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89.52 KB
- 文档页数:2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华槿颜众所周知,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外部因素包含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有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人在规律的教学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
这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习得的自然属性,后者偏向于营造一种目的语环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老师和学生完成处于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二语习得的目的。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距离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内部因素,则更加复杂,母语的迁移,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情感认知等等,都会造成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
一、环境因素差异所导致的二语习得效果异同探讨(一)自然环境下的的二语习得自然环境,也就是指学习者处于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在第二语言国家或者社团中,日常交际用语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和实际应用中不自觉习得目的语。
如同儿童习得母语,一直处于目的语环境,并没有老师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像儿童学习母语汉语一样,没有父母会按照“拼音,汉字,听说读写。
”的顺序,依照“语音,词汇,语法”的体系来讲解,但是儿童会从简单的字词习得,例如“爸爸”,从单字词过渡到双字词阶段,从电报式表达过渡到完整的表达。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目的语的输入刺激学习者进行分辨,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在反复的实际操练和不断输出后,掌握目的语。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福原爱,她对汉语的掌握就属于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她出生于日本,从小学习打乒乓球,四岁时来到中国,跟随中国教练学习,和中国孩子一起训练,十几岁时又加入辽宁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具有鲜明的辽宁口音,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习惯说东北方言词汇。
福原爱对汉语的习得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的,她没有系统地针对性地参加课程,也没有以学汉语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国,不断的输入让她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和含义,不断地输出让她有机会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操练汉语,因此她在长年累月中习得了汉语,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汉语。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二语学习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任务,而个体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通过分析学习策略在二语学习中的应用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差异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最终,文章强调了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二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二语学习中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策略、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教学启示、个体差异因素。
1. 引言1.1 二语学习的重要性二语学习是指在母语基础上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于个体的语言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而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二语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二语学习也有助于个体提高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自学和合作的意识,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学习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个体差异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促进二语学习的有效进行。
1.2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个体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速度和学习动机。
这些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上。
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听力和口语来学习语言,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学习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众所周知,,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其母语习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到百分之百,,他们从咿呀呀学语到比较完整地表达意愿和进行交际仅需6-7年时间年时间,,而且过程轻松、偷快。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却不尽然尽然,,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成功率也往往低于第一语言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同一教材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执教由同一教师执教,,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一般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语言学能、性格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如年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及性别因素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因为某些内部因素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并经过使其朝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一、态度和动机一、态度和动机(attitude and miti-vation) (attitude and miti-vation)态度和动机被认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所学语言的态度及对语言学习一般性的态度。
二语习得个性差异探析一、前言目前,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专家学者涉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记忆和认知过程、注意和形式识别的学习过程,但很少涉及心理学的起源。
此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语习得中人格差异的研究还很少。
原因在于,不同理论视角的专家学者对如何理解第二语言发展中的人格差异有不同的假设。
本文提出的解决办法要求清楚地认识个人认知策略中复杂的感知、记忆、注意力等需要。
从理解基本语言单位到应对交流沟通都可以感受到这种需要。
二、个体学习者差异学习者的差别分为七个方面:年龄、资质、动机、学习方法、态度、情感状态、性格。
1.年龄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现象是人们开始学的年龄越小,学习就会越成功。
首先,理解和分解声音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弱。
其次,在人类成长的关键期之后,神经上的可塑性会降低,这会抑制获得一些新语言技能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如语音、语法等。
再次,学习者的年龄越大,与以另一种语言作为母语的人交流,以及要融入他们的社会的动机越不强烈,用二语交流时,学习者年龄越大,自我意识越强,焦虑程度越大。
第四,学习者的年龄越大,尤其在成年阶段,就越容易使用不同的、效率低的学习原理。
第五,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年纪小的学习者更容易得到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语言输入。
最后,年纪大的学习者已经拥有了高度发展的第一语言系统,那么他就需要用与年轻学习者不同的方式来协调两种语言的记忆存储,而年轻学习者的两种语言的记忆存储是同时进行的。
2.资格语言学习资质是另一个常常用来解释个体之间差异的学习者特性。
skehan(1991)指出语言资质的概念有如下含义:(1)存在独立于智力的语言学习天分;(2)这种天分不只是语言学习经历的产物;(3)这种天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4)这种天分人人不同。
很明显,如果这种资质或天分的确存在,那么其对于语言学习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Carroll(1981)认为语言资格包括四种能力:音素编码能力、语法意识、归纳语言学习能力和机械学习能力。
论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一般来讲,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不变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教学环境等;另一类为可变因素,如智力因素、年龄差异、个性因素、学习动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的策略等。
本文讨论可变因素中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标签:个人差异第二语言习得影响(一)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也就是工具性动机。
即为了阅读外文资料、寻找职业、出国深造等等。
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产生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个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另一种是出自于个体本身,并与其自尊心、上进心、荣誉、兴趣等联系在一起的内在驱动力。
前者比较稳固,作用时间较长;后者作用直接,贴近具体目的。
因此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
(二)智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智力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主要有强调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中国语言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注重记忆、背诵。
