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小汉斯的故事这是关于五岁男童(小汉斯)恐惧症的案例。
本案例是由病人小汉斯的父亲在弗洛伊德的指导下完成记录的。
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弗洛伊德所说,它为幼儿期性欲理论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例证。
通过病人之父的详尽记叙,以及穿插于记叙过程中的弗洛伊德的精到点评,我们看到一个有些性早熟的小男孩从患上对马的恐惧症到治愈的全部过程,并深入到这个孩子的性心理的方方面面。
从不到四岁开始,小汉斯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根据阴茎的有无判别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方法;他还固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有阴茎,而且体型大的人和动物其阴茎也更大。
当他的妹妹出生之后,生殖问题更是盘桓在小汉斯的心头,他下意识地对母亲的怀孕和婴儿的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父母却用鹳的故事来向他解释生育的问题。
处在俄狄普斯期的小汉斯,本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再加上父亲在性问题上解释让他疑窦丛生,于是对父亲的敌意越发加强。
他想跟母亲结合,想和母亲生下孩子,但是又害怕父亲的报复,害怕遭到父亲的阉割,于是焦虑产生,心理症的隐患也由此埋下。
请注意,弗洛伊德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阉割威胁的情节:“在他三岁半的时候,他母亲曾看见他把手放在阴茎上。
她这样吓唬他:‘如果你再那样(触碰阴茎),我会叫A医生来把你的小鸡鸡割掉。
那时候,看你怎么撒尿?’汉斯:‘那我就用屁股尿。
’”由后来的事情看来,阉割正是导致症结的原因,而他的恐惧症,根本说来也正是对阉割的恐惧;不过,这里向汉斯发出威胁的,乃是他所钟爱的母亲,而他的恐惧对象,却明显的是父亲,看来,阉割威胁的源头主要并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情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弗洛伊德较早期的理论中,他所持的观点一直是:焦虑产生于对恋母情结的压抑。
根据他后来的修正理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警告自我阉割危险即将到来;不是压抑产生焦虑,而是焦虑产生压抑。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狼孩在心理学上说明了什么)
人类是天生具有智慧生命,还是需要后天教育才能成人?这可能是个难题,但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不是被人类养大的,而是被野生动物养大的。
有些人是被狼养大的,从小就和狼生活在一起。
有人被熊养大,学会了游泳,像熊一样吃鱼。
这似乎说明,人类并非生来就有智慧,而是需要后天人类文明的启蒙,才能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这些被野生动物养大的孩子,在人类社会总是很迷茫。
出于人道主义,总会对这些好孩子进行再教育,希望他们能回归人类社会,但遗憾的是,能教育成功的很少。
被野生动物饲养,在人类历史和传说中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西方古代神话中。
居鲁士大帝小时候是被母狼养大的,塞米勒米斯其实是被鸟养大的,帕里斯是被艾达山的熊教育的。
甚至阿拉亚斯也是被母鹿养大的。
这类人物总能在故事中一鸣惊人,进而成为一个城邦甚至一个帝国的缔造者。
可见,在人类文明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文化并不发达,这些被野生动物养大的人不会被视为异端,而是被视为奇迹崇拜。
现代社会,野生动物养大的孩子极其罕见。
狼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些被狼养大的孩子往往很暴力,吃生肉。
即使被人类社会强行接纳,这些孩子也活不过20岁,这和一只狼的年龄差不多。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孩子未来十年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非常关键。
你怎么想呢?。
教育心理学案例——未社会化的孩子
印度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
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
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
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狼孩真实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照顾的女孩,她们分别是八岁和一岁半。
根据两个女孩的情况来看她们很可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叼走的。
当两个孩子回归到人类之后就养在孤儿院,后来取名叫做卡玛拉和阿玛拉,除了这个名字之外她们的名字也叫做狼孩。
从她们的生活痕迹或者是肢体动作上都可以看出和狼在一起生活的痕迹,她们不会人类的语言,不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很难融入人类的生活。
她们不会像人类一样走路,只是四肢着地,在地上爬行。
根据知情人爆料称她们的眼睛很锐利,晚上还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光。
这两个孩子被找到的时候不会流汗,不会正常的吃东西,她们不喜欢穿衣服,即便是穿上衣服也会将衣服撕掉,白天的时候精神不佳,但晚上的时候却异常活跃。
她们好像不喜欢人类的饭食,对肉异常兴奋,即便是藏起来的肉类她们也会嗅到。
