时又征收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包含消费税税额。
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税额3.购进农产品收到农产品销售发票或收购发票时,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4.航空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价+燃油附加费)÷(1+9%)×9%5.铁路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面金额÷(1+9%)×9%6.公路、水路等其他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面金额÷(1+3%)×3%7.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纳税人,兼营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销售额+免征增值税项目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8.简易计税方法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9.进口货物组成计税价格:不征收消费税的进口货物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征收消费税的进口货物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10.应扣缴税额的计算:应扣缴税额=购买方支付的价款÷(1+税率)×税率11.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的计算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100%允许退还的存量留抵税额=存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100%1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免抵退税(1)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2)当期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3)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②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二、消费税1.应纳税额的计算(1)从价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3)复合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2.自产自用应纳消费税商品的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1)从价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2)复合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3.委托加工应纳消费税商品的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1)从价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2)复合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委托加工数量×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委托加工数量×定额税率4.进口环节应纳消费税商品的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1)从价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2)复合计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数量×定额税率)÷(1-消费税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比例税率+进口数量×定额税率5.当期准予扣除的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当期准予扣除的外购应税消费品买价×外购应税消费品适用税率当期准予扣除的外购应税消费品买价=期初库存的外购应税消费品的买价+当期购进的应税消费品的买价-当期库存的外购应税消费品的买价三、企业所得税1.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2)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调增项目-调减项目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3.企业债务重组所得与损失的计算(1)债务人重组所得=债务计税基础-支付的债务清偿额(2)债权人重组损失=债权计税基础-收到的债务清偿额四、个人所得税1.预扣预缴(1)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4000元,收入额=收入-800每次收入>4000元,收入额=收入×(1-20%)PS: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劳务报酬所得本次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本次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2)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工资薪金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专项扣除-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2.年度汇算清缴年度综合所得=纳税年度综合收入额-基本费用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年度应纳税额=年度综合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非居民个人综合所得计税规定(1)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工资薪金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每月费用5000元(2)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额=每次收入额×(1-20%)PS: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3)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4.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其他支出及以前年度亏损5.财产租赁所得(1)每次净收入额≤4000元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20%(2)每次净收入额>4000元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20%6.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8.居民个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选择单独计税)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五、房产税1.从价计征全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2.从租计征全年应纳税额=不含税租金收入×12%(或4%)六、契税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七、土地增值税1.增值额=房地产转让收入(不含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2.增值率=增值额÷扣除项目金额×100%3.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八、车辆购置税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10%)九、印花税1.应税合同应纳税额=价款或者报酬×适用税率2.应税产权转移书据应纳税额=价款×适用税率3.应税营业账簿应纳税额=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合计金额×适用税率4.证券交易应纳税额=成交金额或依法确定的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实缴增值税+实缴消费税)×适用税率(7%、5%、1%)应纳教育费附加=(实缴增值税+实缴消费税)×3%应纳地方教育附加=(实缴增值税+实缴消费税)×2%十一、烟叶税价款总额=收购价款+价外补贴=收购价款×(1+10%)应纳税额=价款总额×税率(20%)=收购价款×(1+10%)×税率(20%)十二、税收征收管理税收滞纳金=滞纳税款×滞纳天数×0.5‰十三、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本单位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PS: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月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2023年税法一整理考点一、个人所得税在2023年的税法整理中,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按照法定程序缴纳的对其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种。
在新的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起征点有一定的变化。
首先是税率方面的变化。
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将根据个人所得额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具体来说,个人所得税分为七个等级,税率从3%到45%不等。
对于低收入群体,税率较低,而对于高收入群体,税率较高。
这一调整旨在实现税收的公平和合理。
其次是起征点的调整。
起征点是指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起始额度。
在2023年的税法整理中,起征点将有所提高。
这意味着在个人所得未达到起征点的情况下,个人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一调整旨在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增值税增值税是另一个重要的考点。
增值税是指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按照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种。
在新的税法中,增值税的征收方式和税率有一定的变化。
首先是征收方式的调整。
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增值税采用多档税率的征收方式。
具体来说,商品和劳务分为三个不同的税率档次:13%、9%和6%。
不同档次的税率适用于不同的商品和劳务。
这一调整旨在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税率的调整。
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增值税的税率将有所下调。
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和劳务时,所需缴纳的增值税将更加低廉。
这一调整旨在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三、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缴纳的对其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种。
在新的税法中,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和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变化。
首先是税率方面的变化。
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将根据企业的类型和所得额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具体来说,一般企业的税率为25%,而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企业可以享受更低的税率。
这一调整旨在促进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是优惠政策的调整。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经济法基础》第五章讲义7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各税目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
