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8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知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师: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词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历代流传的古诗词用最为精炼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相逢的欢喜,离别的哀愁……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首古诗词。
一起来感受一下每首诗或词的意境吧。
(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简介)二、自读感悟学生放声朗读古诗词,初步体会诗词大意。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几首诗词(注意节奏和韵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自读自查: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字词揭秘1.会认字:(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出示课件,重点认读课件上的字词。
(注意“暝”字左边是“日”,与“瞑”一定要区分清楚。
)2.会写字: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学生字。
个别字讲解书写注意事项。
3.多音字:出示课件,学习文中两个多音字“泊”“更”。
理解这两个字不同的读音所代表的不同的字义。
4.词语学习:师:古诗词中的词语不同于现代文,有些词语的意义要结合诗歌的语意来理解,对词语的理解不能脱离诗句本身。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来学习一下诗歌中的词语。
出示课件,结合诗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山居秋暝暝: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空旷的山野新:刚刚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归来浣女:洗衣物的女子下:顺流而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枫桥:现位于江苏苏州西郊泊: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线的方式帮助学生。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如“陵”“辞”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五)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3、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七)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但在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城父镇育新小学代玉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领会“有韵味的朗读,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绿”字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试问的境界。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课时:第一课时】一、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三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 川流不息的长江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是江北古镇,千年古渡。
(2)解析课题,解读作者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1075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
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1)读出节奏: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读效果(本是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ΙΙ——ΙΙ—钟山只隔数重山。
——ΙΙΙΙΙ春风又绿江南岸,——ΙΙ——Ι明月何时照我还。
—Ι——ΙΙ—三、自斟句酌悟诗情(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的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
顷刻即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只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的琢磨。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学习三首古诗词及其内容,理解其含义。
3.掌握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4.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
2.《静夜思》、《登高》和《将进酒》三首古诗词及其内容、传说。
3.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传说、含义及易错字和词语的使用。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性。
2. 学习古诗词(35分钟)1.《静夜思》–能够朗读《静夜思》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静夜思》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2.《登高》–能够朗读《登高》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登高》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3.《将进酒》–能够朗读《将进酒》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将进酒》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3. 练习(15分钟)1.学生在课本上查找相关内容,撰写自己的感悟和分析。
2.学生自己朗读诗词并介绍传说。
3.老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古代诗人和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传说。
3.学生掌握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使用。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语文要素】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朗读唐诗,感知诗意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
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3.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二、想象画面,体会动静描写(一)抓住景物,初想画面。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二)提供支架,化开想象。
1.支架一:教师示范,启发想象。
(1)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向两岸分披,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于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被打碎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叶上。
”(2)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说的画面和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同?(3)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②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说清楚;③运用好词好句,注意用词精致。
2.支架二:延伸拓展,打开想象。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想象画面:想象“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展现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和难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导学活动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活动任务:想想“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勾画生字词。
3.小组讨论: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全班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6.学习生字:(1)小组内轮读生字。
(2)小组展示读。
(可以全组展示读,也可以小组代表展示读)(3)字音、字形辨析。
(4)指导学生书写。
活动二:赏析诗句,感悟诗境活动任务: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并板书。
活动三:品评诗句,升华情感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出来,请一个小组齐读。
2.自主学习:小组内轮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提升并引导品读相关句子。
头脑风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理解诗人思念家乡的?三、导结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结合资料体悟诗情——《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预案【教学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的是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得关联,表达的情感相近,所以我们选择这两首古诗作为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两首古诗能熟读、能背诵,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基本掌握,由于时空的跨度大,对古诗创作背景、诗人一知半解。
能借助注释,但对有难度的字词理解起来较为表面,无法深入理解、体会诗人那股炽热的爱国情感。
此外,学生查找的资料过于宽泛,使用资料比较没有针对性,对有困惑的地方,还不懂得运用资料去解决。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结合注释读懂诗题,初步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知道读懂古诗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着重围绕“结合资料,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展开,深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题,结合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揣摩诗句,融情想象,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揣摩诗句,融情想象,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象山诗词大赛——诗词魔方一、借助注释读懂诗题1.诵读古诗找相同师: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呢?2.再读诗题找不同师:孩子们,谁来说说,从诗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3.质疑诗题促思考师:对于诗题,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二、结合资料体悟诗情1.速读资料析字词A我会找:快速阅读资料单,用“——”画出能解释“北定”的关键词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示儿》《题临安邸》研究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乃”和“熏”这两个生字,并且会写“祭”、“乃”、“熏”和“杭”这四个生字。
2.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究,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地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完之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2.指定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并且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之处:(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而《题临安邸》则是写给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研究《示儿》。
