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及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20.99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酮病检测方法的比较和牛乳、血清中β-羟丁酸相关性研究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早检测和诊断奶牛是否患有酮病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比较奶牛酮病检测方法,并探讨牛乳和血清中β-羟丁酸的相关性研究。
奶牛酮病是由于葡萄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当奶牛在过渡期(产后的几周内)时,其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满足产奶的需求,因此身体会开始从体内脂肪储备中分解脂肪产生能量。
然而,这个过程会导致体内酮体(主要是β-羟丁酸)积累过多,从而引发酮病。
目前,常见的奶牛酮病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尿液检测、血液检测和牛乳检测。
尿液检测是一种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来判断奶牛是否患有酮病。
然而,尿液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尿液中的酮体浓度与血液中的酮体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血液检测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方法,可以直接测量血液中的β-羟丁酸浓度。
然而,血液检测需要采集血液样本,并且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对兽医的要求较高,也增加了检测的成本。
牛乳检测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奶牛产奶时的乳液中的β-羟丁酸浓度来判断是否患有酮病。
与血液检测相比,牛乳检测具有便捷性和实用性的优势。
牛农可以直接在奶牛产奶时采集乳液样本,并使用便携式检测设备进行分析。
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了牛乳和血清中β-羟丁酸的相关性。
他们发现,在奶牛产奶前后,牛乳和血清中的β-羟丁酸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一发现表明,可以通过检测牛乳中的β-羟丁酸浓度来评估奶牛是否患有酮病,并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总结来说,各种奶牛酮病检测方法各有优劣。
尿液检测简单快速,但准确性较低。
血液检测准确性高,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操作。
牛乳检测具有便捷性和实用性,可以在奶牛产奶时进行监测。
牛乳和血清中的β-羟丁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奶牛酮病的依据。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验证和推广这些检测方法,以提高奶牛酮病的预防和管理水平综上所述,牛乳检测作为一种便捷且实用的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奶牛是否患有酮病。
奶牛酮病诊疗方法研究进展作者:才让卓玛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3年第9期才让卓玛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德令哈817000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发病之一,是由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导致机体动员体脂代谢,引起奶牛体内酮体大量积聚,进而引发全身代谢障碍致机体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由于奶牛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也随之提升,从而使奶牛酮病的患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目前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15%,日本则高达17%[1]。
高得吼等[2]对天水市5个奶牛场的奶牛进行酮病调查时发现,临床酮病发病率为6.54%、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占泌乳奶牛的13.95%。
尽管患牛死亡率低,但该病可使奶牛的繁殖性能降低、奶产量及乳品质下降,是影响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1 发病机理及病因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机体中血糖浓度下降时,可引起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大量分解,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可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
当生成草酰乙酸的先质丙酸不足时,大量乙酰辅酶A 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导致大量酮体蓄积而致酮病。
当奶牛机体缺乏能量在动用体脂的同时,体蛋白也会被动员,产生的生酮氨基酸因没有足够的草酰乙酸而经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 和乙酰乙酸辅酶A,最后生成β-羟丁酸、丙酮和乙酰乙酸,使酮体增多。
从以上机理可以看出,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足导致生成草酰乙酸的先质丙酸减少,是导致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妊娠后期,奶牛需摄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若饲料中能量供应不足,就会出现能量负平衡;泌乳初期,泌乳量的快速增加使大量乳糖随乳汁排出,而奶牛产后体质尚未恢复、食欲不好、摄入营养物质不足,也使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的状态。
这种能量负平衡状态促使奶牛动用体脂和体蛋白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产生大量酮体。
奶牛酮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王世玺1,巴雅尔1,胡 亮21 巴彦淖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2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摘 要:奶牛酮病作为我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其高发率对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本文详细阐述了奶牛酮病的分类、危害、临床症状以及发病原因,同时对诊断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奶牛酮病根据β-羟基丁酸水平分为亚临床型和临床型。
酮病对奶牛健康、产奶量、牛奶质量和繁殖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增加了牧场运营成本和风险。
其发病原因多样,包括能量代谢不平衡、围产期疾病、食源性因素、饥饿状态以及特定营养素缺乏等,与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及激素调节密切相关。
在诊断方面,文章介绍了定性检测(酮粉法、试剂法、试纸条法)和定量检测(水杨醛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多种方法。
本研究为奶牛酮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奶牛养殖业的健康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奶牛酮病;代谢紊乱;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文章编号:1671-4393(2024)03-0035-04 DOI:10.12377/1671-4393.24.03.070 引言奶牛饲养是我国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但酮病这一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高发率对养殖业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围产后期奶牛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环境应激和泌乳而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容易引发机体的能量代谢紊乱,诱发酮病。
随着我国奶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快速发展,奶牛酮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奶牛健康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奶牛酮病相关知识,重点讨论检测技术,为奶牛养殖业健康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奶牛酮病的分类及危害1.1 奶牛酮病的分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作者简介:王世玺(1976-),内蒙古临河人,本科,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巴雅尔(1982-),男,内蒙古磴口人,蒙古族,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 胡 亮(1985-),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