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 《摇篮曲》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8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4册第四单元。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古今摇篮曲中颇负成名的歌曲。
是为法柏夫人创作的。
是送给法柏夫人第二个孩子的礼物,因法柏夫人喜欢圆舞曲风格的歌曲。
歌曲通过强弱拍子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摆,晃动的形象。
就是流传至今的这首三拍子的《摇篮曲》。
歌曲为D大调,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时咏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
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歌曲演唱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不到位,因此,在歌曲教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并带着感情地去演唱歌曲,同时采用吉他乐器伴奏,更容易获得安静的歌唱情绪。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使学生受到爱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速度、力度。
(三)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绪,把握适合的力度、速度,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1、八度大跳的音准把握、弱起拍及装饰音的唱法。
2、能用陶笛完成歌曲双声部合奏。
五、新课教学过程:师生问好(吉他弹奏上课铃声)1=C 3 1 2 5│5 ─│5 2 3 1 ︳1—│3 1 2 5│5 ─│5 2 3 1 ︳1—│(师)同学们好!(生) 你好!你好!老师你好!【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人音版第八册《摇篮曲》教案一、教学理念1、以音乐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其他摇篮曲、寻找身边的摇篮曲的环节将音乐知识、演唱技巧、歌曲处理等知识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2、本以“自主学习、参与合作、创新拓展”的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参与合作体验,设计分组合作竞争学习发挥了“生为主,师为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以“情感教育实现审美教育”的理念,用音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因此本节课以“情”贯穿渲染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围绕“妈妈的歌”为主题安排教学,情感目标侧重于亲情教育,体验和感受母爱的真诚、无私和伟大。
而舒伯特的《摇篮曲》是一首旋律优美委婉动听,像似一首音诗,轻柔和充满爱抚的音调让人们体味出母爱的伟大,唤起人们对幼年美好的回忆,全曲只有四句,短小精致,其中第二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2、技能目标:a、能够用高位混和的声音圆润柔和地演唱《摇篮曲》。
b、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其他摇篮曲,学生能理解摇篮曲的基本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体验母爱的真诚、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并进行感恩教育。
五、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1、学唱歌曲时,能引导学生连贯自如圆润地演唱好前倚音和圆滑音。
2、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分析摇篮曲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特点。
七、教学方法教法:讨论谈话法、引导、分析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讨论谈话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尝试练习法、表演学习法、欣赏法,发现法。
八、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琴九、教学过程及设计策略<一>情景创设,引入教学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宝宝睡在手摇篮里的画面,同时播放音乐。
摇篮曲一.教学目标1、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二.重点难点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3、节拍的强弱处理三.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1=C 2/4 1 2 3 4│5 ─│ 5 4 32│1─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欣赏与感受1、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
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
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们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你们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新课学习(展示歌曲)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
《摇篮曲》教案教材分析:《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古今摇篮曲中颇负成名的歌曲,是为法柏夫人创作的。
是送给法柏夫人第二个孩子的礼物,因法柏夫人喜欢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所以作曲家把圆舞曲稍作变化,将伴奏部分放在右手,产生了一首甜蜜的旋律,就是流传至今的这首三拍子的《摇篮曲》。
乐曲原为F调,教材改为D调。
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
伴奏声部的切分效果,形成了摇篮摇晃的动感,烘托了乐曲平稳的宁静的气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柔甜美,歌曲伴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2、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过程与方法1、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带着感情去演唱《摇篮曲》。
2、让学生用竖笛演唱《摇篮曲》。
三、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并从演唱过程中感受摇篮曲音乐的风格。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同时让部分学生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合作能力。
3、掌握《摇篮曲》的歌曲创作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二、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
2、准确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咱们班某位同学百日时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猜猜他(她)是谁啊?生:想!(教师出示照片,学生猜测)师: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给大家三次机会。
好,谁能告诉老师,照片上这个宝宝是谁啊?生:(略)师:下面就请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站起来,让大家见一见你的庐山真面目吧!(照片中的学生起立,其他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师:啊,原来的你啊!其他同学,你们都猜对了吗?不知道这样的一张照片,有没有让你回忆起儿时的往事?其实当我们都是小婴儿是时候,最幸福的莫过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的小曲儿、甜甜地入睡了。
《摇篮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节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乐海泛舟》。
本课的《摇篮曲》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和摇篮曲的体裁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这种情感,也通过歌曲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性的音乐体裁。
通过两首摇篮曲的对比,了解摇篮曲的艺术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中考虑选择从通俗易懂的摇篮曲出发,了解音乐体裁,了解音乐家,通过“音感体验”及“音感动作”两个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能够对摇篮曲这一体裁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通过“音感体验”和“音感动作”加强对两首摇篮曲的理解,并能用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充满感情地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两首歌曲的不同(拍号、旋律等)难点:两首歌曲的不同(情感、意境等)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每课一歌:老师范唱《小太阳》“小宝贝,小太阳,妈妈陪你入梦乡,入梦乡,入梦乡。
”2、说一说:这是什么类型的歌曲?摇篮曲:摇篮曲又称催眠曲。
原指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歌谣。
音乐温存、平和,音域适中,律动规整,节奏模仿摇篮的摆动。
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
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
3、导入新课:(1)、《摇篮曲》(舒伯特)A 听有关《摇篮曲》的小故事B 看《摇篮曲》温馨视频听一听,看一看,回想一下小时候和妈妈的亲密时间。
感恩母爱!回家和妈妈来一个拥抱吧!C 分析歌曲拍号,四四拍。
学生听老师范奏,感受明显的强弱规律,用手划拍。
D 音感体验:唱一唱,摇一摇唱一唱:师生共唱《摇篮曲》跟着强弱规律,摇一摇也可模仿母亲怀抱婴儿,摇一摇。
E 巩固拓展:欣赏了解舒伯特《小夜曲》,加深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了解。
(2)、《摇篮曲》(勃拉姆斯)A 了解《摇篮曲》的由来B 分析两首《摇篮曲》的不同之处分组讨论,得出不同。
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摇篮曲》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探索实践法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2、多媒体设备3、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教材分析: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
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1=C 2/4 1 2 3 4│5─│ 5 4 32│1─‖(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欣赏与感受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摇篮曲摇篮曲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摇篮曲中蕴含的情感,体验深深母爱,懂得感恩;知识与技能:学习歌曲中装饰音(倚音)的唱法,了解摇篮曲风格,感知其音乐要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演唱实践,学会用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体验声与情的和谐统一。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学生真正感受摇篮曲的美,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把握,附点节奏、倚音以及弱起小节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互动导入——“引”1、听音乐说情景: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弹奏音乐,让学生说出想象到的场景。
2、看场景说音乐:观看“奶爸哄娃睡觉”视频(无声),让学生说出视频中的爸爸弹奏什么样的音乐(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情绪方面加以分析)3、揭示课题:通过上面欣赏引出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并总结此体裁特征。
【设计意图:激情的律动,缓解课堂初始的庄重氛围,并通过视听结合,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
】(二)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听”1、初听歌曲: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体会歌曲的意境及情感。
2、交流体会:听完请学生们从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用音乐角度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也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交流体验的环节,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分析歌曲】(三)学唱歌曲,感受母爱——“唱”1、了解歌曲背景作者简介: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欧洲音乐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他们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是B)。
他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
他最大的贡献是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
歌曲创作背景: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两人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