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体位X线摄影技术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989.23 KB
- 文档页数:30
人体常见部位X线摄影(2)X线常用摄影体位(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心线经两手第3掌骨头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显示被检侧手掌的正位影像。
被检测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显示良好。
二、手后前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桡侧抬高,手指内旋,使掌面与IR成45°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各指尖触及摄影台面,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手的斜位影像,被检侧二至五掌骨指呈正位影像,第四五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叠,手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位显示,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三、腕关节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肘部弯曲成90度角,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
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3.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桡腕关节面清晰,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四、腕关节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尺侧在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
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和掌骨远端,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经桡骨茎突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
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八、前臂前后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肩部放低,前臂伸直掌面向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或掌心向上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胸部X线摄影技术胸部X线摄影技术应用解剖胸部:分为胸廓(胸骨、肋骨、胸椎)、肺、纵隔(心、大血管、食管、气管)。
肺:分左右两部分,位于胸廓之内,纵隔两侧,上达胸廓上部,下达膈面,右侧大于左侧,上部为肺尖,下位肺底,外为肋面,内为纵隔面,肺尖高于锁骨,右侧膈肌高于左侧平均1~3cm,肺底向上凹陷,肺组织质软而轻,内含气体,肺比重低(0.35~0.75)。
心、大血管:心由两房和两室构成。
左心房在上,位置最高,稍偏后;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
右心室位于心的前下部,左心室位置最低,在心的左下缘偏后,构成心尖部分。
主动脉升部起于左心室,上升至第四胸椎水平走向左后,形成主动脉弓,并沿胸椎的左缘下行为主动脉弓的降部。
肺动脉起于右心室,向上后方至主动脉弓下分为左、右肺动脉。
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心脏位置用A B C D四点表示:A点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中线3.5cm,B点在左侧第5肋间距中线8cm,C点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中线3cm,D点在第6胸肋关节。
主动脉弓在第2胸肋关节与第4胸椎平面,肺动脉位于心底上方。
摄影注意事项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正确选择摄影体位,胸部常规为站立位后前位,病情严重可采用半坐位或卧位。
2.胸部摄影采用远焦片距摄影成人肺像为150~180cm,心像为180~200cm,小儿为100cm。
3.肺像及膈上肋骨摄影为深吸气后屏气,心像为平静呼吸下屏气。
4.肺部摄影要求摄影时间尽量缩短,以免心脏.跳动产生模糊。
5.两肺密度差别较大时,可采用高千伏摄影。
6.常规胸片如观察肺像曝光条件要用较小的条件,心像则采用较大的曝光条件。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 线摄影体位是指患者在进行 X 线摄影时所采取的特定姿势和体位。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 X 线影像,患者需要在特定的姿势和体位下进行检查。
这些姿势和体位通常需要患者在特定的位置上静止一段时间,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X 线摄影体位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全身 X 线摄影、腹部 X 线摄影、胸部 X 线摄影、颅脑 X 线摄影等。
在这些体位中,患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姿势,例如仰卧、侧卧、坐位等,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清晰地暴露在 X 线下。
在进行 X 线摄影体位时,医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最佳的体位和姿势,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要求,保持体位稳定和静止,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头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头颅后前位(正位)1.摄影⽬的观察颅⾻的⾻质、对称性、⾻板厚度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部紧贴台⾯,正中⽮状⾯与台⾯垂直(两侧外⽿孔与床⾯等距),听眦线与台⾯垂直。
