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审计⽬标是指⼈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最终结果,或者说是指审计活动的⽬的与要求。
审计⽬标的确定,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以外,还取决于审计社会属性、审计基本职能和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对审计⼯作的要求。
同时,审计⽬标规定了审计的基本任务,决定了审计的基本过程和应办理的审计⼿续。
⼀、审计⽬标的演变 审计具有实⽤性,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其⽬标也在不断变化。
如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审计总体⽬标也在不断变化。
在详细审计阶段,查错防弊是其总体⽬标,由于当时公司中内部牵制制度尚不完整,⽽且不被⼈重视,技术错误和舞弊⾏为经常发⽣。
为了察觉营私舞弊,察觉技术上的错误,察觉原理上的错误,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和财产的安全,必须采取详细的审计⽅法,对检查期内所有会计资料进⾏逐⼀查明,以取得充分的证据,便于做出有⽆错误和舞弊的结论。
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查错防弊的审计⽬标已退居第⼆位,第⼀位的审计⽬标是提供信⽤证明,对资产负债表进⾏公正性审计。
也即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定时期内资声负债表所有项⽬的余额真实可靠性和是否实际存在的审查,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
这时的审计功能之所以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是因为当时的企业能够依靠内部牵制制度来控制和防⽌各种弊端和错误,使审计⼈员有可能摆脱账簿的束缚;⼆是因为银⾏信贷业务的发展,银⾏界需要进⾏企业信⽤调查,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防⽌信⽤危机和维护银⾏家的权益。
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标是判定被审计单位被审期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被审单位所采⽤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法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批企业的破产倒闭,过去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审计,已不能满⾜⼴⼤投资者对企业全⾯了解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全部财务报表进⾏动态审计,⽽且要以显⽰盈利能⼒的损益表作为报表审计的中⼼。
第⼆次世界⼤战以后,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也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畴,涉及到了管理领域,管理审计(包括经营审计、效益审计、效果审计)也由此诞⽣,审计⽬标也因此增加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内容。
财务报表审计实施方案为了规范执行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需求,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中4号)批准的48项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令287号)、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的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审计目标通过计划和实施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对XXX公司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财务报表是否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补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审计原则1、遵守职业道德要求;2、保持职业谨慎和客观怀疑的态度;3、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4、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5、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三、审计计划阶段程序(一)与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的接受1、初步了解审计业务环境(1)初次审计单位,在接受委托前,初步了解业务环境,包括业务约定事项、鉴证对象特征、使用的标准、预期使用者的需求、责任方及其相关特征,以及可能对览证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条件和管理等其他事项;(2)连续审计单位,重点了解业务环境(与评估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相关)、使用标准(如相关会计制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责任方及其相关特点(治理体制、股权结构、重要岗位管理人员等)是否变化。
2、签订委托审计合同与委托方协商审计合同业务约定书样本各条款,在审计业务开始前,与委托方签订委托审计合同。
3、审计项目组的工作委派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点、业务环境、生产环境、生产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在本所在职注册会师中选择派熟悉行业特点,具有适当素质和专业胜任力的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
本所主任会计师直接参与各审计项目组的工作并负责审计质量把关和进度监督。
审计项目组的委派,一般情况下配备注册会计师不少于2人,其中:项目负责人1人;审计助理不少于2人。
海外上市,均要求企业披露财务报表。
每一个证交所的上市规则中对企业披露财务报表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说来,只要是公募发行,企业在申请上市时就必须提供两年或三年甚至五年的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包括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偏制的会计师报表,两年的经营业绩及资产负债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按照香港会计公会制定的《标准会计实施说明》。
此外,国内企业在进行筹备海外上市时,必须向监管机构提交经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编制的审计报告。
为完成上述复杂的过程,企业必须与所聘请的国内、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一起配合工作,同时还应该尽早聘请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作为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总监,其职责是证交所的提问,监督审查企业的年度、季度及半年的财务报告,内控部程序并进行财务申报工作。
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于1993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准则》,在会计操作技术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存在着六大差异,见下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根据上市规则,企业上报的所有会计师报告,必须由具备专业会计师条例所定可获得委任为公司核数师合格的专业会计师行编制。
国内的会计报表由获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具有证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行编制。
会计师在审计前,会要求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帐目进行调整,并在此过程中提供指导。
通常情况下,调整将包括以下各项:一、编制基准的调整向证交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应该是以假设企业重组已经完成的基准来编制。
二、存货方面。
1、若市价低于是成本,调低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并在计交所得税时多次调整。
2、市价低于是成本价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栏目内注明。
三、坏帐准备方面若企业自行确定的坏帐准备方法及提取比例与国家统一规定不一致,则须在交所得税时多次调整,并在财务说明书中加以解释。
四、长期投资方面1、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占其资本总额的20%—50%之间,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时均应采用权益法记帐。
2、证券投资,若其市价持续低于面值,并预期短时间内难以回升,可以按预计发生的损失计提亏损准备。
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一般标准
财务报表要素是指构成财务报表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
在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需要遵循一般标准,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标准包括:
1. 可靠性原则: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应考虑相关证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避免使用未经验证或不可靠的信息。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应注重事物的实质和本质,而非仅仅看重表面的形式和外在表现。
3. 公允价值原则: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应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衡量标准,即以市场价格或其他可衡量的标准来计量各项要素。
4. 谨慎性原则: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应采用谨慎的态度,避免过于乐观或悲观,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5. 一致性原则:确认财务报表要素时,应保持一致性,即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确认。
以上一般标准是确认财务报表要素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能够保证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与步骤是怎么样的?1.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如图8-2所示。
