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瓜类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51
揭开甜瓜黄化的神秘面纱: 甜瓜新病害----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病古勤生1刘英华1王毓洪2 皇甫伟国2 顾海峰3徐兰3宋凤鸣4(1.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2.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3.上海市嘉定哈密瓜研究所;4. 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甜瓜植株正常情况下在果实采收前通常仍能保持绿色,可是在华东一带秋季种植的大棚甜瓜座瓜后植株便发生黄化,叶片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叶脉间失绿黄化。
该病曾一度被怀疑为生理性病害。
可是生理性病害不太可能在不同地区(上海、浙江和山东寿光等)同时出现,而且有逐年加重的现象。
目前在许多大棚全棚发病,座瓜晚的转色困难,果实品质下降。
为了揭开甜瓜黄化的神秘面纱,我们实地调查了上海嘉定试验地、宁波蔬菜研究所试验地、宁波梅山甜瓜种植大棚和山东寿光试验地。
主要黄化的是甜瓜,大面积发生;也发现一些西瓜和黄瓜出现黄化。
通过实地考察,初步推断甜瓜黄化系由烟粉虱传播的病毒引起,怀疑病毒为长线形病毒科的病毒引起。
设计通用引物,通过对6份样本(上海甜瓜;宁波西瓜、甜瓜和黄瓜;寿光甜瓜和西瓜)提取总RNA,对病毒基因HSP克隆和序列分析,已经证实该病毒为甜瓜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该病毒与CYSDV同一科同一属,但不同种,CCYV目前为暂定种。
详细研究结果另文报道,所克隆的基因序列也将登录GenBank。
该病系中国首次报道,此前日本于2008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
症状:典型表现是基部或中部叶片开始退绿,而后黄化,向上发展,严重时整株黄化,但叶脉仍为绿色。
(系在上海嘉定拍摄,2009年10月13日)(系在宁波拍摄,2009年10月14日)病毒:CCYV属于长线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
烟粉虱半持久性传播。
B型和Q型烟粉虱传毒。
目前只有日本的文献几篇,现已翻译(郑州果树研究所何水涛研究员)如下,供参考。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引言瓜类是一类重要的蔬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瓜类病虫害是限制瓜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瓜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瓜类病虫害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防治措施,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瓜类作物。
瓜类病害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袭瓜叶和果实,造成叶片变黄、枯死、果实变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植株间距、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瓜类病害,常造成果实腐烂、褐变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通风透气、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抗病品种等。
疮痂病疮痂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袭果实,导致果实表面出现病斑、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灭菌种子、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措施。
瓜类虫害蚜虫蚜虫是瓜类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吸食瓜类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捕捉器、采用生物防治等。
绿豆象绿豆象是导致瓜类果实腐烂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实内造成伤害,引发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进行绿豆象种群监测、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生物防治等。
瓜蝇瓜蝇是瓜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肉中钻孔造成果实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黄板诱捕器、覆盖保护网、进行定期监测等。
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田间管理,保持土壤肥沃、通风透气。
选择抗病虫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阶段。
合理施肥,提高植物抵抗力。
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的方法。
瓜类病虫害对瓜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瓜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农民应该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田间管理、选择抗病虫品种、定期巡视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保障瓜类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一)症状特点瓜类病毒病因病毒种类不同,症状各有差异。
黄瓜花叶病病毒在黄瓜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西葫芦和南瓜上引起黄化皱缩,在甜瓜上引起黄化,不侵染西瓜。
