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生活便足矣——读《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1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
全书有五个部分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只是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
其中的《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
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
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
总找来各类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
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明白这是一颗合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予,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更透过这篇短小的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由于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的时候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的时候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
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心中的遗憾有意掩饰成平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由于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因此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明白的。
昼信基督夜信佛作者:史铁生大概是我以往文章中流露出的混乱,使得常有人问我:你到底是信基督呢,还是信佛法?我说我白天信基督,夜晚信佛法。
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
倘其不错,那么依我看,基督教诲的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
这样说可有什么证据吗?为什么不是相反——佛法更重生前,基督才是寄望于死后?证据是:大凡向生的信念,绝不会告诉你苦难是可以灭尽为什么?很简单,现实生活的真面目谁都看得清楚。
清楚什么?比如说:乐观若是一种鼓励,困苦必属常态;坚强若是一种赞誉,好运必定稀缺;如果清官总是被表彰呢,则贪腐势力必一向强大。
在我看,基督与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即对于苦难所持态度的大相径庭: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所以其应对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着“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而这恰恰对应了白天与黑夜向人们所要求的不同心情。
外面的世界之可怕,连小孩子都见过早晨幼儿园门前的情景吗?孩子们望园却步,继而大放悲声;父母们则是软硬兼施,在笑容里为之哭泣。
聪明的孩子们头天晚上就提前哀求了:妈妈,明天我不去幼儿园!成年人呢,早晨一睁眼,看着那必将升起的太阳发一会儿愣,然后深明大义:如果必须加入到外面的世界中去,你就得对生命的苦难本质说是否则呢?否则世上就有了“抑郁症”待到夕阳西下,幼儿园门前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亲人团聚,其乐陶陶,完全是一幅共享天伦的动人图画!及至黑夜降临,孩子在父母含糊其辞的许诺中睡熟;父母们呢,则是在心里一遍遍祈祷,一遍遍驱散着白天的烦恼,但求快快进入梦的黑甜之乡。
倘若白天挥之不去,再后来,动车改为高铁,高铁又变飞机,二等座换成了一等座,经济舱也换到了商务舱。
但我再也不似当年那个会趴在车窗上彻夜看风景的少年。
现在的我倒头就睡,落地才醒,即使变换了城市也少有惊喜。
有时,我会问自己:“还记得十年前那个期待见识这个世界的少年吗?”有时,我也被反问:“你还认得出这是你十年后想成为的那个风尘仆仆的大叔吗?”那时全世界都在沉睡,唯有我一人醒着。
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文/滕振辉(扬眉剑客)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史铁生的"未竞集"——《昼信基督也信佛》,这本书的文他尤其思难,有时甚至1998年天一次……正是因为史铁生的一生是苦难的,所以他跟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相比,对疾病和死亡有着更深刻的体验。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体验,加上他对自己遭遇甚至死亡的坦然,让他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
他的文字不适合浮躁和浅薄的人阅读,读懂他的文字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丰富的阅历后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才行。
因为他的文字,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厚重和深度。
面对命运的炼狱,史铁生也曾激愤过,也曾偏执过,也曾绝望过,但是他最终战胜了自己,走向平和、宽容和乐观。
他直面苦难和死亡,懂得珍惜和感恩。
史铁生参透了生死,在生命的后期,他身体虽然残疾,但是在意志和思想上却是"超人".史铁生在《昼信基督夜信佛》这本书里对生命、灵魂、宗教、宇宙、自我的一些思考,我也曾经在独处的时候反复思考过。
有些观点,我竟然和他不谋而合。
"我,."我"状态因此打破。
我的灵魂因为第一个念头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了各种因因果果,我不由自主的被推动着走上了生命之路。
我走在一条因为第一个念头产生的大路上,我每一次轮回生命中的自己都是我在这条路上驾驶的一辆"汽车",也许有时是男人、有时是女人,甚至有时是猪、猫、狗之类的动物。
每一次生命的死亡,都像车辆报废了,我就需要一辆新的"车"(躯壳)。
因为我前一段路途中的表现,决定了我下一辆"车"也就是我下一个赖以寄托一世的躯壳是个什么样子。
每次死亡,就是老的躯壳衰败(相当于汽车报废);每一次出生,就相当于我又找到了躯壳(相当于一辆刚组装好需要磨合后性能才能达到最佳的新车)继续走生命之路。
也许,每一次死去后再获得新的躯壳前,我会有短暂的清醒,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写下这个题目,鼻子不禁有点发酸。
