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或(),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2.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射程是12米,它能灌溉的面积是()。

3.周长是32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4.在一张长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面积是(),周长是()。

5.一个车轮的直径为50cm,车轮转动一周,大约前进()m。一个环形的外圆直径是10cm,内圆直径是8cm,它的面积() cm2。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 增加( )倍;面积扩大

( )倍,增加( )倍。

7.用一根12.56分米的铁丝弯成一个圆形铁环(接口处不计),铁环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8、用一根长4米的绳子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米,周长()米,面积()平方米。

9、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走过了()cm。

A、31.4

B、62.8

C、314

10、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A、π÷4

B、πr

C、πr + 2r

11、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

12、一个圆的半径2米,那么它的周长和面积相比,()。

A 面积大

B 周长大

C 同样大

D 无法比较

13、把一张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周长()。

A 等于圆周长

B 大于圆周长

C 小于圆周长

D 无法比较

14、把一个直径10厘米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两个半圆的周长的和是()

A 31.4

B 62.8

C 41.4

D 51.4

15、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直径8分米的圆,如果围成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A 25.12分米

B 12.56分米

C 6.28分米

D 3.14分米

二、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米)

1

2.如图,在边长为6厘米的等边三角形中挖去三个同样的扇形,求阴影部分的周长。

3.图中四个圆的半径都是1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4.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5.如图:已知小圆半径为2厘米,大圆半径是小圆的3倍,问:空白部分甲比乙的面积多多少厘米?

三、计算题:

1、一个花坛,直径5米,在它周围有一条宽1米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的周长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种钟表的分针长5厘米,3小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4、图中圆与长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长6.28米。阴影部分面积多少平方米?

5、一根绳子用去5

1,正好用去6.28米。剩下的绳子围成一个圆,圆的面积多少? 6、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一条直角边3厘米,以另一条直角边为直径所画的圆的面积是多少?

7、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70厘米,如果每分钟转100圈,通过一座1099米的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8.如图,跑道内侧周长是400米,已知R=40米,r=38米,如果甲乙进行400米跑,甲跑内道,乙跑外道。两人的起跑线应相距多少米?

9.一个人要从A 地到B 地(如图),有两条路可走,是按哪一号箭头所走的路线近一些?为什么?

10.哥哥到商店买了4瓶啤酒,售货员用绳子将4瓶啤酒捆扎在一起(如图所示),捆2圈至

11.如下图,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圆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5,求阴影部分的面

积。

12.如右图,三角形ABC 的周长是30分米,有一个半径为2分米的圆沿AC 、CB 、BA 边不滑动的滚动一周。求圆扫过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复习资料

(一)认知基础: 从四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同时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 1.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2.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1.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找规律的知识。包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用作图、列举等方法,确定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五)学习重点: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六)难点点拨: 1、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因为第一次被覆盖的图像并不是通过平移得到的,所以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2、一些不规则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被图像覆盖的总次数的计算 遇到不规则图形时,我们要考虑图形是整体移动的。看它每一次整体向右或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的个数。如: 这个图形整体在向右平移时,每次覆盖3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16-3+1=14(次);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4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7-4+1=4(次),被覆盖的总次数就是14×4=56(次)。 3、在月历卡中用一些图形框数,框出不同和的个数的计算 因为月历卡中的日期组成的图形往往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某一行只有几个日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办法来解决。如: 日一二三四五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与测试全部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与测试 第2页 1:⑴﹢4500 ⑵﹢1 ⑶﹣9074 ⑷﹢78 ⑸﹣117 ⑹﹣143 2:⑴√⑵√ ⑶ ×⑷× 3:正数﹢17 10 26 负数﹣9 ﹣38 ﹣240 第3页 4:⑴一三 ⑵ 7 5:⑴上海的平均气温高 ⑵天津的平均气温高 ⑶5>0>﹣2>﹣8 6:答:中午气温是0摄氏度 第4页 1:⑴﹣120 ⑵﹣9 ⑶﹣600 ⑷﹣6 ﹣3 4 6 ⑸﹣5

2:⑴ C ⑵ A ⑶ A ⑷ C ⑸ B 第5页 3:⑴ 260 250 ⑵三二 4:(76+75+73+72)÷4 =296÷4 =74 第一小组﹢2 第二小组﹢1 第三小组﹣1 第四小组﹣2 各小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可以依次表示为+2米,+1米,-1米,-2米 第7页 1:⑴√⑵√⑶ ×⑷√⑸ × 2:图一 20×30=600 图二 6×7=42 3:相等 45×24=1080 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面积都是24×45=1080(cm2)。第8页

