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什么意思?年年岁岁花相似全诗出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意思是说:每年开的花形态都相似,没什么变化,但一年一年人却不同,变化太大。
感叹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事,很多东西--比如人的感情,心态--都改变了,正所谓物是人非.代悲白头翁年代:【唐】作者:【刘希夷】体裁:【乐府】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注释【注释】: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读《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春江花月夜》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1《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最著名的咏月诗之一。
张若虚作品不多,却以此诗一举成名,流芳千古。
这里,我且不谈张若虚,就谈谈这首诗。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
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
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
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
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
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
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多么让人喟叹的句子。
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们的上一代去了,我们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们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当年的我们。
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无尽的死与生的交替。
人类的死的悲哀,在不变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
于我说来,死则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
实际上,当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有许多悲凉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诗也是颇耐寻味的。
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
可她苦苦地等,等来的大概是一场春梦。
美好的青春年华倏然而过,唯镜中双鬓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几多苦泪,几多追悔,几多顿足!然而,皆是无用,长江送流水,即是无奈也。
刘希夷的诗词名篇《代悲白头翁》赏析《代悲白头翁》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赏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千古名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既富有诗意的美感,又具有哲理,历来广为传诵。
据载,刘希夷作《白头翁》,当吟咏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句时,后悔起来,道:“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头同所归’何异也。
”于是,又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不免慨叹道:“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这两句,诗人最后没有删减掉,谁知一语成谶,不久就为人所杀,有人传是被宋之问所杀害的。
又有一说,刘希夷写成《代悲白头吟》后,拿去请人指点,宋之问读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不禁连声称好,想占为已有。
刘希夷认为此二句是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便索然无味,没有答应。
宋之问心中暗想,此诗一旦面世,便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把它据为己有。
于是命人将刘希夷害死,当时刘希夷还不满三十岁。
总之,不管此说真实与否,可以肯定的是刘希夷一生是遭受压抑与不幸的,活在这种消极思想下,命岂能久矣?作为前首半诗的结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音韵流转,有一种复沓回环之美,更在于强调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不得不听天由命的感慨。
花儿有枯萎凋谢的时候,但春谢了明年依旧会开,每一年的花儿都是相似的。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精选2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1《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
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
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
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
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
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
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
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
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
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
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
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唐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
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第71章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游先主庙而作。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皇帝昏庸,贤才不能被用,诗人借古讽今,感慨现在没有贤主,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第72章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
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第73章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816)春,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送别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是单纯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
“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令人绝望、令人愤慨!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全诗赏析哎呀,这首诗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写照吗?今天小智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首诗的内涵和深意。
我们来看看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年的花朵都是那么的相似,不管是桃花、梅花还是菊花,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美丽和芬芳。
这里小智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家门口有一棵桃花树,每年春天都会开得特别美。
小明觉得这棵桃花树就像是他的好朋友一样,每年都会陪伴着他度过美好的时光。
可是有一天,小明搬家了,他再也看不到那棵桃花树了。
他发现新家附近也有一棵桃花树,虽然不如以前的那棵那么美丽,但是它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小明明白了,原来每年的花朵都是那么的相似,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美丽和温暖。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不同。
这里小智想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有一天,小智去参加一个聚会,他看到一个老朋友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子。
小智问他:“你这几年都干什么去了?”老头子回答说:“我这几年一直在学习如何变得更年轻。
”小智听了之后,忍不住笑了出来。
是啊,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让自己变得更年轻的方法,但是时间却不会因此而停止流逝。
