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物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课型:复习课总第 7 课时学习目标:1、(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重点、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对光线的作用2、六条主要光线3、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规律及应用物距倒正大小虚实像距应用U>2fU=2ff<U<2fU=f 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f二、交流提升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实验时,小明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并将光源移至40cm刻度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正立虚像。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4)光源“F”放在15cm刻度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
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D)2、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中很多路口都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照相机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X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
物理人教新课标版第3章《透镜及应用》单元复习学案1.要求会较熟练画透镜光路图(会聚和发散)。
2.要求熟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会看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2f u <f照相机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放大镜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典 型 示 例 取 规 律考点一:凸透镜、凹透镜光路图 1. 完成下列光路图。
2.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F3.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
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选填“实”或“虚”)。
4.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5.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考点三: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7.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A.像变大,像距变大B.像变大,像距变小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8.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9.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10.如图所示,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的实像。
年级: 九 学科: 物理 课题:《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透镜及其应用》 课型:预习展示 主备人:王刚 审核:_九年级物理组 课时: 3 使用时间:____姓名:1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透镜及其应用一、学习目标:1、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二、重点、难点:重、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一、整体把握(一网打尽)。
二、相似对比(火眼金睛) 1.①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作用: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①定义: ②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1、透镜 (1)凸透镜(2)凹透镜(3)几个 概念 ①F 点是 的分界点 ②2F 点是 的分界点③物体越靠近F 点,像越 ,像距越2、凸透镜成像规律①u >2f 时,凸透镜成: ,像距为f <v <2f ②f <u <2f 时,凸透镜成: ,像距为v >2f ③u <f 时,凸透镜成:,像距为|v|>u(1)几个特殊点 (2)成像规律①原理: 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②操作:物体离F 越近,像越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像变得更大,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应 些。
原因:晶状体太 了,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像呈现在视网膜的 方矫正:需要佩戴远视眼镜,它是 镜原因:晶状体太 了,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像呈现在视网膜的 方 矫正:需要佩戴近视眼镜,它是 镜 眼球的结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眼睛的工作原理: 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的调焦: 调节晶状体的厚薄程度,改变焦距 ① 眼睛②近视眼③远视眼3、凸透镜的应用(1)眼睛 (2)照 相机(3(幻灯机)(4)放 大镜(5)显微镜: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而成(6)望远镜:常用的望远镜是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而成年级:九学科:物理课题:《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透镜及其应用》22、近视眼与远视眼知识点一: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例:以下是一些元件的对话记录,这些元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属于凹透镜的是。
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透镜?[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二、进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想想做做][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图 3.1—1 凸透镜和凹透镜 图 3.1—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生甲]有亮点.[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动手动脑学物理]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三、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四、作业设计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P57五、板书设计透镜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如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4.我们出去旅游为了防止火灾矿泉水瓶应该怎么处理为什么?课后反思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性质;2. 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 能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4.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透镜的成像规律;2. 透镜成像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规律,准备相关教学实验和案例;2. 学生准备:复习透镜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透镜的概念,激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规律,引导学生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3. 实验演示:进行透镜成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4.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透镜成像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5. 练习训练:布置一些透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6.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透镜知识的应用和理解;7.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透镜成像知识进行反思和归纳。
五、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加深对透镜成像知识的理解;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 学习反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学实验器材: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2. 教学案例:透镜成像的相关案例;3. 教学多媒体:透镜成像的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评估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和练习成绩等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透镜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透镜的基础知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放大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尺子、照相机模型。
学具:每组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照相机模型,引导学生回顾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3. 实践探究(1)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记录物距、像距、成像大小等信息。
(2)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通过凹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记录物距、像距、成像大小等信息。
4. 例题讲解讲解透镜成像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透镜成像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3. 凹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4. 透镜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1)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若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会()。
答案:靠近透镜。
(2)蜡烛通过凹透镜在光屏上成像,若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会()。
