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职高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假字整理一.《过秦论》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连横的国策。
2.孝公既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合纵的国策。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大声呵斥。
5.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6.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
8.甿.隶之人通“氓”,低贱的人。
二.《鸿门宴》9.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颜色。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都。
11.距.关,毋内..诸侯通“据”,把守。
通“无”,不要。
通“纳”,接纳,进入。
1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
19.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通“捧”,恭敬地捧着。
三.《寡人之于国也》20.直.不百步耳通“只”,不过。
2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杂色的斑点。
23.涂.有饿殍通“途”,道路。
四.《兰亭集序》24.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通“趋”。
25.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五.《阿房宫赋》26.缦立远视通“慢”,迟缓的引申义。
六.《六国论》27.暴.霜露,斩荆棘通“曝”,暴露。
2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七.《游褒禅山记》31.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国殇》32.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33.霾.两轮兮絷四马通“埋”。
34.出不入兮往不反.通“返”。
九.《陈情表》35.素遭闵.凶通“悯”。
36.零丁..孤苦通“伶仃”。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7.忠义暴于朝廷。
8.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明月兮珮宝璐。
”12.闻妻言,如被冰雪。
”13.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15.见其客朱亥,俾倪.”16.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19.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20.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或师焉,或不焉。
”24.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5.汝见我不?”26.宁可共载不?”27.食之不能尽其材。
”28.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须臾成五采。
”31.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胡取禾三百廛兮?”34.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35.适中手自钞录。
”36.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37.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屈平既绌,”39.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汉亦留之以相当。
”46.曹军不能抵当。
”4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8.坦墙周庭,以当南日,”49.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50.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51.所识穷乏者得我钦?”52.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53.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5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5.一夜飞度镜湖月"’56.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职高语文文言文《侍坐》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1、选自《论语·先进》或《论语正义》。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
4、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乐治国”(简称“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5、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6、人物性格:①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直率②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④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5.本文的行文中心线索:学生言志(谈理想)二、通假字1、鼓瑟希(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三、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可使足民(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二)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2、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3、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4、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5、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6、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三)形容词做名词:1、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2、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注:为:做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注:为:做(四)形容词作动词:1、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注:为:替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动词,做大相)注:为:替2、子路率尔而对曰(对,形容词作动词,回答)四、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3、则何以哉4、尔何如?5、何伤乎?(二)状语后置句(以、乎、于 + 实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加之以师旅4、因之以饥谨5、异乎三子者之撰6、浴乎沂7、风乎舞雩8、为国以礼(三)定语后置句(名词+数量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四)省略句1、居则曰2、可使有勇3、毋吾以也4、舍瑟而作五、一词多义“而”①咏而归(表修饰)②子路率尔对曰(表修饰)③舍瑟而作(表顺承)④非诸侯而何(表并列)注:其他一词多义参考随堂练153页六、课下注释+补充注释。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通假字集锦|语文综合知识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14、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15、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30、可予不(同“否”)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32、召有司案图(同“按”)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34、设九宾于廷(同“傧”)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39、要项伯(同“邀”,邀请)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44、拔剑切而唱之(同"啖”,吃)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46、泾流之大(同“径”,直)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5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52、俨骖跳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59、四十有四(通“又”)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高考必备通假字大汇总以下是格式错误已经删除的文章:高考必备通假字大汇总案:同“按”,表示察看。
动词。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XXX。
”罢:通“疲”,表示疲劳。
形容词。
例如:“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表示头发花白。
形容词。
例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表示字版。
名词。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表示晒。
动词。
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表示暴露、显露。
动词。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表示暴露、显露。
动词。
例如:“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表示酒器。
名词。
例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表示背叛、忘记。
动词。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XXX也。
”倍:同“背”,表示背叛、违背。
动词。
例如:“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同“被”,表示顶。
动词。
例如:“被XXX。
”被:同“披”,表示穿着。
动词。
例如:“XXX,如被冰雪。
”被:同“披”,表示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例如:“XXX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表示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例如:“XXX至于XXX,被发行吟泽畔。
”XXX:同“睥睨”,表示斜着眼看。
形容词。
例如:“见其客XXX,XXX。
”辟:通“避”,表示躲避。
动词。
例如:“其北陵,XXX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表示行为不正。
形容词。
例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表示困顿、失败。
形容词。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表示疲惫、衰败。
形容词。
例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表示遍及、普遍。
动词。
例如:“小惠末徧,XXX从也。
”宾:同“傧”,表示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例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表示不。
副词。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表示吗。
疑问语气词。
例如:“XXX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表示吗。
文言文考试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必须掌握!文言文考试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必须掌握!今天分享的是语文常见通假字(60例),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一、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倍:通“背”。
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辩:①通“辨”,区别。
例: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卒:通“猝”,匆忙。
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趣:通“促”,催促。
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而:通“尔”,你,你们。
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反:通“返”。
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伏:通“服”,心服。
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不:通“否”。
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盖:通“盍”,何,怎样。
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驩:通“欢”。
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还:通“环”,绕。
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决:通“诀”,诀别。
例:与武决去《苏武传》◇扣:通“叩”,询问。
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闵:通“悯”。
例:夙遭闵凶《陈情表》◇冥:通“溟”。
