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37.51 KB
- 文档页数:3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要弄清成语的来源,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文不加点”如果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就错了,它的意思是文章写成不用涂改,形容写文章写得很快;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万人空巷”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屡试不爽、七月流火、明日黄花、三人成虎等。
二、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注意其感情色彩,以便正确运用。
如“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作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现代,指人公开干坏事,成了贬义词;又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是存心已久,费尽心思,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还有如“趋之若骛”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用来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明哲保身、好为人师等。
三、注意区分同义成语有些成语意思大致相同,但在程度轻重,意义侧重方面有所不同。
如“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都指极残酷,极狠毒,但后者指世上没有过的惨事,手段之残酷,情形之凄惨到了极点,程度比前者重;如“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意,语义比前者重;再如“朝三暮四”与“朝秦暮楚”都有反复无常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朝秦暮楚”多指大的原则方面的反复,比喻不讲原则,反复无常。
例“中国现代史上的军阀都要依靠一个外国势力,但他们朝秦暮楚,没有一个准后台。
”“朝三暮四”比喻经常改变主意,例“他研究学问朝三暮四。
”再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前者侧重徒有虚名而毫无实际,犹如镜花水月一般,虚幻而不能捉摸,后者指以物示人而不落实,望梅虽不真正解渴,但有梅可望总比虚幻不可捉摸实在一些。
成语的正确使用[知识网络]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
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
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
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
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
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
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
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
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
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1、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若推辞则受道德上的、良心上的谴责。
2、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强调责任不能推脱,如果推诿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
3、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辞,不退让。
4、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侧重于祸患的预防。
5、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侧重于预防祸患的积累。
6、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侧重于早做准备。
7、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na8、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9、电光火石;闪电的光,燧石的火。
比喻瞬息即逝的事物。
也形容速度非常快。
10、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
11、栉风沐雨;形容在外奔波,不避风雨,历尽艰辛。
适用对象是人。
12、风姿绰约;形容风度姿态柔美动人。
13、分庭抗礼;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14、侧目而视;形容畏惧或愤恨不满的神情。
15、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不能光用于修饰人的外貌。
16、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
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17、上下其手;表示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18、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19、步履维艰;指行走艰难,多用于比喻义。
20、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21、妙手偶得;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22、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
一般用于好的方面。
23、汗牛充栋;牛运输书时累得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24、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
25、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缺少经验。
26、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27、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28、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29、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也说‘一文不名’‘不名一钱’。
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场合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成语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然而,由于成语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用法,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场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场合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
一、日常对话中的使用场合1. 礼貌问候:在日常对话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成语来表达问候和祝福。
比如,当我们见到朋友或同事时,可以说:“如鱼得水”表示对他们的喜爱和欢迎;当我们向别人表达慰问时,可以说:“天有不测风云”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2. 描述事件: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有时会用到成语来描述某个事件或情景。
比如,当我们要描述某个人做事非常认真负责时,可以说:“一丝不苟”;当我们想说某个行为非常荒谬可笑时,可以说:“大惊小怪”。
二、书面表达中的使用场合1. 议论文:在写议论文或表达观点时,成语的运用可以起到增加文章亮点和独特性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想表达人们应该珍惜时间的观点时,可以使用成语“时不我待”来加强语义;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品质时,可以使用成语“百折不挠”。
2. 描写场景:在进行描写时,使用恰当的成语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和形象。
比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疲惫不堪的样子时,可以使用成语“力不从心”;当我们要描述一个地方繁华热闹的情景时,可以使用成语“人山人海”。
三、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1. 合理运用上下文:使用成语时,要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想表达“保护环境”的意思,可以选择使用成语“如胶似漆”,来形容人们对环保的热情和投入。
2. 避免成语滥用:在使用成语时,要避免滥用和重复使用。
如果一个文章中反复出现相同的成语,会给读者留下单调乏味的印象。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让文章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3. 注意成语的用法:有些成语在使用时有一定的限制和注意事项。
比如,“漫不经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冷漠不关心,而不适用于形容事件的处理;“郁郁寡欢”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低落和悲伤,不适用于形容事物的颜色和气氛。
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练了丰富的寓意和情感,能够生动地形容事物和表达观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广泛运用和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有时会误用或滥用成语,造成误解或让人感到突兀。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成语通常具有含蓄和隐晦的特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有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实际含义,才能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误用或滥用成语。
二、注意成语的语境成语的使用要结合语境进行,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发挥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要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气,适当调整它们的用法和形式。
三、避免滥用成语虽然成语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表达作用,但滥用成语可能会造成矫揉造作、过于庞大或煞风景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在不适合的场合频繁使用成语。