西瓜花叶病病毒侵染南瓜,叶片呈褪绿黄化、皱缩畸形等症状;在西葫芦上产生黄化皱缩症状;在甜瓜上产生花叶皱缩症状。
(二)发病原因瓜类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西瓜花叶病毒(WMV)。
病毒通过汁液和蚜虫传播。
(三)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4 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水旱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较抗病的品种有长春密刺、早春2号等。
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可避免茎基部发生疫病。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良好的地块,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实施立架吊瓜或瓜底铺草防瓜果接触地面。
4.发现病株、病果及时清除。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烧毁或深埋。
用25%甲霜灵58%甲霜500倍液,或或64%杀毒矾、350 g 拌细50%多51 ℃温水浸种20 min。
2.轮作。
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 年以上。
3.加强培管。
推广高畦地膜栽培,畦面铺稻草或秸秆等;雨季注意清沟排水;温室与大棚栽培要控制湿度,注意通风。
4.初见病株时,注意摘除病叶、病果并深埋。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随之深翻土壤。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
霉层。
(二)发病原因该病由一种低等真菌侵染引起,病菌可能在南方周年种植的黄瓜上越冬,随气流传播。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较抗病的品种有津杂1号、津研6号、西农58 、宁阳刺瓜、广东全青等。
2.改进栽培措施。
隔离育苗,育苗地远离温室、大棚黄瓜地;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种;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结瓜期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瓜类新病毒病害(一):瓜类褪绿黄化病作者:古勤生彭斌刘珊珊等来源:《中国瓜菜》2011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我国最新发现的瓜类病毒病害一瓜类褪绿黄化病的症状、分布、病害发现历史,病原、奇主范围、传播途径和综合防治措施,并指出未来针对该病害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瓜类;新病害;瓜类褪绿黄化病毒1症状瓜类褪绿黄化病典型的表现是叶片出现褪绿,开始呈现黄化后,仍能看见保持绿色的组织,直至全叶黄化。
叶脉不黄化,仍为绿色。
通常中下部叶片感染,向上发展,新叶常无症状。
自然感染西瓜、甜瓜、黄瓜等。
以甜瓜大面积发病为常见(图版见彩插15页)。
发病季节通常在秋季。
症状表现甜瓜明显,西瓜和黄瓜略轻,但发病重时西瓜黄化也极为明显。
2分布瓜类褪绿黄化病广泛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山东、海南、广西、台湾和日本。
对于更广泛地域分布情况的了解有待于各国和各省区的监察通报。
3病害发现历史该病最早于2004年在日本观察到,直至2010年正式发布,其病原才被揭示,属于一种病毒病害。
我国于2007年在宁波、上海等地观察发现,于2009年分析清楚病原,于2011年正式发布。
4病原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属于长线病毒科、毛形病毒属。
病毒颗粒为长线形,基因组由RNAl(8607nt)和RNA2(804Int)组成。
5寄主范围自然感染以甜瓜、西瓜和黄瓜为常见,也有报道感染苦瓜、西葫芦、南瓜的。
6传播途径烟粉虱半持久性传播。
B型和Q型烟粉虱传毒。
7防治措施对于该病的防治措施目前重要的是放在控制传毒介体,设法阻隔或减少烟粉虱数量,尽量减少可能的带毒植物。
长远看,需要培育抗病毒品种,才是最根本的防治途径。
现行采用的防治措施:(1)土地休闲。
有条件的地方,在春季收获后与秋季种植之间休闲8-10周。
(2)清洁田园。
种植前清理棚内及周边的各种植物残渣、杂草等。
(3)使用防虫网。
采用60目防虫网,注意做缓冲间,检查整个大棚有无破损处,发现破损及时缝补。
(4)使用黄板。
瓜类病害1、猝倒病:子叶期幼苗易真菌,育苗期低浊高温易发病3片真叶后发病少防治床土消毒药剂喷洒,浇灌表现在茎下近地处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促茎基部变细线状。
2、立枯病:出苗一段时间后易发真菌高温高湿已经病种子土壤流水,有机肥农具等传染表现在茎基部出现褐我色椭园形病斑且。
逐渐凹陷进一步扩大到绕茎一周,促茎部萎综合治理叶片凋萎。
3、霜霉病:整个生长期表现在叶片上适温在10~26低于15℃高于30℃病受抑制,在多雨多露多雾空气湿在85℃以上时易发病种子风传播男间通风不良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叶大而薄黄矿应进行咱子消毒加强管理,喷药心治表现在初期叶有水膜可看到针刺状水浸斑点水蒸发看不到病斑中期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叶背有紫灰色霉状物最叶片干枯由下抽上发展真菌。
4、细菌性角斑病湿度大多雨委节易发适温为25~27℃但低于至7~8℃高至30℃也可发病条件是相对湿度90~100%表现在叶片叶柄卷须果实上茎不易表现与不同,但有乳白色浊水珠状粘液菌防法:种子处理,土壤消毒药剂防治,含铜后有后期病部质脆穿白病幼苗期真菌高温高湿33℃伤口入根茎部对颈部受伤损易生土壤酸性大也易表现有白色。
5、炭疽病: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在10~30℃均可发病24℃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尤其在95%以上湿度小于54%温度大于30℃以上不发病子叶期叶边缘现黄褐色半园形病斑梢凹陷成株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为近园形棕袍色外圈有一圈黄晕斑10~15mm病斑多时速片为不规则斑块湿度大时病斑出橘红色粘质物干燥时,则出现星状裂或穿孔脱落叶柄或茎上的病斑常凹陷表面有粉红色小点病斑由淡黄变褐灰色至绕蔓一周瓜上染病初呈淡绿水浸状斑点很快变黑且扩大凹陷,后期出现粉红色粘稠物果开裂,真菌。
