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6月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 格式:pdf
- 大小:256.48 KB
- 文档页数:7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导师简介王润孝教授王润孝,1957年1月生,教授,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制造自动化软件与信息研究所所长。
1982年、1998年分获西北工业大学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89 年至 1990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
兼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任教以来,为博士、硕士、本科生讲授“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新哲理”、“数字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等6门课程,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8项。
主持以及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自然基金、陕西省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
孙树栋教授孙树栋,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
198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Sheffield(谢菲尔德)、Strathclyde(斯克莱德)等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提出了遗传模拟退火算法、遗传免疫算法等新算法,有效解决了机器人控制、车间计划调度等面临的多目标、有约束优化难题;提出了建立企业生产过程资金流模型、基于组件的可重构信息管理系统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稳固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协同服务系统,在10余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撰写专著、主编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
曾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航空青年科技奖。
西北工业大学简介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
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
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
经过70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
设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
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5100亩,其中友谊校区1200亩,长安校区3900亩。
设有20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和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
建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到2009年3月,学校共有研究生11340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985人,硕士研究生5834人,专业学位2521 人,本科生14362人,留学生140余人。
1、导弹专家:罗田人胡昌华胡昌华,男,1966年6月3日生于湖北罗田, 1996年6月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二炮导弹技术专家。
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军队重点课题3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出版专著3部、编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收录22篇,EI收录92篇,CSCD收录94篇,论著被他引820次,先后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入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
2、中央武警,少将张晓平张晓平,男,汉族,1956,湖北罗田人研究生学历,少将警衔,现任武警医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入伍三十多年来,先后担任战士、班长、队长、总队干部处副处长、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副政委、总队宣传处处长、总队政治部副主任、总队政治部主任、总队副政委等职务,2007年11月任武警指挥学院副政委,2010年7月任现职。
3、湖北首富:阎志阎志,男 ,1972 出生.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人。
(老家胜利)中共党员。
大专毕业。
1992年参加工作,历任黄风地区文联《鄂东文学》编辑部负责人,《市场时报》记者、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童年的鸟》、《阎志诗选》、《风铃》、《落叶的传奇》,长篇纪实为文学《永远的星辰》、《时光之光》、《天若有情》,散文集《黄昏小礼》,长诗《挽歌与纪念》,专著《阎志论集》等。
现任卓尔控股有限公司、华锦建设集团、汉口北集团、卓尔地产投资集团、卓尔工业集团董事长。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备案表
注:1、答辩委员会应由5或7人组成(如导师参加,应为7人),答辩委员应由本学科的教授担任,且原则上应为博导。
特殊情况下非博导委员不得多于2人,非本一级学科、专业的委员不得多于2人,校外不同单位的委员不得少于2人(定向、委培博士生所在单位的专家不作为校外委员),所属学位分会的委员不少于1人;
2、学位论文应提前一周送达专家,“专家签字”由拟聘专家接收论文时签字并填写“学位论文接收时间”;
3、学位办备案7天后方可办理论文答辩申请。
4、可凭此表及相关《支付凭单》领取答辩费。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导师简介王润孝教授王润孝,1957年1月生,教授,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制造自动化软件与信息研究所所长。
1982年、1998年分获西北工业大学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89 年至 1990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
兼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任教以来,为博士、硕士、本科生讲授“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新哲理”、“数字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等6门课程,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8项。
主持以及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自然基金、陕西省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
孙树栋教授孙树栋,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
198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Sheffield(谢菲尔德)、Strathclyde(斯克莱德)等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提出了遗传模拟退火算法、遗传免疫算法等新算法,有效解决了机器人控制、车间计划调度等面临的多目标、有约束优化难题;提出了建立企业生产过程资金流模型、基于组件的可重构信息管理系统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稳固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协同服务系统,在10余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撰写专著、主编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
曾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航空青年科技奖。
陕西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陕西省学位委员会(2009年10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及陕西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文)的精神和要求,现提出2008-2015年陕西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一、陕西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1.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和发展战略(1)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
全省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48万,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
