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教学辅导一
- 格式:doc
- 大小:53.62 KB
- 文档页数:7
单片机教案(讲稿)第一章:单片机概述1.1 单片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介绍单片机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讲解单片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现状1.2 单片机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单片机的组成结构,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讲解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设计与应用1.3 单片机的特点与分类讲解单片机的主要特点,如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等介绍单片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第二章:单片机编程基础2.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制转换讲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制转换方法介绍ASCII码、GB2312等字符编码标准2.2 单片机指令系统与编程语法讲解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包括数据传输、逻辑运算、算术运算等指令介绍单片机编程语法,如寄存器、立即寻址、间接寻址等2.3 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讲解程序设计方法,包括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介绍编程技巧,如变量命名、代码优化、模块化设计等第三章:单片机接口技术3.1 并行接口设计与应用讲解并行接口的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并行接口在单片机中的应用案例,如键盘、LED显示等3.2 串行接口设计与应用讲解串行接口的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串行接口在单片机中的应用案例,如串口通信、USB接口等3.3 其他接口技术介绍讲解ADC、DAC、PWM等接口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介绍这些接口技术在单片机中的应用案例第四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4.1 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讲解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软件设计等介绍系统设计方法,如模块化设计、层次化设计等4.2 硬件系统设计与调试讲解硬件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介绍硬件调试工具与方法,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4.3 软件系统设计与调试讲解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介绍软件调试工具与方法,如调试器、仿真器等第五章:单片机项目实践5.1 项目实践概述讲解项目实践的目的与意义介绍项目实践的内容与要求5.2 项目实践案例一:温度控制系统讲解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使用单片机实现温度控制的具体步骤与技巧5.3 项目实践案例二:智能家居系统讲解智能家居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使用单片机实现智能家居的具体步骤与技巧5.4 项目实践案例三:小型讲解小型的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使用单片机控制小型的具体步骤与技巧展望单片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第六章:单片机中断与定时器/计数器6.1 中断系统讲解单片机的中断系统概念、类型及优先级介绍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方法与中断响应过程6.2 定时器/计数器原理讲解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工作模式及编程方法介绍定时器/计数器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案例6.3 中断与定时器/计数器应用实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中断与定时器/计数器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第七章:单片机串行通信技术7.1 串行通信基础讲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分类及标准介绍串行通信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协议7.2 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讲解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的原理与编程方法介绍单片机串行通信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案例7.3 串行通信技术应用实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串行通信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第八章: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8.1 并行扩展技术讲解并行扩展芯片的选型及接口设计方法介绍并行扩展在存储器、IO接口等方面的应用8.2 串行扩展技术讲解串行扩展芯片的选型及接口设计方法介绍串行扩展在ADC、DAC、显示模块等方面的应用8.3 接口扩展技术应用实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接口扩展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第九章: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9.1 嵌入式系统概述讲解嵌入式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介绍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9.2 嵌入式操作系统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介绍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案例9.3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嵌入式系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第十章:单片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10.1 单片机技术发展趋势讲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性能提升、集成度增加等介绍新兴的单片机技术,如片上系统(SoC)、物联网(IoT)等10.2 单片机应用前景探讨单片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如工业控制、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分析单片机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单片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的核心,其定义和发展历程是理解微控制器应用的基础。
