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备课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52
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单元课文特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艺学论文。
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
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
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
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归纳是文艺学论文基本的写作方法。
首先要分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就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分成许多小类:神话传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世情小说。
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
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作为史实,依靠访问、搜集、记录而成,唐朝的传奇小说则是依据传说,想像、虚构、创作而成,二者有很大区别。
但志人志怪小说的材料并不是史实,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
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
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文艺学论文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文艺学论文注重具体分析。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滕王阁序》是第二单元的收录的第二篇古代散文。
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特点。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在对偶音韵和谐,用典凝练典雅,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但同时他的文简典奥也给这篇文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1、教学目标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
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语言。
3、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1、朗诵法:本文属于骈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对,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
2、问答法。
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
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
现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A情感激发,导入文本1、导入新课: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2、背景介绍(关于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B诵读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听录音,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
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1.积累,阐发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
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
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
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母”“教”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
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法设计】1、自读法。
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
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堂设计】一、导入“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借这幅对联引出《桃花源记》,。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导学案内科大附中高二年级陶芝【学习目标】1通过典例分析,了解翻译题的常见错误。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3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学习过程】一、典例分析分析下面句子的翻译,看它们分别错在哪?请在句中标注出来并改正。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二、方法总结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一.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即字字落实二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即文从字顺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字字落实)①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帝号、官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③换:(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的词等等。
三、课堂探究翻译下列句子留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删⒈夫战,勇气也。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设计】一、教材分析《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概,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要求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的语言艺术上。
《滕王阁序》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在严格的形式束缚之中,既充分发挥骈文特有的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典故、辞藻于一炉,又能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有行云流水之势。
本文原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
第一段叙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
第二、三段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的壮丽,远眺山川的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第四、五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际遇的感概。
第六、七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参与盛会,自当应命作序。
原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但若就实质而言,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主体部分先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和赣江的明丽秋色,然后由景生情,以低回反复的手法抒写作者“不见长安”之叹和仕途绝望却不懈追求的情怀。
读到这个地方,只要大致了解作者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而被逐出京,此后又坐事除名这番经历,定能感到它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英雄失路之悲,正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
文中佳词丽句迭出,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又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之感。
因此,对《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的设想:1、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如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
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阅读鉴赏: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教学目标】:1、辞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3、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1、能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课文。
2、了解“辞”的特点。
3、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二、作者回顾:三、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四、解题: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
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
似乎是一种召唤。
五、朗读: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陈情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思路,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艺术特色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4.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5.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思路,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时数: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二.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点拨法。
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内各课教学建议和相应教学难点的教学设计南通一中薛海兵、李敏、徐冬梅、周烨一、《陈情表》教学建议本文应当依据单元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文本研习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本研习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个性,然后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品评、咀嚼和鉴赏文本。
通过本文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鉴赏品味。
《陈情表》从文本体裁看,实质上是一篇书信对话体文章。
它有事实上存在的对话对象即晋武帝,虽然在文本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对话形式。
这就要求我们能抓住文本的对话特质做好教学设计,这是这篇文章研习与教学设计的关键。
李密的对话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以诚示人,这是学习李密对话或谈判艺术的重点。
为了顺利实施对话教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谈判艺术,譬如本文涉及到的真情原则、真理原则和真诚原则,此外退让原则和互惠原则等,要让学生基本理解谈判的要义在于双方在退让中实现自身目的。
文本研习的重要方法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生对西晋王朝逼迫李密入朝为官的来龙去脉有所理解之后,要将重点放在关于李密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文字研读上。
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文本内容,大致了解每段文本的先叙西晋王朝作为后续作者自己困境的基本写法。
引导学生从对话双方两条线出发,将文本前后相关内容连贯起来思考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矛盾处、闪光处等重要部位,深入挖掘它们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得出的李密形象会超越传统的孝子形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和理解本文的对话性质,从而在本质上理解“表”这种文体对上陈情的交际目的,需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设置交际环境。
这个文本设置交际环境的关键是让潜在的对话对象晋武帝走到前台,成为事实上的对话者。
为了建构这种交际情景,教师可以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之外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开展微剧本表演等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加深对文本对话特质的理解。
必修五第二单元二、要点解读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结构安排严谨周密。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全文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
首尾贯通,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
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
语言上匠心独运不见斧凿之痕,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
在遣词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很多双声词、叠韵词都是经过锤炼推敲的,但丝毫不露痕迹。
《滕王阁序》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段着重写景,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从第四段中间即“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转入抒情,同时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由乐入悲,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
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全文典故横陈而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音节铿锵而和谐上口,读来流转如珠。
结构层次井然而不乏波澜起伏之美,是骈文中的极品。
《逍遥游》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全文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极富说服力。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陈情表》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因其中流露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文章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境,最后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文章叙事婉转亲切,语言生动形象,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
阅读《陈情表》选段,回答9—11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