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四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
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
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
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
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读后感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论语》读后感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
《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
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
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
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
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
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
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论语读后感篇二《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论语》读后感7篇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孔子写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欢的是这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了又常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就是“见贤思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齐,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学习。
读了《论语》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识。
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论语》读后感2寒假期间,我没有读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诵了老师布置的《论语》。
在背诵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
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论语》读后感3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8篇《论语》小学生读后感篇1读了《论语》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是反映学习看法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慧的.选择。
同样,我们上课时不也应当这样吗?遇到不懂的地方,马上问老师搞懂,学习成果才能名列前茅。
读了这本书,像是得到了大量学问道理一样。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很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觉身边很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读一读,看一看。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篇2这一则短短的语录让我了解到了学习的看法: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取老实的看法,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请孔子判定谁是谁非,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但是这两个小孩并没有嘲讽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索,大胆质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实事求是。
作为中国早期有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于后世的人们始终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今日还可以从中受益。
朋友,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论语》小学生读后感篇3《论语》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消逝一种促人准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索。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宝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懊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月。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散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篇4在这个盛夏中,我认真地阅读了一本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本中华经典读物《论语》。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优秀读后感范文8篇《论语》优秀读后感范文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帮大家的《论语》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被古今之人奉为圣人的孔子在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片片段段的记录在了《论语》之中,圣人的记忆已渐渐消磨,可是这本儒家的经典却铭记了他前行的足音。
由于《论语》遥远深邃,高不可及,仰望之余只能将些许感受归功于“小窥”。
《论语》的思想传承着生命根源的哲学与做人处世的智慧。
圣人的眼中四溢的人格魅力如同是盘古手中割裂清浊的巨斧,让混沌愚昧成为回忆,让精神越来越来接近天空。
如此的心胸,这样一种沉着不迫的气度凝聚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门秘传。
孔子到底是如何的仁者,又是如何的智者?山山水水道不尽一蓑风雨,川流不息诉不清临江浩叹。
那是一种真君子内心的风骨,一种泰而不骄的安闲平和与笃定。
几千年春秋轮回,至圣先师的教诲把握着脉搏跳动,让无数仁人志士独擎一片天,挥洒着生命的畅想。
轻翻那清香飞扬的书扉,伫足间,里面无数期待净化灵魂的歌唱如泣如诉,一问一答,一仰一俯,一颦一笑,无不蕴涵治学为政之道,仿佛在圣人的眼中,天地间只有杏坛的古木为世人遮风挡雨,没有现实的纠缠与束缚,最后三千贤士面前的是一个迂阔率性,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圣人的深思,经历了坎坷,走过数不清的弯路。
远足的道路上有高山,有深渊,有薄冰……可万千劫难没有降低圣水的热度,时至今日,那一股不息的温泉依旧在世人的脉络中流动。
自归去来兮辞官寻乐土,到宰相论政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再到于丹在散佚的卷牍中拾掇。
古典的在每一个春秋变迁中慢慢融合。
君子的仁爱情怀,孝悌之意,廉耻之心,礼节之乐,诚信之本,让生于今日的世人永不断乳。
《论语》那简约的语言,穿越了多与少,轻与重的界限,点出了天之大,地之厚的信念。
《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读后感1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
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但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
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
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
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身的心灵。
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重视学习。
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
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
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
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
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身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身动过脑筋自身思考。
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
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中。
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
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刻调整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
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No matter what you do, do not rush to return, because sowing and harvesting are not in the same season, and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m. We call it persistenc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读后感1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第七《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读后感2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初一《论语》读后感大全5篇初一《论语》读后感大全1孔子是古圣先贤,他说古之学为已,今之说为人。
切合实际!在当今天信息化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传。
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华众取宠而已,有些是实际的。
自己常发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种宣传。
但是,做事,首先应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发自愿的一种行为。
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成长。
里面有几句对自己震憾比较大的。
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这是对现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警示。
现今金融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
都难长久,事情败露之后,有些人可能进监狱。
一人得利,众人受罪。
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准则。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个道就是合乎道义!!另外,论语六言六蔽,对自己也有较大震憾作用。
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种美德,不学习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恶习。
对别人仁慈仁爱虽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会变成一种愚蠢;一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学习不提高自己修养,其弊端是容易放荡不羁;一个人讲诚信却不学习,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出现韦生抱树而死的情况);喜欢直率而不好学习,其弊就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是狂妄自大。
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处而已论语是讲人际关系的一本书,是教人学好的伦理老师。
想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
初一《论语》读后感大全2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13篇)论语读后感篇1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对书爱不释手。
