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2.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25.好的故事创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研究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XXX(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XXX,后改名XXX,字豫山,后改豫才,“XXX”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XXX曾评价:“XXX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XXX师长教师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当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XXX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理会,反应了在当时的暗中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追求光明,又到处受阻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XXX自己由反动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XXX在XXX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反动运动。
在封建军阀XXX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暗中。
在如许的配景之下,XXX蔑视暗中,憧憬光明。
十月反动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肉体鼓舞着他,固然说中国当时是暗中的,但他深信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如许的配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一一朗诵词语,纠正毛病。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风景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3、理解梦境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你还知道什么?(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具体是:从现实进入梦境,又从梦境回到现实。
3、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读《好的故事》1、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1)请大家打开课本默读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圈画处能高度概括这一印象的词语。
(2)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美丽、幽雅、有趣2、聚焦关键词句,具体感受梦境的美好(1)“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境,那么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继续出声自由朗读3—9自然段,运用勾画批注的方式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写完之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交流:你认为这个故事的美丽和幽雅体现在哪?(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来说)3、品读句子,想象画面,揣摩表达,进一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1)出示句子:我仿佛……一同荡漾茅屋、狗……也都浮动着。
①请大家迅速浏览这些文字,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景物额的特点和美作者:只是罗列出来一连串景物的名称)②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写的好处(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③范读:请大家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④指名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美不美?难怪作者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
……幽雅吗?……你觉得有趣吗?所以说作者说这是一个好故事。
⑤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它的美丽、幽雅、有趣展示出来。
(2)出示句子:大红花一朵朵……白云织入村女中……①这里的织怎么理解融合?②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的开头的字词是一样的)③省略号表示什么?列举的省略,你能接着说一句吗?④读,体会好处(很有节奏感)⑤继续读,边读边想象,说说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⑥指名说:我看到了……和……融合交错在一起的样子,美吗?有趣吗?所以说它是一个好的故事。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 的“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4.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意境美,学习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意义,运用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出“好的故事”的话题。
(2)提问学生对“好的故事”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好的故事”。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象征等手法。
5.书写指导
(1)观察“搁、综”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导入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在理解象征意义时,学生可能存在困难,需要详细讲解。
拓展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写作可能较为平淡,需进一步指导写作手法的运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其实对于小朋友而言,听读课本上的文章诗歌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增强识字的能力,每一篇诗歌有讲述一个知识点,在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听读游戏识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花猫找汗》是一篇很适合低龄小朋友的科学童话,孩子们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语言生动有趣,课文的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鉴于以上几点,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复习学过的生字:猫猪狗牛马。
学习新授生字:说问汗吐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创作表演童话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杆字卡若干钓竿小鱼池教具小动物头饰若干个《小花猫找汗》动画片律动音乐《小动物》表演用背景幕布录像机。
活动过程:律动《小动物模仿操》教师领幼儿入座。
一、导入:播放动画片《小花猫找汗》。
二、听读游戏诗歌教学:动画片看完了,我要考考小朋友,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让幼儿发言,教师并依次贴出各种所说出的小动物的)(随后教师依次出示词卡:身上、舌头、脚掌、鼻子。
)教师引导幼儿玩“连连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上前连线,把小动物和相对应出汗的位置的词卡廉洁,以此巩固关于小动物出汗部位的知识教育。
)三、复习学过的生字这些小动物还带来几个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
(把刚才的小动物翻过来,后面是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名称字卡:猫、狗、猪、牛、马。
)四、认读认读识字游戏“听声音认生字”游戏(老师或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名小朋友找出相对应的字卡)四学习新授生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
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
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
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生字学习搁:gē(耽搁、搁置、搁浅)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漾:yàng(荡漾、漾奶)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重点学习多音字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晕:yūn(头晕)yùn(晕车)易写错字:“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
那么,在作家鲁迅笔下产生了怎样的梦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深处,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出示课题:好的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gē 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搁综澄萍藻漾焰削shùn níng zhòu zhì dǒu瞬凝骤掷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识字方法比较识字:焰——掐雅——鸦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石油:旧时指煤油。
《初学记》:共30卷,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撰。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膝髁(kē):膝盖骨,大腿骨。
云锦:像锦一样美丽的云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综、漾”等13个生字,理解运用“预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教学流程: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
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
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
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
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课件出示: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设计意图】美的环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精神世界。
充满诗情画意的照片与婉转动听的轻音乐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美好情境的创设,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
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更快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课件出示: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萍藻荡漾解散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陡然凌乱(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踪()棕()(5)学习多音字。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3、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件出示:膝髁(xī kē):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zhòu cù):皱缩。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参差(cēn cī):不整齐。
澄碧(chénɡ bì):清而明净。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
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使之正确运用,积累词句。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①“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ǐnɡ”,不读“dǎo yǐnɡ”。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要读出话已尽、音未了之感。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
如此,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所束缚。
接着让学生朗读,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再探课文解疑惑,结构特点明于心1、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
请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预设:(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
写了乌桕、野花的迷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腻。
(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
(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相关画面。
(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梦。
四、课后作业摹字帖,读写结合动于心1、描红、临写本课字帖。
2、抄写本课词语。
3、课后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
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1、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1、选字填空。
综踪棕()迹()色()合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形近字的学习,又巩固了多音字的运用,还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生: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生: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①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
(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
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
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
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①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生:第7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
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