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20.64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一)文言通假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终鲜兄弟:鲜,同"无"。
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
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古义今译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2、郡县逼迫:指郡县的官员古代的行政区划3、臣欲奉旨奔驰:驾马飞奔快跑4、实为狼狈:进退两难的情状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5、那么告诉不许:申诉对……说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7、听臣微志:任,准许用耳朵承受声音8、九岁不行:不能行走回绝他人的话(三)词类活用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6、那么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三)一词多义1、矜1)自夸不矜名节2)同情,怜惜愿陛下矜愍愚诚犹蒙矜育1、以连词,表因果:因为臣以险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连词,"无以",无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连词,表目的:来谨拜表以闻动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表凭借:凭,按猥以微贱2、见:"我"慈父见背3、所:……的事,……的情况实所共鉴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有所希冀4、既……终……:又……又既无叔伯,终鲜兄弟5、且:连词,况且且臣少仕伪朝(一)判断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三)定语后置句(四)介词构造后置句急于星火(五)省略句未尝废离(祖母)那么告诉(陛下)不许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六)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慈父见背沐浴清化寻蒙国恩犹蒙矜育。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一、作者、作品一)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王勃(唐代文学家)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三)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学语文能够提升你的阅读能力,提升交际能力,语文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一】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023.之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六、特殊句式1.介宾结构后置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余以春及2.宾语前置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3.省略句寓形(于)宇内复几时?4.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5.固定句式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宇1.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二、词类活用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三、古今异义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2.一介书生古:量词,个今:介绍,介于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古: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4.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今:又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古:语气词,用在句尾今:无意义。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7.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今:数量8.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9.序属三秋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10.路出明区古:过今:向外走四、一词多义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2.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3.穷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1《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2《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XXX来不接待宾客,专为XXX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XXX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XXX: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XXX: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逍遥游》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4《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XXX: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XXX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XXX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XXX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小结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一、姓名和称谓1、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
如臣密言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4、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5、称官名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6、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家君指自己的父亲。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家叔指自己的叔叔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8、特殊称谓(1)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浑家谦称自己妻子(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慈父称自己的父亲9、年龄的称谓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04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此小大之辩也。
2.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
3.宾语前置句奚以知其然也?/ 莫之夭阏者 /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 彼且恶乎待哉4.介词结构后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翱翔(于)蓬蒿之间《陈情表》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4.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躬亲抚养(亲自)则病日笃(一天天地)2.形容词作名词夙遭闵凶(忧患凶丧)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的地方)3.动词作名词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否出来做官之事)4.使动用法无以终余年(使……结束)保卒余年(使……终了)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三、古今异义1.至于成立古:成人自立今:创立2.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3.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4.则告诉不许古:申诉今:让别人知道5.臣之辛苦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6.除臣洗马古:授予官职今:不包括在内7.寻蒙国恩古:不久今:寻找8.晚有儿息古:子今:气息;停止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今:少;不重要。
高中必修五语文必背知识点高中必修五语文必背知识1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作家作品_《水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_发生_、_发展至失败的过程。
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课文节选自原书第十回,原来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主人公是林冲,原是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2、①生难字注音:仓廒(áo)酒馔(zhuàn)尴尬(gāngà)髭须(zī)央浼(měi)朔风(shuò)搠倒(shuò)迤逦(yǐlǐ)庇佑(bìyòu)②多音字辨析:反省(xǐng)提防(dī)模样(mú)干事(gàn)赍发(jī)省事(shěng)提高(tí)模型(mó)干涸(gān)赏赉(lài)③形似字辨析:陪(奉陪)眷(眷恋)瑕(白璧微瑕)漱(洗漱)赔(赔偿)券(入场券)暇(应接不暇)嗽(咳嗽)沽(沽名钓誉)啜(啜泣)缀(点缀)撼(震撼)玷(玷污)诂(训诂)掇(拾掇)辍(辍学)憾(遗憾)拈(拈轻怕重)④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我因恶了高太尉恶wù:冒犯、触怒。