阿玛拉不久之后就因为肾炎死了,姐姐卡玛拉活到了17岁,但她自始至终没能学会说话,也没能学会像人类一样正常的走路,不过她已经会了一些单词和句子,通过简单的交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所想。
卡玛拉去世时虽然正在改掉狼的野性,但智力相当于三四岁孩子。
关于狼孩其实有很多故事,特别是盛行迷信的一些地区,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于狼孩的故事却是真的。
从狼孩卡玛拉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了解人类智力和生存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第1篇一、案例背景狼孩是指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乏人类的抚养和教育,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与正常人类存在很大差异。
本案例将分析一个真实的狼孩案例,探讨其心理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干预的效果。
二、案例介绍1. 案例来源该案例来源于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件。
一名名叫野孩的男孩在森林中被发现,他从小在狼群中长大,具备狼的生存技能,却无法进行人类的交流。
2. 案例经过(1)发现野孩1972年,一名猎人偶然在森林中发现了一个男孩,他身上沾满了泥土,不会说话,只会发出类似狼的叫声。
猎人将男孩带回家中,发现他具备一些狼的生存技能,如捕猎、攀爬等,却无法进行人类的交流。
(2)教育干预猎人将男孩带到当地医院进行救治,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医生和心理学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如语言教学、行为矫正等,帮助野孩逐步适应人类社会。
(3)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野孩逐渐学会了人类的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然而,他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如对人类的恐惧、依赖性强等。
三、教育心理分析1. 早期教育缺失狼孩之所以出现行为和心理异常,主要原因是早期教育缺失。
在狼群中长大,野孩无法接触到人类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导致其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心理适应困难从狼群回归人类社会,野孩面临巨大的心理适应困难。
他需要重新学习人类的语言、行为规范和生活技能,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3. 情感发展障碍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野孩在情感发展方面存在障碍。
他对人类的恐惧、依赖性强等表现,反映出他在情感上的脆弱和不稳定。
4. 认知发展滞后狼孩的认知发展滞后,表现为思维简单、学习能力差等。
这是由于他在狼群中缺乏人类社会的认知刺激,导致大脑发育受到限制。
四、教育干预效果分析1. 语言能力提升经过教育干预,野孩逐渐学会了人类的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表明语言教学在狼孩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行为矫正通过行为矫正,野孩逐渐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学会了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问题: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狼孩的真实原理狼孩是指在幼年时期被野生动物抚养长大的孩子。
尽管狼孩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有关印度的狼孩阿米尔·卡彭,他在2岁时被母亲遗弃在印度恒河三角洲的森林中,后来被母狼接纳并抚养长大。
狼孩的现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被多次记录和报道。
虽然有些故事可能是虚构或夸大的,但研究表明,某些情况下孩子确实被野生动物接纳并与其形成亲密关系。
狼孩的出现通常与孩子的遭遇和环境以及野生动物的社会结构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1.遭遇孤独与剥夺狼孩通常是因为在幼年时遭遇了孤独和剥夺,没有得到足够的抚养和照顾。
他们可能被遗弃在野外,或者在极度的环境中迷失,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在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可能会接纳他们并提供食物和保护。
2.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野生动物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狼孩的存在。
例如,狼群通常会接纳流浪的幼年狼,并提供食物和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野生动物可能会将人类幼崽视为自己的后代,并对其进行抚养和保护。
3.社会限制和文化背景一些狼孩的出现可能与社会限制和文化背景相关。
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孩子可能会因为家庭问题或贫困而被迫到荒野中寻找食物或逃避危险。
在这些地区,野生动物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恩人。
然而,狼孩的故事最终并不完美。