单片机教案(讲稿)第一章:单片机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单片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3. 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单片机的分类及特点。
3. 单片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5. 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什么是单片机?2. 讲解单片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单片机的分类及特点。
4. 讲解单片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5. 讲解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6. 讲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2. 思考题:简述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第二章: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2. 了解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3. 掌握单片机的引脚分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2.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3. 单片机的引脚分配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单片机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讲解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4. 讲解单片机的引脚分配及作用。
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2. 思考题:简述单片机的引脚分配及作用。
第三章:单片机编程基础一、教学目标1. 掌握单片机的编程语言。
2. 熟悉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3. 学会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编程语言。
2.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3. 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如何编写单片机程序?2. 讲解单片机的编程语言。
3. 讲解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4. 演示如何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
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2. 练习题:编写一个简单的单片机程序,实现某种功能。
单片机授课教案中职讲课讲稿第一章:单片机基础知识第一节:单片机概述授课时数2教学形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单片机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片机的组成、特点、发展及应用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分析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二、单片机的概述三、单片机的性能特点四、单片机的发展历史五、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六、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实施情况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年月日授课内容第一章第二节:89系列单片机授课时数2教学形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89系列单片机型号,功能,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89系列单片机型号,功能,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分析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一、89系列单片机的发展二、89系列单片机的类型三、89系列单片机的功能实施情况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年月日授课内容第一章数制和码制授课时数2教学形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制的表示方法,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学重点和难点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一、数制及转换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二、计算机中常用编码表示实施情况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授课内容单片机开发系统简介授课时数2教学形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单片机常用的开发系统及开发方法2、了解常用的进位计数制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各进制的进位特点、基本符号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分析教学手段教学板书教学过程一、单片机的开发系统二、单片机常用的开发方法三、单片机编程软件简介四、常用的进位计数制实施情况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编号:05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教研室(组):电气自动化编号:05授课内容实训一:灯光闪烁实训授课时数2教学形式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爱学校,爱实验室,爱学习做起,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自觉矫正不良行为,使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单片机教案(讲稿)第一章:单片机概述1.1 单片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释单片机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
