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10分析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5
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 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 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 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 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微生物培养的实验观察与分析微生物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培养微生物可以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活动。
本文将描述一次微生物培养实验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琼脂平板、无菌培养基、不同微生物菌株、无菌培养皿、无菌棉签、色素染液、无菌深瓶、无菌试管。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琼脂平板按照要求配置好,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准备好培养基和色素染液。
清洁并消毒实验台面、培养皿、培养瓶等器材。
2.无菌操作:戴上实验手套,用火炙烧培养皿外侧,将琼脂平板打开后立即盖上,避免细菌污染。
用无菌棉签沾取所需微生物菌株,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3.分组实验:将不同培养条件(如温度、pH、营养成分等)下的微生物培养皿放入相应的培养箱或恒温培养箱中,控制培养时间和环境条件。
4.观察和记录:每天记录微生物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大小、形状等信息,拍摄照片记录观察结果。
5.染色观察:在培养箱中寻找生长良好的微生物培养皿,取出后用色素染液进行染色。
染色后倒置放置一段时间,待色素渗透到微生物菌落内。
6.观察染色结果: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菌落,注意观察染色颜色、形状、结构等特征,记录观察结果。
7.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微生物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和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对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可以观察到生长最快的微生物菌株,并确定其适宜温度范围。
对于不同 pH 条件下的实验,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酸碱适应能力,确定最适 pH 值。
对于不同营养成分的实验,可以观察到微生物菌落的生长和颜色变化,推测其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
通过染色观察微生物菌落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
比如,革兰氏染色可以分辨出细菌的类型(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不同菌株在菌落状况和形态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菌落颜色发生变化,有些菌落形状不规则等。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十细菌菌落总数(CFU)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
2.了解培养基平板菌落计数原则二、实验基本原理: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总数。
它是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卫生指标。
在饮用水中所测得的细菌菌落总数除说明水有机污染的程度外,还指示该饮用水能否饮用。
但还应当指出的是,水源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因此,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的安全程度就更全面。
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细菌菌落总数在1ml自来水中不得超过80个。
细菌种类很多,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必须用适合它们的培养基才能将它们培养出来。
然而在实验工作中不易做到,通常用一种适合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腐生性细菌,以它的菌落总数表明有机污染程度。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培养箱,恒温水浴,冰箱,菌落计数器,放大镜,肉膏蛋白胨脂培养基,灭菌水,灭菌三角烧瓶,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水样的采取供细菌学检验用的水样,必须按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并保证在运送,贮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为了要正确反映水质在采样时的真实情况,水样在采取后应立即送检,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4小时。
条件不允许立即检验时,应存于冰箱,但也不应超过24小时,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
(1)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烧灼3分钟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分钟后,用灭菌三角烧瓶接取水样,以待分析。
(2)池水、河水或湖水应取距水面10—15㎝的深层水样,先将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立即返回实验室检查,否则需放入冰箱中保存。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一 .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二 .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三 .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实验四 . 酵母菌的数量测定实验五 . 酵母菌的大小测定实验六 .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实验实验七 .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八 .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九 . 放线菌的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实验十 .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实验一 .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复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 .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二方面的原因:1. 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 100Χ,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大。
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油镜(通常用香柏游,其折射率 n=1.52)。
2. 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力 (resolution or resolving power) 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公式 P16 )式中λ= 光波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NA=n × sin α式中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十细菌菌落总数(CFU)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
2.了解培养基平板菌落计数原则二、实验基本原理: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总数。
它是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卫生指标。
在饮用水中所测得的细菌菌落总数除说明水有机污染的程度外,还指示该饮用水能否饮用。
但还应当指出的是,水源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因此,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的安全程度就更全面。
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细菌菌落总数在1ml自来水中不得超过80个。
细菌种类很多,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必须用适合它们的培养基才能将它们培养出来。
然而在实验工作中不易做到,通常用一种适合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腐生性细菌,以它的菌落总数表明有机污染程度。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培养箱,恒温水浴,冰箱,菌落计数器,放大镜,肉膏蛋白胨脂培养基,灭菌水,灭菌三角烧瓶,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水样的采取供细菌学检验用的水样,必须按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并保证在运送,贮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为了要正确反映水质在采样时的真实情况,水样在采取后应立即送检,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4小时。
