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 格式:doc
- 大小:215.05 KB
- 文档页数:10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知识,供大家参考:1. 保持个人卫生:- 时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者使用洗手间之后。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
2.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 穿长袖和长裤:尽量穿长袖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产品,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3.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如尿液、唾液等。
-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共用刀具、针头、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 控制蚊虫繁殖: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6. 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按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和知识仅供参考,如果您身处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有相关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简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FRS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
本病毒为有膜RNA病毒。
其血清型主要有2种:Ⅰ型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TNV),病毒分离来自韩国的黑线姬鼠,主要宿主动物是姬鼠,又称野鼠型,病情属重型。
Ⅱ型是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病毒分离来自韩国汉城褐家鼠和日本实验室大鼠,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又称家鼠型,病情属中型。
本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氟化碳,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
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
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
【流行病学】(一)流行分布本病流行较广,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原苏联等。
我国于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二)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
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此外,黄胸鼠、小家鼠、巢鼠、普通田鼠等亦可为本病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
可能有以下2种。
1.虫媒传播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
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特点、预防措施等相关内容。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体表分泌物传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物体或环境表面传播,如被感染的针头、医疗器械等。
二、症状特点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
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三、预防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接触感染者之后。
-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和果蝠等。
- 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类和动物产品。
2. 防止病毒传播-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
- 使用安全的医疗器械: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避免交叉感染。
-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 做好垃圾处理:正确处理垃圾,避免垃圾滋生病菌。
-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接种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建议按照疫苗接种计划接种相应的疫苗。
5. 做好早期发现和隔离工作- 如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隔离措施。
6.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预防知识,减少谣言和误导。
以上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一些基本措施和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保护大家的健康和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一、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一种由于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可以四季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乙类传染病,在生活当中,如果不注意的话,是更容易感染这种疾病的,这种疾病的出现,对患者朋友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二、步骤/方法:
1、
流行性出血热这个疾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个传染性疾病,所以相对来说病毒侵入人体有都会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潜伏期一般是2-3周,通过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后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对人体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
2、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朋友们来说,在感染这种疾病的时候,许多患者朋友会出现急性高热,同时会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的情况,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有那些症状的话,需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治疗。
3、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朋友们来说,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许多患者朋友还伴随眼结膜充血以及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如果生活当中有类似症状的话,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三、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对患者朋友的身心伤害是非常大的,并且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目前比较好的预防方式就是可以通过打预防针的方式,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出现。
第一节病毒感染十一、流行性出血热(总分26,考试时间600分钟)一、选择题A型题1.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血尿素氮增高,二氧化碳结合率降低B.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阳性C. 肝素类物质增加D.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明显E. 外周血发现异型淋巴细胞,尿中出现大量蛋白2. 下列治疗中出血热患者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时首选治疗的是:()A. 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B. 血液透析疗法C. 纠正酸中毒D. 扩容E. 免疫抑制剂3. 下列对出血热患者并发高血钾的治疗,错误的是:()A. 10%葡萄糖酸钙B. 高渗葡萄糖+胰岛素C. 输全血D. 5%碳酸氢钠E. 血液透析4. 20岁,男,急起发病2日,于1月5日就诊,高热40.5℃,伴头痛,身痛,乏力,呕吐多次。
体查:急性重病容,神清,颈软,胸前、腋下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心肺正常,肝于肋下1.5 cm。
血象:血红蛋白180 g/L,白细胞30.2×109</sup>/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血小板40×109</sup>/L,尿蛋白(4+)。
应考虑:()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伤寒C. 流行性出血热D. 钩端螺旋体病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 流行性出血热刚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治疗措施为:()A. 使用强心利尿剂或激素B. 使用血管活性药C. 纠正DICD. 纠正酸中毒E. 补充血容量6.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应特别注意:()A. 出血的处理B. 纠正低血钠C. 纠正心衰D. 限制静脉输液量E. 使用利尿剂C型题第7~8题A 流行性出血热B 钩端螺旋体病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7. 球结合膜水肿:()8. 眼结合膜充血:()第9~10题A 大出血B 高血容量综合征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9. 钩端螺旋体病:()10. 流行性出血热:()X型题11.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血象变化特征有:()A. 血小板降低B. 白细胞总数增高C. 中性粒细胞增高D. 可见异型淋巴细胞E. 血红蛋白下降1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三痛症状为:()A. 头痛B. 腓肠肌痛C. 眼眶痛D. 胸痛E. 腰痛13.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体征包括:()A. 上臂潮红B. 眼结合膜出血C. 颜面潮红D. 颈部发红E. 胸部发红14.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时的治疗有:()A. 透析疗法B. 扩容C. 强心D. 利尿E. 活跃微循环1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透析指征,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高血容量综合征B. 低血压休克C. 颅内出血D. 尿毒症E. 高血钾二、填空题1.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出现的“三红”体征指的是_________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地坛医院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RFS)。