(今义:讨厌;憎恨。
)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
但:只要。
(今义:转折连词。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
下饭:菜蔬、菜肴。
(今义: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
不合:不该迤逦不想来到沧州。
迤逦:颠沛流离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权:姑且又得林冲主张陪话。
主张陪话:出头作主,为他说话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
将出:拿出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
讲了礼:相互致礼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生事:设计制造事端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
不尴尬:不正派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
消耗:消息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
自来:从来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结果:结束,了结3.重点难点探究(1).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
吐珠纳玉泉思涌沿波探源活水来——必修五第二单元文化常识浅议古代文化常识犹如一泓清波,闪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七彩波光。
本文试就必修五第二单元文化常识选取几点作一浅说。
一、典故——意象之源意象是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或作家情感的物象,本单元涉及的意象典故如一汩汩清泉,成为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源头活水。
陶渊明为浔阳郡柴桑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自号“五柳先生”,“柴桑”“彭泽”“五柳”便成为陶渊明或隐者的代称,如“气凌彭泽之樽”“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松菊”成为高洁品格的象征,如“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杨万里《野菊》,2012高考辽宁)。
“鲲鹏”是《逍遥游》中极富想象力的形象,后世诗文经常化用,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成为诗文家心中的理想与壮志、自信与拼搏精神的象征。
“望长安于日下”中的“长安”是唐朝国都,“望长安”常指遥望京城或对朝廷的眷恋,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黄鹤楼闻笛》),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中的“长安”借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抒发作者遥望失地而不见的忠愤之情。
有时不知意象典故,则易曲解诗文,如“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2010年武汉调研)中“野马”语本“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为游动的雾气,诗中指人马荡起的烟尘,写抗敌行军的艰难,易误解为追逐野马,实属望文生义。
二、历法——天人之应古人纪时以天地为尊,以日月为盘,既有生活情趣,又富有文化内涵。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或棹孤舟(划)策扶老以流憩(拄着)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2.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有时)3.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空膝的小屋)感吾生之行休(一生)4.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幼儿,儿童)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5.动词作状语感吾生之行休(将要)5.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愉快)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善万物之得时(以……为欢喜)6.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三、古今异义词1.悦亲戚之情话古: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2.悦亲戚之情话古:知心话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将有事于西畴古:农事今:指有事情4.既窈窕以寻壑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于时风波未静古: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6.景翳翳以将入古:日光今:景色,光景7.或命巾车古:有时今:或者,或许8.何不委心任去留古:指生死今:离开留下9.或植杖而耕耔古:立今:种植四、一词多义1.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2.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到死)五、虚词积累1.以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2.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1、《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中国明代长篇小说。
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
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3、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4、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5、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一、作者、作品一)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 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 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王勃(唐代文学家)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三)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四)李密(西晋初年官员)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
代表作为《陈情表》。
二、文体一)辞赋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二)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三)表表: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
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 “奏”“表”“议” 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
中国史册上的“三表”:《出师表》《陈情表》《祭侄文稿》表者,奏章也。
历史上最有名的“表”要算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人们往往将三者并列,称为“史上三表”。
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孝;读颜真卿《祭侄文稿》而不动情者,是为不慈。
三、课内知识点《归去来兮辞》1.三径:本汉末,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便成了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
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
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
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3、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4、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5、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6、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7、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8、弱冠:指20 岁,古代以20 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 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 áo)、始龀(ch an)——童年泛称。
幼学——10 岁束发——15 岁左右弱冠——20 岁而立之年——30 岁不惑之年——40 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 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 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 岁杖朝之年——80 岁耄耋(mào di ?)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 ái 背之年——90 岁期颐(j īyí)之年——100 岁9、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朏fěi :阴历每月的初三。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的十六。
2.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1. 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古代的“五服”有4 种含义: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事天子之意。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