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艺术和社会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音乐艺术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一、音乐的作用与社会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也被视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文化情感的工具。
当时的统治者普遍重视音乐教育,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和音乐才子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常常被各个诸侯国的贵族请去,为他们演奏音乐、创作曲子。
许多音乐家也常常被诸侯国争相拉拢,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音乐技巧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音乐的风格与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响。
每个诸侯国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例如,郑国的音乐独具特色,以其悲壮和豪迈的旋律风格而闻名。
而从楚国传入的音乐则更为热情奔放,富有南方地区的特色。
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由于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音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不同地区的音乐家经常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不同地方音乐的交融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也为后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音乐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塑造人们性格的工具,通过音乐的教育和熏陶,人们能够培养出道德修养和情感的自控能力。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例如,孔子曾经对音乐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音乐的观点。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端正的、庄重的,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升华。
这种音乐观念在之后的历史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儒、墨、道”三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在不同时期,它们
对文学、诗歌、乐史、音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们对音乐思想的倡导。
儒家在论及音乐思想时,主要将音乐与礼仪相结合,强调此乐此礼的互为协调,将乐的作
用归结为礼神的崇拜和祭祀。
据儒家文献记载,当时的活动场合有“建立乐,禁止叫嚣,
礼乐应当相伴轨”。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熏陶,乐律可提供当时政
治形势下的制约,表达了其重视礼仪作为证明文明的情怀。
墨家主张“以道决墨”,音乐一方面不受外在政治束缚,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理论,
其理论认为,乐教、乐法和乐句三者相互协调,各居其位,共同构建一套系统。
墨家认为,乐调不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乐曲的构成才能表现出来。
道家主张“以气治乐”,其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道教的两个层面:一是音乐作为礼仪的重要
组成部分,呼唤“大道”;二是音乐作为一种能够宣泄感受的艺术形式,渗透着真如之灵。
传说韩愈“辨妙宗咒”,王羲之“调知音”,无一不是道家音乐之精华。
从上述三家可以窥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既继承传统的宗教属性,又具有自身的艺术属性。
儒、墨、道三家都赞美乐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乐律与礼仪的相互调和,推崇能够宣泄感受的音乐形式。
也是由于它们对音乐的审美认识,最终形成了传统中国音乐
的理论基础。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薛颖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
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
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朝代更迭,新旧社会交替,一场重大变革随即而来。
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他的音乐思想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体现出来的。
其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要相得益彰,内容要尽善,形式要尽美;他听过《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认为其尽善尽美,是完美音乐的代表,并评价《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思虑纯正,没有邪念,快乐但不放纵,忧伤但不伤其身心。
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政必先兴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鼓励学习,其中包括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以礼仪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坚持传统乐律,在社会上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他们强调仪式和礼仪,认为音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是一种规范的行为训练,有助于市民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儒家的音乐教育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礼乐、抒情乐、舞乐和器乐。
礼乐是以礼仪和节日庆典为主场景,其重点关注节日礼仪,维护礼仪应有的文明和传统,庆祝各种节日及待客仪式;抒情乐则以抒情诗歌、哀乐、慷慨和动人琴声为特点,表达学者和文人追求艺术美的内心世界;舞乐注重场景营造,以夸张的表演和激情的舞蹈来表达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器乐则重点体现用乐器来表达情感,使用乐器会使展现的故事更加丰富,更易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乐律,它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品德,还
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极
大的活力,给今天中华民族带来了灿烂的文化色彩,凝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佩,也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
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
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
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
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
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
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
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的百家争鸣时期,其既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第一个高峰。
孔子的“礼乐观”、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自然之乐”、墨子的“非乐观”等等这些对音乐的认识,集中代表了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发展的最高成就。
但这些经典的论乐文字,深刻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些音乐思想有其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通过对先秦有关音乐美学思想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认为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战国时期乃至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其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渊源久远,博大精深。
早在春秋时期,就不乏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对音乐的功能、意义进行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这些论乐的文字虽然不是“就乐论乐”,而仅仅是夹杂在为邦治国的策略和言论之中,且多为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些论乐思想却已初步涉及到音乐的本质等多方面的特征,它们对后世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虢文公的音乐省风观。
虢文公认为,“音官”能“风土”。
即能“以音律省土风”,通过吹律管测知风气是否和畅,协风是否到来,这就涉及天、人关系,肯定了人为的声律与自然的风、气可以相通,也就肯定了音乐与四时之风及决定四时之风的阴阳之气的联系,肯定了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史伯的“和同”说。
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这是美的事物的普遍规律,音乐之美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他又进一步阐释了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音乐也不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史伯认为音乐和自然万物、社会人事同构,也应取“和”而去“同”,所以“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
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由于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中多借史实以立论,因此,其音乐活动多与音乐史学相关,这也使得诸子的音乐学术活动以史论为主。
孔子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具有首创古代音乐历史文献学整理工作的意义。
《孔子家语·致思》记孔子为了解周礼乐制,曾经对周礼乐的文化遗迹进行实地的文化考察,“至周问礼于老聃,治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在音乐思想领域,孔子对“乐”的概念作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并用于乐教实践。
他的礼乐思想,因为加进了“仁”的内容而形成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特点。