教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___(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___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示儿》,读完之后,让学生说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
(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死后不再牵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乃、熏、亥、恃、擞”5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示儿》。
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引导:请你读读下列诗句,说一说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预设:爱国之情。
过渡: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用他们充满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爱国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感受诗人的深刻情感吧。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感这一特点,选取了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情感,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乃(nǎi)”“邸(dǐ)”“熏(xūn)”“汴(biàn)”“亥(hài)”“恃(shì)”“喑(yīn)”“擞(sǒu)”。
3.集中识字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点拨:(1)“乃”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诗中结合语境可理解为“你们的”。
(2)“熏”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想什么东西会“熏人”,再结合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理解诗人用“熏”字来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统编五上第四单元第12课。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有感情朗读、背诵。
2.结合资料、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想想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自读两首诗歌,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屈原讴歌了英勇牺牲的战士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爱国精神亘古不变,爱国诗人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爱国诗。
(板书《古诗三首》)
2.学生自己读一读前两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指名读两首古诗,疏通障碍。
3.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初感诗歌的感情基调。
要想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结合相关资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试着结合查找的资料来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读懂古诗题目,初步了解背景
1.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书上的注释交流。
预设:
(1)示,给别人看。
《示儿》是陆游临终之作。
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生命垂危时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2)邸,旅店。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写在临安一旅店墙上的诗。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由“临安”地名的由来适时了解南宋小朝廷。
相机引出学生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梳理资料中关键时间段,了解南宋,初感南宋屈膝求和的政治主张。
3.小结:由两首诗的题目,我们了解到:一首诗是写给自己亲人的遗嘱,一首诗是题写在旅店墙上给别人看的。
两位诗人都生活在南宋时期。
【设计意图:学习从诗题了解诗歌的一些信息是课文后练习题中的第二题,须将这一学习任务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
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庞杂,这里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搜集的资料,关注资料里的时间,提取、分析重要信息,适时补充教师提供的资料,帮助学生大概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其后关于诗歌内容理解的教学。
】
三、结合相关资料,体会诗歌情感
1.初读诗歌读懂大意——明意。
指名读前两首诗《示儿》《题临安邸》,要求在读中理解古诗的大意。
(1)生读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理解诗意:诗人即将离世,明知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但是不能亲眼看到中原统一实在遗憾。
读第二句,依学生的理解点出:他坚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儿子“无忘”,正是自己的念念不“忘”。
指导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悲”在节奏点上,平声拉长,重读,体现诗人的悲哀之情。
读“王师北定中原日”,要读得快,肯定的语气。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是什么人?(南宋统治者)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偏安江南,只顾享乐。
)
为什么会“醉”?真是暖风熏得吗?言外之意是?体会“熏”的妙处。
由表层意义再到深层意义。
读出《题临安邸》中质问的语气。
2.结合资料深入体会情感——悟情。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陆游悲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陆游写此诗的背景。
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之上,梳理并补充资料:
两幅地图,从南宋、北宋的版图对比,直观地看到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都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的都城汴梁。
(南宋的国土面积很小,因为黄河以北以及河南的部分土地都被金人所占。
南宋的国土只有北宋的一半多一点。
)此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从陆游三岁到临死的时候,中原土地被金占领83年。
再补充一小段视频介绍北方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过着悲惨生活的情景。
出示“语文园地”中的部分成语,
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
(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
由理解转入悟情:陆游看到国家山河破碎,自己也经历流亡之苦,所以他时刻盼望能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指出“空”与“悲”的矛盾,借助“矛盾”创设情境,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顺势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情,体会诗人临终不关心家事只关心国事,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朝廷的不作为而悲,为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而悲。
指导读诗句,把“空”拉长,重读“悲”,感受“悲”之深切。
(2)诗人临终前最盼望的是什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分析梳理资料: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渴望南宋统治者能收复中原。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
诗人在写此诗的11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但他仍在热切期盼南宋朝廷能有所作为,及至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
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于是,他临终嘱咐儿子,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祭,是一个会意字。
举行祭祀在古代是向祖先或神灵致礼,非常庄重,要把最好的礼物奉献给神灵或祖先。
诗人要求儿子在这样隆重的仪式上干什么?
为什么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学生同桌间交流资料并筛选,在全班交流。
教师从学生的资料中提炼以下几个要点,并适时补充三类资料:
①陆游的家世简介,了解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②由老师补充的资料了解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有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③出示陆游各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所以,陆游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指导读诗句悟情感:“无忘”声音延长;“告乃翁”要重读,强调。
【设计意图:教师预测学生哪些地方能读懂,哪些地方可能是他们欣赏不到、感受不了的。
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走进诗人内心,感受诗人情怀。
】
3.再读诗歌升华情感。
(1)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燃起希望,一直到临终。
再读《示儿》。
出示宋末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诗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过渡:为什么南宋朝廷会灭亡?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2)读《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南宋权贵们是怎样的醉态呢?由“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预设:有可能看到南宋权贵们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美酒,看舞女们跳舞;看到他们游山玩水,谈笑风生……
补充视频:达官贵人的生活和北方遗民的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将资料与诗句对接,体会情感:西湖边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他们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已经忘记了故都汴梁,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忘记了“靖康耻犹未雪”,忘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怎能不让作者感到——(生答:愤懑、气愤、指责)。
有感情朗读诗句:
诗人在愤慨——(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人在痛斥——(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
然而,林升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改变现实,所以,你觉得这首诗是林升写给谁的?教师导语:林升只能寄情于诗句,愤然写于旅店的墙上,希望以此唤醒统治者。
有感情朗读、背诵整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与诗人穿越相遇。
链接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用“联系比较”的新的学习诗歌的方法,两相对比,强烈反差,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读懂诗人内心的情感。
】
四、交替背诵诗文,点明学习方法
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人的铁蹄下度日如年。
两位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如何?诗人陆游将他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一一写入了这首诗中。
看到南宋王朝不顾百姓的期盼,不思北伐,过着“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腐朽生活,林升愤怒指责。
两位诗人同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生配乐诵读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