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注释: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庐州古称。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及长,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大理评事,官名,负责审理大理寺(古代司法机构)的案件。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闻名。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尝,曾经;断,审理;狱,监狱;狱囚,囚犯;诬服,被冤枉而服罪。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遂,于是;命,命令;释,释放;察,考察;情实,真相;果,果然;冤者,被冤枉的人。
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氏。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著称。
曾经审理一个案件,监狱中有百名囚犯,他们都承认了冤枉的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命令释放他们,经过调查,果然发现了被冤枉的人。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在担任官职期间,包拯以严厉和公正而闻名。
他曾经审理了一个案件,其中有一百名囚犯,他们都被冤枉地承认了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他下令释放了他们,经过仔细调查,果然发现了一些无辜的人。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公十个故事摘要: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二、故事一:包拯审狗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七、故事六:包拯执法如山八、故事七:包拯破获盗案九、故事八:包拯明断偷瓜案十、故事九:包拯审案公正无私十一、故事十:包拯劝善惩恶十二、总结包拯形象及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他是一位公正无私、敢于执法的大法官。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典范。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展示他独特的断案技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南宋时期人,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考取了进士。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深得百姓爱戴。
包拯的形象特点是黑脸、浓眉、八字胡,象征着严肃、刚正不阿的性格。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在一个小镇上,一对夫妇因狗咬伤人而发生争执。
包拯了解到情况后,下令将狗带到法庭。
他对狗进行了审讯,最终狗承认了罪行。
包拯据此判决,让狗的主人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公正无私的断案能力。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一起失踪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细心调查,发现一名死者并非意外死亡,而是他杀。
包拯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一家兄弟因遗产纠纷闹上法庭。
包拯了解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巧妙地运用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的智慧和公正。
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邻里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包拯接到诉状后,亲自到现场勘查。
他运用智慧,让双方意识到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最终化解了纷争。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善于调解矛盾的智慧。
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一起诈骗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对案情的深入调查,识破了骗子的伎俩,将罪犯绳之以法。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包公十个故事【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性格刚毅,廉洁奉公,敢于直言,勇于担当,深受百姓爱戴。
包拯在任期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于触动权贵,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包拯在担任扬州知州期间,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子。
一家民宅被盗,丢失了大量财物。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被盗的那天晚上,一只狗一直在现场附近狂吠。
包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线索,最终成功破获了案件,将盗贼绳之以法。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一起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名富商在家中被人杀害,而现场留下了一只金戒指。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凶手竟然是受害人的亲生儿子。
他利用戒指作为突破口,成功揭示了案情的真相。
【四、故事三:包拯智审盗贼】某日,一名盗贼被捕,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拯灵机一动,将盗贼带到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房间,盗贼不禁心动,主动承认了罪行。
包拯以此为例,教育罪犯改过自新。
【五、故事四:包拯辨诬】一名清廉的官员被百姓诬陷,包拯通过调查,发现真相。
他为官员辨诬,揭示了百姓的诬陷,维护了官员的名誉。
【六、故事五:包拯惩治恶霸】在包拯任职期间,一名地痞恶霸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将恶霸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七、故事六:包拯护民】包拯在任职期间,始终关注百姓疾苦。
一次,一群百姓因受灾向官府求助,包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八、故事七:包拯执法如山】包拯对待犯罪分子毫不手软,坚决执法。
一起杀人案中,尽管凶手是权贵的亲属,包拯依然坚决将其绳之以法,彰显了正义。
【九、故事八:包拯审案公正】包拯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正。