由于狼孩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教育和社交经验,他们通常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他们可能缺乏语言能力、社交技巧和自理能力。
因此,很多狼孩在被救助和重新融入人类社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对狼孩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狼孩的案例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的重要性。
狼孩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责任和关注。
应该加强社会福利体系,通过提供教育和庇护来帮助像狼孩这样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家庭和社区应该提高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总结而言,狼孩是因为幼年时遭遇孤独与剥夺,并得到野生动物的接纳和抚养。
印度狼孩的案例说明印度狼孩的案例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这其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心理学问题,比如社会和自我的意义,社会间的关系以及分离压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度狼孩这一案例,从中获得一些有关人类心理的重要结论。
印度狼孩的案例大概是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案例之一。
尽管此案例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仍然对心理学家和社会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和见解。
印度狼孩案例的背景是,一个豪华轿车在印度小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被遗弃的雌性狼小幼崽。
轿车司机将狼小幼崽收养并将其带回家,并把它养大成一只名叫“莫拉特”的成年狼。
莫拉特具有狼的自然特征,但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非常独特的行为特征。
首先是性别的特征,莫拉特的性别特征表现得比人类更明显。
它采用狼的爪子抓取和撕咬东西,而人类只用手指来搞定。
另外,莫拉特的自我特征也比人类更强烈,它喜欢独处,总是想要自由探索自己的世界。
在人类交谈中,莫拉特也表现出狼类特有的叫声和肢体动作,而不像人类那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莫拉特受到主人的爱和关心,但也会有一些突发的攻击行为,尤其是遇到陌生的人,它的攻击行为特别强烈。
莫拉特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分离压力,当它被放置在人类社会中时,情绪会变得很高涨。
最后,莫拉特表现出很高的好奇心,它会观察周围的一切,因此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力。
总而言之,通过观察印度狼孩(莫拉特)的行为特征,可以看出人类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首先是社会及自我的意义,在狼类中有着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个性感受,而人类则是以更复杂的形式来体现的。
另外,莫拉特的行为特征还表明了社会间的关系,以及分离压力等重要概念。
最后,莫拉特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学习力,也表明了人类心理学中关于仿效性学习的重要概念。
因此,本文研究的印度狼孩(莫拉特)的案例说明,人类的心理状态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自我意识以及分离压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从莫拉特的行为中感受到仿效性学习的重要性。
狼孩的故事内容
故事大概发生在1920 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山林里,人们在狼群里救回了两个狼孩,大的约7、8 岁,小的约两岁,她们都是幼时被狼叼走从小跟狼长大。
人们救回了他们,送到孤儿院抚养,大的取名卡马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阿玛拉在回归人类社会的第二年就死了,卡马拉也只活到17 岁。
由于没有接受早期的人化教育,卡马拉完全丧失了同龄孩子的心理特征,智力活动。
她没有羞耻心,不穿衣服,即使强行穿上,也会用她锋利的“爪子”撕成碎片。
基本上是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找东西吃。
专吃生肉、腐肉,不吃五谷。
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甚至不会笑,嗅觉十分灵敏,不出汗。
人们对卡马拉进行了专业化训练,但她始终未能学会跑和说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狼孩”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却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不能称之为“人”。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狼孩,顾名思义,指的是在野外与狼群一同生活长大的孩子。
这些孩子通常是因为意外事件与家人失散,然后被狼群收养,与狼群一同生活,甚至学会了狼的行为和习性。
狼孩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传闻,而这些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故事中,狼孩与狼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他们学会了狼的行为和习性,甚至与狼群一同生活。