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是我最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所说,他的一生历经磨难,百病缠身,却始终乐观豁达,自强不息。
在短短的六十年的光阴中,忍住伤病的折磨,著述颇丰。
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一个人应当有信仰,第二,白天信仰基督,晚上信仰佛教。
我的姨妈今年九十一岁,身体康健。
她每天还要替上班的小儿子煮晚饭。
姨妈是个苦命人,小小年纪,就父母双亡。
兄弟姐妹四处分散,姨妈靠勤劳的双手自己养活自己。
现在,姨妈每天都要拜佛,这是她的精神信仰,有信仰的人是最幸福的,佛祖就是她老人家的精神支柱。
姨妈比妈妈大八岁,妈妈都走了三年半了,他们程家的人就只剩下姨妈一个人了。
姨妈没有文化,是个劳动妇女。
但是,她善良勤劳,乐观开朗,性格十分好。
佛祖保佑,我的姨妈寿比南山,开心快乐!。
禅意_800字史铁生说:“昼信基督夜信佛”,“佛法千方百计要远离苦难”,“佛教是在夜晚的信仰”在我看来确是不敢苟同.“佛法即活法”佛家讲究的是“禅”是面对苦难,面对人生的态度,而并非只是一味的“逃避苦难,祈求往生”.佛教跟注重的是对于人生的态度,基督教更注重直面人生的苦难,前者注重于“意”,后者注重于“行”,前者的“意”换句话说就是“禅”是“坐亦禅,行亦禅.”的“禅”.禅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存智慧.是一种面对人生中修炼出来的智慧,或者说是一种心态.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平常心,能安之若素的境界.东晋的谢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时,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唯有谢安在安排好手上的事务后和张玄悠闲的下棋,但一向棋艺高超的张玄确是心不在焉,结果把自家的别墅都输了.晋军大胜的捷报传来,谢安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
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这正是谢安的高超之处,面对十倍于己之敌,仍能保持一颗“禅心”淡然处之,冷静的分析敌我双方优劣,从容指挥,大破残贼.倘若谢安没有一颗禅心,在关键时刻像张玄一样如热锅上的蚂蚁,恐怕苻坚就要一统天下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该怎么做呢?.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求助于别人,而有些人则冷静下来,靠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打败困难。
能在困难中力挽狂澜的人,必定是有“禅意“的人.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它。
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是被困难吓倒的,而不是被困难打倒的,他们碰到这些困难时都会被一一击垮,成了俘虏。
那些成功的人在困难来临时总能保持镇定,以一颗平静的心去迎接困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和困难一战到底,因此,这些人就成了英雄。
人生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障碍都会。
第1篇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幸接触到基督教信仰,并在基督集会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教义,也收获了许多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基督集会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在基督集会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
信仰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力量。
当我们陷入人生的低谷,信仰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信仰如同支柱,支撑我们勇往直前。
在集会中,我们共同唱赞美诗,祈祷、聆听神的话语,感受到了信仰的伟大。
信仰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神赐予的恩典,我们要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美好瞬间。
二、团结友爱基督集会是一个充满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在这里,我们彼此关爱、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在神的爱中平等相待。
在集会中,我们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当我遇到困难时,朋友们总是伸出援手,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当我取得成绩时,他们为我欢呼、为我骄傲。
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让我深感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情谊。
三、谦卑感恩在基督集会中,我学会了谦卑和感恩。
谦卑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感恩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在集会中,我们共同学习神的话语,明白了谦卑的重要性。
神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只有谦卑才能得到神的祝福。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感恩。
在集会中,我们共同祈祷,感谢神赐予我们生命、健康、家庭和友谊。
当我们感恩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我们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四、爱心奉献基督集会鼓励我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在集会中,我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还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集会中,我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当我们看到那些因为疾病、贫困而陷入困境的人们得到救助,我们深感欣慰。
