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诗情画意——古诗词中的情与景》教学设计学习
- 格式:pptx
- 大小:761.54 KB
- 文档页数:13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课型造型表现二、课时 1课时三、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趣。
师:我们班上节课学过花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好吗?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迅速绘画一幅花鸟画作品。
师:看到这幅作品,我突然想到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你们猜猜是哪首诗?生:《咏鹅》,有感情地朗读。
师:看,诗中的情感通过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情画意》这节课,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1、交流古诗师: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其中的“看画吟诗”环节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师:好,我们先看第一幅,为什么吟诵这首诗?抓住了主体这个农民伯伯。
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
观察仔细。
大家闯关成功,你们都是优秀的小选手。
在刚才的猜诗环节,我们知道了要想表达对诗的感受可以通过抓主体形象。
师:说到诗情画意,我会想到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的一首《饮酒》。
ppt出示陶渊明古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生:菊花、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篱笆。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2、访问艺术家出示现代画家吴昌硕《陶潜诗意图》师:菊花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出来,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板书:关键词)再进行景物的描绘。
《诗情画意》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诗情画意”,主要围绕古诗与绘画的结合,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古诗词主题的画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创作出符合古诗词主题的画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习运用画笔、颜料等工具材料,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创作古诗词主题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三、评价任务1.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所创作的画作是否符合古诗词主题,是否表现出画作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色彩、线条等元素的运用是否得当。
2. 过程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工具材料的使用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古诗词主题的画作,引导学生感受画作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2. 新课讲解:介绍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重点介绍色彩、线条等元素的运用。
3. 观察模仿:让学生观察示范作品,模仿其中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4. 实践创作:学生根据所选古诗词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5.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和评价。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古诗词意境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工具材料的使用情况。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绘画技巧进行创作,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或扫描件,下节课进行交流和评价。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诗情画意》。
详细内容围绕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运用绘画技巧,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学习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
重点:学习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诗《静夜思》,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讲解: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如何将古诗《静夜思》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5. 互动: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作品,交流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古诗文,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古诗文意境绘画技巧创新意识审美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古诗与绘画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文的学习。
2. 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绘画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3. 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古诗绘画比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绘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2. 绘画技巧的掌握3. 课后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1.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文,配合音乐、图片等元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中的意境。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化对小学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五课《诗情画意》的内容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提高他们运用绘画艺术表达诗词意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紧密联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绘画实践,发展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艺术表现中能够更加自然和有深度。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古典诗词的意境通过绘画艺术自然呈现。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艺术技巧,表现出诗词的深层情感和美学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美术绘画材料、古典诗词文本材料。
学具:个人绘画作品集、笔记本、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诗词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与绘画如何相得益彰,从而导入新课。
2. 欣赏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诗词绘画作品进行深入欣赏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受和见解。
3. 案例分析:选取一首诗词,通过详细分析其意境,指导学生如何将诗意转化为画意,展开绘画创作。
4. 创作实践:学生依据所学的诗词意境,进行个人绘画创作,教师在过程中提供个别指导和鼓励。
5. 展示与评价:举办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进行互评和教师总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涵盖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包括诗词、绘画之间的关系,创作技巧指导,以及学生创作示例。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在家中选择一首喜欢的诗词,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创作一幅作品,并附上创作思路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反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成果。
2.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或者开展以诗词为主题的绘画比赛。
最终,通过这种精细化的教案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美,同时,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文化素养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与画的密切关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与画的密切关系2.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3. 古诗意境的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将诗与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
-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美在哪里?它们是如何表现古诗意境的?2. 学习水墨画基本技法- 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
- 示范如何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古诗意境,如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
3. 创作实践-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古诗意境。
