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1例
- 格式:pdf
- 大小:101.95 KB
- 文档页数:2
以晕厥为首要症状的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13病历资料患者,女,29岁,以反复晕厥1年加重3天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阵发性)及甲亢病史。
1年前始出现晕厥,多发于晨起及蹲后站立时,平均3~5天1次,每次发作持续约1分钟,曾多次就诊于上海名院查颈椎片、脑电图、心脏彩超、头颅核磁共振均无异常。
3天来晕厥发作频繁,平均3~5次/天,晕厥持续时间延长,最长约10分钟,无抽搐、大小便失禁、咬破舌头、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等症状,醒后无肢体功能障碍。
查体:血压180/106mmhg,体温36℃,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口唇不绀,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无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率快130次/分,心前区可及3/6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双下肢不肿,ns(-)。
入院后查ft429.66pmol/l,ft3 6.27pmol/l,tsh 0.03miu/l,血沉36mm/l,aso 256.40iu/ml,crp 3.23mg/l,给予纠正甲亢及减慢心率治疗法。
入院后第4天测四肢血压如下:左下肢血压205/100mmhg,右下肢血压203/98mmhg,左上肢血压为0,右上肢血压186/95mmhg,详查体左上肢发凉,脉搏微弱,双侧颈动脉可及病理性杂音,胸腹主动脉、股动脉未及病理性杂音,考虑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行颈动脉超声探查示:双侧颈动脉管壁明显增厚,腔内径明显狭窄。
双上肢血管探进示:左腋动脉与肱动脉内径较右侧偏细,左前壁血管呈细丝状,血流狭窄。
行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多发性大动炎。
讨论ta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后自身免疫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病理变化主要是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为全层动脉炎,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伴有圆形细胞浸润,而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根据受累的部位分为: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诊断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发病年龄≤40岁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10mmhg,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动脉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血管内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对其实施血管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分析治疗结果,并收集患者的实验室、影像学等随访资料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33例患者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24例、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例。
33例患者仅1例颈动脉扩张时因并发症而停止治疗,其余患者均满意治疗,其中26例患者未残余狭窄,4例患者少许残余。
随访1-5年,显示仅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
结论血管内介入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有效治疗措施,且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疗效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血管疾病,临床也称无脉症,又因其主要好发于青年女性,因此也称青年女性动脉炎[1],其发病病因尚无明确认识。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累及胸腹主动脉、头颈动脉、肺动脉、肾血管及冠状动脉等,可引起患者病变动脉出现扩张并形成动脉瘤。
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有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术两种,对活动期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疗效理想,但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对药物的抵抗作用。
对慢性非活动期患者,血运重建术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
我院此次对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实施了血管介入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且排除了伴有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入选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1岁到42岁不等,平均年龄(28.1±9.7)岁。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与受累部位相关的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局部麻痛、间歇性跛行、脉弱或无脉及高血压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心脏损害一例李文安1,薛海玉2,薛海霞3,莫泰峭2(海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1、药学部2、神经内科3,海南海口570311)【关键词】大动脉炎;心脏损害;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543.1+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2—0326—02通讯作者:李文安。
E-mail:liwenan22@·短篇报道·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临床上患者多以缺血症状就诊。
我院收治了一例以心脏损害首发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为未绝经女性,47岁。
因“反复胸闷、气促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4年3月27日入院。
患者1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胸闷、气促,爬两层楼即感气促。
曾在外院住院,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症状能缓解。
近1个月来患者症状加重,气促明显,伴双下肢水肿,咳嗽,咳少量白痰,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年,抗结核治疗半年,自行停药。
入院体查:脉搏72次/min ,呼吸20次/min ,体温36.5℃,血压:左上肢68/48mmHg (1mmHg=0.133kPa),左下肢108/72mmHg ,右上肢74/52mmHg ,右下肢114/74mmHg 。
颈静脉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双下肺呼吸音稍低,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叩诊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腹平软,肝肋下2指,质软,脾肋下未及。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双桡动脉、双足背动脉、右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辅助检查:凝血功能、电解质、肾功能、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 正常。
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645ng/L ,明显升高。
血沉、C 反应蛋白正常。
抗核抗体阳性,着丝点1:1000。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五项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