3.中⼼线对准枕外粗隆垂直射⼊。
(⼆)头颅侧位1.摄影⽬的观察颅⾻的⾻质、⾻缝及蝶鞍的形态、⼤⼩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部紧贴台⾯,被检侧上肢⾃然放于⾝旁,对侧屈肘⽀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正中⽮状⾯与台⾯平⾏(眉间与枕外粗隆到台⾯等距)。
3.中⼼线从外⽿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
(三)颧⼸颌顶位1.摄影⽬的观察双侧颧⼸、颅底各⾻的形态、⾻质及各孔⼤⼩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背向坐在摄影架前,⾯对X线管,头后仰,头顶紧靠探测器,两外⽿孔与探测器等距,头颈部尽量向后仰,使听眶线平⾏探测器(还可⽤仰卧位)。
3.中⼼线对准两下颌⾓的联线中点并垂直于听眦线射⼊。
(四)颧⼸顶颌位1.摄影⽬的观察颧⼸⾻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屈肘放于两侧,颏部前伸,头部尽量后仰,两外⽿孔与探测器等距,下颌紧贴床⾯(还可⽤坐位)。
3.中⼼线倾斜⼀定的⾓度与听眦线垂直射⼊。
(五)汤⽒位(Towne位)汤⽒位⼜称颞⾻岩部前后斜位。
1.摄影⽬的观察枕⾻及顶⾻后部、颞⾻岩部、枕⾻⼤孔及鞍背床突的情况,主要⽤于脑⾎管造影。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听眦线与台⾯垂直,两外⽿孔与台⾯等距,双臂⾃然放于⾝旁。
3.中⼼线向⾜侧倾斜30°⾓,从眉间上⽅10cm处射⼊。
(六)蝶鞍侧位1.摄影⽬的观察垂体病变侵及蝶鞍、蝶窦的情况,常⽤于垂体病变的检查。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的⽿部紧贴台⾯,上肢⾃然放在⾝旁,对侧上肢屈肘,⼿半握拳⽀撑颏部,瞳间线垂直台⾯。
3.中⼼线与头颅侧位相同。
胸锁关节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或台面中线。
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暗盒。
胸锁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被检侧(左或右)倾斜15”~20”角,经第3胸椎左或右侧射至暗盒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摄影,暗盒用铅橡皮遮挡。
用途常规位置。
胸锁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头稍抬高。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暗盒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暗盒。
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企。
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盒。
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
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暗盒,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暗盘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暗盒垂直。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胸片(一)适应证1.肺部及气道病变。
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3.纵隔和横膈病变。
4.胸膜和胸壁病变。
5.肋骨骨折及骨质病变。
6.常规体格检查。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1.对站立有困难者及婴幼儿,可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摄影。
2.常规使用高电压摄影,使用滤线器(栅比不小于10:1)。
3.前弓位属于胸部平片的一种特殊体位,在观察肺尖病变、下胸部叶间胸膜积液及右中叶肺不张时予以采用。
(1)当患者身体后倾角度不够时,中心线可向头侧倾斜12°,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联线的中点,射入照射野中心。
(2)因该摄影体位要求患者的倾角较大,故胸片架要稳固可靠,以防患者摔伤。
(3)婴幼儿及体弱不能配合者不宜选择该体位。
(4)观察下胸部叶间胸膜积液及右中叶肺不张时可采用前弓位的后前向。
4.做好患者屏气训练。
(四)操作方法1.后前位(1)患者面向胸片架站立,前胸壁紧贴胸片架面板,两足自然分开.身体站稳。
(2)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照射野中线,下颌稍仰,置于额托之上,照射野上缘超出两侧肩部。
(3)双肘届曲,上臂内旋,手背置于髋部,锁骨呈水平位。
(4)中心线通过第4 胸椎处垂直射入。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侧位(1)患者侧立于胸片架前,被检侧靠近胸片架。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
(3)胸部腋中线对准照射野中线,前、后胸壁与照射野两侧缘等距离。
(4)胶片上缘应超出肩部。
(5)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平面的侧胸壁中点并垂直射入胶片。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3.前弓位(前后向)(1)患者背向摄片架直立,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准照射野中线。
(2)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肘部弯曲,手背置于髋部,双臂(3)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部向后仰使上背部紧贴胸片架面板,腹部向前挺出。
