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节能减排政策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17.34 KB
- 文档页数:5
欧洲和中国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对比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被广泛视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方案。
欧洲和中国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都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欧洲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进行比较和对比。
一、能源结构的差异欧洲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也是其能源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各国普遍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法规措施,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相比之下,中国在能源结构中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相对较低,仍然依赖于传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
二、能源政策的比较欧洲多国都采取了明确的能源政策,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欧盟设定了一系列的能源目标,如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占比将达到32%。
各国家也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如德国的“能源转型”政策和丹麦的风力发电政策等。
相比之下,中国在能源政策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尚未制定出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三、发展规模的对比欧洲作为发达地区,其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据统计,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能发电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风力发电方面,丹麦、德国等国家拥有庞大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
太阳能发电方面,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太阳能电板安装量也非常庞大。
与此相比,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还有待扩大和提高。
四、技术创新的比较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丹麦在风力发电技术方面名列前茅,其研发出的大型风力涡轮机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德国则在太阳能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研发技术进展迅速。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仍面临技术突破和创新的挑战。
五、国际合作的对比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能源协会等组织。
碳排放交易的国际比较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实施减排政策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该制度旨在通过引入经济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并创建一个市场,使得减排成为一种经济活动,并通过交易碳配额来实现减排目标。
在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政策和模式。
本文将对几个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欧盟排放交易系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之一,覆盖了欧洲联盟的27个成员国以及冰岛、立陶宛和挪威等国家。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于2005年开始实施,涵盖了电力、钢铁、石化等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固定上限,逐年下调”。
欧盟委员会每年设定一个总量上限,即碳配额,然后将这些配额分配给参与系统的企业。
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分配的配额,它们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如果企业的排放量超过了分配的配额,它们需要购买额外的配额或支付罚款。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优点在于能够为企业提供经济激励,鼓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
然而,由于配额的分配不总是公平和合理的,导致一些企业可获得过多的碳配额,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受到限制,这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二、美国碳市场美国是一个碳排放交易的重要市场,但是与欧洲的碳市场相比,其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
在美国,碳排放交易政策因州而异。
目前,加利福尼亚州和东部几个州实行了碳排放交易制度。
加利福尼亚州的碳市场是美国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其特点是采用了“总量上限,拍卖配额”的模式。
碳配额的总量在每年逐渐下降,同时政府通过拍卖碳配额来获得收入。
企业需要购买配额来覆盖其排放量,如果企业的排放量超过分配的配额,它们需要支付罚款。
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美国碳市场规模较小,参与的州也较少。
尽管如此,美国碳市场不断发展,逐渐向更多的州扩展,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减排激励和灵活性。
三、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分析低碳经济是指在生产、消费和分配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形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对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
首先,欧洲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欧洲气候能源包》、《欧洲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等。
根据这些政策,欧盟成员国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设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
此外,欧洲国家也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
欧洲还鼓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的绿色增长。
其次,美国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虽然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各州和城市仍然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采取了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措施,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标准和能源效率要求。
此外,美国也加强了研究和发展低碳技术的投资,如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新能源汽车等。
虽然政策在国家层面存在分歧,但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仍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中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和《节能法》等法律法规,并设定了相应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中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此外,中国还鼓励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并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
中国还加强了对碳市场和碳交易的研究,试点了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政策措施。
例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后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韩国也制定了减排和绿色发展的法律框架,澳大利亚在碳税的推行后转向了支持清洁能源等。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尽管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存在差异,但各国普遍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减排行动。
国际组织对碳排放具体政策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FCCC是全球最重
要的气候变化政策框架,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
其下设有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这些协议规定了各国的减排目标
和行动计划。
2. 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
旨在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升控制在1.5
摄氏度以内。
根据协定,各国提交自愿的国家贡献,并定期更新和
加强这些贡献。