他最早从内容(“善”)与形式(“美”)的角度评价音乐作品。
在审美实践中,他将其“中庸”思想活用于音乐审美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音乐审美心理上,他视精神上的体验高于感性的体验(“在齐闻《韶》”)。
他还对音乐形态的构成及其美感特征作有专门的描述(“子语鲁太师乐”),这些都表明孔子在音乐实践中形成有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与研究方法。
孔子在音乐活动中,贯穿着重实践的精神,其表现:一是厚今,再是重知行合一。
他表面上的重周礼,实际上却是为了礼乐的“今用”而加进了当代的思想内容,并全力付诸乐教实践。
在音乐教育学思想上,孔子是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统一起来的音乐教育家,他将“行”纳入音乐的美育实践,形成中国优秀的美育传统。
这使得他能积极参预对现实音乐生活的“干预”(提倡“放郑声”),并从学术上为新的、理想中的文化发展作积累。
《墨子》一书反映有墨子及其后学的“非乐”思想,这是一种音乐社会历史观。
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来自于墨子对历史与现实的音乐生活的经验性总结与判断。
墨子以“三表说”为其“非乐”思想的学术基础。
他提出是非取舍以古圣贤王者事迹、众人耳目感觉经验及实际效用作为判断依据,并列举音乐史上历代为王者多以音乐亡国、误国事,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此“音乐亡国”论对韩非子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作者:阎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6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
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各个学派的政治见解的不同也从音乐思想理论的分歧上反映出来。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代表流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学派,而他们争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倡乐”和“非乐”这个问题上。
本文将分别从各个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思想出发,分析探索研究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思想1.儒家儒家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其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是把美和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
孔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在孔子主张的政治措施中间,也突出地包含着有关音乐的政策,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工具,而且还强调了要对不同的音乐加以甄别,选择好的音乐,摒弃坏的音乐。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对音乐的看法,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 荀子的言论,维护了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无疑是有进步作用的。
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和总结,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当时的儒家理论,已经自成体系,而且有其一定的作用。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儒家已经看见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
春秋战国思想家的音乐观与美学理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
他们的音乐观与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音乐观1.1 孟子的音乐观孟子对音乐的作用和价值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若夫乐者,不可以不察也,所以游情者也”(《孟子·公孙丑下》)的观点。
在孟子看来,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让人们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他认为,音乐具有疏通情感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品性,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1.2 荀子的音乐观相对于孟子,荀子的音乐观更加理性化。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合乎道德的品质。
他说:“德音不可以不闻也,君子所以譬礼义也”(《荀子·劝学》)。
荀子认为,音乐应该是美好的、和谐的,它应该能够传递出道德上的价值观,使得听众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1.3 庄子的音乐观庄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注重它的精神性。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美感。
他说:“乐者非彼韶也,乐者天下之悦也”(《庄子·齐物论》)。
庄子认为,音乐应该具有穿透人们内心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身体和感官的限制。
二、美学理论2.1 孟子的美学理论孟子不仅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对美的本质也有深入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美是“天理人情的具体体现”(《孟子·离娄下》),美是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孟子看来,美的价值是人性善的价值的体现,是一种道德上的价值。
2.2 荀子的美学理论荀子认为,美是人工的创造,是一种对人类天性最好的发挥。
他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地之在我,各有所属”(《荀子·劝学》)。
在荀子看来,美是智慧和技艺的结晶,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仰和赞美。
美可以帮助人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品位和素养。
春秋时期的艺术与美学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艺术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诸多文化和艺术形式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对后来的艺术与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的艺术与美学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各地的艺术形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首先,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
《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宴会活动中的音乐表演,这些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体现美学意味的艺术形式。
同时,春秋时期的音乐注重和谐与和睦的氛围,通过音乐的演奏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宣扬道德伦理。
这种注重和声的特点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春秋时期的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目前没有保存下来的春秋时期绘画作品,但是从当时的文献记载可以窥见一斑。
绘画在春秋时期主要用于装饰各种器物,例如铜器、陶瓷等。
这些绘画作品以神话、历史故事及人物、风景等为主题,通过形象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此外,春秋时期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以民间文化为基础,表现了丰富的感情和生活的真实。
艺术上,这些古代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充满韵味和感染力。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美学思想的体现,影响了后来文学创作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春秋时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例如,春秋时期的音乐形式对后世音乐创作影响巨大,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都受到春秋时期音乐的启发。
其次,春秋时期的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在后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扬光大。
绘画和诗歌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艺术与美学思想。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艺术与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一、音乐生活概况《史记·范睢列传》记: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由以上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音乐已近无时不刻不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城市中,工商业繁荣,人们聚居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二、职业音乐家活动情况随着音乐生活的活跃,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歌唱家和演奏家,促进了表演艺术的发展。
《孟子》:“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有诸内必形诸外。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
过雍门,鬻歌乞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由此可知,韩娥、秦青是当时具有高超声乐技巧擅长表现强烈感情的杰出歌唱家。
《吕氏春秋》: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
”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期,这时期时局混乱,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学”逐渐衰退,而“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时期,最典型的莫过于儒家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一直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與“相长”等。
她创办了私学,并且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具有教化功能注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内容要与形式相统一,内在素养要与外在表现相统一。
