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指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这种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光照强度等。

在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足,阳光充足,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被十分丰富多样。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树木高大,叶片茂盛,生长势旺盛。同时,低海拔地区的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物生长茂盛,竞争激烈。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在中海拔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适中,但较低海拔地区要少一些。这种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中海拔地区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同时,中海拔地区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缺乏养分,这也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种类相对较少。

而在高海拔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气候条件更加恶劣。这里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更小,生长速度更慢。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度低,光照强度弱,降水少,土壤贫瘠,这些因素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适应这种恶劣条件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这些植物通

常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忍受低温、干旱和贫瘠的土壤条件。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还与其他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低海拔地区,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旺盛。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光照强度较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恶劣,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导致植被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在不同海拔地区,植物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研究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适应机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指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这种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光照强度等。 在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足,阳光充足,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被十分丰富多样。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树木高大,叶片茂盛,生长势旺盛。同时,低海拔地区的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物生长茂盛,竞争激烈。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在中海拔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适中,但较低海拔地区要少一些。这种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中海拔地区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同时,中海拔地区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缺乏养分,这也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种类相对较少。 而在高海拔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气候条件更加恶劣。这里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更小,生长速度更慢。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度低,光照强度弱,降水少,土壤贫瘠,这些因素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适应这种恶劣条件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这些植物通

常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忍受低温、干旱和贫瘠的土壤条件。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还与其他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低海拔地区,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旺盛。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光照强度较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恶劣,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导致植被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在不同海拔地区,植物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研究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适应机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1.2植物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规律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的学科。其中,生物 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生境中生存着一些相互作用并且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的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海拔、不同深度或不同地形环境中的生 物群落分布情况。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既可以揭示生物物种对高度、深度和地形等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也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山地环境中,高度和气候是影响生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湿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相对于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温度低、冻融循环强、日照时间短、土壤资源贫乏等身体压力大的生态条件,使得相应的生物种群在进化历程中演化出了一些生理、形态和行为适应性。比如,高山植物通常生长缓慢、体型较小,并具有较强的抗寒、耐旱、抗风蚀和高反射率等自我保护机制。这种适应性演化对于生物物种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生存至关重要,也为我们理解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山地环境外,深海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环境,深海生物群落分布也是 垂直分布规律的一种体现。深海的特殊环境使得不同深度处的生物群落在形态、行为和分布方面均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比如,在0-200米深度范围内,分布着大量具 有高度适应性的光合生物和浮游动物,它们在这个区域内生存和繁殖的非常活跃。而在2500-4000米的深度范围内,由于光线的弱化和水压的增大,生物种类变得逐 渐单一,多数植物消失,海洋动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进化历程中,深海生物演化出了特殊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如特殊的光机制,压力适应和活动节律等,这些特点使得生物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繁衍。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 •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o经向变化规律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o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儿个特点 (1)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 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 ,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着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草原一