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EU ETS是欧洲最重要的
碳市场,涵盖工业、能源和航空等部门。
该体系通过向排放者发放
有限数量的排放配额,鼓励减少碳排放并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
4. 国际能源署(IEA),IEA是一个独立的能源政策顾问机构,致力于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
IEA提出了多个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包括能源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等。
5. 国际民航组织(ICAO),ICAO是负责国际民航事务的联合
国专门机构。
ICAO通过实施碳排放标准和碳抵消措施,鼓励航空业减少碳排放。
6.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支持各国实施低碳发展,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
这些国际组织的碳排放政策旨在推动全球减排行动,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减排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世界建筑节能减排政策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政策,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节能减排政策:
1. 欧盟:欧盟的建筑节能减排政策主要包括能效标准、建筑能源性能指令和可再生能源指令等。
这些政策要求建筑物必须达到一定的能效标准,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2. 美国: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制定了建筑节能减排政策,包括建筑能效标准、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
这些政策旨在鼓励建筑物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 中国:中国政府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筑能效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筑节能项目。
4. 日本:日本政府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筑能效标准、节能诊断和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日本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筑节能项目,并对节能技术和产品给予税收优惠。
5. 印度:印度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减排政策,包括建筑能效标准、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贷款等。
印度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筑节能项目,并对节能技术和产品给予税收优惠。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节能减排政策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提高建筑能效、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等方面。
通过这些政策的
实施,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欧洲和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环保举措的对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气候政策。
作为两个重要的全球经济体和碳排放大国,欧洲和中国都积极努力地采取环保举措,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欧洲和中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政策目标及法律框架欧洲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和目标,例如欧洲煤炭减排行动计划、欧洲2030气候与能源框架等。
欧洲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并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来实现。
中国也将气候变化列为重要议题,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中国发布了《全国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和《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国家方案》,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碳排放目标。
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二、碳市场与减排措施欧洲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该体系通过向排放单位发放有限的排放配额,并允许单位之间进行排放交易,鼓励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欧洲还通过课征碳税、设立碳基金等方式激励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也积极探索碳市场工具,并计划于2021年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此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产业、推广清洁能源等。
中国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制定政策支持其发展。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转型欧洲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
欧洲还鼓励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并鼓励投资于绿色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转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投资的领导者。
中国还实施了多项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如可再生能源法、风能补贴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等。
在环保方面,中国和欧洲的差距在哪里?作为全球产业强国的中国和环保领跑者之一的欧洲,在环保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虽然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环保立法和执行力度,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其在环保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中欧在环保方面的差距。
一、政策制定与实施欧洲在环保领域制定了诸多具有明确目标和实施力度的政策,如《巴黎协定》等,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要求,并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等环保理念。
同时,欧洲也采取了创新的监管手段,如对排放严格限制、对企业环境责任追究等举措。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政府也在近年加强了对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执行不力、企业环保责任意识薄弱及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环保政策的实效性和执行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环境监测与数据公开欧洲在环境监测方面处在全球领先水平,不断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创新,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环境样品库。
同时,欧洲也注重环境监测数据的开放与公开,以促进社会监督和环保意识的普及。
相较之下,中国的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受制于落后的环境监测技术、部分数据封闭保密、监管不到位等。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监测技术和数据公开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三、企业环保意识及责任追究欧洲的企业环保意识普遍较高,通过自主研发环保技术或与环保组织合作,生产出环保产品,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同时,对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欧洲也实行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能够真正承担环保责任。
而中国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在环境、能源等领域存在大量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行为。
此外,企业环保监管也存在重审批、轻执行、弱监管等问题,使得企业环保问题不断积聚,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中国需要加强企业环保意识和实践,推进企业环保盈利模式,压实企业环保责任,强化环保监管和责任追究,达成经济与环保的和谐共赢。
欧盟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与减排措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以及海平面的上升,各国都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欧盟一直在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减排工作。
本文将对欧盟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欧盟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2008年,欧盟制定了《欧洲2020战略》,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根据该战略,欧盟在2020年将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且在2030年将这一目标提高到4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加强对排放行业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等。