图8-2财务报表分析原则(1)目的明确原则该原则要求报表阅读者在对报表分析之前,必须明白阅读分析的目的是什么,要用报表提供的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的目的决定了所需要的资料、分析的步骤、程序和技术方法以及需要的结果。
分析的深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所需解决问题的认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所掌握的与特定问题有关的信息类别以及可靠性。
(2)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指报表分析人员在分析时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报表分析人员,尤其是专业分析人员,不能为达到既定目的而利用数据拼凑理由。
分析结论应产生于分析之后,而不是分析之前。
(3)稳健/谨慎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采取保守估计,宁可高估而不得低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报表分析,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会计处理上的谨慎。
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企业可选择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的快速折旧法等体现谨慎性原则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使企业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使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股东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从而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是财务指标计算上的谨慎。
一种财务指标有时会有多种计算方法,以速动比率为例,可以用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的余额与流动负债相比计算,也可以用现金及银行存款、可上市证券和短期应收账款净额三者之总额与流动负债相比,企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就应该选择后者。
值得注意的是,谨慎性是以不违背科学性为前提的,企业不得为了低估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而任意改变指标方法;其次,谨慎性原则也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歪曲事实真相或者隐瞒利润。
(4)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又称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现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财务报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检查过程,旨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财务报表是否反映了实际经济实力的保证。
这里将介绍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具有下列特征: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财务报表反映了实际情况。
审计人员会根据已知的财务性质和条件,评估报表中的重大错误和遗漏,并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核实。
审计人员的任务是尽可能发现潜在的错误或欺诈。
完整性完整性是指财务报表的内容应该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以便用户可以充分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审计人员会评估财务报表是否包含必要的信息,以及是否正确且完整。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财务报表应该真实地反映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
审计人员会根据可靠性的标准,评估报表中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反映了实际经济实力。
适宜性适宜性是指财务报表文字,数据和格式应该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水平和质量。
审计人员会评估报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合适而充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
一般原则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审计人员必须独立审计人员应该独立地执行审计工作,以确保他们不受审计对象或其他人的影响。
审计应符合适当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应该遵守制定的审计准则,以保证审计工作达成预期的目标。
审计计划应制定,必须有适当的文件记录审计人员应制定可行的审计计划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记录所有审计过程和结论。
审计应有适当的报告审计人员应制定适当的报告,汇总审计结果并提出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护审计对象的机密性。
审计应及时颁发审计人员应根据其审计计划及时颁发审计报告,并及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的审计意见和结果。
审计必须进行独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实施与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有关。
审计人员应该通过独立质量控制,监督审计工作并及时纠正任何发现的错误或疏漏。
审计人员必须遵守技术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根据技术标准,以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保证形成的结论和报告符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三一文库()〔浅析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与作用〕*篇一:论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浅析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摘要】本文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依据及项目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内容、审计对象和范围、审计程序及原则、审计资料取证与核实、审计报告结论的评价六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审计项目的区别。
明了二者的区别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抓住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区别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审计的范围来讲,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专项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则具有全面审计的性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审计中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依法对本单位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依法对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审查、评价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划清、确认或解除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兑现奖惩、考核干部提供依据。
结合审计定义和工作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两者的区别。
1.审计依据及项目的立项依据不同-1-总体上两类审计依据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以及行业部门有关内审规定相同之外,财务收支审计还必须参照当地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则依照董事会章程和任期责任书、承包经营合同,以及预算、计划、经营目标等。
具体审计项目立项时,财务收支审计是列入企业审计部门年初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企业经营发展和掌握财务状况的需要,依法对本单位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
国际审计准则(ISAs) 的列表责任分工ISA 200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ISA 210 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ISA 220R 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ISA 230 审计的文档纪录ISA 240 财务报表查核时,将舞弊纳入考量是查核人员的责任ISA 250 财务报表查核时,法律和规章的考虑ISA 260 审计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审计计划ISA 300 财务报表审计计划ISA 310 企务知识ISA 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 320 在审计识别和评价错报中运用重要性ISA 330 审计师针对风险评估水平应采取的程序内部控制ISA 400 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ISA 401 电脑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ISA 402 对被审计单位外判服务机构工作的的审计考虑审计证据ISA 500 审计证据ISA 501 审计证据之对特殊项目的考虑ISA 505 External ConfirmationsISA 510 首次接受委托之期初余额ISA 520 分析性程序ISA 530 审计抽样及其他测试方法ISA 540 会计估计的审计ISA 545 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ISA 550 关联方及其交易ISA 560 期后事项ISA 570 继续经营的假定ISA 580 管理当局的书面陈述书利用其他专材ISA 600 查核集团财务报表时,与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ISA 610 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ISA 620 利用专家工作的问题审计总结及查核报告ISA 700 为财务报表而发出的查核报告ISA 710 对比资讯ISA 720 其他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资讯特殊种类的独立审计ISA 800 The Auditor's Report on Special Purpose Audit Engagements。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财会[2006]4号2006-02-1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第二章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第四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一)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二)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五条财务报表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第三章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第四章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第九条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是指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
