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_中国本土的教育学_余文森
- 格式:pdf
- 大小:323.07 KB
- 文档页数:9
学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收获很大。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先学后教”。
其中,在初中阶段,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些学校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小学阶段,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
本课程将对这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述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
洋思人改变了传统的“先教后学”,虽然是简单的顺序改变,却凝聚了洋思人对新课程的智慧和大胆拓新。
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互相探究,这就是兵教兵,教师只作评定。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首先,他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无论从开始的自学还是接下来的学生教学生,以及最后的当堂训练,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具体的“演员”都是学生。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学习洋思中学的这种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
其次,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有他的道理。
知识越攒越多,学生的遗忘也会越来越多。
他们的当堂训练就是每节课的“堂堂清”,只有每节课的知识都掌握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才会不存在。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搞过“堂堂清”,但总是不能落到实处,因为上课讲课时间长,学生的当堂检测往往完成不了,或者因为学生课堂上练习少导致当堂检测的结果差,课后的问题攒了一大堆。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作者:黄湖帧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期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530205)黄湖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网络,我发现很多先进学校都在推广和实践“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功.我也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该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对该教学模式的粗浅认识.一、“先学后教”的起源“九五”课题时,余文森教授提出“先学后教、高效课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老师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常州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实验”,盘锦市魏书生老师的“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等都是先学后教,提倡学生自学的教学.江苏洋思中学在整个学校、各门学科都推行“先学后教”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称为“洋思经验”或“洋思现象”.二、“先学后教”的界定“先学后教”:学字在先,教字在后,是学生先自学,教师再讲解;是每堂课教师都不先讲,而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目标先主动自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学情况进行点拨疑惑、规范表达、纠正错误的一种教学模式.三、“先学后教”的优点“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不是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注重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质上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它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一)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先学后教”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自学看书检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对了,智力得以优先发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错了,在师生共同合作下,也能掌握所学知识.这是符合实际的、准确的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全面发展.(二)体现面向全体、培优补差原则“先学后教”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通过先自学,优等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学得更扎实,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自学环节,教师并没有放任后进生,而是有足够的时间给后进生予关注,并进行个别辅导,使之更利于掌握基础知识,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三)体现减轻负担、解放思想原则“先学后教”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的“先教”,而是解放思想,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导学目标先自学再进行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后教”.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作业堂堂清,避免了课外大量的题海战术,有效减轻了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四)体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原则“先学后教”使师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教师要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要经历一次头脑的风暴,更新理念,学习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和探索.学生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责任感、互助合作、勇于质疑等优良素质,为其后续学习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先学后教”的具体实施过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出示目标”环节→“学生自学”环节→“教师点拨”环节→“知识延伸”环节,即每节课教师先出示导学目标,以引导学生依据导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点拨”,最后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知识延伸”.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第28页“1.4.1有理数的乘法”为例,谈谈我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课前:教师制作课件,包括导学目标、检测题目、点拨易错、知识延伸等内容.上课:(一)出示目标教师展示导学目标:1.理解两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如何确定;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掌握有理数的倒数的概念.(导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为指导学生自学而提出的目标,是学生自学的线索、方向.它的设计既要体现课本的知识,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于七年级新生,目标应简单、具体、详细;于八、九年级学生,目标应具有操作性、深层性、思考性.)(二)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导学目标,用15分钟,自学课本P28-30知识,完成课本P30练习题.(学生自学指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做记号,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思考、发现疑难等.自学时间一般为5-15分钟.于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自学时间宜长;于基础好的学生,自学时间宜长;于难度大、综合、抽象的教学内容,自学时间宜短;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自学时间宜短.)(三)教师点拨1.检测自学情况(1)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出示检测题,学生口答:①(+5)×(+4)③(+5)×(-4)⑤(+5)×0②(-5)×(-4)④(-5)×(+4)⑥0×(-4)归纳倒数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点拨疑难注意:(1)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2)0没有倒数.(教师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知识进行讲解补充,点拨教材不全、学生理解不全、学生理解有误等的知识,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基础好、掌握快的实验班学生重在点拨其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基础差、掌握慢的普通班的学生则要全面点拨,以帮助其掌握基础知识.)(四)知识延伸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号两数相乘,符号得正B.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符号C.两数相乘,积为负数,则两数异号D.两数相乘,积为正数,则两数都是正数2.如果两个数的积是负数,和也是负数,请你写出符合要求的两个数:_____.(写出一组即可)3.若a、b互为相反数,若x、y互为倒数,则a-xy+b=______.4.已知a、b两数在数轴上对应点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B.ab<0C.b-a>0D.a+b>0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练习册交给老师,课结束.实践证明,“先学后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方面的教育规律,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我们要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责任编辑黄桂坚)。
