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806.50 KB
- 文档页数:8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一、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病原是汉坦病毒,黑线姬鼠是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即气溶胶进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及螨媒叮咬)而受感染。
三、临床表现
出血热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重症患者则表现高热、中毒症状重,往往有前2期或3期重叠,来势迅猛,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
轻型病例或非典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中毒症状轻,无低血压及明显的少尿期,可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或仅有发热期,热退后症状消失,需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应当注意与特殊临床类型病例,如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脑膜脑炎型、肺炎型、大出血型,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鉴别。
四、如何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1 / 1。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为特征。
(一)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但不会引起全国大流行。
2.传播途径: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也常见。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 SPA 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 IgM 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递增 4 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 1000 ~2000ml静脉滴注。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念: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肋椎角有叩痛。
束臂试验阳性。
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
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
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
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
脉搏细速,可出现奔马律或心力衰竭。
本期一般持续1~3天。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
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
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
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
肋椎角叩痛显著。
尿量明显减少。
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
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四)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
由于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修复,但再吸收功能仍差;加上少尿期在体内储留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排泄,构成渗透性利尿的物质基础,故出现多尿和夜尿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