第十条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各项审计准则。
第五章职业怀疑态度第十一条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第十二条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南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三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各自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本准则第三条明确了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经营者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承担受托责任。
管理层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为了借助公司内部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制约关系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要求治理层①对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对编制财务报表负有直接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因此,本准则第三条规定,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管理层对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具体包括:1.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管理层应当根据会计主体的性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就会计主体的性质而言,民间非营利组织适合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常适合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企业根据规模和行业性质,分别适合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第二章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重要名词审计目标认定业务循环账户法循环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详细审计阶段,其审计目标为( )。
A. 查错防弊B. 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C.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鉴证D. 对财务报表进行鉴证2. 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是指()。
A. 审计业务约定书所约定的财务报表B.与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有关的资料C. 为实现审计目标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总和D. 与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有关的经济活动3.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关于固定资产“完整性”的认定,与( )。
A. 固定资产的低估和高估都有关B. 固定资产的高估有关C. 固定资产的低估有关D. 固定资产的低估和高估都无关4.如果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记录了一笔没有发生销售交易,则违反了交易和事项的( )认定。
A. 完整性B. 准确性C. 计价D. 发生5.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各类交易和事项的认定不包括( )。
A. 发生和完整性B. 准确性和截止C. 分类D. 准确性和计价6.( )认定是指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A. 存在B. 分类和可理解性C. 完整性D. 计价和分摊7.下列各项中,被审计单位( )违反了权利与义务认定。
A. 未将作为抵押固定资产披露B. 将未发生的销售登记入账C. 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D. 将原材料入账确定错误8.甲公司将20×8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入20×7年度的财务报表,则其20×7年度销售交易存在错误的认定是( )。
A.截止B.计价或分摊C.发生D.完整性9.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应收账款时,发现账上某笔记录“借:应收账款——A公司100,贷:主营业务收入100”,通过函证A公司,检查销货记录等证实,根本未发生该笔销售业务。
那么,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的()认定存在问题。
A.完整性B.发生C.准确性D.计价和分摊10.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应收账款销售业务时,发现被审计单位销售记录10万元,通过检查与该笔销售业务有关的原始凭证、函证等实质性程序证实,该笔销售实际取得收入为100万元,那么,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的()认定存在问题。
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重要性一、对相关审计术语定义的解读1、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出: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解读上述定义:(1)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审计前其报表本身固有的风险;(2)错报(包括漏报,下同)的金额或性质应该是重大的,是其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一起足以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的错报,否则,则属于非重大错报;(3)重大错报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可能,并不是已经肯定其存在;(4)错报,应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误或舞弊,以及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错误或舞弊。
重大错报风险又分为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类重大错报风险:(1)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但以被难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2)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构成的重大错报风险,换上会计术语,即因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构成的重大错报风险。
2、审计风险。
1101号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解读以上定义,“审计风险”至少包括三层涵义:(1)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如果不存在错报,或者存在非重大错报,审计风险就不存在;(2)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或者不发表审计意见,审计风险就不存在;(3)是一种可能性。
即因此导致审计失误是可能的,而不是现时的、肯定的。
3、检查风险。
1101号审计准则指出: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解读以上规范:(1)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不同,审计风险界定的重大错报只是可能的,而检查风险界定的重大错报是实际存在的;(2)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
也只是一种可能性,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可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也可能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
新审计准则体系——各项准则编号与名称一、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一般原则与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2、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3、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4、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5、审计结论与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6、特殊领域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二、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11号——代编财务信息三、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南第一章 总 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各自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本准则第三条明确了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经营者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承担受托责任。