【例题·计算题】中国公民郑某2012年1~12月份每月工资7000元,12月份除当月工资以外,还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60000元。
计算郑某12月份应缴纳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
[答疑编号5694050507]
『正确答案』
①12月份工资应纳税额为=(7000-3500)×10%-105=245(元)
②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60000÷12=5000(元),适用税率为20%,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60000×20%-555=11445(元)
③郑某2012年12月份应缴纳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合计=245+11445=11690(元)
【例题·单选题】(2012年)钱某在一次演出中取得收入10000元。
已知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得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适用税率为20%。
钱某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为()元。
A.1840
B.1600
C.2000
D.4800
[答疑编号5694050508]。
(三)居民个人“综合所得”计税方法的一般规定居民纳税人的综合所得按“年”计征,分月或分次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四)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分月或分次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计税规定1.工资、薪金所得【说明】本表适用于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按月预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采用“定额扣除”与“附加扣除”相结合的方式。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②专项扣除。
个人按照国家或省级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三险一金”等,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超过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老侯提示】居民个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缴义务人按月预扣预缴税款时应当按照规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绝。
④其他扣除。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老侯提示1】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 400元/年(200元/月)。
【老侯提示2】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以居民个人一个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额。
一个纳税年度扣除不完的,“不结转”以后年度扣除。
(3)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举例】甲公司职员赵某,2022年前10个月每月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4000元,专项扣除2800元,专项附加扣除3000元(父母年满60岁,育有一子6岁),其他扣除0元。
11月份赵某工资调整为21000元,其他不变。
已知:减除费用为5000元/月,2022年前9个月赵某预缴的个人所得税为864元。
要求:计算赵某10月、11月分别应预缴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速算扣除数的由来】上例中,赵某11月应预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中,得到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为42200元后,也可以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定义”分解计算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36000×3%+(42200-36000)×10%=1080+620=1700(元)。
2024年经济法基础公式一、增值税公式1.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这里的销项税额呢,就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
比如说,一个企业卖出去一批货物,销售额是100万,税率是13%,那销项税额就是100万乘以13%,也就是13万哦。
进项税额呢,就是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就像企业进货的时候,花了80万,税率也是13%,进项税额就是80万乘以13%,等于10.4万。
那这个企业的应纳税额就是13万减去10.4万,等于2.6万呢。
2.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销售额×征收率。
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哦。
假如一个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是50万,征收率是3%,那应纳税额就是50万乘以3%,等于1.5万。
二、企业所得税公式1.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以前年度亏损。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收入总额是500万,其中有50万是不征税收入,30万是免税收入,各项扣除是300万,以前年度亏损是20万。
那应纳税所得额就是500万减去50万减去30万减去300万加上20万,等于140万。
如果税率是25%,那应纳税额就是140万乘以25%,等于35万。
2. 亏损弥补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就像是企业在某一年亏了100万,接下来的五年,如果有盈利,就可以先用来弥补这100万的亏损。
三、个人所得税公式1. 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 = 年度收入额 - 6万元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比如说,一个人一年的收入额是20万,6万元是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像五险一金)是3万,专项附加扣除(比如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等)是2万,其他扣除1万。
高频考点10: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一、免税项目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其他需要关注的项目1.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外出差补贴。
(3)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为合理的部分。
(4)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5)符合条件的外籍专家的工资、薪金所得。
2.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4.个人转让自用达5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居住用房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5.购买社会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0000元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一次中奖收入超过10000元的,应按税法规定全额征税。
6.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7.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8.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的,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1)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2)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瞻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3)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本章知识框架本章高频考点第五章所得税法律制度1.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内容(1)纳税人 4.税前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1)扣除项目(2)所得来源地(2)扣除标准(3)税率5.不得扣除的项目和亏损弥补(1)不得扣除的项目2.企业所得税收入(1)收入形式(2)亏损弥补高频考点1: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内容(☆☆)一、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1. 概念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注1: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按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2. 分类(1) 居民企业居民企业(全面纳税义务)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2) 非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有限纳税义务)是指依外国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来源于中国境外但与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也要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 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以下属于非居民企业的是( )。
A .根据我国法律成立,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的丙公司 B .根据外国法律成立,实际管理机构在我国的甲公司C .根据外国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在国外,在我国设立机构场所的D .根据我国企业法律成立,在国外设立机构场所的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二、所得来源地【多选题】注册地与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均在法国的某银行,取得的下列各项所得中,应按规定缴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有()。
一、综合所得1.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项。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
(1)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3)其他扣除,包括个人缴付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符合国家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以及国务院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项目。
①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领取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符合规定的,不并入综合所得,全额单独计算应纳税款。
