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方寸之间》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0.29 KB
- 文档页数:6
《方寸之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态度3、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引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枚精美的篆刻印章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讲授新课】一、什么是篆刻?(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
古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二、印章的结构印纽印文边款三、印章的形式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四、印章的品类1)名章(<<白石>>等2)闲章(<<云中白鹤>>等3)肖形章(<<鹊>>等五、思考题体会感受<<出山小草>><<兰生而芳>>两枚印章的不同效果分析篆刻的工具材料——刻刀、石头、印泥等六、治印的过程1、打磨石料2、写印稿3、印稿上石A、直接反写B、水印上稿4、镌刻(冲刀法、切刀法)5、修改6、钤印七、布置课堂作业八、教师巡回指导九、评析上节课作业十、课堂小结并布置下节课准备内容学情分析1、学生此前学习了关于书法和国画的系列知识,对印章略有认识。
2、八年级的学生感悟知识的水平逐步提高,能从多角度分析艺术样式。
3、学生乐于动手,在实践中锻炼操作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测评了解同学们掌握的印章知识比较深刻;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生活和知识的联系性;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贯通,学生深刻了解了篆刻艺术的魅力。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双重领域教学,课程用时两课时。
通过欣赏、讲述、感知了解中国篆刻(印章)艺术,掌握关于印章的作用、分类、组成、章法、刀法等知识;通过学生具体操作,体验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显气象万千的艺术魅力。
方寸之间教案教案名称:方寸之间教案目标:1. 通过探索方寸之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方寸之间的概念,即在限定空间内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活动。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例子,如迷你盆景、盒中画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一:方寸之间的绘画(15分钟)让学生自己在一个小纸片上进行绘画创作,限定时间为5分钟。
然后要求学生将纸片折叠成一小块,并用剪刀将纸片剪开,展示出隐藏在方寸之间的作品。
让学生观察和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3. 活动二:方寸之间的造型(20分钟)提供一些零散的材料,如纸张、颜料、胶水、剪刀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个方寸之间的三维造型作品。
鼓励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创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完成后,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创作的过程和灵感来源。
4. 活动三:方寸之间的故事(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方寸之间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主题和情节,但要求故事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
每个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同伴听,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5. 结束语(5分钟)总结今天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发挥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限的空间中发现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强调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和造型作品,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听取学生讲述故事的内容和结构,评价他们的故事创作能力;4. 分享学生的作品和故事,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湘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5课《方寸之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篆刻艺术,认识篆刻特点;2.学习赏析篆刻的要点,了解篆刻与书法、美术的关系,并能尝试印稿设计;2.通过学习认识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文化精粹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篆刻赏析要点,尝试印稿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展示评分表三、教法讲授法、实践法四、课前准备1.设计分组展示评分表2.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白纸、红色记号笔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1.介绍“汉委奴国王印”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784年)发现,纯金铸成,长宽各2.347厘米,高2.236厘米,重108.729克,附蛇形钮,阴刻篆体“汉委奴国王”五个字。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又有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征信物“汉委奴国王”金印不仅是福冈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日本国宝。
2.介绍《三国演义》连环画之《三让徐州》,介绍徐州牧陶谦为避免战祸将徐州管理权交与刘备的故事,说明印章在当时事权力的象征。
3.以当代著名篆刻家石开、徐无闻、韩登安、张耕源作品为例,介绍篆刻逐步成为艺术表现形式和文人创作的载体。
小结:篆刻在古代的功能是印信,国之重器。
为什么走进美术课堂?功能变化:印信——艺术形式性质变化:重器——文人小道(二)新课教学1.基本知识探究(10')(1)根据给出的篆刻作品图片,学生归纳篆刻分类学生作答:名章、闲章朱文印、白文印文字印、肖形印(2)根据给出的篆刻作品图片,学生总结朱白文印各自的特点(3)印面布局根据给出的篆刻作品图片,学生总结印面中文字排列规律是什么?学生作答:自右向左、自上而下。
教师补充:仅四字印可作回文排列,并做讲解。
2.作品赏析(10')学生赏析,其他同学点评(1)意境与形式(立意为先)赏析:山舟、春江花月夜诗句篆刻、跋扈将军(2)书印关系(书法奠基)赏析:吴昌硕、王福庵书法、篆刻作品的关联性(3)构成关系(美术提升)赏析:出山小草、白石、西湖禅和、云中白鹤等具有美术形式美感的作品。
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5课-方寸之间》教案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小测试: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比一比谁了解的知识多,谁的想象力丰富。
猜一猜这四卡片中的篆书分别是什么字?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方寸之间——篆刻(板书,直接引入课题。