鼠为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属至少可分为八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野鼠型)和Ⅱ型(家鼠型)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为2.5%~4.3%。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
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损表现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
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鼠类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史,或发病前1周至2个月曾到过疫区。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临床上有下述5期经过。
2.1 发热期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持续3~7天,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
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多数病人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
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
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淤点或索状、簇状淤斑。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正常。
2~3天起出现尿蛋白。
末梢血异常淋巴细胞亦可增多。
2.2 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病人出现心慌、多汗、血压下降、脉压减小。
休克发展很迅速。
此期“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随血液浓缩而红细胞压积增高,血红蛋白上升,但血小板及补体成分下降。
尿量减少,尿蛋白增加,尿管型出现。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休克顽固者常有明显出血倾向。
个别病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窘迫,血氧明显下降。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出血和器官损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知识和措施: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粪便、呕吐物等传播。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子狸、蝙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食品和水源:食用熟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不洁净的水。
5.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流行情况,接种相关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最新的疫苗信息和接种建议。
6. 注意个人防护:在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
8. 提高公众意识: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加强对症状的认知,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之,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和接种疫苗等。
通过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我们可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出热)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
致病病毒一旦引起流行,传播迅速,致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二、应急处理预案1. 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1) 设置疫情监测点,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主管部门。
(2)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对怀疑病例要立即报告,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2. 做好病例的隔离和医疗救治(1) 发现怀疑病例后,要立即将其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2) 确诊病例要及时送往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加强个人防护(1) 广泛宣传流出热的预防知识,教育公众提高防护意识。
(2) 推广使用蚊帐、驱蚊剂和蚊香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3)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4) 进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整洁。
4. 加强病媒防控(1) 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蚊虫灭除,如蚊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如清除积水、处理废弃物等。
5. 加强社会协同机制建设(1) 建立流出热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2) 加强与周边地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疫情。
(3) 组织专家进行疫情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处理预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防控流出热疫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调整。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病毒。
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BDOV)等型。
中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中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中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中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中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方案介绍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度传染性、迅速流行和高致死率。
本文将重点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方案,以减少疫情的传播和控制病情的严重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引起。
这些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器官,或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如共用针具、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感染后,人体出现高热、内外出血和器官功能损害等症状。
预防措施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公众的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告知公众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情表现和预防方法,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
2.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教育。
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口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等基本卫生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卫生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其处理病例的技能和知识。
3. 健全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动态。
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应建立起疫情监测系统,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疫情。
4. 加强医疗系统能力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疗指南和流程。
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确保对病例的及时诊断和隔离。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做好感染控制和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责任和职责。
应急预案应包含病例报告和隔离措施、卫生材料储备和配送、人员培训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6. 控制病媒传播病媒传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病媒的控制工作。
采取灭蚊、灭蚤等措施,控制蚊虫和跳蚤的繁殖,并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和清洁。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及时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病情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症状轻微,有的患者则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血小板下降至20×10^9/L以下。
2.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3. 血液生化检查,ALT、AST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4. 病毒学检测,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抗体检测,如RT-PCR、ELISA等方法。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史,患者近期有明显发热史,持续时间通常在2-7天。
2.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点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ALT、AST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清白蛋白降低,病毒学检测阳性。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诊断。
2. 对于有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3. 诊断过程中应与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登革热与寨卡病毒感染等。
