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感染、发热及治疗摘要】外感病是一个综合的病理生理状态,病因病机包括能量代谢异常状态(寒证或热证)、微生物感染、病理性生理性代谢物积聚、正气强弱。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与机体能量代谢异常及其原因相关;辩证依据主要是可以反应机体能量代谢状态的相关征象。
感染只是外感原因中的一个因素;发热是外感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和体征,与病性的寒热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中医寒热辩证,通过正确治疗纠正能量代谢异常是外感疾病获取良好疗效的前提和基础。
外感疾病发热,寒热本质不同,退热方法不同。
【关键词】外感病;寒热本质;感染;发热;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8-0139-011 外感与感染的关系中医对外感疾病的认识从外感病因开始,首先区分其风、寒、暑、湿、燥、火(热)的邪气性质,再辨证是否伴有正虚及气、血、阴、阳等哪种成份虚的更明显。
中医这种外感病的病因辨证其实是关于环境气候宏观认识在人体病理生理上的延伸。
气候组成因素包括日照、温度及温度变化,降雨与湿度,风向与风力,微生物群落等感染等,中医以六气概括。
事实上,前者和后者也确有相关性,不同气候与特定微生物群相关感染的微生物种类与性质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1-4]。
2 中医寒热辨证的本质及与发热的关系中医的“寒”一是内生之寒,即机体能量产生与储备不足,无法提供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及其它生理功能的热量消耗,机体因而感到冷,这类患者只要不并发外感就不会发热。
二是感受寒邪,就是日常生活的所说的受凉,寒邪侵体首先消耗热量,再者抑制组织代谢及组织循环畅通度,使热量产生或输送减少,这些都使机体感觉到冷,就是恶寒,因寒邪轻重及影响局部或整体的不同,感觉寒冷的部位和程度也不同。
寒冷会刺激机体产热增加去补充消耗的热量、恢复组织正常代谢水平和循环畅通。
寒邪轻微时,或机体能量代谢储备及能力旺盛,可以很快“散去寒邪”、恢复正常的能量产生、输布的平衡状态,如果寒邪比较重或深入,就会刺激机体继续产生更多热量以散出寒邪,就会形成发热。
外感高热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
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
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
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
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
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
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
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
外感高热,主要见于:①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
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
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
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
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此外,发出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
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
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PGEl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
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型。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外感发热又可以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暑湿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类型。
其中,风寒发热表现为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寒流清涕,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上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发热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治疗上以疏散风热药为主,如银翘散。
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宿食、痰、湿、水停等病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治疗上要选择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热证可以分为表热和里热两大类。
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
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外感发热怎么办?市中医院急诊科中医学认为,发热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一种病理过程是机体在细菌、病毒等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升高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的一种临床表现;大量实验证明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下丘脑存在有大量的温度敏感细胞热敏感神经元和冷敏感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并能接受内外周如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决定体温的基准值,即所谓的体温调定点如37C能以调定点为参照标准,发动体温调节反应,协调机体的产热器如骨骼肌)和散热器(如汗腺)的活动,使体温稳定于3左右体温调节系统的作用机理与恒温器的的原理相似。
现已证明,外来的致热性物质,如(细菌、病毒等进入后可刺激机体的白细胞释放一种内生性致热性物质,这种内生性致热物质又经血流到达下丘脑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改变它们的工作状态使温度调定点上移(如从正常的37C上移至3C,体温中枢就会根据新的调定点重新安排产热和散热系统的活动水平,使它们在新的基础上(3)达到平衡,体温因而升高,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体温就将维持在这个高水平上;在这个过程中机体需要积攒热量,同时减少热量的散失,于是就出现了患者在发热初期的肌肉寒颤(一种很有效的产热方式)。
四肢发凉(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自觉发冷等现象,这时给患者加盖被褥,对于缓解患者的冷感觉没什么实际的帮助直至体温升高至预定的数值皮肤血管开始舒张时病人才会产生发热的自我感觉。
应指出的是发热不同于人在中暑时的体温升高,后者常因环境温度过高机体不能再散发过量的体热,是机体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的结果,而发热时机体仍维持着正常的体温调节能力,只不过是产热和散热活动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平衡罢了中医发热是邪毒外侵正邪相争,故寒热往来何谓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外感热病邪气可以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皮毛、口鼻、咽喉部位既是邪气入侵之通路,又常常为邪气、停留之所在。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1)之类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2)。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3)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注释】(1)伤寒:病名,即外感热病的总称。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即太阳。
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
属,统率、聚会之意。
指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白话详解】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行走于人体背部,感受的阳气最多,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
如果阴阳二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按语】本节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为全篇内容的提纲。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明确指出一切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的范畴。
将外感热病命名为伤寒,是由于寒为病因,寒在此泛指四时邪气。
谓之热病,则是以症状特点命名,因为发热是外感病的共同特征,故泛称外感病为热病,目前多直接称为外感热病。
本文说的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由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广义伤寒,由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狭义伤寒。
凡因感受外在邪气而引起的各种热病,均属于伤寒范围。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前一“伤寒”为广义伤寒,后一“伤寒”为狭义伤寒。
第二节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
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
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3℃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
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
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从寒邪立论,多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唐为勇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唐为勇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唐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心理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跟随唐老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
现将唐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 概述发热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肌肤藩篱不密,卫外机能不固,故常常突然发病,而且传变迅速,甚者热盛动风以至神昏抽搐。
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病后又常因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低下而催患他疾。
小儿发热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其中以外感发热更为多见。
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唐老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2 病因病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1]主要是感受外邪和正气虚弱。
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并常兼四时之气和时行疫毒,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
若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
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
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后,则可见体虚发热。
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扰。
”小儿先天禀赋各有差异,最易内外因相结合而引起发病。
《婴童百问》云:“……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
”所以小儿外感之证主要病位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
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每易出现感冒夹痰、夹滞、夹惊。
唐老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限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或热为寒闭,寒热夹杂。
小儿卫外不固,易受四时气候、冷热变化而发病,日久则正阳虚损。
因此小儿发热重在辨清寒热、虚实。
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
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着,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
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
·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
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
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人。
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人,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
热属实。
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
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很甚。
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
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人营人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