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时光,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因为时间在流逝,我们无法阻止它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就像那些美丽的花朵一样,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而我们人类也要像这些花朵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记住哦,无论是年年岁岁还是岁岁年年,都要活得精彩!下次再见啦!。
年年岁岁花相似人生感悟年年岁岁花相似人生感悟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
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年年岁岁花相似人生感悟,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年岁岁花相似人生感悟1每当假期,校园里只剩下一片寂静生活的弦松弛了,心却总是难于安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只能是白雪满身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可我们的日历上页页都是平凡,琐碎,辛劳我们常为平凡的奉献而自豪可有时候,内心深处又难免滋生一种遗憾一丝不平难道我们就没有治理好一个工厂或者设计一座蝶形立交的气魄与聪明然而我们智慧的火花,我们心血的结晶只能在粉笔灰中飘散任它染白我们的黑发和双鬓莫大的安慰,是收到学生的一张贺年片得到学生的一声问候我们没有手握权杖的显耀与实惠没有茶楼常客的悠闲与轻松更没有申请专利的荣耀更没有舞台歌星的轰动是呀,谁不向往枝头繁华硕果累累的殊荣谁不期冀摘取桂冠的功勋但我们毕竟明白花繁果硕,并不仅一种崇高的欢欣我们毕竟清楚在没有拼搏的金牌中,更显出自我的价值在高扬自我的大潮中同样需要悄悄奉献的人生22岁的雷锋不止活22个世纪用忠诚建造的纪念碑将在祖国心中永远高耸粉笔灰不能使我们的生命之花失去色彩和鲜润在阳光里沙石也会闪光,水滴也会七彩粉呈瞧那细细不显眼的琴弦可以奏出多么美妙多麽丰富的声音让我们一同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吧闪光的,不只是稀世黄金平凡可以是对平庸的否定平凡也可以是对丰富的认同让我们用多彩的音符谱写华美的进行曲吧谁说我们只有辛辛苦苦只能平平庸庸谁说粉笔灰会使美变得苍白会使翅膀变得沉重我们的梦远不会宁静在浩浩荡荡涌来的太阳光里我们手举远山我们心托大海年年岁岁花相似人生感悟21、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
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86D02/201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本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其实就是讲了两个时间段的事,一个是十年之前的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当时师父尚在人间,而阿炳年龄尚小。
一个是十年后,师父已弃他而去,无依无靠的阿炳双目失明,以操胡琴卖艺为生,可谓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十年之前,月还是那个月,那样的纯净,那样的洁白,如银、如璧又似水;二泉还是那个二泉,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清澈,岸边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十年之后月还在,二泉依旧流淌,可不同的是人。
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解读至此,我觉得应从十年前后人的不同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及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尝试:师:十年前泉还是那个泉,月还是那个月,可不同的是人,人有何不同?生:十年前他师父尚在人间,而他很小。
十年后师父弃他而去,而他双目失明,以卖艺度日。
师:你能想象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的情景吗?生:……师:正如同学们所说,阿炳在卖艺的过程中不知遭受了多少冷言与嘲弄,多少白眼与无助,每天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可谓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还经常忍受疾病的折磨。
身体的贫病交加与心灵的创伤让阿炳苦不堪言。
生:十年前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而十年后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十年前后还有什么不同?生:十年前他听不到这些声音,可他的师父能听到。
文中师父对小阿炳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结合阿炳的身世,你能想象出他的师父听到哪些声音吗?生:可能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师:你能从师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到些什么吗?生:看到了师父坎坷的一生……师:然而几乎相同的命运降临在了十年后的阿炳的身上。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话不同【摘要】年年岁岁,不断重复着相似的主题,但随着岁月的推移,每年的话语都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
本文将从概述引出话题,探讨年年岁岁题相似的原因,以及岁岁年年话不同的特点。
在分析了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意义,并以案例分析为例进一步说明。
通过反思,总结了这种变化的规律,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岁月变迁中的相似与不同,认识到岁岁年年言辞的细微之处。
【关键词】引言、概述、引题、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意义、案例分析、反思、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话不同,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虽然我们经历的岁月似乎有着相似的轨迹,但每一年我们所经历的事物却又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情节。
这句话,既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让我们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
概括来说,这句话提示着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年华,因为时光流转,岁月不停留,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不断地前行。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意义、案例分析和反思等方面来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希望能够引发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更深思考。
1.2 引题引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话不同。
这句古语直接指出了时间流逝和人们观念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会面对相似的问题或挑战,但我们的看法、态度和处理方式却可能截然不同。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人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
引题所蕴含的深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为什么即使面对相同的情况,不同时期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这或许与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有关。
在深究这一问题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
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摊破浣溪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
此写离恨。
上下片结构相似,皆作前景后情之语,又交织浑成。
语言浅淡,明白如话。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1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纳兰性德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
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一)这首词写离恨:孤灯之前,一下子沉醉不醒,又怕醉中梦境与现实分割开来。
窗外有舒云淡月,细雨声声。
人说若太多情,情谊就会变得淡薄,而现在我已经真的不再多情了。
可是,窗外又传来鹧鸪啼鸣之声,不知那送别的短亭长亭之处是否有人驻足倾听?作为伤感之词,这首词写得十分哀伤,自怜自伤太甚。
纳兰自己也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这首词抒写是离情,但纳兰声声感慨真是多情不似无情,只有品尝过情爱之苦的人,才能做出如此深的体会。
在这首词上,纳兰做了一些词语上的技术处理,开那句“一霎灯前醉不醒”仿佛是一组动静交替的画面,做到了情景交融,相互映衬。
这句起,令整首词有了似醒似醉、似睡非睡的模糊意境。
写道离愁的诗词有许多,但这首离愁的词因为是纳兰写的,便与其他的词有了很大的不同。