五、诊断价值。
准确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隔离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众健康。
六、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减少病情的恶化,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一、A11、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A、继发细菌感染B、小动脉痉挛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D、严重腔道出血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A、心脏B、肝脏C、脑实质D、肾脏E、肺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C、腹膜或血液透析D、促进利尿E、防止继发感染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B、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首选血管活性药物C、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D、少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E、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B、肝素类物质增加C、血管壁损伤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E、DIC6、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B、体温逐渐上升C、血小板增多D、中性粒细胞增多E、出现三红征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B、心肌损害C、继发严重感染D、腔道大出血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9、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A、患者B、黑线姬鼠C、棕背鼠D、田鼠E、红背鼠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A、病毒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11、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B、热退后症状减轻C、血小板常减少D、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E、临床上都有五期经过12、下列哪项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特点A、腰痛B、眼眶痛C、热退症状加重D、出血性皮疹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E、头痛、腹痛和腰痛14、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依据是A、鼠类接触史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C、“三痛”和“三红”征D、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5、流行性出血热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最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B、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C、病毒直接破坏肾小管D、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E、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二、B1、A.血尿B.高热、休克、惊厥、呼吸衰竭C.头痛、腰痛、眼眶痛D.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E.相对缓脉<1> 、流行性出血热表现为A B C D E<2> 、中毒型菌痢表现为A B C D E2、A.普马拉病毒B.辛诺柏病毒C.希望山病毒D.汉城病毒E.汉坦病毒<1> 、汉坦病毒I型为A B C D E<2> 、汉坦病毒Ⅱ型为A B C D E3、A.少尿期B.多尿期C.恢复期D.发热期E.低血压休克期<1> 、流行性出血热出现“三红”征的病期是A B C D E<2> 、流行性出血热易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的病期是A B C D E4、A.血小板增加B.淋巴细胞数增加C.白细胞计数减少D.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E.嗜酸细胞计数降低或消失<1> 、流行性出血热血常规检查特征性改变是A B C D E<2> 、伤寒血常规检查特征性改变是A B C D E5、A.超过1500mlB.超过2000mlC.超过3000mlD.少于400mlE.少于1000ml<1>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尿量为A B C D E<2> 、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早期尿量为A B C D E6、A.血清特异性抗原检测B.白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检测C.RT-PAR检测病毒RNAD.特异性抗体IgM检测E.特异性抗体IgG检测<1>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常用的早期诊断依据是A B C D E<2> 、流行性出血热无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查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病程的3~7日,由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引起的低血压。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5】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
以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4】3、【答案解析】防止继发感染为多尿后期的治则。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3】4、【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A项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进一步丧失血容量;B项低血压休克期应首先补液,纠酸;C项肝素可导致出血;D项应为静滴,不宜大量应用。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2】5、【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HFRS患者出血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
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1】6、【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
HFRS患者出血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
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40】7、【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9】8、【正确答案】E流行性出血热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水肿、出血,引起各重要脏器实质损害和功能障碍。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8】9、【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汉坦病毒具有多宿主性和动物源性,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是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7】1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6】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休克期与少尿期最低,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5】1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4】1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脏损害。
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
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周身酸痛,常有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伴较突出的胃肠道症状。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3】14、【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抗体IgM,为临床常用的早期诊断依据。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2】1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与肾血流量不足、免疫复合物沉积、肾间质水肿致使肾小管被压受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等因素有关,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31】二、B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
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周身酸痛,常有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伴较突出的胃肠道症状。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62】<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中毒型菌痢:本病与乙脑均多发生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起病较乙脑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迅速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和循环衰竭。
【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63】2、<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607659】<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由于抗原结构的差异,汉坦病毒目前至少有23个以上血清型,WH0认定的只有I~V型。
由于病毒型别不同,对人类的致病性亦不同。
l型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或野鼠型)引起的病情较重;II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或家鼠型)病情中等;Ⅲ型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主要宿主是欧洲棕背鼠,病情较轻;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或田鼠型)迄今未见致病;V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或鹿鼠型)为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的病原,又称为HPS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