管理层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为了借助公司内部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制约关系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要求治理层 ① 对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对编制财务报表负有直接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因此,本准则第三条规定,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管理层对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具体包括:1.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管理层应当根据会计主体的性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就会计主体的性质而言,民间非营利组织适合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常适合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企业根据规模和行业性质,分别适合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年修订版)二〇一一年二月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10]21号):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现予批准,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文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等35项准则同时废止。
现将新修订的38项准则和财会[2006]4号文发布,未被财会[2010]21号文废止的13项准则汇编成册,仍按准则编号顺序排列。
其中新修订的38项准则标题以宋体表示,财会[2006]4号文中未被废止的13项准则标题以楷体表示,以示区别。
编者目录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的通知 (1)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1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 (1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 (2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2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 (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 (3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3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 (3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4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4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4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5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5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 (5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 号——函证 (5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6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 (6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 (6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 (6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 (6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 (7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7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 (7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7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8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8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8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9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 (9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 (9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 (10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10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 (10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 (10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4号——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 (10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 (1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 (1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12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12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 (1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13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 (142)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 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 (146)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 (154)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 (158)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11号——代编财务信息 (160)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 (163)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10]21号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现予批准,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第二章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第四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一)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二)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五条财务报表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第三章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第四章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
第九条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是指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
第十条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各项审计准则。
第五章职业怀疑态度
第十一条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第十二条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
第六章合理保证
第十三条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第十四条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
导致固有限制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
(二)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三)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
(四)为形成审计意见而实施的审计工作涉及大量判断;
(五)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可能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
审计意见不是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效果提供的保证。
第七章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第十六条被审计单位在实施战略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
第十七条合理保证意味着审计风险始终存在,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第十八条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但没有责任发现对财务报表整体不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已识别但未更正的单个或累计的错报是否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重大影响。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二十条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
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包括向项目组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利用专家的工作或提供更多的督导等。
第二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在完成审计工作时,能够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第二十三条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