这表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即使在野外,人类也能够与动物建立起联系与互动。
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理解。
其次,狼孩的故事也提醒我们人类社会的冷漠与孤独。
这些狼孩往往是因为意外事件与家人失散,然后被狼群收养,与狼群一同生活。
这无疑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孤独与冷漠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这使得一些孩子在遭遇意外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与关怀,最终与家人失散,甚至被动物收养。
狼孩的故事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关心,需要更多的温暖与理解。
最后,狼孩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人类的本性与文明。
在狼孩的故事中,这些孩子在与狼群一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了狼的行为和习性,甚至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人类身份。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文明与规则所束缚,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本性。
狼孩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类需要更多的与自然的联系与互动,需要更多的对内心本真的探索与理解。
总之,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冷漠与孤独以及人类的本性与文明。
这些故事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应当更加关爱他人,更加理解自己的内心,更加尊重与理解自然界。
希望我们能够从狼孩的故事中汲取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印度狼孩给我们的启⽰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的故事1920年10⽉,⼀位印度传教⼠⾟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哺育的⼥孩。
⼤的⼥孩约8岁,⼩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去的。
⾟格给她们起了名字,⼤的叫卡玛拉(Kamala)、⼩的叫阿玛拉(Amala)。
当她们被领进孤⼉院时,⼀切⽣活习惯都同野兽⼀样,不会⽤双脚站⽴,只能⽤四肢⾛路。
她们害怕⽇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条窄缝,⽽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夜⾥看东西。
她们经常⽩天睡觉,⼀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也不发出⼈类的⾳节。
她们两⼈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起,不愿与他⼈接近。
她们不会⽤⼿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也和狼⼀样⽤⾆头舔。
吃东西时,如果有⼈或有动物⾛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头来,和狗⼀样的喘⽓。
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院后,⾟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抚养和教育她们。
总的说来,⼩的阿玛拉的发展⽐⼤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院两个⽉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的活动表现兴趣。
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年,便死了。
卡玛拉⽤了25个⽉才开始说第⼀个词“ma”,4年后⼀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3个字组成的句⼦。
进院后16个多⽉卡玛拉才会⽤膝盖⾛路,2年8个⽉才会⽤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两脚⾛路,但快跑时⼜会⽤四肢爬⾏。
卡玛拉⼀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
⼈的⼼理现象来源⼼理现象⼼理学家⼀直在探讨与研究,决定⼈类⼼理现象(认识、情绪、需求、能⼒及⼈格)的来源。
狼孩也拥有⼈的⼤脑,但是在狼群中⽣活具备了狼的本性,不具备⼈的⼼理。
可见⼼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类社会,即使有⼈的⼤脑,也不能产⽣⼈的⼼理。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狼孩,是指在幼年时期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失去人类社会的教育和照料,从而失去了人类的语言和行为习惯,表现出一些野兽的特征。
狼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案例,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映,它说明了许多问题。
首先,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温暖和冷漠。