介绍单片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4位、8位到现在的32位、64位。
1.2 单片机的特点与分类阐述单片机的主要特点,如集成度高、体积小、成本低等。
分类介绍单片机的类型,如51系列、AVR系列、PIC系列等。
1.3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列举单片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家电、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
第二章:单片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2.1 单片机的硬件组成介绍单片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如CPU、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并行/串行接口等。
2.2 单片机的软件组成讲解单片机的软件系统,包括固件、编程语言、编译器等。
2.3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解释单片机的工作流程,包括启动、执行程序、中断处理等。
第三章:单片机的编程基础3.1 单片机的编程语言介绍单片机编程的主要语言,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
3.2 单片机的编程环境与工具讲解单片机编程所需的环境与工具,如Keil、MPLAB等。
3.3 单片机的编程实例通过具体的编程实例,讲解如何编写、调试单片机程序。
第四章:单片机的接口技术4.1 并行接口技术介绍单片机的并行接口,如I/O口、数据总线、地址总线等。
4.2 串行接口技术讲解单片机的串行接口,如UART、SPI、I2C等。
4.3 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的接口技术阐述单片机与显示屏、传感器、电机等设备的接口技术。
第五章:单片机的应用案例5.1 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使用单片机设计温度控制器。
5.2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如何使用单片机设计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灯光控制、安防监控等。
5.3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如何使用单片机控制的运动、感知等功能。
第六章:单片机的电源管理6.1 单片机电源需求与供电方式讨论单片机的电源需求,包括电压和电流规格。
介绍单片机的供电方式,如直流供电、电池供电等。
6.2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说明如何设计单片机的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稳压器、电压监测、电源去耦等。
单片机教案(讲稿)章节一:单片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机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熟悉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定义和特点2. 单片机的分类3. 单片机的基本组成部分4.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5.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应用领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单片机的图片、示意图等。
2. 视频:播放单片机的应用案例。
教学环节:1. 导入:介绍单片机的定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单片机的特点、分类、基本组成部分。
3. 讨论:分组讨论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章节二:单片机硬件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单片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
3. 熟悉单片机的引脚分配及内部结构。
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硬件结构2. 单片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3. 单片机的引脚分配4.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
2. 演示法:展示单片机的实物及其内部结构。
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引脚分配图等。
2. 实物:展示单片机的实物。
教学环节: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
3. 演示:展示单片机的实物及其内部结构。
章节三:单片机指令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分类。
2. 掌握单片机指令的格式、编码及其执行过程。
3. 熟悉单片机指令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2. 单片机指令的格式、编码3. 单片机指令的执行过程4. 单片机指令的分类及其功能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功能。
2. 示例法:分析单片机指令的格式、编码及执行过程。
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单片机指令的格式、编码示意图等。
单片机教案(讲稿)第一章:单片机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单片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3. 熟悉单片机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单片机的分类及特点。
3. 单片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5. 单片机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2. 演示法:展示单片机的实物图片和结构组成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单片机实物图片和结构组成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单片机,为什么要学习单片机。
2. 讲解:详细讲解单片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3. 演示:展示单片机的实物图片和结构组成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单片机。
4.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单片机的认识,解答他们的疑问。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单片机编程基础一、教学目标:1. 掌握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编程环境。
2. 熟悉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功能。