每次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尤其是遇到好书,总是百读不厌。
有一天,妈妈给我带回一本《论语》,我高兴极了。
我早就从电视里看到不少地方兴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早就期望自己也能读到这本书,没想到如今就能一饱眼福了,真是快哉!《论语》历行了两千多个春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它是一本记录了古代有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被历代当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开心吗?自从阅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高,每天放学都会仔细地把学过的学问再复习一遍,果真。
我的成果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这可都是论语教导有方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十分惭愧,因为以前,不管是发试卷或是发作业本我都要最新最洁净的,这是私心在作怪,论语使我认识到了错误,让我明白了要为别人付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常常忧愁。
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论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或许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
在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我只想企图查找一片安静的归宿,查找一片文化的净土。
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
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足矣!我喜爱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2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深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惊奇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惊奇的文字。
之后,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十分简单,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25篇)《论语十则》读后感篇1《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样能够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立刻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就应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就应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应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应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透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2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后感2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
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论语读后感3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因此他在书中也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学习上的主动。
这一点与现在的教学方式很相似,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并且启发学生。
《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精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11篇)《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篇1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
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
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
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
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篇1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
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非常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最后,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下面,我选了几则论语,分享给大家。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大意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
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读了这篇论语。
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
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你是否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那就请继续在论语中遨游吧……《论语》读后感篇2这两天,班主任常老师带我们进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刚学的《论语十则》。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论语读后感篇一“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论语》读后感篇二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
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
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
《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那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一)
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论语》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会思考,却不懂学习。
又有什么本事?我总是爱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
即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
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
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
心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华夏民族。
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论语》读后感(二)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
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教育、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说,学习时常复习,不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
然而见到了朋友,特别是多年不见的好朋
友,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温暖,都很开心。
在人生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如果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考而不学别人的经验,这就危险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考,不学习别人的经验,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读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三)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只知《论语》是一部描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
就在五年级时,学校编写了各年级适用的《论语》,我才慢慢对它产生了兴趣。
读过了《论语》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的帮助效果非常显著。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直接的两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复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过程,要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着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那天是语文测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于我贪图玩耍,就没有复习。
练习时,许多题目我都答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最后成绩很差。
回到家后,我发奋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后不是和小伙伴们玩耍,而是打开书包,开始复习功课。
就这样到了第二次语文测验,我从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云流水般地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表面上来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每天坚持,就一定能有新体会。
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许多现代人提倡的。
读《论语》,仅仅是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大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读后感(四)
《论语》这一本书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打算,就肯定会有现在麻烦。
那一次,我是切身体会到了。
那天下午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趁下课的时间赶快把刚刚课堂上讲的练习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页写完,而且必须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之前交给老师。
说完,老师快速走出了教室。
我拿出数学练习册正准备写,籍展鹏拍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咱们去操场上打篮球。
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
“我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写完呢,你写完了吗?“”写什么写,老师不是说第三节的时候才让交的吗。
现在才第一节课,第二节下课不是还有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吗,那时候再写也能跟上。
“我一听,也是,四十分钟足够能写完的。
于是便和籍展鹏下去打篮球了。
第二节是英语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练习题没讲完,老师没让下课,拖堂继续讲。
这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下子讲到了第三节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了,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严厉地大批特批了一顿。
都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好,现在麻烦了。
从那以后,每天下课我就抛开一切杂念,立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作业,我就自己先向后预习。
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