1:⑴ C ⑵ A ⑶ B ⑷ A 2:图一 12×9÷2=54 图二 16×8÷2=64 第9页 3: 15×6÷2=45 4: 38×2=76 5: 16×10÷2=80 80×45=3600 6:三个面积都相等 (图中三角形甲、乙、丙的底相等,高也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第10页 1:⑴ C ⑵ A ⑶ A 第11页 ⑷ C 2:略 3:52÷4=13

4:2×2=4 (假设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2倍,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4倍。) 做一做 图一把底平均分成二份 图二把底平均分成三份 第十二页 1:⑴ 36 ⑵ 35 ⑶ 64 ⑷ 600 2:第二第三 3:分析:左图中阴影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0+6=16(厘米),高是6厘米,面积是(6+16)×6÷2=66(平方厘米);右图中阴影梯形的上底是10-6=4(厘米),下底是10 厘米,高是10厘米,面积是(4+10)×10÷2=70(平方厘米)。 解题过程: 图一 10×6÷2+6×6 =30+36 =66 图二 ﹙10--6+10﹚×10÷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如:20+30=50 a+20=30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如:X+Y=40,30+b=50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20+30=5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它不含有未知数。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如x=30是20+x=50的解,不能说30是20+x=50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一、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25÷23商的千分位上的数是() A.8 B.6 C.9 2+3.5 = 5,那么() A. 大 B. 小 C.无法比较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S平方米,底是a米,高是() A. 2S÷a B. S÷a C. a÷S 4、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A. 64 B. 32 C. 16 5、在下面3个数中,最接近0的是()。 A. -2 B. 1 C. 3 6、大于3.7而小于3.8的两位小数有( )。 A. 9个 B.99个 C.无数个 7、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同样的三角形(如右图), 最多能剪成()个这样的三角形。 A.12 B.24 C.25 8、2.396保留两位小数是( )。 A. 2.39 B. 2.4 C. 2.40 9、一瓶油连瓶重2.7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瓶重1.45千克,瓶里原来有( )千克油。 A. 2.3 B. 2.5 C. 2.6 10、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比原数大39.6,这个小数是( )。 A.3.96 B.3.6 C.4.4 二、认真思考,细心填写 (每空1分,共17分) 11、甲数是8.72,乙数比甲数少4.28,甲乙两数的和是()。 12、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平均值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3、如果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那么-100米表示向()走()米。 14、2.5×0.28的积有()位小数,75.18÷1.8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 15、如图,A点是长方形一边上的中点,如果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6、在○里填上“>”“<”或“=”。 5.48×÷0.5 1.56×÷1.2 17、 2平方千米5公顷=()平方千米 4.3小时=()小时()分 18、把下面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 楚州区是历史名城,曾诞生了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楚州区总面积1539平方千米(),去年总人口达1236580人()。 19、学校有足球a个,排球比足球多5个,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b倍。篮球有()个。 20、两个数相除,商是5.4。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10倍,商是()。 21、一个两位小数,保留整数是6。这个小数原来最大是()。 三、看清题目,巧思妙算:(共28分) 22、直接写得数。(每小题0.5分,共4分) 3.5+7.6= 6.2×0.01= 1÷0.125= 0.75+0.25×4= 5×0.2×0.5= 1.6÷16= 0.4×2.5= 4.56-0.7= 23、列竖式计算。(第一题验算,第三题保留两位小数)(每小题2分,共6分)0.68-0.125 = 6.24×3.5= 7.04÷4.07≈ 24、怎样简便怎样算。(每小题3分,共18分) 14-5.34-4.66 6.29×4.6+4.6×13.71 5.4-0.15×2.6 13÷2.5÷0.4 1.25×2.5×3.2 (9.6+1.48÷3.7) ÷8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 如东县长沙镇四桥小学茅庆兵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第95页练习十七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 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 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学好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规等。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明确目标 1、铺垫孕伏。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你能从这辆自行车平面示意图中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课件显示由平面图形构成的自行车示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闪亮 ) 2、设疑。 你们知道自行车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而自行车的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 3、揭题。 大家现在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些表面原因,其实这里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直观比较、理解概念。 圆跟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先闪动围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线段,再将围成的曲线用红线走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圆是曲线图形)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吗? (二)操作引路,感知概念 1、折圆。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再对折,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2、量折痕。 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刚才折的每一条痕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 2、量点到圆上的距离。 最后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中间这个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你还可以发现什么? (三)自学交流,理解名称 1、自学课本,初知名称。 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发现圆里的知识还真不少,数学家们把这些知识都规定为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例2. 2、交流消化,理解名称。 1.圆里各部分的名称有哪些? 2.什么叫圆心?圆心就是我们折圆时所发现的什么? 3.数学家们又是如何规定圆的直径的呢? 那么,直径就是我们刚才折圆时的什么? 4.什么叫半径?圆上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最新)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引: 教师谈话说明学习内容。 二、议: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