3. 学会使用单片机编程软件进行程序编写和烧录。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的编程语言。
2. 单片机的编程环境。
3.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功能。
4. 单片机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编程语言、编程环境和指令系统。
2. 演示法:展示单片机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并进行烧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单片机编程软件。
3. 编程实例及烧录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单片机的编程语言、编程环境和指令系统。
3. 演示:展示单片机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编程实例演示。
4. 实践:让学生动手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并进行烧录,体会编程过程。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单片机教程第一课:单片机概述1、何谓单片机一台能够工作的计算机要有这样几个部份构成: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ROM(程序存储)、输入/输出设备(例如:串行口、并行输出口等)。
在个人计算机上这些部份被分成若干块芯片,安装一个称之为主板的印刷线路板上。
而在单片机中,这些部份,全部被做到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中了,所以就称为单片(单芯片)机,而且有一些单片机中除了上述部份外,还集成了其它部份如A/D,D/A等。
天!PC中的CPU一块就要卖几千块钱,这么多东西做在一起,还不得买个天价!再说这块芯片也得非常大了。
不,价格并不高,从几元人民币到几十元人民币,体积也不大,一般用40脚封装,当然功能多一些单片机也有引脚比较多的,如68引脚,功能少的只有10多个或20多个引脚,有的甚至只8只引脚。
为什么会这样呢?功能有强弱,打个比方,市场上面有的组合音响一套才卖几百块钱,可是有的一台功放机就要卖好几千。
另外这种芯片的生产量很大,技术也很成熟,51系列的单片机已经做了十几年,所以价格就低了。
既然如此,单片机的功能肯定不强,干吗要学它呢?话不能这样说,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任何需要计算机的场合都要求计算机有很高的性能,一个控制电冰箱温度的计算机难道要用PIII?应用的关键是看是否够用,是否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
所以8051出来十多年,依然没有被淘汰,还在不断的发展中。
2、MCS51单片机和8051、8031、89C51等的关系我们平常老是讲8051,又有什么8031,现在又有89C51,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MCS51是指由美国INTEL公司(对了,就是大名鼎鼎的INTEL)生产的一系列单片机的总称,这一系列单片机包括了好些品种,如8031,8051,8751,8032,8052,8752等,其中8051是最早最典型的产品,该系列其它单片机都是在8051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增、减、改变而来的,所以人们习惯于用8051来称呼MCS51系列单片机,而8031是前些年在我国最流行的单片机,所以很多场合会看到8031的名称。
“单片机入门及技能训练”教学辅导一一、什么是单片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几大部件,而将这几大部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就构成了一个单片的微型计算机单片机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在一片集电路芯片上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它不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原理特征——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2、世界上第一台按存储程序功能设计的计算机EDV AC,美国1946年开始设计,1950年研制完成。
3、世界上第一台实现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SAC,英国1947开始设计,1949年5月投入运行。
三、单片机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开始阶段20C70发展阶段20C80成熟阶段20C90完善阶段21C初四、单片机的特点:(1)性价比高(2)可靠性高(3)易于扩展及多系统通信(4)开发成本低五、性能指标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有主频、字长、内存容量、存取周期、运算速度及其他指标。
1、主频(时钟频率):单位MHz。
2、字长:字长决定了运算精度。
3、内存容量:是指内部存贮器中能存贮的信息总字节数。
128字节4、存储器的访问时间(或读写时间):存储器完成一次“读”或“写”操作所需的时间。
5、运算速度:是个综合性的指标,单位为MIPS(百万条指令/秒)。
影响运算速度的因素,主要是主频和存取周期,字长和存储容量也有影响。
其他指标:机器的兼容性(包括数据和文件的兼容、程序兼容、系统兼容和设备兼容)、系统的可靠性(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系统的可维护性(平均修复时间MTTR)、机器允许配置的外部设备的最大数目、计算机系统的汉字处理能力、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网络功能等。
性能/价格比是一项综合性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六、单片机的应用领域:(1)智能仪表中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3)实时控制中(4)分布式多机系统(5)家用电器等消费类领域七、运行基础——二进制采用二进制,具有运算简单、电路实现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进位计数制:是人们利用符号来计数的方法。
一种进位计数制包含一组数码符号和两个基本因素。
(1)数码:用不同的数字符号来表示一种数制的数值,这些数字符号称为“数码”。
(2)基: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称为“基”。
(3)权:某数制每一位所具有的值称为“权”。
1、常用进位计数制(1)十进制数码:0、1、…… 8、9基数:10位权: 10i (i=……-2,-1,0,1,2,……)逢10进1(2)二进制数码:0、1基数:2位权: 2i (i=……-2,-1,0,1,2,……)逢2 进1(3)八进制数码:0、1、…… 6、7基数:8位权: 8i (i=……-2,-1,0,1,2,……)逢8进1(4)十六进制数码:0、1、…… 8、9、A 、B 、C 、D 、E 、F基数:16位权: 16i (i=……-2,-1,0,1,2,……)逢16进12、书写格式:二进制:10110.011(2) 或(10110.011)2 或10110.011B八进制:375.4(8) 或(375.4)8 或 375.4O十进制:36.82(10)或(36.82)10 或36.82D 或 36.82十六进制:DA01(16)或(DA01)16或 DA01H八、 进制之间的转换(理解与掌握)1、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用按权展开法把一个任意R 进制数 a n a n-1 ...a 1a 0 . a -1 a -2...a -m 转换成十进制数,其十进制数值为每一位数字与其位权之积的和。