6、白粉病:主要叶片后为茎叶柄真菌在20~30℃均可以病适温为20~25℃温度25~85%传播初病湿度低35~40%高温高湿高温干旱交替昴发病蔓延表现为叶片正反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成白粉状茎叶柄同样。
瓜类病害及防治进入春末夏初后气温开始回升,天气晴朗,空气会比较干燥些,对于保护地及露地瓜栽培来说,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时间。
此时的气候条件最适宜作物的生长。
但是与此同时,几种易发生的病害也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而且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又不易辨别,造成生产栽培中极大的损失,直接影响到我们瓜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必须严格的加以预防,将病虫预防工作做在发生这前。
1、猝倒病- 1 -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等,是瓜类苗期重要的病虫害之一。
在吉林各地育苗棚中发生较多。
严重时幼苗成片倒伏死亡,甚至全部毁苗。
苗期发病,苗子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后慢慢变成黄褐色斑,病部迅速发绕茎一周,逐渐湿较软缢缩成线状,表皮脱落,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
最后病苗腐烂或干枯。
当苗床温度高时,病苗或临近土表出现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白毛)。
如幼苗未出土前染病,易造成烂种、烂芽。
在幼苗期温度过大,播种过密光照不足、分苗过晚及管理不当等都易得猝倒病。
此病害属于土壤传播,防治方法多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
首先根据发病原因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避免造成易发病的条件,床土选用无- 2 - 病新土等。
如用旧园土,应进行苗床土消毒。
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拌细土0.5~1.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公斤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用于播种时上盖下铺,一般上盖药土量1/3,下铺药2/3,发病初期常用的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7~10天喷一次,共喷洒2~3次。
除上述办法外在苗期将苗床及时通风、降湿、尤其是在阴雨天气要适当的防风排湿,严防苗子徒长染病。
在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情况介绍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嗜酸菌属西瓜种英文名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BFB)分类地位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噬酸菌属(Acidovorax)。
国外分布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关岛、土耳其、马利亚纳群岛等。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1.寄主范围除西瓜外,还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包括哈密瓜,伽师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和苦瓜等。
2.危害情况 1965年Webb和Goth首先报道西瓜果斑病的发生。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后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1989年蔓延至南卡罗来纳、印第安那等州以及关岛、提尼安岛(Tinian)等地区的9个州,使当年的西瓜产量损失50%~90%。
数千公顷的西瓜受到影响,80%的西瓜不能上市销售,在美国被认为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
1994西瓜果斑病大发生时,美国的许多种子公司都暂停了种子销售。
1998年以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哈密瓜每年都有发病,减产46%以上,病重的田块,商品瓜率仅有1/3。
3.为害症状典型症状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真叶和果实上均可发病。
幼苗期,子叶张开时,病斑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随后侵染真叶,病斑在幼真叶上很小,暗棕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
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
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
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
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
果实染病后,最初在果皮上出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水浸状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几厘米,病斑边缘不规则,颜色加深,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
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
茎叶柄和根部通常不受此病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