其次,欧盟通过设立碳市场来推动减排工作。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涵盖了欧盟境内的3400多个工业和能源企业。
该碳市场通过发放碳排放配额以及允许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来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企业如果没有达到减排目标,就需要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这就对高碳排放行业形成了经济压力,从而推动它们减少排放。
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还致力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欧盟在2018年发布了《欧洲清洁能源包》的规划,旨在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根据该规划,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提高到32%。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鼓励成员国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此外,欧盟还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
欧盟通过制定能效指令和标准来要求成员国加强能源效率管理。
根据欧盟的目标,到2020年,欧盟的能源效率将提高2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励建筑业使用更加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制定能效标签以及提供能效咨询等。
总的来说,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立碳市场、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等。
建筑节能的政策与法规引言: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制定并执行建筑节能的政策与法规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些国际和国内的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并分析其对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一、国际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1. 瑞典建筑节能标准瑞典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节能领域的先驱,其建筑节能政策以《瑞典建筑管理法》为基础,推动建筑业实现能源效益的提高。
该法律要求所有新建筑和大规模翻修的建筑都必须符合高节能标准,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等。
2. 美国建筑节能法规美国的建筑节能法规主要由《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和《绿色建筑法案》组成。
前者着重于推动建筑行业提高能源效率,后者则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
此外,美国还设立了LEED(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来评估建筑的节能性能。
二、国内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1. 中国建筑节能45%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二五规划”,规定到2020年,新建和翻修的建筑要达到45%的节能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发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建筑节能信息公开、提高建筑节能设计能力等。
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是中国目前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法规之一。
该标准规定了建筑节能设计的评估要求,包括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
三、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意义与挑战1. 意义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动建筑行业的能源效率提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降低能源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挑战然而,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可能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
另外,建筑节能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是一项负担。
结论: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关键。
国际上的瑞典和美国以及国内的中国都在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建筑行业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2009年\第2卷\第12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黄海峰,任培(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摘要:欧盟国家开展节能减排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盟与中国在节能减排法律框架、管理方式、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异同,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盟;节能减排;政策比较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912(2009)12-0037-05基金项目:2009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绿色北京”课题资助;“北京市创新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07001000560709)”资助。
作者简介:黄海峰(1962-),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转型经济学、循环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等。
中欧节能减排政策比较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各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由于短期内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萎缩,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能源消费的总量也随之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从长期看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与欧盟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所实行的节能减排政策有所区别,金融危机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应对之策。
1“脱钩”理论与节能减排目标1.1“脱钩”理论及其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需求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继续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脱钩”理论应运而生,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脱钩”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揭示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关系,指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下降。
目前,主流的“脱钩”评价模式有两种:总量评价和IU 曲线评价。
总量评价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总量的变化情况,适用于评价“脱钩”对实际资源消耗的影响效果;IU 曲线评价则通过研究单位GDP 与环境压力的相关性来考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脱钩”理论是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表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并非相互冲突,通过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在降低环境压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欧盟国家首先倡导发展“低碳经济”,走节能减排之路。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不得不解决的任务和挑战。
节能减排政策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中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采取的必要政策措施。
1.2欧盟与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欧盟成员国大部分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其中市场化政策占了很大比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功能促进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行政性政策的辅助作用较小。
经过多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欧盟大部分国家的碳排放已经很低,甚至是负增长。