)学生讨论争着回答:“方寸之间”事先贴在黑板上的四个大大的红篆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二、明确目标、心中有数课件PPT展示本课目标生齐读通过齐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目标三、直观感受、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1.感受意境(一)我要学学生感受意境学生谈感受学生了解朱文白文先学后教:1.学生直观的感受篆刻作品,了解朱文白文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从线条粗细巧拙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线条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了解印章品类教师示范刀法:(动手前教师强调注意安全)边操作边讲解:切刀冲刀冲刀法:先以刀的右脚入实,然后不停顿的向前去冲刻。
冲刀也分横冲、逆冲和竖冲。
横冲就是从右外方向左内方冲。
这个逆冲呢,就是由下向上冲去。
竖冲呢就是从上往下冲。
切刀法:先以刀的右脚入实,然后紧接着就像切东西一样,连起带伏,连切带向前行进。
冲切混合刀法:在冲刀的基础之上加上些切刀方法。
双刀法中有双切和双冲,就是沿着线条来回两次的冲切就叫双刀法。
双切:先沿着线条的下缘的里面把他刻出来,这样只完成了线条的一半,然后将石章旋转180度,这样已经刻好的下缘就变成了上缘,那么再学生欣赏优秀篆刻作品,知道印章品类(二)我想刻学生小组讨论并探究:假如我篆刻学生思考,说出需准备的学具。
1.学具准备:学生小组讨论2.治印步骤:1)写印稿(直接反写)2)印稿上石3)镌刻4)修改3.钤印2.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师引导,生能够自己说出印章内容不同并归纳,从而引出知识点——印章品类,教师及时表扬。
过渡: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动手刻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怎么刻?自然过渡到学生探究“假如我要刻需要做什么?”先学后教:(学生自学,教师引导,逐层深入)1.生思考,说出需准备的学具。
第5课方寸之间-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前言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方寸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方寸的基本概念,并运用它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
学习目标•了解方寸的概念、起源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掌握使用方寸的方法,了解方寸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学习绘制方寸图案,掌握传统中国文化的艺术元素学习重点•掌握方寸的概念及起源•了解方寸在美术中的应用方法•学习绘制方寸图案学习内容什么是方寸方寸是指人类的心灵所在的地方,也是自然宇宙、道德道义和个人生命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寸被视为特殊的空间,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的地位。
方寸在美术中的应用方寸在美术中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和精神寄托,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工艺美术中有着广泛的表现。
在绘画中,方寸可以用来表达主题的意境,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和形式等手法,表现画家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在感性和理性上给人以美学享受,形成审美价值。
在工艺美术中,方寸则成为主题的呈现,从纹饰和图案的设计上,将传统文化修养、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融入其中,呈现一种融合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韵味的艺术风格。
绘制方寸图案绘制方寸图案是了解方寸应用的有效途径。
在绘制方寸图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比明暗的处理:方寸图案可以用对比明暗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方寸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达到画面的丰满和生动。
2.线条处理:线条可以表现方寸的动态和神秘感,可以使画面更具神韵和魔力,需要注重线条的粗细和构成。
3.色彩运用:色彩也可以用来表现方寸的意象和情感,可以通过色彩的渲染、配合和对比,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学习活动活动1:学习方寸的概念1.学生观看视频或翻阅有关方寸的资料,了解方寸的概念、历史及文化内涵。
2.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方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活动2:方寸的表现方式1.学生观看有关方寸的图片或画册,并对其中的表现方式、色彩和线条进行描述和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方寸之间.doc 课题方寸之间授课时间 2学时授课班级初二年级教学内容观察周围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与情感体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美和情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教学目的1、了解“方寸之间”这一词语的含义。
2、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感知美与情感。
3、了解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技巧,锻炼学生的经验与感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描绘肖像画的方法。
2、把生活中的美描绘出来。
如何用绘画表现情感,创造意境。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实践教学法。
教学准备素描纸,铅笔、橡皮、半干水彩笔、画笔。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介绍“方寸之间”的含义。
方寸之间是指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本原,也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核心。
人的心灵、思想等精神活动,可以发挥出极其深远的影响力,通常为人们所看不见,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就是说,方寸之间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源。
Step2 呈现资料老师让学生看一幅画,画里的人看上去化了很多时间和心思,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情感,让我们忍不住沉浸其中。
老师向学生解释画的各个细节,分析画家运用的色彩和构图方法等,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Step3 讲解绘画方法1、介绍几个绘画方法,如线条的使用、轮廓的勾画、用色的处理和成像的表现方法等。
同时,背景的设置也很重要,背景的光与色能够增强作品的效果。
2、示范用铅笔和彩笔绘制人物面部的方法。
首先要描绘一个轮廓简单的头部,然后根据图像细节,逐步描绘人物的五官、面部润色等。
彩色擅长表达人物情感,因此应该重视颜色的符号意义。
老师在绘制过程中示范并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Step4 画面创作1、学生独立思考一个话题,不限于校园中的学生生活,可以是闲暇生活、亲人、城市等任何话题。
2、在白纸上绘制一个简单的背景,并根据所选话题绘制对应肖像画。