- 在创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力求表现出古诗的韵味。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交流,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与画的密切关系,以及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的方法。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充分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诗情画意美术教案【篇一: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0 《诗情画意》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三、教具准备:学生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四、学具准备:纸、笔、颜色。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师:大家喜欢诗吗?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里有多少首诗呢?能吟诵一首吗?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闭上眼睛,哪位同学再深情的吟诵一遍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并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仿佛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鹅唱着动听的歌............师:通过想像,把诗歌从无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形象,学生初次感受诗中有画。
2.赏画品诗,发现方法。
师:指导学生欣赏《咏鹅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
并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又该怎么配呢?我告诉你们们,答案就在书中,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孩子们认真的读诗,看画,交流、讨论。
)让学生发现给诗配画的一些方法:突出重点,恰当构图,合理想像。
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结论。
作画布骤:(1)、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2)、构思:思考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现古诗的诗境。
(3)、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安排到纸上,画出草图。
(4)、制作:描绘、着色、完成。
3.选诗配画,多样创作师: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生:师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在反复读,领会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描绘、着色。
《诗情画意》教案《诗情画意》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情画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情画意》教案篇1课题:第10课诗情画意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揭题:诗情画意(二)新授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三)发展阶段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2)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1、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含义,学会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描绘古诗意境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情画意的概念2. 古诗意境的描绘方法3. 绘画技法的运用4. 创作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画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并运用绘画技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张、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分析古诗意境的描绘方法,示范绘画技法。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画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情画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9课诗情画意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画作。
2. 撰写一篇关于诗情画意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诗情画意的概念,学会了描绘古诗意境的方法,提高了绘画技能。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古诗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绘画技法运用不够熟练。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古诗意境的讲解,增加绘画技法的示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学亮点: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古诗词情感与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的特点和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古诗词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将一首著名的古诗词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古诗词情感和意境的思考和猜测。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详细解读展示的古诗词,向学生阐述古诗词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的方式和手法,包括词句的抒发、意境的营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3.分析(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几个古诗词的词句,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并解释词句的依据和运用方法。
4.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几首经典的古诗词音乐,要求学生专心欣赏音乐中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一次古诗词创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已有的古诗词进行创作,要求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总结学生们在情感与意境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并强调继续多欣赏和写作古诗词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展示古诗词的图片、PPT或手抄本。
2.古诗词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学生的纸笔和课堂互动。
五、教学评估1.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和活动的表现。
2.课后布置学生针对展示的古诗词写一篇感想文章,要求表达自己对其中情感与意境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情感与意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古诗词,提供更多的听觉和视觉欣赏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创作和分享。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以拓宽他们对古诗词的认知和鉴赏范围。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进行构图。
3、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协助表达古诗的意境。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课中展示了多幅诗配画作品,作品中景、情、意的表达都体现了古诗的描写内容和内在情感,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显诗,因此体现了作品在本课学习中的引导性和作品创作方向。
就诗的类型上分为写景、写人、咏物言志的,都有内在感情的流露和体现。
所以把握古诗流露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处理本课中的难点,根据我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一段诵读古诗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味古诗传达的情感。
在重点的定位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为古诗的词句如何转化为画面为本课重点。
在突破方式上,采用读古诗、听古诗,听到了什么人或物,想到了那些场景。
“听”是发自内心的,“听”是对诗句的描写内容的具体化,也是画面要表现的内容。
“想”是对画面场景的理解和讲述,也是画面最灵动的部分。
例如《寻隐者不遇》听到的是松树、童子、云朵、大山,而想到的是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去寻访朋友,与书童问话的场景,周围有连绵起伏的高山。
通过听、想,画面才展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才能画出生动的作品来。
其他古诗的分析方法是一样的。
在情感味浓的诗句里,分析起来就有些抽象了。
例如:王维《相思》本诗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因此带学生分析此类古诗时,要先明白诗意才行。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熟知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水平。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33 首古诗,城里的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可能还会掌握更多古诗。
因此基于以上要考虑的先决条件,我选择欣赏、想象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欣赏、想象,理解了古诗的传情达意,在脑海中勾画出诗中带画的场景,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学生作品来。
教法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解决重难点而选择的,谈话法、启发法和演示法是本课选择的教学方法,通过谈话了解古诗的分类,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通南镇中心学校吴海英教学目标1、寻找诗中景物,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古诗词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诗中重点景物,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以一篇带多篇,通过一首诗学会古诗词中通过景物体会情感的方法。
教学模式1.“自主合作探究”2.“语文主题学习”3.“三环三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
古人有一句话,请大家帮导师分析一下。
古人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故诗无意象(景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一、初步感知学分析(设计意图: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通过景物体会作者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天净沙.秋思》.读准字音,读出韵律,争取读出感情。