按月领取的,适用月度税率表计算纳税;按季领取的,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按每月领取额适用月度税率表计算纳税;按年领取的,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②个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个人死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对个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的,适用月度税率表计算纳税。
③对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 400元/年(200元/月)。
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应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按上述限额予以扣除。
(4)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以居民个人一个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额。
一个纳税年度扣除不完的,不结转以后年度扣除。
【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专项附加扣除的有()。
A.购车贷款利息B.上下班交通费C.大病医疗支出D.子女教育支出『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及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2.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费用60000-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单选题】罗某2019年全年取得工资收入80000元。
当地规定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个人缴存比例为:基本养老保险8%,基本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0.5%,住房公积金12%,罗某缴纳社会保险费核定的缴费工资基数为6000元,无其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已知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6000元的,适用3%税率。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则罗某2019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
A.(80000-60000)×3%=600元B.[80000-60000-6000×(8%+2%+0.5%+12%)×12]×3%=114元C.[80000-60000-6000×(8%+2%)×12]×3%=384元D.[80000-60000-6000×(8%+2%+12%)×12]×3%=124.8元『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应纳税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费用6万-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1)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当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
余额为负值时,暂不退税。
纳税年度终了后余额仍为负值时,由纳税人通过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单选题】2019年1月中国居民李某取得工资20000元,李某当月专项扣除4000元,专项附加扣除3000元。
已知工资、薪金所得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预扣率为3%,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为5000元/月。
计算李某当月工资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的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20000-5000-4000-3000)×3%=240元B.(20000-5000-3000)×3%=360元C.(20000-4000-3000)×3%=390元D.(20000-5000-4000)×3%=330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李某当月工资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20000-5000-4000-3000)×3%=240(元)。
①自2020年7月1日,对一个纳税年度内首次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居民个人,扣缴义务人在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可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月份数计算累计减除费用。
首次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居民个人,是指自纳税年度首月起至新入职时,未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未按照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过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居民个人。
举例:大学生小李2020年7月毕业后进入某公司工作,公司发放7月份工资并计算当期应预扣预缴的个人所得税时,可减除费用35000元(7个月×5000元/月)。
②自2021年1月1日起,对上一完整纳税年度内每月均在同一单位预扣预缴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且全年工资、薪金收入不超过6万元的居民个人,扣缴义务人在预扣预缴本年度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时,累计减除费用自1月份起直接按照全年6万元计算扣除。
即在纳税人累计收入不超过6万元的月份,暂不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其累计收入超过6万元的当月及年内后续月份,再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
对按照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居民个人,扣缴义务人比照上述规定执行。
举例:小张为A单位员工,2020年1-12月在A单位取得工资、薪金50000元,单位为其办理了2020年1-12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
2021年,A单位1月给其发放10000元工资,2-12月每月发放4000元工资。
在不考虑“三险一金”等各项扣除情况下,按照第(1)项所示的预扣预缴方法,小张1月需预缴个税150元[(10000-5000)×3%],其他月份无须预缴个税;2021年全年算账,因其年收入不足60000元,故通过汇算清缴可退税150元。
采用新预扣预缴方法后,小张自1月份起即可直接扣除全年累计减除费用60000元而无须预缴税款,年度终了也就不用办理汇算清缴。
(2)自2020年7月1日起,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因实习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可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并预扣预缴税款(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取得的佣金收入也采用累计预扣法预缴税款)。
举例:学生小张7月份在某公司实习取得劳务报酬3000元。
扣缴单位在为其预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时,可采取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税款。
如采用该方法,那么小张7月份劳务报酬扣除5000元减除费用后则无须预缴税款,比预扣预缴方法完善调整前少预缴440元。
如小张年内再无其他综合所得,也就无须办理年度汇算退税。
(3)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应当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税款:①减除费用:预扣预缴税款时,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20%计算。
②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预扣预缴税额。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居民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率表,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的比例预扣率。
居民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率表【单选题】中国公民张某任职于国内某软件公司,2019年10月在M大学授课一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3500元,自行负担交通费200元。
已知,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预扣率为20%;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
计算张某当月该笔劳务报酬所得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的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3500-200-800)×20%=500元B.3500×20%=700元C.(3500-800)×20%=540元D.(3500-200)×20%=660元『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时,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不能减除其他支出。
【单选题】2019年9月李某出版小说取得稿酬40000元。
为创作该小说,李某发生资料购买费等各种费用5000元。
已知稿酬所得个人所得税预扣率为20%,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20%计算,收入额减按70%计算。
计算李某该笔稿酬所得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的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40000×(1-20%)×70%×20%=4480元B.40000×(1-20%)×20%=6400元C.(40000-5000)×(1-20%)×70%×20%=3920元D.(40000-5000)×(1-20%)×20%=5600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稿酬所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20%,收入额减按70%计算。
因此李某该笔稿酬所得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40000×(1-20%)×70%×20%=4480(元)。
3.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年度预扣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不一致的,由居民个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取得综合所得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当依法办理汇算清缴:(1)从两处以上取得综合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后的余额超过6万元。
(2)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中一项或者多项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超过6万元。
(3)纳税年度内预缴税额低于应纳税额。
(4)纳税人申请退税。
注1: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
注2:每次收入的确定。
(1)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2)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3)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4)非居民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