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树 (1)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9
一、概述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而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树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良好的数学知识树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
本文将从三年级上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简单又漂亮地构建数学知识树。
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构建1. 确定主干知识点在构建数学知识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数学9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中,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计数方法、图形和运算符号等。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数学知识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
2. 分解知识点在确定了主干知识点后,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和分解。
在加减法的知识点中,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 建立知识通联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还需要注意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通联和组合。
可以将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4. 增加延伸知识除了主干知识点外,还可以在数学知识树中增加一些延伸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也能够拓展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1. 清晰明了的结构一个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需要有清晰明了的结构,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联和组合。
可以通过采用层级结构,将主干知识点放在最上层,然后依次展开细化的知识点,让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
2. 色彩搭配合理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颜色来进行标识,让不同的知识点有明显的区分。
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加法和减法,或者用不同颜色标识主干知识点和延伸知识点,使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美观。
3. 图文并茂的展示为了使数学知识树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在知识树上配上一些图文资料。
可以在知识树上插入一些简单的实例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图文的展示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树
教学重点:
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把握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我不但打算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且还让学生动手剪纸真正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注重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启发学生抽象出生活中的实例的基本图形,展开数学探究。
在得出轴对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先将纸片对折,中间放一张复写纸,画出一幅轴对称图形来,然后展开,观察折痕两侧的图案,进而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
让学生形成“实践——观察——归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轴对称图形规律,总结方法。
《特殊平行四边形》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特殊平行四边形》在初中数学知识树中的地位如下图所示:《特殊平行四边形》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纵向拓展,同时也是对推理证明的巩固与加深.《特殊平行四边形》为证明线段相等、平行,证明角相等,证明直线互相垂直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1.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能综合运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相关定理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三、新课标要求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理解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包含关系。
四、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菱形、矩形、正方形概念的抽象过程,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判定的探索、猜测与证明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2、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证明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结论。
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2021-08-01 04:24:41 2165 人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_小学体育身体素质树形思维导图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_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图-精品文档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图高中英语;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要完成多元目标,即提高学生适应各类语体、文本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提取、思维加工和问题求解能力,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等。
可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开展语言能力的任务,还要重视并进展多层次、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勾画〞思维导图,不但可以获得很好的篇章梳理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读中〞环节,强化对篇章构造的认识,降低阅读的难度,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实现“读后〞从读到写和说的过渡,使整节课更加浑然一体。
一、思维导图的根本理论东尼?博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发现,思维导图对学习者的记忆和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 50%——95%;只阅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间 90%;复习思维导图笔记课节省时间90%;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鼓励思想的不间断和无穷尽的流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大脑风暴的形式进展发散式思维,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抽象零碎的信息分类整理成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块状、条状等图形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激活背景知识、把握语篇构造、抓住语篇的关键信息等。
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语篇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层次思维训练的目的。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和大家分享个人对几种思维导图模式的理解。
〔一〕“实物图示〞思维导图 1.“鱼骨图〞人教版 Module 5 Unit 3 Reading“First Impression〞,主要讲述主人公 Li Qiang 在时空旅行前、时空旅行中及时空旅行后的所见所想,让学生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探索、发现和分享,创造美好未来。
初中数学知识树一、数与式(一)有理数1. 有理数的分类2. 数轴的定义与应用3. 相反数4. 倒数5. 绝对值6.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7. 有理数的运算(二)实数8. 实数的分类9. 实数的运算10. 科学记数法11.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12. 平方根与算术根和立方根13. 非负数14. 零指数次幂、负指数次幂(三)代数式15.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16. 列代数式(四)整式17. 整式的分类18. 整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19. 幂的有关运算性质20. 乘法公式21. 因式分解(五)分式22. 分式的定义23. 分式的基本性质24. 分式的运算(六)二次根式25. 二次根式的意义26. 根式的基本性质27. 根式的运算二、方程和不等式(一)一元一次方程28. 方程、方程的解的有关定义29. 一元一次的定义30.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二)二元一次方程32.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3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一元二次方程36.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37.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38.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根的判别式39.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四)分式方程40. 分式方程的定义41. 分式方程的解法(转化为整式方程、检验)42. 分式方程的增根的定义43. 分式方程的应用(五)不等式和不等式组44. 不等式(组)的有关定义45.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48.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三、函数(一)位置的确定与平面直角坐标系49. 位置的确定50. 坐标变换51.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52.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53. 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 y)关于原点对称54.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55.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56. 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二)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57.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58.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59.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60.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61.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62. 一次函数的平移问题6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64.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65.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三)反比例函数66.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67.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68.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69.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增减性质)70.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71. 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四个方面、面积问题)(四)二次函数72. 二次函数的定义73.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74.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75. 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画法(五点法)76. 二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的描述以对称轴为分界)77. 二次函数y=ax^2+bx+c(a≠0)中a、b、c、△与特殊式子的符号与图象位置关系78. 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79. 二次函数的交点问题80. 二次函数的对称问题81.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实际应用)82. 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83.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84. 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二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二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180°1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23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2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25,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26,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27,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3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47,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 S=L×h83,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如果a/b=c/d,那么(a±b)/ b=(c±d)/d85,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110,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11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1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11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15,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6,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17,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18,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19,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0,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②直线L和⊙O相切 d=r③直线L和⊙O相离 d>r122,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2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24,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125,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126,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128,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129,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1,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133,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13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d<R+r(R>r)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136,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137,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140,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L=n∏R/180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R/360=LR/2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