(4)照射野上缘须超出肩部上方约7cm。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2°,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联线的中点,垂直射入照射野中心。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病症。
在进行X线摄影时,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以便将某个部位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X线摄影体位名词及其解释:
正位(正面位)
正位是指患者面向X射线机,胸部或腹部贴紧摄影板,使得X射线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盆腔等区域。
侧位
侧位是指患者侧身,使得X射线从侧面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通常用于检查胸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
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在正位和侧位之间倾斜一定角度,以改变X射线的入射角度和投影方向。
斜位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某些结构或病变。
前后位
前后位是指患者面向或背对X射线机,使得X射线从前方或后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头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RPO、LPO)
RPO(右前斜位)和LPO(左前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倾斜一定角度,使得X射线从右前方或左前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肝脏、胆囊等区域。
俯卧位
俯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胸部朝下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背后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背部、腰椎和骨盆等区域。
仰卧位
仰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背部朝上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腹部或头部正对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颅脑等区域。
胸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一)胸部后前位(正位)1.摄影目的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及常规的体检。
2.摄影体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3.中心线对准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6胸椎,SID为2m)垂直射入,吸气后屏气下曝光。
(二)胸部侧位1.摄影目的观察胸部病变以便确定病变的位置。
2.摄影体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身体得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
3.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下角与腋中线相交处(第6胸椎)垂直射入,吸气后屏气曝光。
(三)胸部前弓位1.摄影目的观察肺尖的病变、叶间积液及肺中叶不张的病变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身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紧贴摄影架,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两侧髂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臂向前伸。
3.中心线对准胸骨柄下缘,向头侧倾斜5°~10°角射入,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四)心脏后前位(正位)1.摄影目的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心胸比。
2.摄影体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3.中心线对准剑突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SID为2m)。
(五)心脏左侧位1.摄影目的观察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及心脏与食管之间的关系。
2.摄影体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摄影架前,左侧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前后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摄片时需吩咐被检者吞服钡剂。
3.中心线对准第7胸椎水平线与腋中线交叉处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X 线特殊体位摄影方法解析
2019年10月
和平
一肩关节Y形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后前位站立于胸片架前,患侧肩部靠紧胸片架,身体冠状面与胸片架成60°夹角,患侧上
肢自然下垂、掌心向前。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经肩锁关节射入。
60
15
显示标准:肩峰、喙突和肩胛骨体形成”Y”字形。
肱骨头应与肩盂重叠。
肩峰、肩胛冈、
肩盂上缘和喙突背侧形成岗上肌出口,该区应为开放的,几乎没有肱骨头重叠。