在狼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对于狼孩的关爱和帮助,也看到了一些冷漠和无情。
一些狼孩在被发现后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救助,最终融入了人类社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而另一些狼孩却因为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最终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狼孩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温暖和关爱,需要更多的人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其次,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狼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教育和照料,因此失去了人类的语言和行为习惯。
这告诉我们,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教育可以让一个人学会语言,学会文明的行为习惯,懂得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从而能够融入人类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教育,关注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再次,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狼孩在野外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表现出了一些野兽的特征。
这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总之,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它提醒我们关爱他人,重视教育,与自然和谐相处。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狼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让社会更加美好,让世界更加和平。
才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是环境之子,是自己所处的独特环境的产物,生命力本身促使人们逐步去适应自己的环境。
上述观点是由纪田文雄博士在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中提出来的。
在书中,纪田文雄博士讲述了一只狼抚养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收到了一项颇具价值的研究报告。
报告声称,一位牧师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由一只狼喂养的女孩,其中一个大约2岁,另一个大约7岁。
小女孩名叫阿玛拉,大点的名叫卡玛拉。
报告记录了她们被人类发现后9年内的生活,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由辛格神父拍摄的照片。
发现的地点位于印度加尔各答市西北部的丛林里。
(据说,时至今日,印度乡间遗弃女婴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两个女孩的头、胸脯和肩上生长着浓密的毛发。
理发之后,她们看起来才像人的样子。
)在狼穴里,两个女孩像狼那样四肢爬行,眼睛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东西;她们的嗅觉特别灵敏,飞跑的时候像狗一样四肢着地,人们很难追赶上;她们的肩很宽,大腿不能伸直,但非常有力;她们不是用手抓东西,而是用嘴叼,像狗那样喝水、进食。
卡玛拉尤其像一只狼,她不仅喜欢吃生肉,而且对于腐烂的肉也情有独钟。
她的体温恒定不变,也不出汗。
气温过高的时候,她就像狗那样伸长了舌头喘气。
她的皮肤像玻璃一样光滑,而且看起来很干净,只是手掌上结下了厚厚的老茧。
她披头散发,头部显得特别大。
一旦听到了轻微声响,她的耳朵就会竖起来,显得非常紧张。
生气的时候,她会张开鼻孔,像狗一样咆哮。
如果有人妨碍了她进食,她就会龇着牙吼叫。
卡拉白天睡觉,一旦太阳落山就开始出没。
晚上,她会和在狼群中生活时一样,每晚嚎叫三次,而且非常准时,在10点、凌晨1点、凌晨3点各一次。
这已经成为她不可改变的习性,这种习性的形成是因为多年来,她和狼群一起每天总要有规律地嚎叫。
在重返人类社会后的9年中,卡玛拉晚上并没有停止定时嚎叫,而是一如既往,直到16岁那年死去。
她的嚎叫既不同于人类的声音,也与一般动物的嚎叫不同,非常特别,实在无法描述。
狼孩真实故事1996年8月的一天,一位新婚的妙龄女子伊莎贝尔和她的新郎爱德华驱车来到美国阿拉斯加山南部寂静的山谷间,有谁知道,这位温柔娇艳的姑娘竟是一位重返人间的狼孩子。
今天,她是来当年失踪的森林里,寻找她的“养母”———一只善良的母狼来的。
他们在一空旷的密林中下了车,她大声嗥叫:“呜———呜———”声音在山谷间和森林中显得分外嘹亮。
回声渐渐来了:“呜———呜———”回声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它们来了!”伊莎贝尔热泪盈眶。
果然,灌木丛中响起了一阵阵由远而近的沙沙声。
大大小小一共20多条狼赶来了。
她用不同的叫声,同它们亲热地打招呼。
狼群也对她十分友好。
她发现自己的母亲还是没有来。
于是再用一种小狼呼唤妈妈的声音,又叫了起来。
一头老狼来了。
它又老又丑,一只脚已经跛足,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
“这是我的母亲!我离开它后,它竟然老得这样快,病得这样厉害。
”伊莎贝尔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与狼共舞伊莎贝尔是一名私生女。
还不到1岁时,被扔在了大森林中。
一天,一头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狼,在妈妈外出觅食时,被一只豹叼走了。
母狼发现后,发疯地寻找。