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练: 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6.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概念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20、+8844.4 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 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左边的数都是负数。-2 和2 到0 的距离相等。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多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 = a h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2 S = a h ÷ 2 梯形的面积= (上底+ 下底)×高÷ 2 S =( a + b)h ÷ 2 2、面积单位 测量或计量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公顷可以写成hm2 1公顷=(100 )平方米 测量或计量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可以写成km2。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 )平方米=(100)公顷 3、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只数整格的,实际面积比数出的结果要大一些。 把不满整格的也当作整格数,实际面积比数出的要小一些。 先数整格的,再数不满整格的,不满整格的按半格计算。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0.1米= 0.10米=0.1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 1 个或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 1 个或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添上“万”字,能化简的要化简。 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添上“亿”字,能化简的要化简。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卷(最新)

五年级数学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展示一下你的数学才华,相信你会十分出色的! 一、计算。(计30分) ⒈直接写得数。(每题0.5分,计6分) 1.4+3.6=0.3×0.3 =0.49÷7 =7.2÷100 = 3.6÷0.6=1-0.7 = 4.2÷3=15×0.4 = 1÷0.25 = 0.23×0.5= 9.6+0.4-9.6+0.4= 1-0.8÷2= 2.用竖式计算(每题3分,计12分) 19-0.07= 0.63×3.6= 9.45+0.65= 5.15÷86≈ (保留两位小数)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每题3分,计12分) 6.8+0.98+0.2 43.5+43.5×99 1.25× 7.2 11÷[(0.4+ 0.04)×0.5] 二、填空。(第7、10每题2分,其余每空1分,计24分) 1. 6.05吨 =( )千克 2.4公顷=()平方米 80 公顷=()平方千米 3.3 厘米=()米 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0 1 2 3

3. 阳光小学上学年六年级毕业学生586人,记作-586人。新学年招收一年级新生512人,记作( )人。现在学校的学生人数与上学期相比()了。(填“多”或“少”) ⒋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是40075千米,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是()万千米,将改写的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个位是()万千米。 5.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8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分米。 6.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是 7.5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最小可能是()。 7.体育课上,同学们排成一排做游戏,按“女女男男女女男男……”站队,第24个同学是()生;如果女生有30人,男生最多有()人。 8.一张单人学生桌64元,一把椅子28元。买一套这样的桌椅,如果都付面值20元的人民币,至少付()张;用800元最多买()套这样的桌椅。9.右图中,正方形的周长是9.6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0.贺新年,莉莉想用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彩纸裁成直角边是3 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可以裁()面。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计5分) 1.小于1的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小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数。()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意义不同。() 3.如果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这两个梯形的高一定相等。( ) 4.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是40平方厘米。()5.五(1)班学生订阅《科学世界》、《七彩语文》和《课堂内外》三种杂志,最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 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 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 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 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专项练习题 正数负数 1、如果把潜水艇在水下20 米处记作-20 米,那么它上浮8 米后,这时它的位置可记作()米;如果小华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那么小明走“-250 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2、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的温度是-100 C,乙冷库的温度是-120 C。()冷库的温度高一些。 3、某日白天的温度是14℃,夜间的温度是—14℃,则当日的温差是()。 4、甲的海拔高度320 米,乙的海拔高度—120米,则甲比乙高(甲乙的高差)是)()米。 5、一奶粉袋上标有净重(500±5)克,这种奶粉的标准重是()克,最重不超过()克,最轻不低于()克。 6、某一天测得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10℃, 兴化的最低气温是5℃,那么这一天这两个城市的最低气温相差了() 面积: 1、一个三角形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面积少20 平方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面积()。 3、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后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16 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平行四边形与现在 长方形相比(),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那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相比()。 A 周长不变、面积不变 B 周长变了、面积不变 C 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6、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说明这两个三角形()。 A 形状相同 B 面积相等 C 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D 完全相同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0 平方米,高是5 米,底是(),和它等底等高的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 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及练习试题版