全省由北至南分为三大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人口的1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富集,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接续地;中部是关中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人口的25%,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8246元,财政收入十年增长十倍,实现了由百亿向千亿的飞跃。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851亿元,增长15.6%。
财政总收入1104.36亿元,增长23.66%。
关中地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迅猛。
“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
陕南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呈现出若干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的新趋势。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XXX2006年博士论文疯狂剽窃2002年YYY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其论文的1-5,8-20,25-32,35-44,56,67-77,79,120-121共计51页剽窃了2002年YYY的硕士论文1-6,8-52,54-55,64-67,72共计58余页。
XXX博士论文的展望居然把YYY2002年硕士论文的展望也一字不漏的全部剽窃了,真是可笑!XXX作为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执法犯法,而对其它学生仅仅抄了几页就被取消学位、收回毕业证学位证了?我们从2008年7月份开始,到目前4个多月以来多次举报、并把其论文复印件(剽窃部分详细的标注了出来)通过挂号信邮寄给了有关单位领导,但目前一直未能看到学校的处理结果。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我们感到羞耻,对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感到愤怒!一、XXX剽窃详细情况1.XXX: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博士时间:2002.03-2006.11,2006年12月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高速公路规划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所属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系统工程;导师:史忠科教授。
论文时间:2006年10月2.YYY:硕士时间:1999.09-2002.03,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生论文题目:高速公路规划方法研究及应用所属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第一导师:吴方向副教授第二导师:史忠科教授论文时间:2002年3月3.XXX论文具体剽窃内容如下表所示:XXX论文内容及页码YYY论文页码第一章绪论P1 P6 1.1 背景与意义P1 P31.1.1 应用背景P1—P2 P21.1.2 选题意义P2—P3 P1—P21.2 公路交通建设的特点与技术指标P3 P2-31.3 高速公路规划的主要内容P3—P4 P5—P61.4.1 规划理论研究状况P4—P5 P8—P92.1 高速公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依据P8-P9 P4—P52.1.1 高速公路规划的基本原则2.1.2 高速公路规划的主要依据2.2 规划理论与方法P9 P82.2.1 四阶段模式法P9—P14 P9—P152.2.2 总量控制法2.2.2.1 现状公路网的分析与评价2.2.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P14-15 P16-172.2.2.3 公路网发展规模P15-20 P17-232.2.2.4 公路网布局设计2.2.2.5 公路网流量分配、建设序列安排及规划方案的评价2.2.3 两种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比较2.2.3.1 运作过程比较2.2.3.2 理论特点比较2.2.4 费用比较2.3 公路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P20 P163.1 路网规划设计方法P25-32 P35-433.1.1 路网规划设计方法概述3.1.2 支路联接法研究及设计3.1.2.1 支路联接法原理3.1.2.2 支路联接法的设计思路3.1.3 星形组合法研究及其算法设计3.1.3.1 用拉氏图解法确定分向点3.1.3.2 基于拉氏图解法的希氏解析法3.1.3.3 用坐标法计算分向点的位置3.1.3.4 误差三角形法3.1.3.5 分向点确定的算法设计3.2.2 线路方案的拟定P35 P563.2.2.1 线路与沿线主要城市的连接方案论证P35 P52 图3-7 P36 P52 图4-7 3.2.2.2 拟定线路方案P36 P66 图3-8 P36 P65图5-73.3 高速公路动态规划的应用研究P37-43 P43-52,663.3.1 动态规划概述3.3.2 动态规划的基本模型研究3.3.2.1 动态规划逆序解法的基本模型3.3.2.2 动态规划顺序解法的基本模型3.3.3 高速公路动态规划建模及算法设计图3-9 P44 P66图5-85.1.1 环境评价体系P56 P54-555.1.2 技术评价体系5.1.3 经济评价体系5.2 节点重要度的评判指标体系P67—77 P24—P345.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5.2.1.1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5.2.1.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改进5.2.2 集成的模糊综合评判算法5.2.2.1 LOWA算子介绍5.2.2.2 评价等级集中模糊语言值的排序5.2.2.3 引入LOWA算子后的模糊综合评判算法5.2.3 集成模型在节点重要度生成中的应用图5-1 P77 P67图5-96.1.1.1 图6-1 P79 P64图5-5第八章论文总结与展望P120—121 P72合计1-5,8-20,25-32,35-44,56,67-77,79,120-121共计51页1-6,8-52,54-55,64-67,72 共计58页4.XXX论文的其余部分内容也明显涉嫌剽窃,论文中的图、表均为扫描图。
2015年6月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公示名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现将西北工业大学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同意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情况进行公示,本次学位会议共审议批准授予苏新兵等113人博士学位,现将名单公示,接受校内外有关人士监督。
公示期为2015年6月24日至2015年7月24日。
对授予博士学位人员有异议者,请在有效期限内将有关材料以书面形式交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联系人:肖敏、陈超
联系电话:88493250、88494385
地址: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
邮政编码: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6月24日
导师姓名论文题目。
获批单位名单(共计25个):
1、北京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4、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5、天津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6、吉林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7、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8、复旦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9、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0、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制造”和“电子与信息”领域)
11、东南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2、浙江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4、山东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5、中国海洋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
16、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7、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8、中南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9、四川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0、重庆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2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领域)
22、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领域)
2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沈绪榜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微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航天嵌入式计算机及其芯片设计;VLSI芯片与智能计算机设计。
主要科研成果:箭载计算机及箭载测试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
