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 格式:docx
- 大小:16.24 KB
- 文档页数:1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一)智能差异与教育1.智能的水平差异:成正态分布。
2.智能的结构差异:①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将智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即g因素(一种被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之中的,单一的智力影响个体所有智力测试)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种能力测验中的表现)。
②卡特尔的智力因素说。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第一,流体智力,是指基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智能力,包括空间大小、反应速度、记忆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第二,晶体智力,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不断增长。
③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
吉尔福特将人的智力分为:第一,内容,是指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包括视觉、听觉、符号等。
第二,操作,是指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等。
第三,产物,是指心理加工的结果,主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和系统等。
④瑟斯顿的智力七因素说。
瑟斯顿将人的智力分为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和知觉速度七个方面。
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将人的智力分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关于生与死的考虑)。
每一种智力都是单独的功能系统,但相互作用,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
⑥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成功智力理论的基础)。
斯滕伯格将人的智力分为:第一,分析能力又称成分亚理论,是指主体有意识地规定活动的方向,以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是唯一一个与传统智力相重合的部分。
第二,创造能力又称经验亚理论,是指超越已知给定的知识和信息并产生出新异而独特的思想能力,至关重要。
第三,实践能力又称情境亚理论,是指适应了改变了的环境以及个体解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与个体隐含的知识数量有关。
3.智力发展的早晚。
个体智力发展有的先天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4.智力由于性别差异也有所不同,但无高低之分。
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究竟有几种因素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他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界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法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斯皮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作用,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他发现人有五类特殊因素: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
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 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
2 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
3 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4 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5 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
6 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 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因素,这些S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能力的结构一、能力的因素说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1901)曾对能力做过系统的描述。
在他看来,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例如,抽象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Thorndike,1911)等。
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
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
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2、二因素说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1863--1945)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
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 和S两种因素参加。
活动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图中的圆圈代表G因素,三个长方形代表三种作业。
其中1,2两种作业渗透了较多的G因素,因而测验分数的相关度较高;而1,3两种作业,只有少量的G因素,因而测验分数的相关度很低。
3、智力多元理论智力多元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倡议的。
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 和S 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 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 因素,这些S 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 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 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 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和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能力(心理学1001班孟鋆、王琳莉、李慧、李春颖、)一、名词解释能力智力才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能力流体能力离差智商智力商数晶体智力智力三元论多元智力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智力的PASS模型加纳德的多重智力理论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能力的早期表现二、判断题1、智商越高,人的创造力就越强。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指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3、IQ=[MA(智龄)/CA(实际年龄)] ×100。
4、“高分低能”是用来说明能力与知识无关。
5、动物也具有“学习学习”的能力。
三、单选题1.将一般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产品确定为智力的3个维量从而构成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
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A、斯皮尔曼B、吉尔福特C、塞斯登D、霍尔2.智力是( )的综合A、观察能力B、思维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3.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
A、动力系统B、自然前提C、心理基础D、核心成分4.完成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被称为( )。
A、技能B、天才C、才能D、智力5.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状态分布。
A、正态B、偏态C、正偏态D、负偏态6.通常把IQ超过( )称为超常儿童。
A、120B、130C、140D、1507.一个儿童的智商低于()称之为低常儿童。
A、60B、65C、70D、758.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很复杂的。
他主张应该按照操作的方式、内容和产品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按照他的观点,智力有( )种因素。
A、120B、140C、150D、1809.一个十岁的小孩在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中得分是78分,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是68分,标准差是5分,则他的智商是( )。
A、120B、130C、140D、15010.当代心理学有将智力概念加以扩大的趋势。
即把传统上认为非智力的内容如()都纳入智力的范畴。
A、社会性能力、情绪性因素、操作性等B、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第一节智力测验要点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斯皮尔曼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称为G因素或者普通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完成作业,制定计划,掌握知识等)都依赖于G因素,也就是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G因素数量高的比就比较聪明,G因素极少的肯定愚笨。
心理学家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办法测出它的G因素数量。
斯皮尔曼还认为人的智力活动中除了G因素,还存在着S因素(特殊因素)的作用,这只是个人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他发现的特殊因素,有口头能力,算术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智力速度。
单项选择题:S因素数量高的比就比较聪明,S因素极少的肯定愚笨。
答:错G因素数量高的比就比较聪明,G因素极少的肯定愚笨。
判断题:S因素包含口头能力,算术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
A、智力速度B、觉察能力C、审美能力D、沟通技巧答:A口头能力,算术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智力速度。
要点二韦氏智力量表的优缺点多项选择题:韦氏智力量表具有以下优点:()A、相对比较简单,有易操作性,信度较高。
B、具有复杂的结构,不但有操作分测验,还有言语分测验,可同时提供三个智商分数和多个分测验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智力的全貌和测量各种智力因素。
C、临床应用的多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已成为临床测验中的重要工具。