学生在作品中应该注意肖像的形象、线条、姿态等,同时注重表达情感。
3、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并用彩笔进行润色和表现情感。
湘教版美术八下第三课《方寸之间》word
教案
绘画,雕刻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标志性;具有传承和纪念的作用。
)
2、学生分组讨论:篆刻的起源、分类和制印的过程,并
总结出关键点。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篆体字的独特魅力,同时介绍篆刻刀、篆刻石、印泥等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4、学生进行篆刻练,教师结合小组评价和提问法等方式
进行评价。
5、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篆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
要地位,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研究。
在课堂中,老师不应该只是讲述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研究中来。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比如,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可能不够,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有限等。
但是,只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总之,合作式研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XXX同成长。
初中美术湘美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方寸之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橡皮进行篆刻作品创作。
3. 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
2学情分析
荆山楚源之地,取先贤熊绎之名为我校名。
地方课程资源丰富,学校因地制宜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耳闻目染,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学习基础,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篆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2.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具准备
刻刀、橡皮、绘图铅笔、宣纸、印泥等
5教学方法
游戏激趣法、示范引导法、练习法。
6教学过程
6.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简洁导入,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2【活动】(二)自主预习,初步感受。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方寸之间》教案的艺术性。
印章的品类欣赏:名章作品、闲章作品、肖形章展示印章图片一方刻诗词,一方刻姓名,一方刻的是图案。
篆刻的品类多种多样,但从它的用途上来分主要分为:名章、闲章、肖形章。
名章就是以姓名为内容入印,闲章主要是以诗词、警句格言等入印,肖形章以图案入印。
6、多样的刀法:切刀法、冲刀法、切冲结合播放欣赏视频再次展示执刀方法图片7、篆刻的章法篆刻的章法术语“分朱布白”,指的是印面的布局和经营位置。
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讲求虚实疏密各得其宜,统一中有变化,追求和谐。
5、尝试不同刀法序印章文字顺篆刻常用章法要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
8、治印基本步骤介绍:①打磨石料②写印稿;③印稿上石;④镌刻;⑤修改调整;6、交流、归纳步骤。
⑥钤印。
三、尝试表现作业要求: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临写课本29-30 页或大屏幕上的任一闲章或肖形章作品完成后并上交。
四、课堂反馈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进行自我评价。
2、请其他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个印章?为什么?3、教师归纳总结肯定。
五、课堂拓展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运用简单图案刻制肖形章,你有哪些收获?2、篆刻艺术常常体现在书画上面。
诗、书、画、印四体合一是我们中国绘画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进行篆刻阴刻的方法。
学生交流评价。
上面的这幅作品是《五牛图卷部分》,它的上面盖了很多的印章。
《五牛图卷》是唐朝韩滉的名画,但这副图在1900 年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劫到了国外,到了1950 年才由国家出重金收回。
大家想想看,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多么重要啊,要不然连自己的国宝也保护不了。
六、课堂总结及课后安排我们下节课要学习文字章的刻制及章法,请同学们课后准备必要的工具,以及用工具书查找自己名字的篆书写法。
七、课后反思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 篆刻了解甚少,所以关于篆刻的材料和章法必须讲解和示范。
初中美术方寸之间教案教案:方寸之间教学内容:绘画创作《方寸之间》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绘画中的草书和鱼石画的特点;2.了解绘画构图的基本要素;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准备:1.草书和鱼石画的图片;2.彩色铅笔、颜料和画笔;3.画板和画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草书和鱼石画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些画的看法和感受。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草书和鱼石画的起源和发展,并解释其特点。
2.教师向学生讲解绘画构图的基本要素,如层次、形状、比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将想象转化为绘画作品。
三、示范与实践(3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构图要素进行绘画创作,例如如何将方寸之间的思想转化成作品的中心,并确定作品的主题。
2.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质感等,并进行绘画实践。
四、展示和讨论(20分钟)1.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并相互欣赏和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亮点和不足,并给予积极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总结,强调方寸之间的艺术表现力和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继续进行艺术创作,并尝试其他形式和材料的绘画表达。
3.提供一些拓展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草书和鱼石画的发展历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鼓励学生回家继续进行绘画创作,并将作品带到下一堂课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绘画构图的基本要素,并能够将个人想象转化为绘画作品。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作品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下次课应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绘画表达的方法。