植物群落垂直演替规律

植物群落垂直演替规律 园林植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如一块绿地、一片草坪、一片森林等。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园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不同的种群类型构成不同的群落类型,群落在形成过程中,其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和改造双重作用,并伴随着群落发育成熟,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不同的群落,其群落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同其他生命系统一样,群落的发展具有发生、发展、成熟(即顶极阶段)和衰亡的动态过程,动态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等。 1 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指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以及与其相关的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问题。 1.1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在不同高度和水域深度的分布差异,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或称群落的成层现象。在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成层现象非常明显,从上到下有乔木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地面层、地下层。群落中动物也有成层现象,在不同土层深度生活的土壤动物和不同水域深度生活的水生动物各不相同。总之,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成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水分、土壤养分和空间,动物的成层现象有利于觅食、隐蔽和生存,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自然群落高效率生产的实现。 1.2 群落的水平结构 指群落内生物种类、数量和个体生长情况的水平分布。多数群落中的物种常形成斑块状镶嵌,每一个斑块就是一小群落。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多样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2.1 环境异质性由于土壤质地和结构、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不仅使个体生长情况产生差异,而且还导致种群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如喜光植物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块上,而耐阴植物则往往分布在光照较弱的区域。 1.2.2 物种的繁殖习性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是导致植物水平分布的直接原因。风播植物、动物传播植物、水播植物分布可能广泛,而种子较重或无性繁殖的植物,往往在母株周围呈群聚状。 1.2.3 种群的相互作用互相竞争的种群,可能由于竞争排斥原理的作用,分布到不同的区域。食植动物明显依赖于它所取食的植物的分布。 1.3 群落的时间结构 指受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的影响,群落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明显变化,时间结构包括2个方面:一是由自然的时间节律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变化。如一年中春夏交替,寒来暑往,一日中日升日落,夜昼更迭,自然界的这种年周期和日周期变化,直接影响群落中生物的生理、生态发育,并与这种自然周期变化规律相适应,构成群落的周期性波动,进而引起群落中物种组成和数量上的升降变化。例如辽宁地区,四季分明,植物有落叶现象、草坪枯黄等,使群落面貌一年四季迥然不同。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变化,即群落的演替。 1.4 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指在两个群落间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区域,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并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范围的扩大,交错区的种类及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其植物种类也往往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也能更多地为动物提供营巢、隐蔽和摄食的条件,因而在群落交错区中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的一些

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地理学上的垂直分异规律是一种描述地理要素(物种、地貌、气 候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的规律。它是由著名自然学家和地理学 家路易斯?达德(LouisAgassiz)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其观点是“地理要素随着海拔升高而改变,这一改变是从下而上的,这种从下而上的变化过程被称为垂直分异”。 简而言之,垂直分异就是指地理要素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从低到高的垂直分布模式。例如,植物的分布一般从低海拔开始,以森林型植物为主,而随着海拔的提高,森林型植物的分布范围会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草本植物,再往高海拔,则以苔藓植物为主,最后以高山草甸植物为最高级。 气候也会随着海拔升高而改变,低海拔处的气候一般温暖潮湿,中高海拔处的气候逐渐凉爽,最高处则多为寒冷潮湿的气候。人类在低海拔处种植农作物,中海拔处养殖牲畜以及种植药草,而高海拔处则以放牧牲畜为主。 垂直分异的规律也会影响动物的分布,比如,熊猫会在低海拔的森林中生活,而金丝猴则会出现在中高海拔的高山森林中,而雪豹则则以顶山和悬崖的环境中活动。 从垂直分异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广泛的生态系统,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垂直分异规律也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指导,例如保护动物的活动范围,防止地理要素过度消失等。

此外,垂直分异规律还可以用于生态旅游的规划,通过对不同海拔处的地理要素的观察,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经验,从自然界中获得新的游览体验。 总之,垂直分异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然世界,了解地理要素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而且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旅游体验。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 -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四川马边县主要植被类型垂直分布规律探析

四川马边县主要植被类型垂直分布规 律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四川马边县植物资源及植被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马边自然植被受地理环境影响,垂直差异显著,随气温的递减,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 关键词:植被植被类型垂直分布 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14′40″至103°49′40″,北纬 28°25′30″至29°04′14″之间,幅员面积2293平方公里。马边全境地处小凉山区黄茅埂东麓,属扬子准地台区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凉山褶断带,境内包括低山河谷、中山窄谷、高山峡谷三大不同的区域地貌,山地面积占80%以上。马边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域最高处为西边黄茅埂主峰“大风顶”,海拔4042米,最低处为东北边马边河出境处“雷打石”,海拔448米,相对高差3594米。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马边境内形成了包括背风半干燥带、高山严寒带、高山寒冷带、中山寒冷带、中山湿凉带和低山温热带等在内的多种气候类型[1]。受地形地貌及区域微环境影响,马边植物种类异常繁多,植被种类和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本文以马边县境内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的植被类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区域内植被物种组成及分布规律形成一定的认识,为区域内植被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自然条件 马边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最低温14℃,年平均最高温21.1℃,无霜期320d,年降雨量1093毫米,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

