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7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留侯论》记述了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故事,突出张良“能忍”的性格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史记张良原文及翻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
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日:。
为我画计.一留侯日:“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t*四人皆日:“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译文: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史记留侯世家》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
良引兵从沛公。
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邻;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食其: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史记》之《三十世家·留侯世家》原文+翻译(分段)(全)展开全文【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译文】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张平去世。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国国相的缘故。
【原文】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译文】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侍从的车辆。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捉拿贼人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原文】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逐字翻译】留侯张良,其先祖为韩国人。
张良曾经闲暇时在下邳县的桥上散步,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来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惊讶不已,想要打他,但因为老人年纪大,强行忍住了,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跪下给他穿上。
老人用脚让他穿上鞋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非常惊讶,目送老人走得很远。
老人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了,说:“年轻人,你可以教诲了。
五天后的黎明时分,与我在这相遇。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逐字翻译】张良因此感到奇怪,跪下说:“好的。
”五天后的黎明时分,张良前往。
老人已经先到了,生气地说:“与老人约定的时间,为什么迟到?”走了之后,说:“五天后的早晨再次见面。
”五天鸡鸣时分,张良前往。
老人又先到了,再次生气地说:“为什么迟到?”走了之后,说:“五天后的早晨再次见面。
”五天夜里还未过半,张良前往。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就是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王者之师了。
十年后兴起,十三年后,年轻人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就离开了,没有再说其他的话,再也没有见过。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逐字翻译】第二天,张良打开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研读背诵。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
良尝为韩报仇,刺秦王,不成,遂亡匿。
后遇高士,得奇士,教良以兵法。
良从其学,学兵法数岁,为韩报仇,遂刺秦王。
秦王崩,良亡匿,复遇高士,得奇士,教良以黄老之术。
良从其学,学黄老之术数岁,乃去秦,至汉中,从汉王。
汉王以良为将,封为留侯。
良知天下之难,乃深谋远虑,谋汉王之安危。
良曰:“吾闻兵法,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
故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无赫赫之威,无赫赫之权,无赫赫之名。
吾当以心战,不以力战;以谋略,不以武勇。
如此,则天下可定矣。
”
译文:
留侯张良,其祖先是韩国人。
秦国灭掉韩国后,张良家中僮仆有三百人。
张良曾为韩国报仇,刺杀秦王,但未能成功,于是逃亡隐匿。
后来遇到一位高人,得到一位奇士,教张良兵法。
张良跟随他学习,学习了数年的兵法,终于为韩国报仇,刺杀了秦王。
秦王驾崩后,张良再次逃亡隐匿,又遇到一位高人,得到一位奇士,教张良黄老之术。
张良跟随他学习,学习了数年的黄老之术,于是离开秦国,前往汉中,投奔汉王。
汉王任命张良为将领,封他为留侯。
张良深知天下之艰难,便深思熟虑,为汉王的安危出谋划策。
张良说:“我听说兵法,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显赫的威望,没有显赫的权力,没有显赫的名声。
我应当以心战为主,不以力战;以谋略为主,不以武勇。
如此,则天下可定矣。
”。
张良传原文注释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①;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注释①副车:皇帝的侍从车辆;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③;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居下邳,为任侠;英伯常杀人④,从良匿;注释①圯yí,夷:桥; ②鄂:通“愕”; ③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书; ④常:通“尝”,曾经;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翻译: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张良传【原文注释】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注释】①副车:皇帝的侍从车辆。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③。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
英伯常杀人④,从良匿。
【注释】①圯(yí,夷):桥。
②鄂:通“愕”。
③《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书。
④常:通“尝”,曾经。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翻译】: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
《圯桥进履》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张良年轻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子掉下桥底,要求张良拾取并为他穿鞋。
老人认为张良具备成为贤人的资质,因此对他给予厚望,并传授给他一编《太公兵法》。
以下是《圯桥进履》的原文和译文:【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悠闲地在下邳的桥上散步游玩。
有一位老人(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这里是对普通人的称呼),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要打他一顿,(但)看他年纪大,(就)强忍住怒气,(到桥下)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就)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人伸出脚来,穿上鞋,(然后)笑着走了。
张良很惊奇地看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了,(对张良)说:“小子是可以教化的。
五天之后的天亮时分,和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连忙)跪下说:“好的。
”五天后拂晓时分(他)就前往赴约,(却)发现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
(老人)发怒说:“(你)和老人约定(却)迟到(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他)说:“再过五天(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后,(他)又早早前往(赴约),(却)发现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
留侯世家原⽂及翻译留侯世家原⽂及翻译 《留侯世家》是⼀篇关于张良的传记。
⽂中围绕张良⼀⽣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争和尖锐的军事⽃争中的超群才⼲,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为,⽣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历史⼈物活⽣⽣地展现在我们⾯前。
下⾯是⼩编整理的留侯世家原⽂及翻译,欢迎查看。
留侯世家原⽂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
良引兵从沛公。
公欲以兵⼆万⼈击秦晓下军,良说⽈:“秦兵尚强,未可轻。
⾂闻其将屠者⼦,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先⾏,为五万⼈具⾷,益为张旗帜诸⼭上,为疑兵,令郦⾷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
良⽈:“此独其将欲畔⽿,恐⼠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破之。
遂⾄成阳,秦王⼦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天下⽆还⼼,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西忧汉⼼,⽽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归汉王。
⾄下⾢,汉王下马踞鞍⽽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邻;彭越与齐王⽥荣反梁地。
此两⼈可急使。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事,当⼀⾯。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则楚可破也。
”卒破楚者,此三⼈⼒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欲⾃⽴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封功⾂。
⾼帝⽈:“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外,⼦房功也。
⾃择齐三万户。
”良⽈:“始⾂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授陛下陛下⽤⾂计幸⽽时中⾂愿封留⾜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帝崩,后⼋年卒,谥为⽂成侯。
【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其:⼈名。
留侯世家翻译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
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
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数
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日:。
为我画计.一留侯日:“此难以
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
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
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
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t*四
人皆日:“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节选自《史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威逼、胁迫
B.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吝惜,吝啬
C.及燕,置酒,太子侍燕地
D.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傲慢、轻视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
A.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B.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C.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D.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良曾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逃到下邳,为人任侠。
B.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留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C.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
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本文节选部分有详有略,主要记叙了张良在刘邦智囊团中,特别是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2)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参考答案
4、C(3分)(“燕”通“宴”安闲)
5、B(3分)
6、B(3分)(错是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拒绝说“不敢当三万户”,愿封留足矣。
)
7、(1)(5分)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
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
译出大意給2分“困急”“爱”“骨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
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译出大意給2分“从”“疾”“视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
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
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
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
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
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
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
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
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
”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
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
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
”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
三万户的分封。
”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
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
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
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
”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
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
”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
”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
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
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
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
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
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
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
”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
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
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
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
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
更换太子。
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
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
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
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
因此我们就来了。
”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
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
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
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
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
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