纳兰是一个天生内心纤细的人,他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比别人更加敏感,更加透彻。
离愁在纳兰的眼中比别人的更加沉重,仿佛天地万物同悲的味道。
在纳兰的离别词中,“淡月淡云窗外雨”,云和月在雨夜淡淡的,看上去朦朦胧胧似乎要落泪的样子。
这真是将离愁写到了极致,而前一句“恨如春梦畏分明”也分明说道,这份悲愁,无可替代。
唐人张泌《寄人》诗有:“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纳兰在这首词中,将一个“畏”字与前人的诗句中相替换,更使得词意显得矛盾哀愁。
在这首词中,纳兰采用了许多表现手法,丰富的表现手法令这首词读起来不乏趣味,虽然写道离愁,但也有着明快的色彩。
谈对“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这句话是郑毓信教授在“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报告中提出的,出自唐代刘希夷的乐府诗《代悲白头翁》,系此诗中的经典名句,原指花木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
此处,郑教授把这句诗借用到此,明为听课老师对他报告的评价,实则既为前面所讲8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总结评价,又为教师教育教学及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指引,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从郑教授的角度看来,他更侧重的是后者,即教师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要有所进步、有所思考、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自身有所成长。
同时,数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主要问题是永远不变的,课程、教材改革再多,时髦变换再快但数学的基本、主要问题不变,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不折腾不反复。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你去年教了一年级,今年又教了一年级要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即: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
根据郑教授的报告,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从郑教授的角度看“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1.教师对郑教授讲座的真实反应,对郑教授做学问的经典总结
郑毓信教授是我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对数学教育有长期、深入的研究,造诣颇深。
长期从事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所以一定有不少教师反复、多次听过郑教授的讲座,用这样的一句诗来评价郑教授的讲座,说明郑教授是立足数学的基本且主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又在不断进步、发展、提升,每年都有新的发现,所以“相似”而又“不同”。
同时,也反应出教授做学问的深入性和严谨性,抓住数学的本质自己研究的关键深入探究,不搞形式主义,不追求时髦。
2.对中国课程改革的高度总结
截至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8次,每次改革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同时又有国际因素。
但每次课程改革的根本没变,基本目标、目的和问题没变,但每一次的课改较前一次都是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的,即又有所不同。
当然,他也提出我们的课改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炒作,缺乏精度和深度,即所谓“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3.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引
对此,教授举例进行了说明,一个课改前、后都非常优秀、突出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学科基本问题。
在课改及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不动摇、不反复、不折腾,要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即有自己的思考。
他还特别强调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管自己进行的是小循环还是大循环,总之在自己所教的年级学科段中要力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要在重复的过程中发展、进步、提升。
搞教学是这样,搞教学研究亦即如此,一个课题、一节课堂教学要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同于不同,创新之处。
二、“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虽然郑教授关于“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的涵盖较广,意义深远,但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讲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实践意义,因为我们处在理论的终端,直接面对实践。
我们要以发展的角度付诸实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立足自身专业成长,关注数学基本问题,切实实践好教育教学的“相似”与“不同”。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自身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个目标和规划要经得起年月的考验,并不可随意发生变化,教师要朝着既定目标经年累月的前行,丝毫不动摇,也就是“年年月月花相似”。
没有规划如同断线的风筝折了帆的船,一般来说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
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
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
所“不同”的是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目标达成度以及环境。
教师的自身专业要成一个螺旋升的状态,不断发展,不断变化,逐步提升,每年都要有一个新的提高。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先进教育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学习、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神,适应新课改,决不能做“拉磨的驴”几十年如一日原地打转。
当然,还要牢牢把握数学的本质,抓住数学的基本和主要问题,不追风、不赶时髦、不高山头主义,深度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以不变应万变。
如同得道高僧对待深夜翻墙外出的徒弟那般,悄悄将椅子搬掉,把自己当做椅子等待徒弟的到来,当徒弟发觉难堪时又巧妙的让徒弟去添衣服,免得夜凉得病。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拥有师傅的心智,我们的专业发展也就达到了“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的境界了。
2.教师教育教学的“相似”与“不同”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这句诗无时不刻不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如同工厂的机器,逐学年逐学年的重复着,教学的内容没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变今年我教三年级数学,明年我还教,或者2至3年,最多六年后我又教了。
学生的日常管理,发展变化基本是类似的,同样的管理教育方法,以后同样奏效,相关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教育学、心理学上都有,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周而复始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一直在重复着“作业的故事”。
所谓“山是山,水是水”。
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又有着很多的“不同”,最大不同的是学生的不同,以前的学生已升级,他们已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新的学生在等待着学习新的知识,如同一副空白的画卷。
所不同的还有教师的教育过程不尽完全相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过去的那个层次,他在不停地发展、进步,面对同样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在不断的创新、提升。
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吗,即使是犯着同样错误的几个学生,他们的具体情况、犯错深层原因也是不同的,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又所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不变中无时无刻又存在着变化,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以不变应万变。
是以又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