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三 中国近代史1-3-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外商企业广泛兴办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2.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是()A.鸦片战争的爆发B.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C.《南京条约》中的巨额赔款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全面解体B.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西方人喜欢喝中国的茶,穿中国的丝绸D.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A.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B.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了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D.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了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不包括()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壮大B.外商企业的刺激C.外国资本主义入侵D.洋务运动的诱导6.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是()A.外商企业B.洋务企业C.民族企业D.官僚企业7.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B.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早,自然经济解体得快C.沿海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8.19世纪70年代最早投资于近代工业的是()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工场主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D.商人和高利贷者9.下列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有()①发昌机器厂②继昌隆缫丝厂③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汉阳铁厂A.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中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A.东南沿海地区 B南部沿海 C.整个沿海 D.长江沿岸1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指的是()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20世纪20年代D.1927—1936年12.一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资金和技术B.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C.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D.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13.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B.中国的重工业没有获得发展C.得益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D.中国工业有效抵制经济侵略2、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汉阳铁厂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3、19世纪70年代初,“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A.北京附近B.广州附近C.西安附近D.成都附近4、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5、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6、中国近代,沿海和通商口岸邻近的城市手工纺织者均用洋纱代替土纱织布。
如在江西南昌,农家世世代代生产一种蔻布,但“光绪中岁以后,蔻布之业寝微,妇女愁叹坐食,机抒不闻;间有织者,以洋纱为经,棉纱为纬,或经纬皆用洋纱,求昔之蔻布无有矣”。
这体现了( )A.自然经济已经彻底解体B.织耕分离,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纺织分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7、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第1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0·山东淄博一模,6)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D2.(2009·江苏徐州调研,11)“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解析:“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说明此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即器物);“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说明此人难以摆脱旧的传统。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判断这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答案:B3.(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解析:材料中的“火车的发明”是指工业革命本身,“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分别描述了工业革命对东方世界、西方国家阶级关系和世界市场的影响。
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工业革命影响的一个方面,都不全面。
答案:A4.(2009·安徽淮北4月)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图为上海外滩建筑),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第1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0·山东淄博一模,6)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D2.(2009·江苏徐州调研,11)“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解析:“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说明此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即器物);“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说明此人难以摆脱旧的传统。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判断这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答案:B3.(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解析:材料中的“火车的发明”是指工业革命本身,“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分别描述了工业革命对东方世界、西方国家阶级关系和世界市场的影响。
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工业革命影响的一个方面,都不全面。
答案:A4.(2009·安徽淮北4月)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图为上海外滩建筑),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中西文化交流广泛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D.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这些地区的西洋建筑是近代出现的,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体现。
答案:C5.(2010·山东济南一模,17)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解析: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答案:C6.(2009·安徽合肥文综,18)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品种1913 1916 1920 1925 1928 1931 1936原料29.1 24.7 23.9 31.3 35.4 37.7 35.8 半制成品38.7 43.2 37.5 38.9 34.8 32.5 23.2制成品12.2 11.0 14.6 13.8 13.3 13.6 16.3A.B.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C.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D.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原料和半制成品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说明制造业不发达,故D项错误。
答案:D7.(2009·珠海质检)观察图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依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你认为A点曲线状况说明当时的中国()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④“民生主义”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⑤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无暇东顾A.①②③B.④⑤C.①④⑤D.①③解析:A点正处于19世纪末期,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状况,所以选D 项。
答案:D8.(2009·广东汕头调研,1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代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解析:从材料中“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可知,作者认为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式服装只是一时流行而已。
答案:A9.(2009·山东滨州一模,22)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解析: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当时人们认为“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这是民族危机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想的体现。
答案:A10.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
”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B.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最早的地区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解析:“江浙人摸钱”顾名思义,江浙人民比较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做了贡献,突出表现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答案:C11.(2010·江苏南京期末,5)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
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D12.胡适说:“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称其为“英雄”的主要依据是()A.为挽救民族危机放弃仕途B.提出“实业救国”兴办实业C.提出“教育救国”大搞教育D.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晚清状元张謇毅然放弃仕途,兴办实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
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备受国人关注。
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形是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
该剧全景式地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
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
民谣“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周村是山东商业的摇篮。
从汉至唐代,一直是世界著名的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从周村、临淄通过芝罘、蓬莱等港口通往朝鲜、日本、俄罗斯甚至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有数千年的历史。
当年周村商街上出现了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等组成的丝市街和瑞蚨祥绸布店、裕茂公绸面店、庆和永绸布店等组成绸市街,客商络绎不绝,一片热闹景象。
其中张星垣岳父经营的石家字号中比较闻名的就有八大鸿、六大瑞和众多绸布庄和钱庄等,分号遍及全国。
旧中国商业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学徒北京、上海,不到周村学不出来。
”这说明周村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货真价实、恪守信用、童叟无欺的经营管理观集中体现了鲁商的个性特征。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周村丝绸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日本全面侵华后至解放战争前夕,周村丝绸业基本全部被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村丝绸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请指出这次发展机遇是什么?(4)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作简要评价。
答案:(1)丝绸业主要特点:周村丝织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的丝绸生产中心;丝绸生产分工细,出现了专业的手工作坊,成为周村的主要产业。
商业主要特点: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对外贸易悠久;出现了独特的丝市街、绸市街这些专业丝绸街市,且分号众多;是中国商业思想的发源地,集中体现了鲁商诚信的商业理念。
(2)原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政府提倡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区别:材料一的印染业采用的是手工生产;大华印染厂采用的是近代机器大生产。
(3)机遇:通过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4)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革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扩张;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决定了其难以独立发展,实业救国的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屡遭挫折。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材料三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材料四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项、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