四、注重成语的形象表达正确使用成语需要注重其形象表达的效果。
成语通常采取了一种隐喻或象征的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地描绘事物。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明确形象的成语,并且在表达时要尽量贴近成语的意义和形象。
五、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正确使用成语需要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掌握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实际运用中积累搭配,能够更好地把握成语的使用方法,避免误用或滥用成语。
六、注意成语的变化和演变成语是语言的产物,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有些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可能与原来的含义有所出入,因此要注意对成语的了解和掌握,以避免发生因过时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误用。
七、避免直译成语有些成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直译成语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或不通顺的表达。
因此,要避免在跨文化交流或翻译中直译成语,而是选择合适的翻译或替换。
八、注重成语的适用性虽然成语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中常用的固定搭配,但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成语。
一、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不名一文:名:指占有。
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
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
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遭受灾难。
别无长cháng物:长物:多余的东西。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人贫穷。
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独辟蹊径:比喻独立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方法。
二、误用的词语: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成语用法详解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并具有固定的词义和惯用的搭配。
成语广泛应用于汉族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一、成语使用方法1.理解成语的意义:在正确使用成语之前,首先需要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往往由两个或以上的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但整个成语的意义通常与字面意思不完全一致。
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成语的出处、来源和用法来加深对成语意义的理解。
例如,成语“画龙点睛”字面上意思为在画龙时点亮龙的眼睛,但实际意义是在文章或作品中加入一句关键的话语,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正确运用成语:成语往往有固定的搭配和用法,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遵循成语的惯例。
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语序或成分,否则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例如,成语“班门弄斧”指的是老师傅在木匠班门口摆弄斧子,意思是用自己的斧头在专业方面向专家炫耀。
如果将“班门”改成其他地点,或者将“弄斧”改成其他动作,就无法表达成语原本的意义。
3.恰当使用成语:成语虽然有一定的表达效果,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
在正式的场合或者严谨的文体中,使用成语要谨慎。
在口语交流、幽默或者故事情节中使用成语则更为合适。
例如,在正式的商务会议中使用成语可能会显得不够正式和严肃,而在家庭聚会或者友好交流中使用成语则可以增加趣味和交流效果。
二、成语的相关知识点1.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通常有四种,分别是《诗经》、《论语》、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留下了许多成语的雏形。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也被后人发展成了成语。
2.成语的用法:成语可用于修辞、比喻、点题、判断、议论等方面。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声势,使语言更具韵味。
3.成语的分类:成语按照词义可以分为形容词成语、动词成语、名词成语等,其中形容词成语最为常见。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正确使用成语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巧,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魅力。
下面是一些使用成语的技巧:1.熟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先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够正确地运用。
2.根据上下文选择成语。
成语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语境。
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语气,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避免与文章内容不符或者产生歧义。
3.注意成语的音韵和韵律。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内容,也涉及到声音的美感。
如果成语的音韵和韵律与文章的整体语调相符,可以让文章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
尽管成语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但是滥用和重复成语会让文章显得呆板和缺乏创意。
适量地使用成语,让它们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占据过多的篇幅。
5.灵活运用成语。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进行改编和延伸。
有时候,对成语进行一些变换和创新,能够让文章更有新意和个性。
6.注意成语的准确性。
成语本身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所以要确保成语的使用准确无误。
如果不确定成语的用法或者意义,最好进行查询和确认,避免用错。
7.不要过于依赖成语。
虽然成语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但是完全依赖成语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方式。
写作应该以清晰明了的语言为主,成语只是其辅助手段。
总之,正确使用成语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理解,也需要灵活的运用和创新。
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够达到文思泉涌、表达准确的效果。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简练精确的特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出错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前提。
成语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内涵却往往十分丰富。
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先通过查阅词典或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保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成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例如,在描述人物个性特点时,可以使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做事十分认真、严谨的人。
但如果我们误用成语,可能会导致表达的内容与本意相反,给人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确保自己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成语的语境
成语的表达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不同的语境会对成语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水落石出”来形容一种情况变得清晰明朗,毫无疑问。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成语用于其他语境,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表达的效果。
因此,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
成语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了成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在成语使用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等。
例如,成语“一鸣惊人”中的“一鸣”是主语,“惊人”是谓语。
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改变了语法结构,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
因此,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是使用成语的基本要求。
四、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过度使用或滥用成语会使文章显得艳俗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成语过于频繁地出现。
另外,我们还要避免在短时间内多次使用相同的成语,这样会给读者一种重复的感觉,降低文章的质量。
如果需要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类似的表达,可以尝试使用同义词或类似的成语进行替换,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义;其次要根据语境灵活运用成语;同时要掌握成语的语法结构;最后要避免成语的
滥用和重复。
只有在注意以上要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成语,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有趣。
大家在平时的写作和交流中,可以多加练习,逐渐提高对成语的运
用能力。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成语,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地丰富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