条件不允许立即检验时,应存于冰箱,但也不应超过24小时,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
(1)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烧灼3分钟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分钟后,用灭菌三角烧瓶接取水样,以待分析。
(2)池水、河水或湖水应取距水面10—15㎝的深层水样,先将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立即返回实验室检查,否则需放入冰箱中保存。
一、实训背景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微生物学检验,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性,为疾病诊断、食品卫生监测、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参加了微生物学检验实训,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实训目的(1)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熟悉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3)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训内容(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技巧,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微生物的鉴定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生化反应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微生物鉴定的原理和技巧。
(3)微生物的计数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计数的原理和方法,如平板计数法、显微镜计数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微生物计数的技巧。
(4)微生物的药敏试验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药敏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如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微生物药敏试验的技巧。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前期准备(1)了解实训目的和内容;(2)熟悉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3)准备好实训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耗材。
2. 实训过程(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成功分离出纯培养。
(2)微生物的鉴定:我们对纯培养进行了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和生化反应等鉴定实验,成功鉴定出微生物种类。
(3)微生物的计数: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平板计数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操作,成功计数出微生物数量。
(4)微生物的药敏试验: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操作,成功进行微生物药敏试验。
3. 实训总结(1)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2)实训过程中,我们熟悉了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3)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十细菌菌落总数(CFU)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
2.了解培养基平板菌落计数原则二、实验基本原理: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总数。
它是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卫生指标。
在饮用水中所测得的细菌菌落总数除说明水有机污染的程度外,还指示该饮用水能否饮用。
但还应当指出的是,水源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因此,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的安全程度就更全面。
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细菌菌落总数在1ml自来水中不得超过80个。
细菌种类很多,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必须用适合它们的培养基才能将它们培养出来。
然而在实验工作中不易做到,通常用一种适合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腐生性细菌,以它的菌落总数表明有机污染程度。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培养箱,恒温水浴,冰箱,菌落计数器,放大镜,肉膏蛋白胨脂培养基,灭菌水,灭菌三角烧瓶,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水样的采取供细菌学检验用的水样,必须按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并保证在运送,贮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为了要正确反映水质在采样时的真实情况,水样在采取后应立即送检,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4小时。
条件不允许立即检验时,应存于冰箱,但也不应超过24小时,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
(1)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烧灼3分钟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分钟后,用灭菌三角烧瓶接取水样,以待分析。
(2)池水、河水或湖水应取距水面10—15㎝的深层水样,先将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立即返回实验室检查,否则需放入冰箱中保存。
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2.再次强调无菌操作概念。
3.初步学习微生物鉴定纯化的方法和思路。
4.学会应用相关手册对微生物进行分类。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等。
不同微生物对 pH 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的 ( 嗜碱细菌和嗜酸细菌例外 ) 。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都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 pH 调到合适的围。
此外,由于配制培养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的酸碱度所带来不利的影响。
2.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及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人们可以从中分离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将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
3.平板分离技术与活菌计数: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等综合考虑。
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方能得到。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实验报告盐水或血清内,混合均匀。
四、结果与讨论(一)实验结果1.洗手前后对比:图1.1甲乙洗手前后图1.2 丙丁洗手前后空气的细菌学检查结果(实验室内,暴露在手机下):图1.3 空气的细菌学检查结果CFU/m3 = 50000N÷AT=50000×13×(3.14×3.5cm2)×40/m3=1118/m32.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1 )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上有黄色、白色两种菌落,菌落的色素是脂溶性的,是细菌本身的颜色。
菌落直径2mm左右、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
(2 )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平板上,有紫黑色、淡粉红色两种菌落,菌落色素是水溶性的,不是细菌本身的颜色,紫黑色菌落具有金属光泽、大而隆起、不透明的菌落,菌落直径2〜3mm;粉红色菌落淡粉红色,半透明,直径1〜2mm.(3)从四张平板画线的结果上来看,四张均有不足,得不到特别典型的菌落。
第一二张脓汁的营养琼脂平板,前面两区涂抹太密集,而板的其他部位未充分利用,得不到十分明显的菌落。
第三粪便的平板涂布时,用力过大划破平板,而第四张粪便的平板第一区太稀疏,未充分利用平板,故在培养后未见到数量较少的粉红菌落,原因是初次划线时,力度与划线的密度均未能很好地掌握,动作不熟练,不能连续划线。
图2.1甲,乙→脓汁标本→营养琼脂平板图2.2丙,丁→粪便标本→伊红美蓝平板3.细菌的纯培养:在斜面培养基上得到四种菌体的纯培养标本,从普通平板上挑取的金黄色或白色菌落接种的斜面,菌苔的颜色,还是原来菌落的颜色,金黄色或白色。
从伊红美蓝平板上挑取的紫黑色或粉红色菌落接种的斜面,菌苔已经没有原来菌落的颜色。
菌苔灰白色、表面湿润、光滑、前者不透明,后者透明。
图3.1四种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右左向右依次为金黄,白色,紫黑,粉红菌苔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图4.1脓汁菌苔(左边为金黄色菌苔,右图为白色菌苔)图4.2粪便菌苔(左图为紫黑色菌苔,右图为粉红菌苔)镜下观察:用普通平板,从浓汁标本中分离得到黄色、白色两种菌落,这两株细菌,显微镜油镜下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是典型的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