一起涉及亲戚关系的案子,包拯排除万难,公正审理,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十、故事九:包拯破疑案】一起多年的疑案在包拯上任后得到破解。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案情背后的真相,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历史⼈物包拯的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7⽉3⽇),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
下⾯是店铺带来的历史⼈物包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包拯(999-1062)⾃希仁,芦洲合肥⼈(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
出⾝于官僚家庭。
⽣于北宋咸平⼆年(999年)。
他28岁中进⼠,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被授为⼤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母亲年纪都⼤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母⼜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
⼏年之后,他的⽗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家⽜的⾆头割掉了,⽜的.主⼈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杀掉卖了。
”不久⼜有⼈来控告,说有⼈私⾃杀掉耕⽜,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家的⽜⾆还要来控告别⼈呢?”这个盗贼听罢⼜是吃惊⼜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制造。
⼀年过去,他没有拿⼀块砚台回家。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改监察御史,为“⾔事官”,对处事不当,⾏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弹劾。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唐介和包拯⼀齐对此进⾏辩论,话语⼗分恳切。
⼜曾建议说:“国家每年⽤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卒、选拔将领,致⼒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长官,实⾏对补荫弟⼦进⾏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关紧要的⼩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诩⾼明,使得地⽅官吏⼗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大老爷”,他的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廉洁奉公。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断案而闻名于世。
他历任开封府尹、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务,不畏权贵,严惩贪官,深得百姓爱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贪污案】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陈州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贪污案。
包拯深入调查,不畏权贵,果断查处了涉案官员,为百姓伸张正义。
【故事2: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对年轻夫妇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包拯通过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使夫妻重归于好。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为民除害】包拯在审理一起命案时,经过细致调查,发现了真凶,为死者家属讨回公道,为民除害。
【故事4:包拯不畏权贵严惩贪官】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严守公正之道,赢得了民心。
【故事5:包拯明断家务事化解纷争】包拯审理一起家务纠纷案,通过智慧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使家庭和睦相处。
【故事6:包拯公正执法为民伸冤】包拯在审理一起冤案时,秉持公正之心,为冤者平反,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故事7:包拯破案如神获百姓赞誉】包拯破获一起盗窃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百姓称赞他为“破案神探”。
【故事8:包拯劝善惩恶弘扬正义】包拯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正义,劝善惩恶,弘扬社会正气。
【故事9:包拯果断处置群体事件】一起群体事件爆发,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
【故事10:包拯坚守正义底线】面对权贵的诱惑,包拯坚守正义底线,拒绝了不正当的利益,赢得了尊敬。
【结论】包拯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他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品质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回顾这十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断案的精神风貌。
更多资讯,请百度搜索“人才万网”
包拯:“青天”原来多权谋
见错必谏,不畏权贵,他因而成为名臣;尽心职责,善于造势,他因而被尊称“青天”。
但是,历史不是文学,在现象的背后,他究竟是何方神圣,应科学地帮他脱下伪装。
包拯,于是变得更加丰富,却失去传奇。
贵宠儿老来入仕
包拯,字希仁,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包氏当时是合肥的名门望族,而包拯又是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所以,其少年时代备受宠爱,童年幸福而又骄纵。
当然,作为富贵人家子弟,包拯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科举之路。
包拯显然也想追求一番功名,29岁那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知县。
然而,自幼被宠爱娇惯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他以独子需要照顾父母为由,奏请皇帝安排在父母身边为官,于是被改任为和州监税。
包拯回家报喜,但父母反复考量,觉得家业也需要包拯,不想让包拯到暗黑的官场闯荡。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二老离世,包拯守孝3年后,仍然没有做官的打算,他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包拯34岁那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一篇《岳阳楼记》尽显人杰风范,名贯天下。
名,触动了包拯的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或许受范仲淹“一世之师”大名的启发,“待业老青年”包拯突然也想有所作为了。