在第三天黄昏时,发现了这一弱小生命。
母狼的奶头无意碰到了她的小手和嘴巴,饥渴难忍的伊莎贝尔立即用小手抓住奶头,就往小嘴里塞,接着就拼命吮吸起来。
母狼的奶水缓缓地流入了伊莎贝尔的口中,它的母性也渐渐地注入了她的身体。
就这样,母狼一直哺育到她长大断奶,能够自己捕食,能够独立生存为止。
在狼的环境中,她“狼化”得相当快。
她不仅学会了像狼一样用四肢飞快地奔跑,而且学会像狼一样生吞活剥、撕咬食物。
她还学会了像狼一样嗥叫。
后来,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她的身上居然长出了长长的毛。
伊莎贝尔已经是一头名副其实的“人形狼”了。
一天,伊莎贝尔正追逐一头小羚羊时,一名老猎人发现了她这个“人形怪物”。
经过一番搏斗,将她制服,并用绳将她牢牢捆住。
就这样,她被带回了人间。
重返人间可是,她兽性根深蒂固,常常见人就咬。
狼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狼孩的故事是一个富有启示性的经典故事,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在幼年时被遗弃在森林里,被狼收养并长大成人,最终被人类发现并带回人类社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1.环境对人的影响:狼孩在狼群中长大,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狼的影响。
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塑造力量巨大,不同的环境会培养出不同的人。
2.人性的本质:尽管狼孩在狼群中长大,但他仍然具有人类的天性。
这表明人性是内在的、固有的,它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不会被环境完全改变。
3.教育的重要性:狼孩被发现并带回人类社会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和训练,才能逐渐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
这说明教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4.适应与改变:狼孩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人都需要学会适应和改变。
只有不断地适应和改变,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5.孤独与社交:狼孩在狼群中长大,虽然有狼的陪伴,但缺乏与人类的交流和互动。
当他回到人类社会时,他面临着社交的困境。
这说明人是社交的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以满足精神和情感的需求。
总的来说,狼孩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教育、人性、适应与改变以及社交等因素对人类成长的重要影响。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善于适应环境,理解人性的本质,并关注社交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狼孩的故事启迪我想给你们讲一讲狼孩的故事,那可真是特别又让人深思的事儿。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小女孩,她们被狼给叼走了。
你们能想象吗?原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在人类社会里慢慢长大的孩子,却进入了狼群。
当人们发现她们的时候,她们的行为举止就像狼一样。
她们用四肢奔跑,像狼一样嗥叫,吃生肉,而且还特别害怕和人类接触。
我记得当时人们想帮助这两个狼孩。
有个善良的大叔,他想把狼孩抱回村子里,好好照顾她们,教她们像人一样生活。
可是啊,这两个狼孩根本就不领情。
她们冲着大叔龇牙咧嘴的,就像在保护自己的领地一样。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这可咋整啊?这孩子都不像人了。
”另一个大妈也跟着叹气:“唉,造孽啊,好好的孩子咋就变成这样了呢?”这狼孩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东西。
你想啊,人本来是高级的、聪明的生物,可一旦脱离了人类社会,在狼的环境里长大,就变得和狼差不多了。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如果把一颗应该种在肥沃土壤里的种子,扔到了石头缝里,那长出来的东西肯定就歪歪扭扭的,和种在地里正常长出来的能一样吗?这狼孩就像那扔错地方的种子。
这也让我想起了那些在不好环境里长大的孩子。
我有个朋友,他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特别混乱的街区。
周围的人不是打架就是偷东西。
他说他那时候觉得这些事儿好像都挺正常的。
就像狼孩觉得像狼一样生活是正常的一样。
我就问他:“你那时候就没觉得这样不好吗?”他苦笑着说:“我周围的人都这样,我哪知道啥是好啥是坏啊。
”这和狼孩多像啊,周围是什么样,就学着什么样。
再看看狼孩的那些行为。
她们吃生肉,在地上爬。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人类的习惯是怎么来的。
我们之所以用筷子吃饭,坐在桌子前吃熟食,那都是人类社会一点点教给我们的。
要是没有这些教育,我们说不定也像狼孩一样野蛮呢。
这就好比一群小鸟,如果没有老鸟教它们怎么搭窝,它们能搭出漂亮又结实的窝吗?肯定不能啊。
还有啊,这狼孩很难再学会人类的语言。
语言可是人类特有的东西,是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问题:
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
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
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
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