2007年3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制定了“3个20%”总目标,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
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为落实这些目标制定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欧盟各成员国也随之出台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予以配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大量的能源需求,现在处于努力抑制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高速增长的阶段。
图1显示了2000—2007年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增长率的关系,由《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计算所得,说明当前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以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0%,并作为重要的考核约束性指标。
从目前完成的情况看,只有2008完成了单位GDP能耗的阶段性目标,要在五年内总体下降20%,2009和2010年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一方面由于能源需求萎缩,节能减排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了投资,这很可能导致粗放型产能的扩张,从而增加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难度。
2中欧节能减排政策比较2.1法律框架欧盟基本立法中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单一欧洲法》和《欧洲共同体条约》,规定了欧盟成员国需要共同遵守的环保政策以及指导原则。
如2002年欧盟颁布了《建筑物能源指令》,该指令规定了公共部门、能源供应商的具体义务,并设计了详细的预算、审计方法等,要求2008—2016年连续9年节能9%。
除了欧盟国家必须遵守的共同法外,欧盟各国也各自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有着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的节能减排法律体系。
德国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节能法》,并且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节省能源法案》、《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未来投资计划》及《家庭使用可再生能源补助计划》等节能减排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污染者付费原则、预防原则和合作原则是德国制定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三项基本原则。
相比来说,中国发布的节能法律法规有:1986年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1996年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及1998年的《节约能源法》等,但是缺乏相关配套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虽然加快了节能减排的法律建设,但是目前的法律体系仍不完善,执行力度需要加强。
2.2管理方式欧盟政府的节能减排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
为保证政策顺利实施,政府就节能减排政策与公众、能源提供商、工业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联络,进行政策宣传、项目咨询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为促进节能减排,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欧盟能源技术组织(Organiz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Technolo-gies)等。
英国负责节能减排的政府部门主要是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职责是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法规,管理政府对能效投资的资金,但不对节能项目进行直接的组织管理。
法国于1992年成立了独立于各部门的综合机构———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负责管理全国节能和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将提高能源效率与控制环境污染结合在一起,该管理机构要求重点用能企业作出自愿节能保证,并通过中介组织向企业推广节能措施。
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与政府紧密联系,无论从宏观上的政策制定还是微观上的管理实施,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操作;同时大量使用行政性手段,即便是市场化政策,也是采用由政府直接操作的管理方式。
中国负责制定节能减排战略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国务院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主要由环境保护部进行管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部、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出台核心政策与政策实施细则等规范性配套文件,管理和指导企业、公众进行节能减排。
如国务院2008年发布了《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建设部随之发布《关于做好2008年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细则安排。
总体来说,中国政府的节能减排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近年来也在逐渐扩大间接管理的比重,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REN EW A BL E RESOU RCES A N D RECY CL IN G ECON OM Y2009V ol.2.No.12RENEWABLE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ECONOMY2009Vol.2.No.122.3经济政策实践证明,经济政策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主要从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两方面进行比较。
2.3.1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两种形式。
财税政策可以使污染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努力改进生产技术,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
利用价格和税收等市场化政策减少和节约能源消费、发展新能源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直接和间接的课税是欧盟各国的主要税收政策,其中较为典型是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即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税。
芬兰是最早设立碳税的国家,并将碳税征收范围设定为所有矿物燃料,根据燃料的含碳量计税,税率逐渐增加。
1992年7月,欧洲委员会建议欧盟国家引进碳税并颁布了详细指令,在该指令的指导下欧盟国家从自身国情出发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效果。
目前,丹麦、芬兰、瑞典等实行碳税政策的国家都实现了各自设定的减排目标。
德国的很多税收政策都考虑了节能减排因素,例如对动力燃料征收矿物油税、润滑油税,对企业安装环保设施减免税收,允许环保设施折旧超过正常的折旧。
同时实施环保产业项目研发的优惠政策,对环保产业项目研发的投资远远高于其他产业研发投资。
在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德国根据汽车产生有害气体的多少征收汽车税。
法国从2001年开始向企业和个人征收机动车燃油生态税,至2010年将达到对每排放1t温室气体征收500法郎的标准,法国政府还对企业征收耗电生态税,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快了节能减排市场化政策的出台,虽然目前尚未将环境税作为一个单独税种征收,但是在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关税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引进节能设备、生产节能产品和重复利用、再利用资源。
2009年正式进行了燃油税改革,向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税制度迈出了关键一步。
目前,中国正在研究环境税和碳税的征收方案,今后可能会选择恰当的时机予以推出,使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
2.3.2金融政策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绿色证券政策。
国际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金融政策大多数是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自愿制定的原则标准,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自律组织(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 Fi-nance Initiative,UNEPFI)于1997年推出修订后的《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是一项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金融行业实践;世界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于2003年6月在伦敦签署了专门针对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的“赤道规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规定对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目前已经有60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