例:北冥有鱼《逍遥游》◇莫:通“暮”。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章》◇缪:通“穆”。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内:通“纳”,使进入。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逍遥游》◇泮:通“畔”。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莫”通“暮”,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吗(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5)孙子膑脚“膑”通“髌”,古代削去髌骨的酷刑(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出现(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10)与尔同销万古愁“销”通“消”,消解(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食品;“直”通“值”,价值(1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揉”,使……弯曲(1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通“三”,表多次,经常(1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智慧(1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7)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18)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19)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隐藏;“见”通“现”,出现(20)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2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赠送(2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不是(2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25)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26)夫十有一月之中“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27)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28)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29)忠义暴于朝廷“暴”通“曝”,显露(30)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31)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32)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3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3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3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隙(38)具告以事“具”通“俱”,完全、全部(39)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4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41)沛公不胜桮杓“桮”通“杯”(4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43)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器(4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45)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46)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住(47)可予不“不”通“否”(48)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4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50)秦自缪公以来“缪”通“穆”(5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52)举酒属客“属”通“嘱”,指劝人饮酒(5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54)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
高考高频文言文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颁通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板通版:字版,雕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4.暴通曝:①晒。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②暴露,显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5.桮通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6.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被通披:①披散。
“屈原至于滨,被发行吟泽畔。
” ②穿上。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8.敝通弊:①困顿,失败。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②弊通敝,破旧,谦词。
“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
”9.辩通辨:差别。
“此小大之辩也。
”10.不通否:①副词,不。
“或师焉,或不焉。
”②疑问语气词,吗。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1.采通彩:色彩。
“须臾成五采。
”12.裁通才:时间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13.钞通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14.雠通仇:①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②仇恨。
“仇雠敌战之国也。
”15.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16.从通纵:①合纵。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②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7.道通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18.当:①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②当通倘,如果。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9.得通德:感激。
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0.度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
”21.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22.反通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23.奉:①通俸,俸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②通捧,捧着。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24.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5.盖通盍,相当于“何不”。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通假字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常见错别字综述案例:同“按”;检查,检查。
动词。
“叫秘书的病例图,就是从现在开始,十五年来一直给赵。
”板子:与“版本”相同;Word版本。
名词。
"印刷书籍,在唐朝还没有繁荣起来."暴力:同样的曝光。
动词。
“虽然有猛烈的暴风雨,但那些不再站立的人,就让它发生吧。
”暴力:用“暴露”来暴露。
动词。
“想起我爷爷,那霜露暴起,”时代:传“回”,背叛,忘记。
动词。
“我希望你不能比我优秀一倍。
”Be:和“穿”一样;盖住肩膀,动词。
"廉颇争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不:和“不”一样;不,副词。
“或老师,或心不在焉。
”不:和“不”一样;疑问语气词“察王能给我十五城寡妇的新娘吗?”镨:同样的“仇恨”;敌人,敌人。
“敌人已经被消灭,世界已经被决定,”From:与“垂直”相同;联手对抗秦。
动词。
之后,秦欲伐齐,齐与楚势均力敌。
"From:与“垂直”相同;与“横”相对,“和而联,和而统。
”From:与“垂直”相同;与“横”相对的是,“赵使求救,他跟随楚。
”当:通过“阻挡”;抵制。
动词。
“除了刘玉舟,没有人能当接线员。
”程度:与“穿越”相同;十字架,十字架。
动词。
“连夜飞向镜湖明月””还有:传“诶”;你人称代词。
“在某个地方,母亲在这里。
”反向:用“返回”返回。
动词。
“穷人是反根本的。
”冯:双手握住。
动词。
“本王将无一人,臣愿奉墙令。
傅:盛酒浆的陶罐。
名词。
“请把秦王装在锅里招待。
”傅:同“比”;富弼。
动词。
“如果你进入,你不能在家里刷土。
父亲:和“福”一样,古代男子名字下面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的父亲,余的父亲,安尚春的父亲。
"干:到“岸边”,“在侃侃砍下檀香木,让河水变干。
”胡:和“含糊”是同一个形容词。
南方的胡的声音在北方是清晰的。
"一:同“何”;什么事?疑问代词。
“也很容易看不见?”恒:横竖对立,“联恒外战群臣。
最全的文言文通假字汇总最全的文言文通假字汇总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高考常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按音序汇总)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晦涩拗口,难以理解!之乎者也,各种省略,各种通假字!但文言文背诵和阅读是高考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喜不喜欢学,我们都要好好学!下面这些文言文通假字,都是根据历年高考总结的高频通假字~~所谓高频,就是经常考到的那些啦,希望能帮助到那些不能很好理解文言文的同学们。
A案: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 ;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 ;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 ;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 ;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
A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C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E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
”F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G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H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惠:同“慧”;聪明。
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溷:同“混”、“浑”;厕所。
名词。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J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才美不外见。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L傫:通“累”;堆积,积累。
动词。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慄:同“栗”;发抖。
动词。
“慄深林今惊层颠。
”列:通“裂”;分裂。
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流离:同“淋漓”;霑湿的样子。
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M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甿: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缪: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陌:通“百”;量词。
“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
“莫春者,春服既成,”N内: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
“匪女之为美”“说怿女美”P畔:通“叛”;背叛,离开。
动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Q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禽:通“擒”;捕捉。
动词。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诎:同“屈”;弯曲。
动词。
“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R輮:通“揉”;使……弯曲。
动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S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
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
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
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逝:通“誓”;发誓。
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高兴。
形容词。
:“说怿女美。
”说: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T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
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W亡: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副词。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X希:同“稀”;稀少。
形容词。
“鼓瑟希,铿尔。
”郤:同“隙”;隔阂,嫌怨。
名词。
“令将军与臣有郤。
”县:同“悬”挂着。
动词。
“胡瞻尔庭有县廛兮?”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羞: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Y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耶:通‘爷”;父亲。
名词。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翼:通“翌”;明(天)。
名词。
“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
名词。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
语气助词。
“可得闻与?”员:通“圆”;圆形。
名词。
“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Z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曾:同“增”;增加。
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知: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
名词。
“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价值,动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名词。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著:同“着”,穿。
动词。
“著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
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