a n ×R n + a n-1×R n -1 +…+ a 1×R 1 + a 0×R 0 + a -1 ×R -1+ a -2×R -2+ …+ a -m ×R -m2、十进制转化成 R 进制整数部分:除以 R 取余数,直到商为0,得到的余数即为二进数各位的数码,余数从右到左排列。
小数部分:乘以 R 取整数,得到的整数即为二进数各位的数码,整数从左到右排列。
3、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转化成二进制每一位八进制数对应二进制的三位,逐位展开。
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二进制的四位,逐位展开。
4、二进制转化成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转化成八进制:将二进制数从小数点开始分别向左(对二进制整数)或向右(对二进制小数)每三位组成一组,不足三位补零。
转化成十六进制:将二进制数从小数点开始分别向左(对二进制整数)或向右(对二进制小数)每四位组成一组,不足四位补零。
九、二进制数的运算1、算术运算加法:0+0=0 0+1=1+0=1 1+1=0(有进位)减法:0-0=1-1=0 1-0=1 0-1=1(向高位借位)乘法:0×0=1×0=0×1=0 1×1=1除法:0÷1=0 1÷1=12、逻辑运算或∨:0∨0=0 0∨1= 1∨0=1∨1=1与∧:0∧0=0∧1=1∧0=0 1∧1=1非:0=1 1=0异或⊕:0⊕0=1⊕1=0 0⊕1=1⊕0=1十、数值的表示——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8位)1、原码位:用0表示正数,用1表示负数。
数值部分:用二进制的绝对值表示。
[+105]原=01101001 [-105]原=11101001 [+0]原=00000000 [-0]原=10000000符号用8位(一个字节)二进制数表示的范围:-127~+127。
255个2、反码正数的反码与其原码相同。
而负数的反码等于其绝对值各位求反。
[+105]反=01101001 [-105]反=10010110 [+0]反=00000000 [-0]反=11111111用8位(一个字节)二进制数表示的范围:-127~+127。
255个3、补码256个正数的补码与其原码相同。
负数的补码是把其原码除符号位外的各位先求其反码,然后在最低位加1。
X-Y=X+(Y的补码)=X+(Y的反码+1)用8位(一个字节)二进制数表示的范围:-128~+127。
1000000~01111111[+105]补=01101001 [-105]补=10010111 [0]补=00000000[-1]补=11111111 0113十一、非数值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1、ASCII码ASCII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的简称。
ASCII码占一个字节,标准ASCII码为7位(最高位为0),扩充ASCII码为8位。
7位二进制数给出了128个编码,表示了128个不同的字符。
其中95个字符可以显示。
包括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运算符号、标点符号等。
另外的33个字符,是不可显示的,它们是控制码,编码值为0~31和127。
例如A的ASCII码为1000001,十六进制表示为41H。
回车符(CR)的ASCII码为13。
空格20H…0‟~…9‟ 30H~39H…A‟~…Z‟ 41H~5AH…a‟~…z‟ 61H~7AH2、BCD码BCD码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
3、汉字交换码(1)区位码: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组成一个94*94的矩阵。
每一行称为一个“区”,每一列称为一个“位”。
一个汉字的区号和位号合在一起构成“区位码”(2)汉字交换码(国标码):区位码(十进制)的两个字节分别转换为十六进制后加20H。
4、汉字机内码:是计算机系统中对汉字的一种运行代码,系统内部的存储、传输都是对机内码进行的。
它也和汉字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机内码也占两个字节,且最高位为1。
同一个汉字,在同一种汉字操作系统中,内码是相同的。
汉字机内码是汉字交换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分别加“1”,即汉字交换码的两个字节分别加80H;或区位码(十进制)的两个字节分别转换为十六进制后加A0H。
十二、信息的存储地址所有的存储单元都按顺序排列,以一个字节为单位处理,所以对每个存储单元进行了编号,这种编号称为单元地址。
片内存储器RAM 00H-7FH ROM 0000H-0FFFH通过地址编号寻找在存储器中的数据单元,称为“寻址”。
1、地址编号:用二进制数编码,存储器的总容量决定了地址的范围,也决定了地址编号的二进制数位数。
如存储器的总容量为64KB,那么它的地址编码为0 ~64×210-1;对应的二进制数是0000 0000 0000 0000B~1111 1111 1111 1111B;对应的十六进制数是0000H~FFFFH;需要用16位二进制来表示,也就是需要16根地址线。
2、地址和容量的计算(1)由地址线,求寻址空间。
若地址线有12根,则它的寻址空间为212B = 22 KB = 4KB(2)由起始地址和末地址,求存储空间。
若编号为4000H ~ 4FFFH的地址中,包含的单元数的计算:方法一:用十六进制计算。
4FFFH-4000H +1=FFFH+1 = 1000H = 1 163 = 4096 =4KB方法二:转换成十进制计算。
4FFFH-4000H +1=20479-16384+1=4096=4KB(3)由存储容量和起始地址,求末地址。
若存储器的容量32KB ,地址起始编号为0000H , 末地址的计算:方法一:用十六进制计算。
0000H+32KB -1H =0000H+32 ⨯1024-1H =0000H+8000H -1H= 7FFFH方法二:转换成十进制计算。
0+32KB -1= 0+32768-1 = 32767=7FFFH方法三:转换成二进制计算。
0000 H +32KB -1 H = 0000 H +32⨯ 210-1 H= 0000 H +215-1 H=0000 0000 0000 0000 B+ 1000 0000 0000 0000 B -0000 0000 0000 0001 B=0111 1111 1111 1111 B=7FFFH十三、 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了解)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存储在内存储器中(存储程序),在运行时,控制器按地址顺序取出存放在内存储器中的指令(按地址顺序访问指令),然后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功能,遇到转移指令时,则转移到转移地址,再按地址顺序访问指令(程序控制)。
十四、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冯·诺依曼经典结构 计算机的硬件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5部分组成。
CPU :控制器+运算器。
主机:控制器+运算器+内存储器。
1、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实现处理过程的自动化。
计算机系统各个部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协调地进行工作:(1)、控制器控制输入设备将数据和程序从输入设备输入到内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