二胸骨后前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矢状面与床面长轴垂直;俯身使颈部前伸,胸骨紧贴在垫高约5cm暗盒上,两臂内旋置于身旁;暗盒上缘达胸锁关节上2cm,下缘包括剑突。
中心线:自背部脊柱右后射至左前方,对准肩胛骨内缘与第4胸胸椎连线中点,经胸骨中点射入暗盒中心,球管角度20度~45度。
曝光条件要求:胸骨拍摄方法是近距离,X光球管至人体距离50厘米,小遮光筒(照射野),高千伏(120KV左右),曝光时间适当延长,在深吸气下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骨正
位全貌影像,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背景模糊,从右后射入时,胸骨左侧部与心脏重叠,右侧与肺野重叠,显示密度不均匀,右侧对比度高于左侧,右侧缘清晰度较高。
三跟骨轴位
轴位:X线摄影体位之一,也就是横断位(但不是横断面)的意思,X线中心线方向与被检查者部位长轴平行或者近似平
行的投影。
CT、MRI等层面成像方式也使用轴位一
词,为横断面,内涵不同。
体位设计1: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床上。
被检侧下肢伸直 ,足尖向上,足背极度屈曲(可用布带牵拉足前部)。
跟底皮肤置于探测器边缘内3cm。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 ~ 45°角,经跟骨中点(第三跖骨基底部)射入探测器。
一般轴位的KV要比侧位大3-5KV,
拍出来的效果比较好。
片(从足跟到足底),患者
足部踏于摄影床上,膝关节、
踝关节向前弯屈(起步跑的
投照方式),球管X线束45
度通过足跟跟腱部位投照于
胶片中心。
45度体位设计3:跟骨轴位片,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被检测足部上抬,足趾贴于摄影架,使足低平面与摄影架成45度角,球管X 线束经足跟跟腱部位垂直投照于探测器。
标准影像显示:为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
突起均显示清晰。
跟骨投影其横径和纵径之比为1:2,跟距关节显示清晰,无明显伪影。
用途:观察跟骨轴位形态及骨质情况。
1、俯卧位
@ 膝关节屈曲角度小于90度 @ 膝关节屈曲角度等于90度 @ 膝关节屈曲角度大于90度术后及特殊不能俯卧患者选择
2、天线位
3、仰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膝部尽量屈曲置于暗盒,对侧下肢伸直;髌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经髌
骨后缘垂直暗盒射入。
侧倾斜30°角入射探测器。
度
膝关节屈曲角度小,小腿
与探测器之间的角度等于60°角时,中心线自上方向头侧倾斜45°角入
射探测器。
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
屈曲90°~150°角之间,探测器于
在大腿的上方,中心线对准髌骨的下
缘呈水平垂直射入探测器。
(3)仰卧位:
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摄影台一端放置倾斜60°角台面的摄影架,被检侧小腿放在摄影架上,足呈中立位。
探测器放在小腿的前方并固定。
中心线对准髌骨上缘向足侧倾斜73°角垂直于探测器
用途:观察髌骨轴位影像及骨
折后左右分离情况。
五颞颌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体位与头
颅侧位相同;被检侧颞下颌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上1 cm处;先摄闭口位片,保持头部不动,再摄张口位片;摄完一侧再摄另- -侧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片及张口位片。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角,对准对侧颞颌关节上方约
5cm处,经被检侧颞下颌关节垂直射入暗盒。
六下颌骨摄影
1、下颌骨后前位
体位:俯卧位在检查床上摄影。
头颅呈后前位,前额和鼻尖靠探测器,嘴唇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对准两下颌角连
线中点。
体位设计:被检侧下颌骨置
15°~20°角,经被检侧下
颌骨拟检部位射入暗盒。
一般取坐位,鼻窦显示较好,且可查出鼻
窦内积液。
1.瓦氏位(water'S)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或立于摄影架前,,
下颌骨颏部置于探测器上,头稍后仰,听
眦线与床面呈37°角;暗盒置于滤线器托
盘上,其长轴与台中线平行;鼻根部对准暗
盒中心。
中心线:经鼻根部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于眼眶之下,呈倒置的三角形;后组
筛窦及额窦显示良好。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或立于摄影架前,额部及鼻尖置于探测器上,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鼻根对准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对准枕外隆凸上方3 cm处,经
鼻根射至暗盒。
中隔。
骨盆入口位:患者
仰卧,球管向足测
倾斜角度40~45度。
显示骶髂关节、坐
骨棘,耻骨支,耻
骨联合骨性结构。
骨盆出口位:患者仰卧,投照光线从足测向头侧倾斜,中心线对准耻骨联合,与垂直线成40度角度。
显示闭孔,骶孔,腰5横突等
骶骨的真正前后位X线片
骨盆出入口位容易形成假象思维,错以为从体外入盆腔方向摄
影方向为入口摄影,产生概念混淆。
我们可以以胎儿正常顺产过程,明晰骨盆出入口位,胎儿顺产先
后需经历入盆和出盆两个过程,入盆即胎儿自腹腔进入骨盆入口,胎儿娩出的出口即为骨盆出口。
胎儿能否入盆一定会仔细衡量入口大小,即入口位摄影,影像可
见骨盆骨结构组成的圆形入口。
入口
中立位:中立位通俗讲就是人在自然合理状态下的理想身体姿势和体态(个体差异和特例除外),又名功能位,是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与解剖位姿势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掌心贴于体侧。
按身体部位来说,有脊椎的中立位,骨盆的中立位,肩部的中立位等,按体态分,有直立中立位,仰卧中立位,坐姿中立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