答案:远离透镜。
2. 家庭作业:利用身边的透镜,观察其成像特点,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年中考物理复习教学案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科目:物理年级:九主备人:授课人:知识回顾1. 透镜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凸透镜对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__________作用,分别用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透镜的主光轴是指_______________,焦点是指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_________点.3. 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4.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u>2f时成________的像, 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制成;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即f<u<2f成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 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制成;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小于焦距时即u<f成__________________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5. 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________;如右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6.显微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个_______透镜,靠近眼睛的称为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的称为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成放大的实像,__________成放大的虚像.典型例题分拆【例题1】如图,根据透镜前后的光路,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解析:(1)发散,凹透镜(2)会聚,凸透镜(3)发散,凹透镜(4)会聚,凸透镜答案:(1)凹透镜(2)凸透镜(3)凹透镜(4)凸透镜【例题2】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复习课,复习课做为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觉得难教。
而复习课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的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它定位于网络型的复习课。
具体来说,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最新技术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直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为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学生的作品,动画,交互式的问题融入到网站中,形成一个教学的主线。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先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结构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
上课时学生利用网络共同分析作品,总结规律。
另外利用网络,上课的时候学生完成的题目马上可以全班进行分享,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就将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及时的纠正问题。
同时,学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从而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这种形式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任何教学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同的效果,也不应该产生相同的效果。
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教材第八章《光》的第三节“透镜及其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透镜的种类与成像原理,凸透镜的焦距与成像特性,凹透镜的成像特性,透镜的成像公式,以及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透镜的种类、成像原理及其成像特性。
2. 学会运用透镜成像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透镜成像公式的运用。
重点:透镜的种类、成像原理及其成像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幻灯片、光具座、投影仪。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生活中透镜的例子,如照相机、显微镜等,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回顾(1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透镜的种类、成像原理及其成像特性。
3. 例题讲解(25分钟)讲解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透镜成像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透镜成像公式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种类、成像原理及其成像特性。
2. 透镜成像公式。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求物体距离透镜20cm时的像距。
(2)简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像距为20cm。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复习并巩固了透镜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将所学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透镜成像公式的运用。
2. 实践情景引入的例子选择。
3. 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随堂练习的设置与反馈。
5.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深度与拓展性。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学案课题
课型复习课授课时
间
年月日
执笔人审稿
人
总第 3 课时
相关标准陈述
本章首先讲述了透镜特点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然后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最后强调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在学习时发现难度较大,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弄清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活动方案1.小组成员共同归纳、梳理本章知识
2.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3.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方案随记
【自主复习】 1.典型光路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教 学 活 动 方 案
随记 F
F
F
F
(3)凸透镜成像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物近像变大。
3.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远处的景物经晶状体成像后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所成的像后移至视网膜上.
远视眼:近处的景物经晶状体成像后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所成的像前移至视网膜上
【典型例析】
1.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e点处,其中蜡烛放在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明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______ 。
(2)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并将光源移
至40cm刻度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选填“实”
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
透镜看到光源的(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
虚像。
教学活动方案随记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
(4)光源“F”放在15cm刻度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
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有效训练】
1.凸透镜对光作用,凹透镜对光作用,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时,成、的像,像距:,如;(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时,成、的像;像距:。
如。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时,成、的像。
如。
2.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
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看不清近处的景物,
需要配戴。
3.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示意图,凸透
镜的焦距为f,将蜡烛从a点沿主光轴移到b点的过程中,
蜡烛的像将()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不变
D、逐渐变小
4.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
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教学活动方案随记
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反馈矫正】
【作业布置】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粗略测出此凸透镜焦距约是多少?
(2) 小华同学将蜡烛、凸透
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如图所示,并使烛焰、凸透镜、
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上,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保持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
将烛焰移动到光具座上的15cm位置处,当光屏在光具座60~70cm间的某位置时,光屏将会接到烛焰的像,该像与物比较有什么特点?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什么光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