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主题及鲁迅的写作风格。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药》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学生边读边标记出生词、难句,教师适时解答。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夏瑜、华小栓、华大妈等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药》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分析情节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药》的情节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象征、现实主义等。
学生结合《药》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鲁迅小说的认识。
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讲解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药》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鲁迅《药》教案2013年度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1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3. 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旧社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药》,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认为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药》情节:描述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过程。
人物:对华老栓、夏瑜等人物的描写。
主题: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唤社会变革。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说《药》的基本情节。
答案:略。
2. 请分析小说中的华老栓和夏瑜两个角色形象。
答案:略。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略。
4.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药_(鲁迅)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讲解和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2. 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3. 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4. 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5. 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梳理《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小组分享法:小组成员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共同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 第二课时: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
3. 第三课时: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总结与反思。
4. 第四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
5. 第五课时:分组讨论,小组分享,课堂总结。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深入剖析《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2. 课堂讲解:分析《药》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如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
文章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药物的迷信和对医学知识的无知。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迷信的危害,并且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药》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可能不太了解。
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鲁迅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背景和作品的特点。
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或简单介绍他的生平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药》这篇文章,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可以通过给学生出示文章标题或者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药物的作用吗?你们觉得药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第二环节: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一些基础的理解问题,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可以将这些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阅读之后进行讨论和回答。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试图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三环节:词汇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可以通过词义解释、例句演绎等方式进行词汇学习。
2. 学生归纳总结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词汇写在纸上,然后进行分类总结。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鲁迅的药课堂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 分析《药》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药》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2. 探究《药》这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复印鲁迅的《药》一文;2. PPT或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鲁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步骤二:导读《药》(20分钟)1. 分发《药》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全文。
2. 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步骤三:分析《药》的情节(20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含义?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步骤四:分析《药》的主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药品混杂和售假等问题来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
步骤五:分析《药》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药》中所运用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细腻的写实描写与讽刺抨击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步骤六:鲁迅的贡献(15分钟)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包括其对白话文的运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步骤七:提问和讨论(20分钟)1. 提问:你对《药》这篇小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同学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鲁迅《药》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中职学生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基础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耐心。
但同时,他们又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指出,中职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
鲁迅先生在1919年4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距现在毕竟有些远,以致学生们开玩笑说语文学习有三怕:文言文、写作文、周树人。
可见,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的有了畏难情绪。
鉴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对中职教育的有关要求,笔者在设计本文时,确定了长文短讲,理清结构,落实情感目标的教学原则。
《药》一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
可讲之处很多:明暗两线的结构;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等等。
在这些纷繁的内容中,笔者结合学情,确定了长文短讲的原则。
理清文章结构,是分析人物,提炼中心,进而落实情感目标的基础。
而双线结构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因此,理清文章结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药》一文中,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们为了解放愚昧的人民而牺牲。
但华老栓让儿子吃下了用夏瑜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
无聊看客们嘲笑着夏瑜的“无知”。
我们是该让学生理解夏瑜的奋斗?还是嘲笑老栓的愚昧?或者看客的麻木?这些对于中职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如何让文章落到实处,落到这些被誉为差生、落榜生,但却又急需培养起正确价值观的中职生身上?这是本课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鲁迅《药》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中职学生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基础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耐心。
但同时,他们又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指出,中职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
鲁迅先生在1919年4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距现在毕竟有些远,以致学生们开玩笑说语文学习有三怕:文言文、写作文、周树人。
可见,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的有了畏难情绪。
鉴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对中职教育的有关要求,笔者在设计本文时,确定了长文短讲,理清结构,落实情感目标的教学原则。
《药》一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
可讲之处很多:明暗两线的结构;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的手法;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等等。
在这些纷繁的内容中,笔者结合学情,确定了长文短讲的原则。
理清文章结构,是分析人物,提炼中心,进而落实情感目标的基础。
而双线结构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因此,理清文章结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药》一文中,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们为了解放愚昧的人民而牺牲。
但华老栓让儿子吃下了用夏瑜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
无聊看客们嘲笑着夏瑜的“无知”。
我们是该让学生理解夏瑜的奋斗?还是嘲笑老栓的愚昧?或者看客的麻木?这些
对于中职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如何让文章落到实处,落到这些被誉为差生、落榜生,但却又急需培养起正确价值观的中职生身上?这是本课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抓住了一句话,即夏瑜在牢房里告诉红眼睛阿义“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学生进行讨论:夏瑜因为说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而被嘲笑和毒打。
现在,国家、集体是谁的?由此,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每个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
进而让学生从身边细小的行为说起,讨论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这也就落实了文章的情感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
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本设计中,教师只起到了引导和主持的作用,只是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学生的主体功能被放大。
这样,学生的思想的火炬被点燃,进而能够释放出无限的光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介绍鲁迅先生生平。
并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学生讨论,教师不做点评,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篇文章中。
说明: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以此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点拨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新课学习
(一)熟悉文本,分析结构
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出文章的结构,从而理解文章双线结构这一特点。
说明:理清文章结构,必然要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角色朗读、复述课文等形式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将文中人物分类,并分析人物形象,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明确和总结,并点评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说明:鉴赏小说最主要的是要欣赏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但据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分析人物时,学生只会空喊形容词,不能很好的依据文本。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又鉴于学生自觉性较差,教师要预先强调讨论纪律,避免讨论失效。
中职语文的根本,在于形成毕业后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法,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也落实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这一理念。
明确:
麻木愚昧的群众:华老栓、茶馆看客
革命者:夏瑜家境贫寒,具有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
封建统治的帮凶:红眼睛阿义、康大叔
华老栓:勤劳善良、愚昧麻木、爱子心切、贫穷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群众的工具、贪婪、无耻
夏瑜:家境贫寒、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联系作者,明确主题
要求学生结合人物形象,联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师明确:文章旨在通过揭示群众的麻木和愚
昧引起警醒,以改变国民精神,从而寻得彻底治疗中国的“药”。
在学生明确文章主题之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之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够揭示群众的麻木和愚昧。
说明:在学生明确主题之后再回归课文,旨在为主题找依据,突出重点,并进一步强调依据文本。
(四)回归导语,解决疑问
在明确了文章主题后,我们回过头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明确:
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学性非常强,写出了大量文学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
所以称他文学家;他把抽象的思想用文字来表达,讽刺当时旧社会的一些“丑人鬼脸”,他在努力解放一些人的思想,因此称他为思想家;他是革命的支持者,他以文章为“投枪匕首”,让民众醒悟,因此也被人们称作革命家。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强调文章的重点、难点。
(2)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遭到了阿义的毒打,是因为阿义认为天下是皇帝家的。
现在,我们要问大家:中国是谁的国?学校是谁的学校?宿舍是谁的宿舍?
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符合或者不符合“主人”这一称呼?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集体的主人,我们要将“主人
翁精神”落实到行动上,才符合“主人”这个称呼。
说明:许多中职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不好。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
这就使得文章更接“底气”,更贴近学生生活。
四.布置作业
《药》一文主旨深远,关于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很多看法。
结合课文,查找资料,谈一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