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33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采用“”连接,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由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2)特点: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保持不变。
②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体系中的反应并没有停止,只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新知探究]1.2H 2+O 2=====点燃2H 2O 和2H 2O=====电解2H 2↑+O 2↑是不是可逆反应?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反应条件不相同。
2.以前学过的可逆反应有哪些?举出4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SO 2+H 2OH 2SO 3 (2)N 2+3H 22NH 3(3)2SO2+O22SO3(4)Cl2+H2O HCl+HClO[名师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对点演练]1.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①H2+Cl22HCl与2HCl H2↑+Cl2↑②H2SO4(浓)+2HBr===2H2O+Br2+SO2↑与Br2+SO2+2H2O===2HBr+H2SO4③2NO2===N2O4与N2O4===2NO2④2SO2+O22SO3与2SO32SO2+O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共价键的极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共价键的极性》是选择性必修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具体如下:1.内容要求(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2)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学业要求(1)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2)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第2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第3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极性,能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的角度认识键的极性的实质是成键原子分别带正电和负电。
掌握分子极性和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微观辨识的科学素养,通过键的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鲁科版教材中内容的编排顺序与人教版中不同,在鲁科版中共价键的极性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的分类中,而分子的极性安排在第三节,两个内容的学习较为分散。
在鲁科版教材中安排了分子极性的实验:用带静电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流和四氯化碳,观察流向,给学生认识分子极性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直观感知。
三、学情分析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共价键、电负性、酸的电离常数等知识,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做好了知识铺垫。
能力方面,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宏观性质的能力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强化。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单位。
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学生自主学习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01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02n 表示。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2.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061_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07N A 。
(2)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与粒子数(N )之间的关系□08n =NN A摩尔质量 1.2.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05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06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1.“1 mol 大米粒”这种说法是否合适? 提示:不合适,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表示微观粒子。
2.“1 mol 氧”的表示法正确吗? 提示:否,没有指明是氧原子还是氧分子。
3.一种微粒的摩尔质量就是1 mol该微粒的质量的说法对吗?提示:不对,摩尔质量与1 mol该微粒的质量仅仅在数值上相等,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其单位不同。
课堂互动探究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四化”(1)专有化: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时不可增减,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2)微观化: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只用于表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不表示宏观物质的数量。
例:1 mol大米、1 mol铁元素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具体化: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
而1 mol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氢”是元素名称,是宏观物质名称,不是微观粒子名称。
第1课时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范德华力和氢键[知 识 梳 理]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键的极性2.分子的极性3.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1)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2)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自主思考】1.乙烯分子中共价键极性如何?乙烯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提示 乙烯分子中C —H 是极性共价键,C===C 是非极性共价键,乙烯分子空间对称,是非极性分子。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概念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特征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数量级。
3.影响因素(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2)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4.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自主思考】2.Cl2、Br2、I2三者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均相似,但状态却为气、液、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Cl2、Br2、I2的组成和结构相似,由于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所以范德华力逐渐增大,故熔、沸点升高,状态由气体变为液体、固体。
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概念已经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如N、F、O)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2.表示方法氢键通常用A—H…B—表示,其中A、B为N、O、F,“—”表示共价键,“…”表示形成的氢键。
3.分类氢键可分为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两类。
存在分子内氢键,存在分子间氢键。
前者的沸点低于后者。
4.特征氢键不属于化学键,属于一种较弱的作用力,比化学键弱,但比范德华力强。
5.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主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自主思考】3.卤族元素的氢化物的熔、沸点大小顺序是HF>HI>HBr>HCl,试分析其原因。
⾼中化学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案新⼈教版必修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之间的电⼦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等基本概念★课前预备:相关知识点的回顾1、化学反应的分类⽅法⑴根据反应物和⽣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2)在化合物中⾦属元素的化合价全部为__________,⾮⾦属元素的化合价⼀般既有负值⼜有正值;(3)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______。
(4)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划线元素的化合价:HClO 、KClO3、 KMnO4 、Na2S 、KI、Fe2O3(5)化合价⼝诀:⼀价钾钠银铵氢,⼆价钙镁钡铅锌;1+ K1+Na1+Ag14+NH1+H2+Ca2+Mg2+2+Pb2+Zn三五价有磷和氮,四价硅锰还有碳;3+ P5+P3+N5+N4+Si4+Mn4+C⼀⼆铜汞⼆三铁,铝是三价要记得;1+ Cu2+Cu1+Hg2+Hg2+Fe3+Fe3+Al四六负⼆硫出现,氧是负⼆经常见。
4+S 6+S 2-S 2★知识体系:⼀. 从不同⾓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从得氧、失氧的⾓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表观):在反应 CuO + H 2 = Cu + H 2O 中有氧元素的得失:(1) H 2 得到氧,发⽣了氧化反应,被氧化。
(2)CuO 失去氧,发⽣了还原反应,被还原。
2、从化合价升降⾓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看反应 CuO + H 2 = Cu + H 2O 中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反应中H 元素的化合价由__________价升⾼到__________价,我们就说H 元素发⽣了氧化反应,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