这种爱心奉献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好词好句:迷茫似雾似夜,行走途中尽是转机(附:解读和示例)行走在青春这场绵密的雨中,面对路远山遥,我们难免踟蹰彷徨。
哪颗星指引着彼岸,哪阵风带来明天的消息?我们一边脚踩荆棘,一边仰望长空,那些关于自我与未来的迷思,那些解不开的愁绪,成为盘旋心间的云雾,遮挡远眺视线,迷茫眼前征途。
青春的无所适从似浇醒繁花的初春细雨,虽带寒凉,但醒来便是锦绣满怀。
关于那份挥之不去的迷茫,我们有时感到困扰有时却也怀念,怎样才能把迷茫心情恰当表达,引起同行者的共鸣?相信这些好词好句能帮到你,快往下看吧!好词荟萃一、形容迷茫状态的词语▼堕云雾中前景堪忧前路未卜前途渺茫星光黯淡茫然若失茫无涯际茫无头绪茫无所知漫无边际爽然若失怅然失神解读写茫然可以向内挖掘自身感受、体验,把无助的心态刻画得细腻。
也可以向外感知,描写迷茫心情影响下的对外物的认识,侧面烘托内心感受。
示例这次考试无疑是他人生的分水岭,看着自己并不理想的成绩,他怅然失神,觉得曾经的坚持与努力全都付之一炬,感到前途渺茫,他不禁流下泪水。
二、形容走出迷茫的词语▼顿悟释然通达豁然开朗如梦初醒醍醐灌顶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峰回路转长风破浪玉汝于成解读由描写迷茫到走出迷茫,文章的行文逻辑和形式表达可以巧妙结合,如运用上述词语,可以与前文的压抑气氛明显区分开,给人由暗转明之感。
示例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科研人员终于攻克难关,研制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当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感到心满意足,对长久以来的高负荷工作霎时释然了。
经典好句一、古代名句▼1.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这样四处漂泊像什么呢?好像苍茫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
)——杜甫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放下手中的酒杯碗筷,难以进食,拔下佩剑环顾四周,心中无限茫然。
)——李白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吹卷,碧绿树木一夜凋零。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远望那消失于天际的长路。
读《简·爱》有感读《简·爱》有感(精选67篇)读《简·爱》有感篇1我今天读完了《简.爱》心里由衷的敬佩简爱。
她是我的榜样。
简爱虽然不够漂亮,但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高雅的气质,温柔活波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
这些都是女人最可贵的东西。
我喜欢看简爱在罗奥德学习的那段。
她努力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
还有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真爱的过程。
人一生有一次这样大的爱就足矣。
让人感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与人怎样活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这样的著作,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志趣、心德、能力。
读《简·爱》有感篇2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坚强的人。
比如海伦·凯勒。
她幼时便因一场病不幸失去了视觉、听觉,无法讲话。
她无法看见这世界,无法听见任何声音,无法与人交谈,更无法和正常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始终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
可在这情况下,她却没有放弃,从阴影里抬起头,艰难地克服种种巨大的困难,最后居然考上了大学。
实现了她的梦想,她是多么地坚强啊!平时,我还会因一点小事而失去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可海伦·凯勒却能克服困难,不屈向上,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简·爱就像她一样。
这种坚强的精神使他在生活的混乱中毅然挺立,依旧保持着向上的状态。
生命也许很脆弱,又真的很顽强。
坚强,铸就简·爱的曲折幸福。
在那荒无人烟的荒野里,在那幽静幽暗的森林里,在那阴冷潮湿的草丛里,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在饥饿与寒冷面前,生命的火苗逐渐缩小,发出微弱的.光芒。
但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眸里,始终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是坚定,是勇气,蕴藏着一股不可亵渎的力量,在一次次的动荡与混乱中,都放射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有一股不屈向上的力量。
简·爱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但她内心那烈火,却始终透过纸张,热情地燃烧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打败。
”她的一生,因坚强,而精彩。
《我与地坛》读后感4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第一次知道史铁生,读他的文章,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我与地坛》。
后来买这本散文集《我与地坛》,是由于多年前我处在人生最灰败的时刻,彷徨、懊丧和价值感、自我认同感的减弱让我想起了史铁生,于是因缘际会,这本书始终伴随着我,直到人生柳暗花明,再读,又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史铁生,1951年诞生于北京。
18岁那年,他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21岁在“最傲慢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被告知瘫痪的那两年,史铁生一度想要赴死。
但史铁生之所以为史铁生,他的魅力就在于,在莫大的苦痛之中,也要努力去制造盼望。
于是他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渐渐地去做些事于是渐渐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史铁生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假设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昼信基督夜信佛》等。