D、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不仅克服了计算成人智商的困难,而且还解决了在智商变异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
答:B、C、D要点三联合型瑞文测验的注意事项1、主测者应逐字照读指导语,不能擅自补充或更改,对受测者提问可以重复指导语。
2、如果团体施测,对象超过30人除主测者外,应增加1~2名主测者助理。
每次施测,团体应不超过50人。
3、主测者与主测者助理在受测者进行前5题时应进行巡视,对于不理解解题方式或前5题不能正确回答者,应单独重复指导语。
4、在进行团体施测时,要特别防止相互抄袭或交谈。
第六章智力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
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
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
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
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
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与能力: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
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能力不同类型:1.按倾向性分:①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原理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它是由查尔斯·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包括有序、等级或连续数据。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通过将两个变量的观察值转换为等级,然后计算等级之间的相关性来衡量变量之间的关系。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等级数据,其中最小的观察值等级为1,依此类推,最大的观察值等级为n,其中n是总观察数。
然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以通过计算等级之间的排名差异来确定。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计算步骤如下:1. 对于每个变量,将观察值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并为每个观察值分配一个等级。
2. 如果有相同的观察值,则将它们的平均等级分配给它们。
3. 对于每一对观察值,计算它们在两个变量中的等级差异。
4. 对于每一对观察值,将等级差异的平方求和。
5. 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s = 1 - (6 * ∑(d^2))/(n * (n^2 - 1))其中,rs是斯皮尔曼相关系数,d是等级差异,n是总观察数。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
如果rs等于1,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即一个变量的增加伴随另一个变量的增加。
如果rs等于-1,表示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即一个变量的增加伴随另一个变量的减少。
如果rs等于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相关性。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优点是不受数据的分布和异常值的影响,对于非线性关系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然而,它也有一些限制,如不能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相关性(如曲线关系)以及对于具有较小样本量的数据可能不够稳定。
总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尤其适用于有序等级数据。
通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等级数据,并计算等级差异的平方和,可以得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值,进而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因素),和“特殊因素”(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和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适应能力。
对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
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
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其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右半球损伤会造成成人的“失歌症”或音乐能力丧失。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
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其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像社交智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能力构成的因素方面,学者们的看法还不一致。
智⼒理论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理论此阶段的智⼒理论主要以⼼理测量学为基础。
⼼理学家们⽤当时颇为流⾏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的构成因素,进⽽认识智⼒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的智⼒理论,⽐如斯⽪尔曼的⼆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理论阵营。
这些智⼒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个⼀般的智⼒。
1.斯⽪尔曼的⼆因论斯⽪尔曼的认为,⼈类智⼒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1)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2)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2.桑代克的三因素论桑代克反对斯⽪尔曼的⼆因素论,提出了“智⼒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1)抽象智⼒(Abstract Intelligence);(2)具体智⼒(Concrete intelligence);(3)社会智⼒(Social intelligence)。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瑟斯顿()认为,智⼒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因素组成。
构成智⼒有七种主要的因素:(1)语词意义的理解(2)词的流畅(3)数字计算(4)推理(5)空间关系(6)知觉速度(7)记忆4.吉尔福特的智⼒模型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结构。
他⼜把每⼀个维度分成若⼲因素,每⼀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
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
智⼒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
智⼒加⼯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为。
智⼒加⼯的产物:智⼒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
⼆.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理论随着对智⼒认识和研究的深⼊,⼈们越来越不满⾜于传统的智⼒学说,智⼒领域的研究重⼜出现繁荣景象,⽽且出现了⼀些新的研究取向,产⽣了⼀些颇有影响⼒的智⼒理论,在各种新兴的智⼒理论中,有些智⼒理论已经得到了⼴泛的认同,建⽴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与传统智⼒理论相抗衡的强⼤⼒量。
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斯皮尔曼二因素二因素说内容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 )于1904年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 )简称G 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 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 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 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家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方设法测出他的G 因素数量。
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factor ),简称S 因素。
他发现有五类特殊因素:① 口头能力,② 数算能力,③ 机械能力,④注意力,⑤ 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 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 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对斯皮尔曼的评价从Pearson 为统计学这门学科做出了贡献后,后续的心理学家便利用了他的方法进行对智力测量的研究,而Spearman 就是其中的一位学者。
其实,对于智力的研究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智力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要了解人类到底有什么能力,什么方面是我们专长的项目,哪些又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而却被忽略的,这都是学者们所努力探索的。
二因素说
内容
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
…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家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方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他发现有五类特殊因素:①口头能力,②数算能力,③机械能力,④注意力,⑤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对斯皮尔曼的评价
从Pearson为统计学这门学科做出了贡献后,后续的心理学家便利用了他的方法进行对智力测量的研究,
而Spearman就是其中的一位学者。
其实,对于智力的研究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智力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要了解人类到底有什么能力,什么方面是我们专长的项目,哪些又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而却被忽略的,这都是学者们所努力探索的。
因素分析学派的兴起,Spearman功不可没,当他运用统计方法将抽象的智力具体化,其实是替智力研究者画出了一个大致上的轮廓。
不过从搜集到的资料我也得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智力是很难有一个定论的,就算这些学者们穷尽一生的研究,仍然很难提出一个大部分人都信服的说法,可见人类是复杂的,但是也因为这份复杂,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即使在这一方面不行,也会有另一个属于他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