群落的分布规律

群落的分布规律 群落的分布规律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它表明,各种物种会形成群落,而群落分布又会遵循一定的规律。研究群落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对研究群落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环境变化对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一、拉布线规律 拉布线规律是群落分布规律的一种,它是指某种物种的群落分布主要由一条或几条相互平行的布局组成,而该布局的走向和物种的分布规律相一致。比如,某物种群落分布呈现出沿着某河流的多条平行布线,说明它形成的群落是沿着河流走向分布。拉布线规律是由于某种物种在一定地形中的优势等因素造成的,比如种子的风播传播,抑制竞争等。 二、团群分布规律 团群分布规律是指一类物种的群落分布呈非连续排列的规律,即物种的群落不是均匀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而是有一定的距离排列,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分布,形成了单位面积的物种数量且外观呈圆形或类似圆形的群落。这种规律多见于植物的群落,例如红树林群落,次生森林群落等。团群分布规律说明,这种群落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它们源于某些物种的优势特征,抑制作用或竞争作用。 三、垂直布局分布规律 垂直布局分布规律是指一类物种的群落在某一维度上有分布规律,这类物种的群落会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低地到高地,

它们的分布会有明显的变化,垂直布局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物种对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引起的。 四、复合布局分布规律 复合布局分布规律是指一类物种的群落分布是由不同的分布规 律组合而成的,典型的例子是植物的群落在垂直布局上有所分布,但是每一层的群落又呈现出其它的分布规律,比如拉布线规律,团群分布规律等。它们的形成是由于物种不同生存条件和生态要求的作用,是物种的竞争的结果,复合布局分布规律对研究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物种群落的生态结构有重要意义。 总之,群落的分布规律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它表明,各种物种会形成群落,而群落分布又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拉布线规律是指某种物种的群落分布主要由一条或几条相互平行的布局组成,而团群分布规律说明,这种群落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它们源于某些物种的优势特征,抑制作用或竞争作用。垂直布局分布规律是指一类物种的群落会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而改变,复合布局分布规律是指一类物种的群落分布是由不同的分布规律组合而 成的。研究群落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对研究群落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环境变化对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一、引言 山地垂直分异是指山地环境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动物、土壤 等生态系统元素的分布和组成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生态系统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又称为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是山地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了解山地 环境和生态系统演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植被垂直分异规律 1. 高山草甸带 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主要以矮草为主。 2. 林线带 海拔高度在3000-4000m之间,气候条件逐渐恶化,森林逐渐转变为亚高山灌丛和草甸。 3. 亚高山针叶林带 海拔高度在2000-3000m之间,气候条件较好,森林以松树、云杉为主。 4. 中海拔常绿阔叶林带 海拔高度在1000-2000m之间,气候条件适宜,森林以栎树、槐树为主。 5. 低海拔落叶阔叶林带