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和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指人体相关部位的肌肉在小脑的支配下,通过反复无数次的重复运动所形成的一种记忆,是战胜遗忘最有效的手段。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唐诗的过程,当时虽然未必全懂,但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强调模仿能力,其重要性就是培养语感。
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
它的形成经历了量到质的变化,是积累、渐进的过程,是在频繁、有序地接触活的语言材料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句话,语感需要积累,语感离不开语言实践,即记忆和模仿。
(三)人格特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1.内向与外向。
外向型的学习者更容易同其他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接触、交往,因而将会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
同样,激情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会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而内向型的人通常在读写外语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二语学习中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其对学习和教学策略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并探讨学习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归纳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荐的教学策略,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引言:二语学习是当今全球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语学习并非每个个体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背景,个体差异因素成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他们发现,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都会对二语学习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的解释,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在研究目的部分要明确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内容,并说明其在二语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性。
可以指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以便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研究目的还应该突出提出解决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意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认可。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论文导读::本文主要分析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动机、语言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格等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与而与习得的关系,从而为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来采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二语习得做个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一、引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毕业论文提纲,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线之一。
按照众多学者的共识,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如何学习外语所持的看法和观点;2)精神和心理状态;3)年龄因素;4)学习动机;5)语言能力倾向;6)认知风格7)性格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的时后四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动机指的是那些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因素免费论文下载。
其可分如下类型:1.内在激励,它指外语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
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2.结果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指外语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
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
3.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二学期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4.工具性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焦急的条件,学习外语知识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成为工具性动机。
三、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能力倾向指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毕业论文提纲,即它是一种可能发展出来的潜在能力。
一般认为语言能力倾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免费论文下载。
1.语言解码能力,即具有辨别、记忆所学外语音素的能力。
2.语法解码能力,有的学者亦称其为语法敏感性,这主要指学习者具有辨别句子中各个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了第一种语言之后所进行的第二种语言习得。
由于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本族语的语言机制和本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母语迁移现象不可避免。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二语习得中。
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素有很多,如认知风格、个体智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别差异、年龄因素、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等,但最基本的差异因素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
三种个体差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语习得的效果。
一、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因素(1)年龄。
年龄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有观点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他们更容易模仿当地人的语音语调,迅速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群体,比成年人更容易适应这个语言的社会。
然而,一些研究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首先,什么是“更好的学习者”? 如果说学习速度是首要的衡量标准,那么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这个方面其实并没有优势。
另外,儿童和成人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中也有也会各自的优势。
在诸如语言娴熟度方面的语言学习任务上儿童较有优势,但成人往往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学得更多。
(2)学习风格。
1954年,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 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
该概念源于心理学中的认知风格,又与心理学中的潜在特质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
潜在特质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着相对持久的、可以确定的方面,如风格、特征和类型等,同时,由于特质的相对稳定性,因而是一种可靠的预测人类行为的方式。
后来,通过Gestalt心理学中场独立和场依赖两个对立的概念,学习风格被引入到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中来。
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下,都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每一个习得者个体也会体现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如场独立和场依赖、分析与综合、冲动与思考、具体顺序学习和抽象随机学习之间的差异与对立等。
浅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作者:李微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摘要: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语言习得的过程被许多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等。
而在整个过程中,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产生了不少的变量。
学习者之间这些因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成果的差异。
因此,研究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从而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二语习得;影响因素;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一、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一)年龄人们通常认为年纪越小的外语学习者越容易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而且这个观点也被临界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所证明。
此假设认为在人类生命中的一段时期里,语言的习得是自然发生并无需通过努力的,过了这段时期以后,语言的学习再也无法达到之前所述的效果。
这一假设建立在神经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期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如因意外事故受到损害,还会从左脑转移到右脑,恢复语言功能。
到了青春期,人的大脑语言的侧向已经完成,固定在大脑的左侧,语言功能一旦丧失很难恢复。
临界期假设对外语学习做了两个预测,一是必须赶在大脑语言功能的侧向完成之前学习口语;二是过了临界期,语言学习的速度减缓,学习的成效减弱。
Penfield和Roberts(1959)甚至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0岁-10岁之间。
尽管有关理论后续的研究,尤其是学习语言的确切的最佳年龄一直被一些语言学家怀疑,年龄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