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其二原文赏析【唐】杜牧
- 格式:ppt
- 大小:913.00 KB
- 文档页数:11
赠别-《赠别·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作品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
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
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
而是郁悒感伤。
实乃多情。
回应首句。
齐。
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
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这种感情本身。
也不是“悲”。
“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
“愁”等字。
却写得坦率。
真挚。
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
又不得不分别。
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
明明多情。
偏从“无情”着笔。
著一“总”字。
又加强了语气。
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
太多情。
以至使他觉得。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
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
凄然相对。
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
越显得无情。
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
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
要写离别的悲苦。
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
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
举樽道别。
强颜欢笑。
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
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
“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
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说得委婉尽致。
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
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
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
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
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
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赠别·其二》作者: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原文注释】: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翻译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鉴赏】: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赠别二首(其二)·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赏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将离开扬州赴长安,《赠别》两首是他临行前留赠妓女之作。
诗中抒写诗人对美丽女子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写诗人要和心爱的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人即将离别,却又不忍和所爱的人分别,心中千头万绪,纷繁杂乱,犹豫不决。
明明多情,却从“无情”着笔,“总”字,起加强语气作用,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正是因为诗人太多情,以至于使他觉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在别筵上,两人凄然相对,别离的伤情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样反倒好似彼此无情。
其实心中已经是愁情满溢,希望能用无情的表情抑制住内心多情的泛滥,但是,情到深处,怎能不流露出来呢,在举樽道别时,强装欢笑,使所爱的人高兴,可是离别悲伤已经溢满胸腔,脸上哪里还能挤出一丝笑容呢?想笑是因为“多情”,“笑不成”是因为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矛盾重重的细微心理和神态,情味无穷。
接着,诗人撇开自己,不抒写惜别之情,而是转笔写别宴上的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因为内心感伤,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伤感的色彩。
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
蜡烛彻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啊。
借物言志进一步表达离别之情。
“到天明”,表明告别宴饮的时间之长,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不忍离别的心情。
这首七绝语言流丽,表达情思缠绵悱恻,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后人点评】清人黄叔灿: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
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
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唐诗笺注》卷十)。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其二》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10.杜牧《赠别其二》:瞬间即永恒-杜牧《赠别其二》:瞬间即来自趣味课程优选00:0016:01点击上方音频听课赠别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词句注释】“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白话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创作背景】本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作品鉴赏】本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
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杜牧:赠别·其二篇一:杜牧《赠别》赏析赠别·其二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
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
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杜牧《赠别其二》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赠别》是杜牧的作品,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诗文总两首,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赠别其二》。
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翻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写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赠别-《赠别·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作品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
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
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
而是郁悒感伤。
实乃多情。
回应首句。
齐。
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
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这种感情本身。
也不是“悲”。
“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
“愁”等字。
却写得坦率。
真挚。
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
又不得不分别。
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
明明多情。
偏从“无情”着笔。
著一“总”字。
又加强了语气。
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
太多情。
以至使他觉得。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
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
凄然相对。
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
越显得无情。
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
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
要写离别的悲苦。
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
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
举樽道别。
强颜欢笑。
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
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
“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
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说得委婉尽致。
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
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
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
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
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
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的诗词《赠别二首》(其二)赏析《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多情却似总无情”,作者对情的概括十分精辟,明明多情,作者却说无情,为什么多情总似无情呢?纳兰性德在《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里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人若是爱得太深,爱得太重,反而更难以表达内心的深情,在旁人看来就好像无情一样。
“唯觉樽前笑不成”,在送别的宴席上,本来想强颜欢笑,使离别不至于太伤感,但在心爱的人面前,却总也笑不出来。
作者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应了对伊人的款款不舍之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借物抒情。
案头的蜡烛还在燃烧,时不时溢出烛泪,分明就是在替我们的离别而伤心落泪。
“蜡烛”是有烛芯的,所以作者说“蜡烛有心”,在诗人的眼里烛芯是有情的,是依依“惜别”之心。
“替人”二字,使情意更深了一步;好像是说离别双方强忍住了泪水,而蜡烛却无法抑制,“替”他们而垂泪。
“到天明”又点出了宴饮话别的时间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伊人的依依不舍。
这首诗语言精炼,清新俊逸,离思缠绵悱恻,情意深长。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赠别(其二)》的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的赏析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