苏教版五年上册数学知识点及练习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像+4、19、+8844、+0.01、+2 1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155、-0.02、-3 1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常见数据: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地球表面{南极}最低气温是-88.3℃,月球表面最低气温是-183℃,人体正常体温是37℃左右。上升、收入、增长、赢利一般用正数表示,下降、支出、减产、亏损一般用负数表示。但有些正、负数仅表示方向相反的数,例如:如果小敏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小慧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 练习: ①一艘潜艇在海平面以下80米,记作海拔(-80)米,如果再下潜20米,这时位置处在海拔(-100)米,如果又上浮30米,这时位置处在海拔(-70米)米处。 ②如果+20000元表示存入银行20000元,那么-1500元,表示(从银行取出1500元 )。 ③一只蜗牛从一口深10米的井向上爬,每天白天向上爬+4米,晚上休息向上爬-2米。 这只蜗牛第( 4 )天能爬出井口。(10-4)÷(4-2)+1=4(天) ④判断: 0℃表示没有温度。(×) 某地早晨气温是-20℃,中午气温达到3℃,气温上升了23℃。(√)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字母公式: S = a 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字母公式: h = S ÷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字母公式: a = S ÷h 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 S = a h ÷2 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2÷底 ,字母公式:h =2S ÷a 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面积×2÷高,字母公式:a =2S ÷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 = (a + b ) h ÷2 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2÷(上底+下底),字母公式:h =2S ÷(a + b ) 梯形的上底=梯形的面积×2÷高-下底,字母公式:a =2S ÷h -b ※求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别忘记“÷2” 4.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负数的初步认识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 在数轴上,以“0”为分界点,越往左边的负数越小,左边的数都比右边的数小。 3. 在生活中,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点,常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关系的量。如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海平面以下(—);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南(+)、北(—);上升(+)、下降(—)……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10℃比-5℃低5℃,6℃比-6 ℃高12℃。 第二章多边形的面积 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两个不同的梯形也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下图: △ADE、△BDE、△BCE面积相等,都是平行四边形BDEC的一半; △AOD与△BOE的面积相等。想想为什么? 4.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也变小;同理,把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高变大了,面积也变大。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 6.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法:等积变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移动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8.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2倍,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0.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万平方米 =1000000平方米。 11. 一个社区、校园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为单位;表示一个国家、省市、地区、湖泊的面积是就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2. 农村地区常使用“亩”和“分”作土地面积单位,1亩=10分≈667平方米,1公顷=15亩。 13. 面积单位换算进率:

(完整word)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练习题

《圆的周长》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圆中最长的线段是6厘米,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 2.画一个周长为37.68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倍。 4.一个圆的周长为12.56厘米,将它切成两个半圆后,每个半圆的周长为()厘米。 5.一只大挂钟的时针长60厘米,分针长80厘米,一天内这只大挂钟分针尖端经过路程总长()米。 6.用面积为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铁片,铁片的周长为()分米。 7.把一个圆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后,它的周长增加了6厘米,原来这个圆的面积是()。 8.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中,最多能剪()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 9.两个圆的半径之和是6厘米已知大圆周长是25.12厘米,小圆的周长是()厘米。 10.在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分米。 11.圆的半径从10厘米减少到8厘米,周长减少()厘米。 12.一个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的和是18.56厘米,这个圆的半 径是()厘米。 二、操作题。 1.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求阴影部分周长。

三、应用题。 1.一个圆形花圃,直径为12米,在它的周围沿外侧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在小路的外侧围上篱笆,篱笆有多长?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一个半径25分米的圆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4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直径为24米的花坛周围有4米宽的路,在这条路的两旁按间隔 1.57米栽一棵柏树,共可栽柏树多少棵? 4.一种童车前轮直径0.28米,后轮直径0.35米,前轮行走70圈的路程,后轮行走多少圈? 5.火车主动轮的直径是 1.5米如果每分转300转行使28.26千米要用多少时间? 6.一个圆形游乐场的周长是62.8米,后半径减少1米,周长减少多少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苏教版答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期中检测卷(一) 姓名 得分 等第 一、仔细填空。(29分) 1、 ( )36 = 12 5=( )÷( )=()10 2、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3、如果a 、b 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且a 、b 都不为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 、b 是两个非零的自然数,且a 是b 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 )( ) 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 ) 。 11、如果 6 A 是假分数,那么A 最大是( );如果 6 A 是真分数,那么A 最小 是( )。 5、填出最简分数。 45千克= ()()吨 15分=()()时 20公顷=( )() 平方千米 6、方程2y=x 中,如果y=9,那么,x=( ),x+4=( )。 7、 5a (a 是大于0的自然数),当a ( )时,5a 是真分数,当a ( ) 时,5a 是假分数,当a ( )时,5 a 等于4。 8、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0,其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9、在0.75、87、4 3 、0.8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相等的数是( )和( )。 10、27 1 的分数单位是( ),再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1。 11、小芳卧室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中间的6块组成了一个图案。在保持组合图案不变的情况下,有( )种不同的贴法。 12、4 3 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 加上( )。 13、一个数除以8余1,除以6也余1 ,这个数最小