海拔高度在500-1000m之间,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以榆树、槭树为主。 6. 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带 海拔高度在0-500m之间,气候条件最好,森林以桂树、楠木为主。 三、动物垂直分异规律 1. 高山动物群落 高山环境中的动物种类较少,数量也不多。这些动物大多数适应了寒冷干燥的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2. 林线动物群落 林线以下的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等。这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 3. 亚高山动物群落 亚高山环境中的动物数量和种类都比较丰富。这些动物适应了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4. 中海拔动物群落 中海拔环境中的动物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这些动物适应了温暖湿润的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5. 低海拔动物群落 低海拔环境中的动物数量和种类也比较丰富。这些动物适应了温暖湿润的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四、土壤垂直分异规律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一、山地植被概述 山地植被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具有明显垂直分布规律的植物群落。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是山地植被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垂直带谱现象 垂直带谱现象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地植被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布。一般情况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会经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布所导致的。 三、影响因素 1.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海拔高 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降水也逐渐减少。 2.坡向:坡向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一般来说,阳坡接受的阳光较多, 温度较高,而阴坡则相反。 3.坡度:坡度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较严重, 植被覆盖度较低,而坡度较小的地方则相反。 4.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 的植物生长。 四、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特征 1.低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植物种类丰富,植 被茂密。 2.中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类型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硬叶林,植物种 类开始减少,但依然比较丰富。 3.高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山草甸和灌丛,植物种类较少, 植被覆盖度较低。 4.极高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荒漠和裸岩,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五、全球分布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特别是在赤道到极地的大部分山地地区。当然,不同地区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分布特征和幅度都有所不同。 六、生态与环境意义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首先,垂直带谱现象反映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其次,山地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对维护山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山地植被还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保护与管理措施 为了保护和管理山地植被及其垂直带谱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山地植被及其垂 直带谱现象,防止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2.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山地植被的形成机制、分布 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推广生态旅游:通过推广生态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山地植被及其垂 直带谱现象,促进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4.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惩罚破坏山 地植被的行为,确保山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冯有为;何妍之;刘丽;许晗;潘佳栋;余徐润;熊飞 【摘要】2016年8月,采用线路调查法与样方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天目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藤本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藤本植物的园林性 状和绿化应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垂直分布的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调查到藤本植物49种,隶属24科、41属;随着海拔的升高,藤本种类下降.样方调查法结果显示,在海拔300 m,470 m,620 m,870 m和1100 m样地内藤本植物种类分别有17,12,10,9和7种.线路调查法表明,在海拔300~500 m,500~800 m和800~1100 m范围内藤本植物分别有29,13和8种.根据藤本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其园林绿化应用的综合分析表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在地被绿化、垂直绿化、盆栽或庭院棚架绿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vine resourc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Tianmu Mountain National Reserve, Zhejiang province in August 2016. Analysis was made on characters and application in urban landscape.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49 species, belonging to 24 families and 41 genera. Distribution of vine speci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Quadrate survey showed that it had 17, 12, 10, 9 and 7 species of vine at the altitudes of 300m, 470m, 620m, 870m and 1100m. Line surve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29, 13 and 8 vine species at the altitude intervals of 300-500m, 500-800m and 800-1100m. Analysis on character of different vine species resulted that some of them could be planted in the cities for ground-covering, vertical greening, potted or courtyard greening.

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江苏省沛县中学邮编:221600 张权摘要: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变化规律和判读方法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成因、分布变化规律和判读方法等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并结合数据材料对一些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进行作图 分布的直观认识和深入了解。和对比分析,以提高大家对山地垂直自然带关键词: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基带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呈现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随高度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我们称之为垂直地域分异。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形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类型极其复杂多样,各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位置因山而异,判断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弄清其成因,熟练掌握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判读方法,就可以从容应对。 一、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成因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风力增强,从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森林向较高海拔地区分布。此外,降水也随海拔升高产生明显变化,而且,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日照强度加强,CO含量减少等,这些都促进了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总体上讲,光、热、水、气四要素的组合状况决定了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变化规律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属于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自然带叫做基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基带类型)与山地的高度、

走向等因素。在足够的水分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在水分和热量两个要素中,热量的垂直变化对多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多数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珠穆朗玛峰南坡垂直自然带自下而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垂直带谱并不是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因此,许多水平地带在山地并没有相似物;而一些山地垂直自然带在平地也未出现。具体来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结构具有以下一些规律: 1、在垂直自然带中,基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变化。山地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垂直带谱(图1),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垂直带谱(图2)。 c.长白山,吉林,42?N, a.玉山,台湾,23?24′N, b.太白山,陕西,34?N, 图1,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垂直带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