其中,名篇《秋天的思念》《合欢树》《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屡获大奖,感动了万千读者。
相较于史铁生的小说,我更喜爱他的散文。
他的散文,更加真实,细腻,在温情中略带苍凉,在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倔强中带着孩子般的纯真和自我幽默。
《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的散文名篇,包括《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等,无论是喟叹命运的无常,还是回忆母亲的深情,亦或是在无限悲苦中看到生的光明,都娓娓道来,如同山涧溪水,林中绿茵,在朴实平凡的语言下隐蔽着击穿人心的力气。
对于生死的拷问,追寻活着的终极意义以及关心残缺的灵魂是贯穿史铁生散文的主线。
身体上的残疾带来心理的苦闷,这种苦闷却引导他思索个人乃至全人类的遭受和命运。
“一个人,诞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落的节日。
”所以生死在他看来,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不必急于求成,也无需执着,只需要等待这个节日的降落。
一点琐碎的东西前两日,教师留了一篇关于浏览方法的作业,我一直不知道怎样写,不曾动过笔。
终于离交作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写了,此时此刻,为了交作业即是我的写作目标了。
学了那么久的《现代写作》却不曾静下心来仔细的看这本书,转眼间一个学期要结束了,我的教科书却没有翻几页,干洁净净如不曾有我这个主人。
为了寻求一点抚慰,我翻开自己的笔记,总算心安一点。
看了看桌上的教科书,想了想浏览方法的作业,心中便有了些琐碎的东西如《现代写作》我要浏览,为了学习而浏览,而不是为了浏览而浏览,说好听点是学习,可何尝不是一种搪塞应付,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好的成绩,得到高一点的学分。
看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他说:“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其实不这样简略。
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癖好的读书。
”这样对号入座,我读《现代写作》即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了。
读了一会儿,眼睛虽依旧盯着书,思绪却已神游天外。
或许从太阳升起到夕阳西下书都没有读多少吧。
只是默默默默……带着痛苦。
“再讲癖好的读书罢。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这句话亦是出于《读书杂谈》看到这不由得想起了曾读过的很多书。
那些书之所以去读正是因为癖好。
喜爱散文,尤其史铁生的。
他的《我与地坛》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不曾腻烦。
第一次读是因为教师的偶然提及,便产生了兴趣,读了一遍,也只是惊叹他的文字运用,敬仰他的写作功底。
后来为了高考备战,再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记得很分明,我与这篇文章又一次在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试卷上相遇。
他那时是作为一篇浏览文出现,教师一段一段的剖析,似乎每一句都有深意,原先不曾理解,总感觉少些什么的地方在那一刻全然明白了。
正是那次巧妙的相遇,再次勾起我浓浓的兴趣。
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了《我与地坛》带着些许感受进入第三次浏览,那一次的感受深刻而巧妙,没有了第一次的烦躁,第二次的理解,取而代之的是含糊的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的奇怪。
懂得生活便足矣
——读《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昼信基督夜信佛》是史铁生的一部由两篇随笔,三篇小说,三封书简组成的文集,选读这本书,大概是出于对书名的强烈好奇心和对史铁生的崇敬之情。
史铁生的文字是单纯而又复杂的。
其单纯,表现在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其复杂,则是因其阅历而成就,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悟。
此次只能算作略读,又因个人经历尚浅,想必领悟也只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冰山一角吧。
史铁生的个人经历,遭受的苦难,使他对生死的思考十分深刻。
对他最初的印象便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一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时候想不通,是怎样的痛苦,能让人将死亡视为节日,在似懂非懂间徘徊,只觉得这样想大概是直面死亡的不错选择。
后来渐渐明白,生不如死的情况并不只出现在狗血的小说电视剧中,它渗透在生活里,当存在的价值受到质疑,每一天的日子,成为煎熬,死亡自然也就成了节日。
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他的心情,只是有时候宁愿不要有这一番体会。
这句话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它的通明和震撼力吧。
在此书中,大概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探讨生与死的意义。
我不是非常清楚这些文章都是史铁生哪个时期的作品,但是可见里面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个人认为有些限于言辞理论之中,又或许是缺少耐心细读,在此略过不做深究。
史铁生的小说,在此之前我是从未接触过的,实为惊艳。
尤其是《恋人》一篇,篇幅极端,故事内容却可能胜过长篇小说。
若不细读,大概会觉得不知所云。
反复品味,却有一种潸然泪下的冲动。
只是那般执念的人,真实世界里会存在么。
如果存在真的会有如此巧合的相遇么?无解。
故事的细节全有读者自己补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版本吧。
书简之中,我还是最偏爱史铁生写给侄子的那三封信。
似乎是在灌鸡汤,却毫不令人反感,真实自然。
孤独、恐惧、最有用的事本是需要人探索一生的难题,在史铁生的解读下,就是孩子也不会觉得困难了。
接着,来谈一谈书名的同名作。
我想,大抵思想不离基督与佛,取善者而从之。
我想这也是给所有并无宗教信仰的人的良策吧。
最后,说说那三分之一关于生死的探讨。
其实生死意义在何处,人有没有前世今生,与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大联系。
对于普通人,幸福便是,懂得生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