是( )。 二、认真判断。(5分)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 ) 2、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3、把一根电线分成4段,每段是1 4 米。……………………………………( ) 4、假分数都比1大。…………………………………………………… ( ) 5、大于73 而小于 7 5 的最简分数只有一个………………………………… ( ) 三、慎重选择。(5分) 1、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分成( )。 A. 12个 B.15个 C. 9个 D.6个 2、在73、129、87、3625、91 13中,最简分数有( )个。 A 、4 B 、3 C 、2 3、X 5 是真分数,x 的值有( )种可能。 A. 3 B. 4 C. 5 D. 6 4、因为68=3 4 ,所以这两个分数的( )。 A 大小相等 B 分数单位相同 C 分数单位和大小都相同 5、做10道数学题,小明用了8分钟,小华用了11分钟,小强用了9分钟,( )做得快。 A. 小明 B. 小华 C. 小强 四、认真计算。(36分) 1、约分。(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分) 129 85 34 3272 2、 把下列各小数化成分数。(6分) 0.85= 4.4= 3.375= 3、把下列各分数化成小数。(6分) 36 27 = 2416= 189= 4、求X 的值:(18分) X ÷2.4=4 210+X=640 0.7X=0.56 X ÷4=160 X +0.35=7.25 2X=10.4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一盒巧克力共有12块,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块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 ) ( ) , 每人分得的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 ) ( ) .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1 2 、 2 5 、 7 10 、 6 5 和1 1 2 . 3、在○里填上“>”、“<”或“=”. 3 7○0.43 13 6 ○2.2 5 6 ○ 7 9 1.2○1 1 5 4、在()里填上分数. 120平方米=()公顷 72分=()时6厘米=()米 150毫升=()升45秒=()分 300克=()千克 5、(1)1里面有()个1 4 1 3 里面有()个 1 6 (2)30 24 = ( ) 12 =5÷()=()(小数) 6、在4 5 、 8 8 、 12 10 、 6 9 、 15 7 这几个分数中,真分数有 (),假分数有(),最简分数有(). 7、舞蹈队中有男生12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 ( ) ,女生人数是男生 的( )倍,女生占舞蹈队人数的( ) ( ) . 8、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3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6和10的最小公倍 数是(). 9、19和20的最大公因数是(),8和40的最大公因数是(),18和12的最大 公因数是( ). 二、判断. 1、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在平面图上,数对(8,3)表示第8行第3列.() 3、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分米,圆的周长就增加12.56分米.() 4、最简真分数就是分子、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 5、4小时是一日的 6 1 .() 三、选择题. 1、假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 ①大于②小于③不小于 2、把7千克平均分成九份,每份是7千克的(). ① 7 1 ② 9 7 ③ 9 1 3、 40 25 、 8 5 和 24 15 这三个分数是(). ①意义相同②分数大小相等③分数单位相同 4、两根2米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 5 1 ,第二根剪去 5 1 米,剩下的(). ①第一根长②第二根长③一样长 5、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直径 是小圆的直径的( )倍,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①3 ②6 ③9 四、计算 1、求下面圆的面积. R=5cm D=8dm C=12.56m 2、计算下面各题. 2 5 + 3 4 1 2 - 2 7 3 5 + 1 8 5 6 - 1 5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专项练习 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或(),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2.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射程是12米,它能灌溉的面积是()。 3.周长是32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4.在一张长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面积是(),周长是()。 5.一个车轮的直径为50cm,车轮转动一周,大约前进()m。一个环形的外圆直径是10cm,内圆直径是8cm,它的面积() cm2。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 增加( )倍;面积扩大 ( )倍,增加( )倍。 7.用一根12.56分米的铁丝弯成一个圆形铁环(接口处不计),铁环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8、用一根长4米的绳子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米,周长()米,面积()平方米。 9、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走过了()cm。 A、31.4 B、62.8 C、314 10、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A、π÷4 B、πr C、πr + 2r 11、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 12、一个圆的半径2米,那么它的周长和面积相比,()。 A 面积大 B 周长大 C 同样大 D 无法比较 13、把一张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周长()。 A 等于圆周长 B 大于圆周长 C 小于圆周长 D 无法比较 14、把一个直径10厘米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两个半圆的周长的和是() A 31.4 B 62.8 C 41.4 D 51.4 15、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直径8分米的圆,如果围成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A 25.12分米 B 12.56分米 C 6.28分米 D 3.14分米 二、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米) 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