后来,他的弟子还选编,整理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也就是最早的音乐教材书《诗经》。
孟子认为音乐就应该“与民同乐”。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音乐教育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比如笛、箜篌、琵琶。
丝竹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乐器,改变了乐队的结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的旋律。
舞姿,舞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楚声风靡了全国不仅仅是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义。
在秦汉时期,设立了乐府这样的机构,乐府是官办的,制度开明,收集民歌,创编歌曲,创作和填写歌词。
乐府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教育的目的明确,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理论的设施齐全,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在此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文学著作--《史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的一个大交流。
歌、舞、乐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
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音乐理论思想《生无哀乐论》,嵇康认为因为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音乐的感情在于听音乐的人。
强调了音乐的本身是没有社会性和阶级属性的。
音乐需要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更着重强调了音乐的自然功能。
三、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在隋唐时期,民间的民族民间音乐,宫廷燕乐和宗教音乐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的交流、乐器的制作、乐谱的刊物、乐曲形式的改革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音乐思想是: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2.主张“礼”“乐”并重;3.提倡乐通伦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1、“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趣”)“仁义”(即为符合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就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明确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重新认识、建议。
《礼记·乐记》说道:“乐者趣(le)也。
君子暗自其道,小人暗自其欲。
”趣(yue)首先能带散发出感官上的乐趣“趣”(le),这就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就是孔子把音乐做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像《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无为)趣。
君子以耿介为礼,以损减为乐,趣(yue)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拉季夫卡统一,各种矛盾性质的消除。
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再分人心,当然只有“美”、“仁义”统一,“仁”、“趣”融合的音乐才具有这样的功能。
特别强调“美”与“仁义”、“仁”与“趣”的人与自然统一,就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
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
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儒家;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
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
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
并且,认为音乐与成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音乐对人身心成长及修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是入世的。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音乐观在本质上也是相对保守的。
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一)“礼”与“仁”“礼”与“仁”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孔子看来,“礼”与“乐”一样,都是一种综合体,“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礼”则是典章、道德规范、礼仪形式的综合体。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浓厚兴趣。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简述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春秋战国
我国具有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音乐审美教育理念隐藏在其论著之中。
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对于音乐,孔子认为应该符合礼乐的标准,音乐可以教化民众成为一名有素质的公民,这就是音乐的教化意义,如何评定一位公民是有素质的呢,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一位公民是具有“仁”的。
何为“仁”,“仁”是一种人格完善,当看到美丽的景色时,会感叹赞美,当看到劳苦的大众时,会心生恻隐之心;“仁”是一种社会情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仁”是一种美好、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要求和修养。
蒋勋先生作为一名美学家,他觉得现代人缺少的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
《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孔子曾向师襄子学古琴,学了十天仍然不愿意学新的曲子,就这样又练习了数月,一直到可以深厚体会乐曲的情感才愿意学习新的乐曲。
孔子的精神,正如《論语·述而》中记载的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给学生听中国传统乐曲时,我经常会用到孔子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中庸”之美。
中国音乐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经
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节制的快乐、不过分的哀伤,就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河流之中。
这是一种“君子”所为,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大家闺秀”的培养和品质。
这种美育,充满了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孟子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大众具有普遍的审美倾向。
《孟子·告子上》中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这说明美具有特殊性,但是更多的是普遍性。
大部分人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人的本性,也有被后天培养的导向原因。
荀子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认为音乐可以令人神智清明、聪明,改善世俗风化。
道家的老子说:“大音希声”,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而说,否定追求声色犬马,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说,就像“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一般,当听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看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的时候,无声和无言正式一种大美。
这把人类的审美活动,归纳成一种纯精神的审美感受。
相比于老子,庄子认为音乐应表现自己的情感,音乐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正如《骈姆》篇中说:“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适人不适而自适其适者。
”庄子强调审美活动,应该是自身的
感受和体验。
庄子是潇洒的,是自由的,是有个性的,这不正是现代教育中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体现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并没有专门的论著提及,当我以此而颇感遗憾时,我想这也是一笔财富,正向“大音希声”一样,留给我们太多的留白去感悟。
我在进行基础音乐教育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教师该带给学生怎样的音乐审美的引导。
首先从这些先哲们的思想中我知道音乐审美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大众的审美会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更多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建立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思考,这也就迎合了孟子所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坚持、努力的品质,并且建立社会性的规范。
学校音乐教育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通过音乐课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人格的完善。
再者,在已经具备了正确审美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创造力不可以受到压制,我们要在具有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教师不能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学生。
就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是音乐课更应该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席地而坐,孔子问各位弟子今后所为,弟子们的回答都不能让他满意,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一段话也是笔者的教学理想,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在自然中感受到音乐是生活的表露,是语言不能企及的诗意地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