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78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与楚辞的魅力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01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首,又称“诗三百”。
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句式以□02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影响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产生公元前4世纪在□03楚国产生的新的□04诗歌体裁。
(2)特点①□05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06楚国地方特色和□07神话色彩。
③□08句式较灵活,在□09节奏和□10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 ①人物:屈原。
②作品:《□11离骚》《九歌》《天问》等。
(4)影响楚辞体又被称为“□12骚体”,文学史上常以“□13风(指《诗经》)”“□14骚”并称,二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维点拨1.《诗经》和楚辞的题材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句式上《诗经》是四言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诗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代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2)《诗经》中的民歌作品成就巨大,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
二、汉赋和唐诗1.汉赋的风采01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1)含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2)特点:西汉的赋,篇幅较长,□02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东汉的赋,以短篇小赋为主,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名家名作03贾谊《吊屈原赋》《鸟赋》①西汉:□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端午节时,汨罗江畔,总是人头攒动,万船竞发。
据说,这一传统的节日盛会,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两千多年前,屈原因遭小人诬陷而被楚王流放,相传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汨罗江畔响起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愤呼号,响起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之音,激励着后人,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诗经》1.主要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其精粹。
2.艺术风格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及影响(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2)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1.创立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产生,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风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句式较为录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三、汉赋的风采1.特点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代表人物及著作(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4)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小赋兴起,作品特点是篇幅较短,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人物时代特征风格特点李白盛唐(1)雄奇豪放,瑰玮绚烂(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1)凝重与浓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2)格律严整,艺术风格沉郁顿挫(3)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1.词的产生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于唐代。
早期词人有白居易、韦庄、李煜等。
2.特点能够合乐歌唱,有一定的词牌名,句子长短不一。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可以分为古代文学时代和近现代文学时代两个阶段。
古代文学时代大致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从先秦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14-20世纪)。
近现代文学时代则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发展阶段。
以下是具体的时代特点。
古代文学时代的特点:1.价值观和礼制:古代中国文学的基本价值观是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礼制,这种价值观贯穿于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期。
2.文人思想和政治: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由士人创作,文人们常常身世较高,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
他们在作品中常寄托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社会愿望。
3.宫廷文学:古代中国文学大多数是在皇室和官员之间流传的。
宫廷文学在诗歌、散文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4.经典与古籍的传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唐宋的诗词、元明的戏剧等经典和古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
近现代文学时代的特点:1.思潮变迁: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等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触西方文明,文学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启蒙思想、社会主义主义思想等。
2.观念的解放:近现代文学开始关注个人解放、自由、人权等更多的社会问题,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3.文学形式的创新:近现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现代派作家,他们破除传统文学的束缚,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使得文学表达更加多元化。
4.热衷实证主义和实践主义:近现代文学中展示了很多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自然现象的解释,并将文学与现实相结合,呼吁和变革。
总体上,古代文学时代注重社会秩序和礼制、强调政治和宫廷文学,而近现代文学时代注重思潮变迁、个人解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这两个时代都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涉县二中杨玉川一、教材分析1.教学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三课内容是文化的不同分支,各有各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专题的特殊性。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常识,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能力目标: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色难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学情分析优势:1、学生已经学习了政治和经济史,在此基础之上学习文学史比较容易从历史背景中分析和理解。
2、与语文学科联系紧密,可开展学科互动,促进文史融会贯通,良性发展。
3、表格法、比较法的运用已经较为熟悉。
缺陷:1、学生已有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2、活跃、合作学习气氛浓厚的另一面是浮燥。
三、教法分析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其定位为以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并重。
在体现我校“二三五”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对古典文学进行近距离大量接触,使其从心灵深处感受,了解古典文学之美,并且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引导,层层递进的剖析古典文学的思想根源和灵感之源。
四、学法预设课前分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整理不同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常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
假如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最好查阅()o【答案】A【分析提示】依据教材所学学问可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内容丰富,颂扬劳动人民的抗拒精神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结合本题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应当查阅《诗经》。
2.《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夫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o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记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酷爱【答案】C【分析提示】诗歌中描写农夫生活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3.《诗经》和楚辞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两者的不同之处包括()o①《诗经》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②《诗经》诗体相对固定,楚辞的句式较为敏捷③楚辞的节奏和韵律更适于表现丰富困难的思想感情④《诗经》中的《风》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楚辞主要反映宫廷的富贵生活A.①②③B.①②④C.O®④D.®®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可用解除法解题。
④明显错误,因为楚辞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主要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不是主要反映宫廷的富贵生活。
故解除含④的选项,正确选项为A项。
4.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B.突出的特点是专重铺陈描述C.汲取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D.主要是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答案】D【分析提示】汉赋以气概恢弘为主要特点,而且重在描绘上层阶级的生活,整体呈现大汉王朝的恢弘气概故选D项。
5.“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溢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义乌中学陈磊一、教材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选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
本课内容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以及这些文学体裁所表达的不同时代的文学特色。
本课与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在必修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 ,高中学生对古典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 ,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语文课 ,所以学生们了解的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对于文学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还是不太了解。
因而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李白杜甫二人文学风格差异的时代背景和李清照早年和晚年词作内容差异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分析 ,注意把文学作品放入特定的时代背景去考察。
【时空观念素养】结合杜甫行踪图 ,分析杜甫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了解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史料实证素养】事先让学生搜集古典文学中表达与家和国有关的情感的作品 ,养成史料搜集的能力。
【历史解释素养】利用相关材料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开展趋势背后所呈现的时代背景。
【家国情怀素养】以唐诗宋词为例 ,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浓浓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突破: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自主完本钱课知识点的整理难点:中国古典文学由高雅走向通俗的趋势及原因突破: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材料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和读书指导法六、教学用具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1 / 32 / 3诗经念家之情楚辞中国古典文学唐诗的时代特色表达家国情怀思乡之情宋词居安思危元曲明清小说爱国之情扶危抒难缅怀故国九、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整节课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贯穿全课 ,既切合本课特点 ,又契合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