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34
波普运动名词解释波普运动(theBopshop,简称BUP)是当今西方文化界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广泛流行于欧美和日本。
这种风格对中国现代设计也有很大影响,受到年轻一代的推崇。
:波普艺术( PopArt)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从工艺美术运动中借鉴而来,是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反叛。
其主要特点为追求新奇、怪异、前卫,摒弃历史传统、放弃装饰手法,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和单纯、鲜亮的色彩来表达内容,在商业和消费社会中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风格。
2。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西方艺术派别。
3。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特征:突破现实与再现自然界的统一;模糊艺术与技术的边界,对大量现代科技成果进行综合加工,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精神需求的视觉效果;强调理性而非感性,追求秩序而非混乱;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束缚,进入多元、多变、无中心、非共识的非传统状态。
4。
波普艺术运动是对以德库宁为首的“国际风格” (InternationalStyle)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和“国际风格”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5。
波普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波普设计虽然也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但更关注设计的外观效果,即一种更多地带有装饰意味的设计倾向。
( 2)波普设计的名目繁多,有流行音乐、电视节目、书籍插图、服装等。
它所采用的材料通常比较粗糙,色彩不够稳定,一般没有标志。
( 3)波普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一样,都重视理性和秩序,但波普设计把理性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现代主义设计是在理性设计的原则下寻找各种不同的设计原则。
波普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二者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具有某些共同点。
在60年代中期掀起了反对抽象艺术的运动,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又相继产生了“少数几个的反叛”(counter culture)、“有毒的符号”(poison symbols)、“偶然的抽象”(chance abstract)等设计流派。
波普艺术风格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研究波普艺术风格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明亮的色彩、夸张的形象和流行文化符号为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波普艺术风格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采用,下面介绍一下波普艺术在中小型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一、色彩波普艺术以鲜艳的色彩搭配为主要特点,因此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色彩,并搭配黑白灰等基础颜色,以突出个性与时尚的特点,让整个酒店充满生机活力的感觉。
二、组合波普艺术善于运用组合的手法,通常可以将不同的图形和符号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奇特的效果,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手法,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
三、符号波普艺术强调流行文化的符号和影响,可以将 POP 明星、流行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也可以运用这一手法,将流行文化符号融入到设计中,如将酒店的名字变成流行歌曲的歌词,或者是将 POP 明星的肖像、演唱会场景等元素融入到餐厅、休息区等场所中。
四、材质波普艺术常常采用绚丽的材质来呈现奇特的效果,如金属、亮片、塑料等,这样的材质不仅能体现出时尚感,还能为酒店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效果。
五、灯光在波普艺术中,灯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灯光的不同改变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灯光,不仅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还可以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如可以设置不同亮度的灯光,适应不同时间段的需求。
综上所述,波普艺术风格在中小型酒店的设计中,能够带给客人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入住体验,酒店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从而达到更好的商业效益。
波谱风格一般被称为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在英文中是“大众艺术”(Populart)的简称,又称普普艺术,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 所提出的。
特点编辑本段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起源历史编辑本段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
美术史学家认为,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50年代中期兴盛于美国。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英国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
1957年,艺术家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的定语。
而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波普作品。
详细历史介绍: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5)波普风格:波普(Popular),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消费文化提供广告、商标、影视图象、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画等等视觉资源,把这些图象直接搬上画面,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波普艺术。
20世纪50年代开始风行,代表人物为安迪·霍尔。
一句话可以总结:图案即波普。
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1950年代的英国,之后因为以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
让波普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任何东西上。
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源泉。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
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波普的特质在于色彩鲜亮,图纹简洁,线条越简单主题越鲜明。
色彩对比至上的原则让波普风格在秋冬装上有格外动人的表现。
起源二战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经济不景气和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英国社会下层的青年人中间,产生了由失业者和辍学的学生组成的反传统主义的“工人阶级亚文化”群体———朋克集团(Punk)。
他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装束风格彰显自己,表明其与主流文化及其他的青年亚文化圈的不同。
他们拒绝权威,提倡消除阶级,崇尚“性和颠覆”,其影响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更是一种对时尚和时髦的抗拒和反叛,由此产生了一种服装的流行风格———朋克风格(PunkStyle)。
他们主张DIY(doityourself),把廉价服装和布料进行再造加工,使服装呈现出一种新的粗糙的风格。
他们喜欢用狗链做装饰品,穿着开线或故意撕破弄脏的带着特大号安全别针的衣服,磨损的衣边、印有粗俗的字眼、暴力或色情的图案、鱼网似的长统丝袜、马丁博士靴(DocMartensfootwear)……发型也是朋克造型的焦点之一,他们把头发尽可能地弄成很高,染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像莫希干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