教改把学生变成课堂上的主人《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8日09版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对厦门市湖里区“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改实验的一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该区蔡塘学校和江头中心小学的师生展示了6节公开课,福建全省设了80多个远程分会场,共有4800多人通过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收看了课堂教学直播。
这是湖里区推进“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改实验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该区推广这一教改模式的一个片断。
课堂上,学生当老师在现场直播的人教版六年级《负数》课上,课堂的开场由“导学思考”引入。
“什么叫相反意义的量?请举例说明”、“今天认识了什么数?为什么要出现这一新的数?”等问题被纳入其中,几个小组的学生代表陆续上台,充当起“小老师”来解答这些问题。
“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以前只能由老师讲解的概念,如今却是由学生来讲。
当“小老师”问:“还有质疑和补充吗?”台下有的同学提出:“零摄氏度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零是不是所有东西的分界点?”可以看出,在这堂课上,专属老师的讲台,成了学生的舞台。
课堂上,提问、质疑大家抢着来,学生们在讲台上发言时,个个落落大方,毫无紧张神色。
倾听的学生神情专注、积极参与,对发言同学踊跃质疑、补充。
老师则在“幕后”指导,并在关键时刻才出手。
这堂课的学生座位编排也不同于传统教室,采取面对面坐着的4个学生为一组。
他们拿出准备的小黑板,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上台讲课时,小组每个成员都有说话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新知检测环节中,学生们用两分钟时间完成了几个填空题。
题目做完之后,也是由学生自己讲解。
接下来的另一份练习也是在课堂上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堂课没有布置课后作业,因为该练的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
理清“学”与“教”的关系在直播课后,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结合下午的3节课,谈到自己对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他说,“先学后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反馈矫正”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措施。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论原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发现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
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不既同样地看到了这种现象,而且透过这种现象作了深入的试验。
在一名教师对30名学生的群体教学中,成绩优秀者占群体的20%。
在1名教师对1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成绩。
就是说无论能力的强与差,在1名教师的个体教学中,都能获得优良成绩。
这种现象,引起了布鲁姆等教育学者的极大兴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布鲁姆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一套使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
这个系统基本过程是:一、学生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去整理必需的准备知识。
二、实施最优化的群体教学。
三、根据教学目标编拟并进行形成性练习评价,对一、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加以诊断,并给予矫正与指导。
四、在矫正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巩固提高练习。
这样86%的学生能达到原先只有20%的学生达到的成绩。
如果再配以“强化”训练,86%的比例就会提高到95%。
群体教学几乎达到个体教学的效果。
洋思初中“先学后教,当课训练”的课堂模式正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依据。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群体教学为主体,采用适当频次的反馈矫正措施,辅之以个别辅导等教学形式,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评析一、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当课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由此决定该模式的结构序列与师生关系特征。
该模式的教学活动序列安排原则是学生先于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它反映了洋思初中教学思想的更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导为“启发式”教导。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也称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余文森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先学之‚学‛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
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二是独立性。
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
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
三是异步性。
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
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之‚教‛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
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
二是参与性。
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
三是开放性。
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
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它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课本;三、尝试练习;四、学生讨论;五、教师讲解;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练习‛。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是违背了这三条规律。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强调这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凸现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我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
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
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秩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
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
维果茨基据此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
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
先学之学具有三个特征:超前性(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独立性(先学的最本质特性)、异步性(根据学生个性差异)。
后教之教具有三个特征:针对性(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与性(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教学的机会、参与教)、开放性。
“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1、尝试教学;2、洋思模式;3、杜郎口模式;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就是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
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三个方面: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余文森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
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
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