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7
社会学中的社会发展理论评述1. 前言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社会的演变、变革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在社会学中,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被提出和评述。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评述和分析,包括现代化理论、现代依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评述,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动力。
2. 现代化理论评述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现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的。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些转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现代化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理论在描述社会发展过程时过于简化,忽视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现代化理论中普遍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过分强调了西方模式的普遍性,忽视了不同社会的独特性和差异。
另外,现代化理论也未能解释一些非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3. 现代依赖理论评述现代依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起的一种批判理论,它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现代依赖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和依赖导致了后者的经济发展困境和社会问题。
现代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这种依赖关系使得不发达国家难以独立地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现代依赖理论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但也存在一些批评。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现代依赖理论过分简化了不发达国家的问题,未能全面地考虑到其他因素对不发达国家发展的影响。
其次,现代依赖理论中过分强调了经济因素,忽视了其他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世界体系理论评述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关注全球范围内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国际社会是由核心、半边缘和边缘地区组成的,这些地区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发展社会学笔记引言第一编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第一节现代化与发展一、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理性化(4)世俗化(5)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二、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三、现代化和发展区别:A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化,其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发展则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
其范围是没有限度的,是一个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
联系: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阶段。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过程也是发展,是后现代发展。
第二节发展社会学一、发展研究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其最早的起因是政治与经济问题。
二、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是发展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发展的探讨。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它并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和一切领域。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阶段。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发展社会学教材内容经构上篇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下篇社会发展的现实解读第1章社会发展界说一、社会发展的含义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著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二、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表现形式之一:由外到内由外到内是迟发外生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土化和本土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非全盘西化,非与一国传统彻底决裂,而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土化来促进本土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二:由表及里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即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过程。
以中国社支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里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无名无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支)、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堡护三、社会发展的类型1、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
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力的内缘性。
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生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无外来压力的刺激和干扰。
《发展社会学》教学大纲应星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462 目录前言 (1464)第一章导论 (1465)一、相关概念 (1465)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 (1465)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 (1466)复习思考题 (1466)拓展阅读书目 (1467)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 (1468)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 (1468)一、传统 (1468)二、大国 (1468)三、帝国 (1469)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 (1469)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 (1469)二、商业化进程。
(1470)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470)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 (1471)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 (1471)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 (1471)复习思考题 (1472)拓展阅读书目 (1472)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 (1473)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1473)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 (1473)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 (1473)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 (1473)四、土地改革史 (1473)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 (1474)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 (1474)二、土改后的全国发展形势 (1474)三、互助合作 (1474)四、发展迅速的合作化运动 (1475)第三节集体农业 (1475)一、农业合作的问题 (1475)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 (1475)复习思考题 (1476)拓展阅读书目 (1476)第四章第三次大转型(1978—) (1477)第一节市场转型理论 (1477)一、发展理论与转型理论 (1477)发展社会学二、中国再分配体制的基本特点与问题 (1477)三、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特点 (1478)第二节市场转型的例证:社会分层 (1478)一、市场转型理论: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 (1478)二、权力维续论:对市场转型理论的质疑 (1479)三、新的综合与尝试 (1479)第三节中国市场转型的逻辑 (1480)一、新德治治理模式的危机 (1480)二、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逻辑 (1480)复习思考题 (1481)拓展阅读书目 (1481)1463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464前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的以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社会大转型为主线,运用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方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程,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二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产生于欧洲,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以马、恩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一、西方社会学的创立与形成(一)创立阶段时间:19世纪上半叶特点:(1)与哲学关系密切;(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1、孔德——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1798年1月19日孔德出生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市的一个天主教徒家庭里,父亲是个中级官吏。
1857 年9月5日1857年9月因癌症在巴黎逝世。
16 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分歧,两人分道扬镳。
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整个19世纪, 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孔德却当之无愧。
孔德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之父。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孔德在社会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1、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学依次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王后”,所有其他科学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2、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
他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必须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所谓实证研究,孔德认为有四种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第二章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发展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发展理论的新发展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理论的最初形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创立的。
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分析层次上,他们试图按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来解释经济发展规律,并至力于找出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或原则上可刺激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现代性因素”。
☐现代化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近代以来发生的结构性变迁。
☐现代化理论关注落后国家的如何实现现代化,对其具体情况不了解,认为照搬西方的经验,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主要贡献不在于对落后国家的帮助,而是在于在总结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做进一步的探讨。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会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工业市场经济、持续的经济增长、大规模的科层组织、较高的识字率、正规教育的普及、不平等程度的降低、社会流动的增加、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城市化、宗教影响力的衰落、能适应变迁的结构、现代的价值系统等。
一、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1、理论渊源☐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和滕尼斯等。
孔德⏹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而社会动力学则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问题。
⏹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抽象)阶段;科学(实证)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军事社会、过渡社会、工业社会斯宾塞⏹作为社会学的先驱,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得赏识,被学界视为“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社会进化论是他关于社会发展的的理论。
⏹早期的其于外力论的社会进化思想⏹后期的基于竞争论的社会进化思想⏹“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迪尔凯姆和腾尼斯迪尔凯姆:滕尼斯:机械团结共同体有机团结社会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社会发展韦伯☐韦伯毕生致力于探讨西方社会的合理化及其前途,并在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宗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只有西方才能产生资本主义”,非西方社会由于缺乏“新教伦理”之类的内在因素,因而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学一、课程说明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开课的意义运用发展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发展,不仅是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
因此,学习发展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发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会发展,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发展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3)目的与任务发展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发展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发展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发展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发展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认识;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经济与政治、文化结构、社会问题等关系,如何应用发展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二、大纲本文导言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识记:1、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分别是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东西问题是指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第二节:什么是发展社会学识记:1、发展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社会变迁。
2、中国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起步晚,陈一筠最先引进安德鲁.韦伯斯特的《发展社会学》。
第三节:发展与现代化识记:1、传统的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
2、国际上第一次认真而系统地讨论现代化问题是在1960年的日本箱根。
理解:1、传统的经济增长观的缺陷在于:1)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