方寸之间——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寸之间。
2.学生能够理解方寸之间在绘画中的应用。
3.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方寸之间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重点1.方寸之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
2.方寸之间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方寸之间的概念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创意。
四、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2.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实践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本节课通过介绍和讲解方寸之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如“天地之间鬼神存,方寸之间人欲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等,引导学生了解方寸之间的概念,并体会它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观看实例,探究提高让学生分组观看一些名家和学生作品展示,了解方寸之间在绘画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如线条、形状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究如何在实际绘画中运用这些技法表达自己的创意。
3. 实践操作,提高技能老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平面设计,让学生在纸上动手操作,尝试运用刚才学习的技法创作属于自己的方寸之间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
4.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自己的方寸之间作品,可以用线条、色彩等多种材料创作,并在作品上体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作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作品按照是否体现方寸之间的含义、构图、线条、色彩等内容,进行分级评定,并以此为依据给学生排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实践和互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方寸之间》课标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本位教学,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学习的开心、是否有新颖的教学活动等等;而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作业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中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强调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重视学生本身的特点,强化本学科的特色,不但让学生觉得课很有趣,而且都能体验到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真正的学会。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 5 课《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课以临刻一方肖形章和学生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为主进行艺术尝试。
学情分析: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
学生对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了解甚少,对在方寸之间的石质等材料上执刀刻印更是陌生,因而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易到难、从基本知识到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逐步引导。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学生以表现的平台和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赏析、探究和实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的教学首先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
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方寸之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从了解篆刻入手,重点了解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应用,并借助橡皮体验篆刻艺术,为自己设计一方篆刻印章。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注意情境教学、注意作品范例的多元化,注意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对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能够辨识不同表现类型的印章。
能够借助橡皮雕刻治印,通过尝试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合理的运用章法。
在篆刻的学习实践中,能够了解篆刻艺术的涵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篆刻艺术的产生、应用与书法的关系。
了解篆刻的刻印方法。
难点:能够合理的运用布局章法设计制作一方篆刻印章。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ppt、教师刻制印章学生:5*5橡皮砖、硫酸纸、学生姓名的篆书写法、铅笔、橡皮、绘画本《方寸之间》学情分析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5课。
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将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这种特定形式,融万千气象与方寸之间。
作为国粹之一,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了解甚少,对在方寸之间的石质等材料上执刀刻印更是陌生,因而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易到难、从基本知识到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逐步引导。
因为传统的篆刻需要刻刀、印石、印床等工具才能完成,工具较多,工序繁琐。
结合学生第一次接触篆刻,所以选用比较易操作的橡皮进行篆刻初体验。
本次教学安排三个课时完成:课时一,了解橡皮雕刻的刻法、刀法,以及基本工具(例如:硫酸纸)的使用。
课时二,了解篆刻基本知识、刻印方法、布局章法等内容,借助橡皮体验篆刻。
课时三,对学生设计制作的篆刻印章进行集中展示和逐一评价。
录像展示的是二课时内容。
教学设计中充分给学生以表现的平台和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选用比较直接易接受的小小问答题的形式,逐步引导赏析篆刻艺术的魅力、探究篆刻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借助橡皮进行篆刻制作的具体实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热爱,能够感受到身上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