樊晓桠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结构专委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专用集成电路专委会委员,航空学报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先进微处理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张盛兵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处理器IP核指令级可测试性设计技术研究”、“同时多线程结构的线程预构”、国家“863”项目“PC104工控系统SOC芯片—龙腾S1”、西安市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微处理器IP核开发及应用”。
参加“86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等8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高德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3—1983年参加中国第一台机载集成电路计算机、小型计算机、FFT处理机等计算机硬件的研制,曾获科技进步奖5项。
1985—1987年在美国进修VLSI系统设计,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之一。
主持了数十项国家、部委、基金、国际合作、产业化等IC设计开发项目,成功地领导设计研制十多种芯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9项。
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魏廷存教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从日本留学回国。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导师的详细信息材料加工工程02凝固技术及材料制备成形傅恒志,男,材料及冶金学家。
1929年8月生。
1950年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62年被选派去原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
历任西北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校长。
1986年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
1987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1993年后任常务理事。
1991年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
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1993年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在凝固理论和新材料加工方面有重要贡献。
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省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名。
黄卫东,男,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铸造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旅英中国材料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半固态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高性能致密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与修复技术,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精密铸造技术。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关于制定2016级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通知为了做好2016级9月入学博士生的教学安排工作,现将培养计划制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制定1.2016级博士生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和论文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2016年8月修订的《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和《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以下简称《目录及简介》)版本来进行(电子版详见研究生院主页),博士生应征求导师意见并共同制定。
凡列入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应符合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其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时及学分等应与《目录及简介》中所列一致。
2.博士生的课程计划,应在入学后7天内制定完毕(9月2日9:00系统关闭,届时培养计划将不能提交)。
3.博士生的论文计划,在完成论文选题报告的基础上制定。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一般要求在完成培养计划(之一:课程计划)中全部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进行。
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最迟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关于课程安排由于新老校区的运行问题,原则上不允许跨校区选课。
1.每位博士生应完成的课程学分为14~19学分,其中包括必修公共课程7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一门数学课2学分,《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1学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能少于7学分(包括跨一级学科2学分)。
2.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可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设置的课程中选修,允许选修的非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生学位课程,最多不超过2学分。
必选的数学课应选修由数学系为博士生开设的数学公共课。
无论选修博士生课程还是硕士生课程,都必须是《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或《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中所列的课程。
3.博士生(一外)如果是小语种,必须选修英语(二外)。
4.博士生公共课程均实行集中教学的方式,《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课程每人必修,新、老校区均统一上课。
关于下发重新修订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通知各学院并学位评定分委员会:2006年12月2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8次会议对《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重新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规定发给你们,请你们及时下发给每位硕导、博导,并组织导师和研究生以及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本规定,同时,通知导师和研究生,2008年4月30日前发表的学术论文按照2003年3月版和2007年3月版2个版本的《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来认定,从2008年5月1日起发表的学术论文只按照2007年3月版的《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来认定。
特此通知。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办2007年5月14日西北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2002年12月30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修订)论文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集中表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为了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02年12月30日会议讨论决定: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发表反映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学位。
1、研究生本人必须是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若为第二作者,则其指导教师必须是第一作者。
2、作者单位署名原则上是西北工业大学且唯一。
确因课题合作关系需要写2个作者单位的,西北工业大学必须是第一单位,可计入1篇;若西北工业大学是第二单位,则不计入篇数。
3、各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含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在学期间至少发表与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4篇(至少有1篇为第一作者;有1篇系用外文撰写,其认定范围见第6条),其中在《西北工业大学认定的中国重要学术期刊》(刊登在由我校科技处制定的《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中,下同)列出的本学科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其余学术论文应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摘录)》(自然科学类)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社会科学类)列出的本学科学术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