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效果分析——《最后一课》济南育秀中学王赛课后续写要求: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站在小弗郎士的角度,写出了一篇篇充满家国情怀的续文。
以下为部分学生的写作片段。
续写《最后一课》张程惠下课了,我看到韩麦尔先生无力地挥了挥手,哦,他一定很难过吧,可我又何尝不是呢?离开学校时,我回头看着我的学校,透过玻璃,我仍能看到黑板上的那几个漂亮的大字“法兰西万岁”。
我看到韩麦尔先生坐在教室后面的椅子上,良久,他起身,擦掉了那几个字。
路过镇公所,公告牌周围已经没几个人了。
想到之前的告示,我不由地走近了。
公告牌上有几张纸,有些已经折了,还有的应该是刚贴上去的,还很平整。
我找到了那张下令教德语的公告,认真读了一遍,却发现没多少能读懂的,断断续续地拼下来,也只能明白大概说了什么事儿。
小镇上的人们应该也是这样吧,唉,可怜的人们啊,活了大半辈子,却连自己的语言都一知半解。
我多么希望我能把这篇公告顺顺当当地看下来,能原原本本地知道它的意思。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韩麦尔先生,他大概是这个小镇上唯一能完全读懂公告的人吧,可他马上就要永远离开这里了。
不过也好,在那些可以说法语的地方,也许他还能好受点。
再看看这些公告,现在还都是法语,估计再过几天就都变成德语的了。
到那时,我可就连一丁点儿都读不懂了。
继续向前走,早上普鲁士兵操练的地方已经没什么人了,哦,那些坏家伙,拜他们所赐,我可能这辈子都读不懂法语了。
加快脚步,我立刻离开了这个地方开玩笑,我怎么可能呆在坏家伙呆过的地方!路过森林,我听到了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
要在平时,我肯定会停下来听一会儿的。
可是现在,我甚至觉得这还没那条分词用法有趣,我还不会呢,我又悲伤起来。
我的最后一课啊!我跑了起来,一路飞奔回家,打开我的课本,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了起来。
时间一点点过去,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我实在太困了,趴在桌上睡着了。
李庙中学学案导学预案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七导学教师王彦课型新授课课题6《最后一课》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导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导学难点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导学过程导学环节导学任务及导学要求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懊.()悔字帖.() 强.()迫踱.()步哽咽..() 惩罚..()祈祷..()诧异..()挟.()着2.作者链接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链接《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整体感悟1。
精心导入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社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g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f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
(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
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
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
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
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
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
第六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教师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课堂上注重引导和点拨。
2.质疑法、讨论法、引领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认识人物特点,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
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教法:文献、诵读法、探究法。
学法:圈点批注法、小组探究法。
课前预习:1.走近都德,法国著名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字词预习:(一)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郝叟懊悔钥匙〔答案〕gěngzhuànduówǔchéngfáqídǎochàyìhǎosǒuàohuǐyàoshi2.解释下列词语。
(1)哽:(2)惩罚:(3)征发:(4)祈祷:(5)诧异:〔答案〕(1)声气阻塞。
(2)处罚。
(3)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4)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5)觉得奇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他们将有怎样的表现呢?二、字词学习、背景介绍。
检查预习通过检查字词预习和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背景,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下面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思想奠定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李庙中学学案导学预案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七导学教师王彦课型新授课课题6《最后一课》
导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
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导学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导学
难点
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导学过程
导学
环节
导学任务及导学要求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
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
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
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
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懊.()悔字帖.() 强.()迫
踱.()步哽咽
..() 惩罚
..()
祈祷
..()诧异
..()挟.()着
2.作者链接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
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
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
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链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
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
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
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
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
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
爱国感情。
4.文体链接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以刻画人物
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
描写。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合作
探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可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在文中标记)
3.作者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二)人物赏析
1.赏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从每个部分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我”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弗郎士心情怎样?
第三部分: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
(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第四部分:
1.小结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请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
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二)手法探究
1、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句中的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3.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用这种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
4.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两处并简析其作用
5.这篇小说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拓展
训练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
作业
设计练习册
小结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