2.小组互助合作,完成思考与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和自身理解,创设情境描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2)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景物),这是(样子)的(景物),从字可以看出,给人留下的感觉。
(3)通过以上景物,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3..教师指导作者看到眼前景物,联想自己,引发思乡之情,这就是“触景生情”。
二、深入理解会分析(设计意图:拓展迁移,通过《天净沙.秋思》学会赏析诗歌的三步,以及通过景物分析情感的方法。
)1.自由朗读《春望》。
2.小组互助合作,完成思考与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和自身理解,创设情境描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2)作者望见了(景物),这是(样子)的(景物),从字可以看出,给人留下的感觉。
(3)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3.教师指导作者忧国思家之情切,所以他看到的花在流泪,鸟在惊心。
他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这就是“寓情于景”。
他的情感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借景抒情”。
三、大胆尝试敢分析(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尝试自己赏析。
)1.同学们小组合作,按照学习的欣赏诗歌的步骤赏析诗歌,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诗情画意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阐述课内所学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主题。
3. 学生能够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至少两首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技能目标:4. 学生通过创作练习,能够独立完成一首具有个人创意的短诗,运用至少两种诗歌表现手法。
5.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表达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6.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7. 学生在创作和分享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发展同理心及团队合作精神。
8. 学生通过体验诗情画意的创作过程,激发内心的审美情感,提升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绘画艺术,提高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具体可行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美术学科,设计以下教学大纲:1. 古诗词基础解析:- 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两首古诗进行深入解析,理解诗句意义,体会作者情感。
- 分析古诗词的韵律、节奏,掌握基本的诗歌格律知识。
2. 诗歌表现手法学习:- 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三种诗歌表现手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
- 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手法创作短诗。
3. 跨学科艺术创作:- 结合美术学科,指导学生以《登鹳雀楼》、《静夜思》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古诗词的意境。
- 引导学生理解绘画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提高审美素养。
4. 文化背景拓展:- 讲解《登鹳雀楼》、《静夜思》作者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初中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情画意的概念,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3)能够背诵并默写指定的古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概念:诗情画意,即诗歌中的情感与画面相互映衬,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2. 诗歌内容: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相互关系。
3. 诗歌技巧:对比分析《山居秋暝》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难点:对比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背诵并默写指定的古诗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讨论画中的意境,引出诗情画意的概念。
2. 诗歌讲解:(1)讲解《山居秋暝》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生活环境及其创作风格;(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体会诗情画意的美妙。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诗歌,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分析;(2)让学生分析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山居秋暝》的意境,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情画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紧密联系,掌握以诗意创作为基础的绘画表现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诗画同源、诗画相生的特点。
2.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中国诗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3. 指导学生运用诗意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紧密联系,掌握以诗意创作为基础的绘画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意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经典的中国诗画作品图片、教材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经典的中国诗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诗画同源、诗画相生的特点。
3. 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的中国诗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创作:指导学生运用诗意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5. 评价与总结: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板书设计1. 第9课诗情画意2. 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紧密联系、诗画同源、诗画相生、诗意创作、美术语言表达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创作一幅以诗意为基础的绘画作品。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体现诗情画意的特点。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生能够欣赏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能够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诗歌朗诵、绘画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与绘画的艺术魅力。
通过诗歌与绘画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引导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讲解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绘画的艺术魅力。
演示法展示诗歌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展示绘画作品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欣赏绘画的色彩和构图。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绘画的艺术魅力。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 ◦ ◦ ◦2. ◦ ◦ ◦3. ◦ ◦ ◦ 1. ◦ ◦ ◦ 2. ◦ ◦ ◦ 1. ◦ ◦ 2. ◦ ◦ 3. ◦ ◦4. ◦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和绘画的艺术魅力。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诗情画意》。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诗与画的关系,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今中外的诗画作品,感受诗画结合的美感;学习以诗入画、以画解诗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画艺术的基本特点,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运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提高创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诗画结合的创作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情画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诗画作品范例。
学具:绘画用品、彩色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以此引出本课主题《诗情画意》。
2. 新课内容学习:(1)欣赏和分析古今中外的诗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诗画结合的美感。
(2)讲解诗画结合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诗入画、以画解诗。
3. 实践环节:(1)请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绘画创作。
(2)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4. 例题讲解:(1)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画结合的方法。
(2)展示教师作品,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诗情画意融入作品中。
5. 随堂练习:(1)学生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诗情画意》2. 内容:(1)诗画结合的美感(2)以诗入画、以画解诗的创作方法(3)实践环节:学生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绘画创作。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诗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组织一次诗画作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