包拯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
1037年,包拯任天长县知县。
包拯在这第一官任上,断过一起“牛舌案”:有一个贼人将一个农夫的耕牛的舌头割了,农夫到县衙报案。
但农夫不知道是谁做的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包拯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夫。
包拯对那农夫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
”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私杀耕牛是犯法的。
但有县老爷的许可,农夫回到家中就把耕牛杀了。
第二天,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夫,包拯将这告状的人抓了起来。
他吼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
这个无赖没有想到,让农夫杀牛正是包拯使出的“引蛇出洞”之计。
1040年,包拯出知端州。
端州每年向朝廷进贡特产端砚,这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的时髦雅器。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打点”中央关系。
此举既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更是直接助涨腐败。
包拯到任后,下令无论官吏还是豪强,都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和向朝廷进贡。
他也表明自己绝对不拿一砚,而且直到离开端州,他也确实不曾拿一方端砚。
包拯在地方的事迹虽然不多,名声却很大。
1043年,包拯被调到首都开封,任命为监察御史。
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
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
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包弹”臣遇事必弹正是在中央政府,包拯赢得了一个“包弹”的外号,他的过于其实的名气也因此而来。
宋朝历来有言官无罪的传统,这为包拯率性地参政议政提供了好的土壤。
在监察御史任上,包拯不分人之贵贱,不分事之大小,见过必弹。
他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指责王逵“心同蛇蝎”,残害百姓,甚至由此引申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1045年,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横征暴敛,逼得当地老百姓起来造反。
宋仁宗把王逵贬到了池州,但不久又提拔起来,任为江南西路转运使。
包拯听到任命的消息,立即上书弹劾说:王逵在前任上就不顾朝廷法令,欺压百姓,民怨沸腾,应该得到严厉的处罚,而不能提拔重
用。
宋仁宗看了奏章,没有反应。
包拯又接连两次上书。
宋仁宗没办法,就把王逵改任为淮南转运使。
包拯还是不同意,又连续四次上书,弹劾道:如果任命王逵这样的酷吏,等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一场大灾难。
他的言辞非常激烈,朝中大臣听了都感到害怕。
在包拯的坚持下,宋仁宗最终罢免了王逵的职务。
1049年,宋仁宗为了讨好张贵妃,把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提升为三司使。
从1050年开始,包拯先后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
包拯说,三司使是国家的财政部门,需要精明强干的人来担当重任,而张尧佐平庸无能,非常不称职。
宋仁宗置之不理,包拯又连续两次上书,请皇帝以国家为重,另选贤能。
在包拯的再三弹劾下,宋仁宗免去了张尧佐的三司使。
不久在张贵妃的要求下,又宣布授予张尧佐宣徽使等四个职务。
包拯当场又表示反对,甚至在大殿当着宋仁宗的面激烈争论起来,使得宋仁宗很没脸面。
宋仁宗回到后宫,斥责张贵妃说:“你就记得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中丞吗?”之后,宋仁宗还是收回了关于张尧佐宣徽使的任命。
后来,包拯还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弹劾皇亲郭承佑徇私枉法,几乎让宋仁宗下不了台。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宋仁宗本人都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意思是有包拯在,有问题就会被他弹劾。
但“包弹”也被批评为过分,欧阳修就曾弹劾包拯“素少学问”,有一点乱来的味道。
欧阳修的批评,源于包拯连劾宋祁与张方平。
包拯抨击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时多游宴,蜀人不满他的奢侈。
宋祁虽然有点文人习气,喜欢与朋友游宴,但他尽心职责,在文化建设和地方治理两方面都有成就。
常常在深夜,远近的人还能看见宋祁房里的灯光,都知道这是他在修《唐书》。
他死后,成都数千人哭于祠堂,似乎名声也不很坏。
而张方平天性豪迈,颇有才干。
当时京城某人拍卖家产,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购得一处房屋。
包拯立加弹劾,说他“无廉耻,不可居大位”。
欧阳修认为包拯言过其实,沽名钓誉。
宰相宋痒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只是为人中庸,并无错误实证,包拯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以上可见包拯弹劾范围之广,据统计,在包拯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大臣不下30人。
1052年,或许是宋仁宗也受不了“包弹”了,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是个虚衔。
随后,他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
期间并无突出政绩记载。
1056年,包拯回到京城,,改任开封府知府,在任内显示了一定的理政能力。
包拯的第一个举措是改革诉讼制度。
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
刁滑的小官吏往往利用这个机会讹诈老百姓。
包拯裁撤了门牌司,让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顿时民心大悦,有人喊出“开封有个包青天!”第二件事是解决惠民河水灾问题。
一次,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
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
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
包拯这两项举措又让他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在任仅一年有余,包拯把素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负责全国经济工作。
他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
1061年,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宰相,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
然而, 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
直道行原为身谋本质在现象的背后,偏狂型人才的直道常常包含着更多的权谋,包拯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