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2神经系统与大脑功效 重点小结
- 格式:pdf
- 大小:191.44 KB
- 文档页数:6
三、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1)颅相学1、创始人:加尔、斯柏兹姆2、观点:1)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2)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3、作用:把人的心理官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脑功能定位的研究4、缺陷——不科学:1)列举的许多官能没有精确的定义,也无法进行定义2)颅骨某些外部特征与皮层的发育程度不是严格对应的,因此不能用颅骨的外形特征来推测脑的发育程度,更不能以此来说明人脑的能力的高下(2)脑功能的定位说1、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2、临床证据:1)波伊劳德a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b人们用右手书写、击剑,波伊劳德认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可能在左半球2)布洛卡:发现左额叶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提出脑机能定位的思想3)威尔尼克:发现听觉性失语症,确定语言功能是特定脑区的功能4)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5)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6)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二)整体说(1)创始人:弗洛伦斯1、研究方法:局部损毁法2、观点:1)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2)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3)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就能康复3、作用: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对加尔提出的颅相说进行了批评4、缺点:1)弗洛伦斯所用的实验动物都没有新皮层2)弗洛伦斯所说的动物智能(主要是运动、吃喝)与加尔所说的人的智能是完全不一样的(2)著名代表人物:拉什利1、研究方法:脑损毁法2、实验:脑损伤小白鼠走迷宫3、实验结果:大脑损伤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4、提出理论:整合论1)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2)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损伤部位无关(3)“细胞集合”理论整合论得到40年代末出现的“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三)机能系统学说1、代表人物:鲁利亚2、观点:1)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2)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讲,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3)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3、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1)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a组成: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b基本功能:i.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ii.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感受性iii.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a组成: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b基本功能:i.接收来自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ii.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iii.把信息保存下来3)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a组成:额叶的广大脑区b这个系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4)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动态联系:鲁利亚人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4、鲁利亚的贡献:鲁利亚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心理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四)机能模块说1、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2、基本观点:1)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2)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心的认知功能的基础3、理论支持:认知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1)在视觉研究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2)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他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精神基础。
《高二生物神经系统调节知识点总结》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且至关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生物神经系统调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又分为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区。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则连接着大脑和脊髓,控制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2.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含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树突较短而分支多,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较长,将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2.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内部传导,通过轴突传到轴突末梢,再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出到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3. 反射的类型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学基础一、神经系统大脑:左右两半球;大脑皮层四个机能区域间脑:丘脑、下丘脑脑脑干:中脑、脑桥、延脑、网状结构小脑:左右两半球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脊髓(主要作用1、桥梁(脑、周围神经),2、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躯体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内脏+感觉or运动)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植物性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让兴奋的神经休息)间脑丘脑下丘脑中继站——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视神经。
(除嗅觉外,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大脑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调节植物性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活动有重要意义对情绪起重要作用——“快乐中枢”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1、支配眼球、面部肌肉活动(中央灰质: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2、视觉、听觉反射中枢(中脑四叠体的上丘、下丘)3、与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活动有关(大脑脚)网状结构(网状系统)上行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下行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控制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如果收到破坏,动物会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小脑1、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一些复杂的运动,一旦学会似乎就编入小脑,并能自动进行2、小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3、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边缘系统同一的功能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额叶眶部、岛叶、颞根、海马、齿状回),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从进化的观点看,边缘系统比脑干、丘脑和下丘脑、小脑出现的更晚些,哺乳动物一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1、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捕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2、好像能抑制某些本能行为的模式,使机体对环境的变化能做出更好的反应3、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杂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4、边缘系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杏仁核——“快乐中枢”)二、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大脑初级感觉区(3个)初级运动区言语区(3个)联合区(4个)初级感觉区视觉区——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处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投射面积:取决于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初级运动区(躯体运动区、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位置、姿势及各部分的运动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投射面积:取决于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大脑半球优势单侧化:功能不对称 右利手: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大一普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包括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人格等方面的研究。
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不同分支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
3.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负责传递信息的体系,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所有的神经纤维)。
4.感知和知觉:感知是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而知觉是将感知到的信息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5.学习和记忆:学习是通过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记忆是保存和回忆已经学习到的信息的能力。
6.思维和智力:思维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智力是一个人用于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情绪和情感:情绪是强烈的心理反应,而情感是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的主观体验。
8.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对个体相对一致和稳定的行为和思考方式的描述,例如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
9.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评价社会世界,包括社会认知偏差和印象形成等。
10.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环境和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包括社会规范、集体行为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
11.应激和适应:应激是指来自环境的威胁或挑战,适应是个体对应激做出的调整和应对。
12.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影响正常生活和功能的一组疾病。
13.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心理问题和疾病。
14.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指使用心理学测试和测量工具来评估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15.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与受者建立合作关系来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帮助其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是大一普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初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以上知识只是入门的一部分,深入学习还需要继续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和专业课程。
神经系统的重点总结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以下是神经系统的重点总结:
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通过轴突传递信息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2.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信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
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在突触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4. 反射弧: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基本单位,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大脑负责高级的认知、情感和运动功能,脊髓则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来自四肢和躯干的感觉信息。
6.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来自感受器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7.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8.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心血管调节等。
9. 神经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神经元的增殖、分化、迁移和突触形成等。
10. 神经疾病:许多疾病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中风、癫痫等。
以上是神经系统的一些重点总结,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系统,它对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等阶段,现代心理学主要分为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生物心理学等学派。
2.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传递信息。
行为结果是大脑中复杂的信息处理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3.感知和感觉: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和理解环境中的信息的过程。
感觉是由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产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的结果。
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4.认知和学习:认知是关于思考、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的研究。
学习是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主要包括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的思维和知识的发展。
根据许多研究,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变化,如塔的实验和假想游戏。
6.情绪和情感:情绪是对特定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情感是描述个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感受和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对人类行为和社交关系有重要影响。
7.人格理论: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情感反应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人格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和类型,如五个人格维度模型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8.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群体和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跨文化研究等。
9.心理健康和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正常状态。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诊断心理障碍,并为个体提供治疗和支持。
10.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变化。
研究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这些是心理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不仅仅涉及到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神经系统的发展。
P40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
(一)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但可以看到起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景之分。
外浆和内浆分化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动物身体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化。
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水螅拥有的细胞可以分为三类:1.感觉细胞2.运动细胞3.神经细胞(组成网状神经系统)(三)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1.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2.初步具有了各种感觉能力3.链状神经系统1.界桩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为脑雏形,并形成三大神经节)2.可分辨声音,颜色,形状,气味3.不能利用感觉器官协同来反应外界影响(四) 脊椎动物(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椎骨,脊椎骨内有一条神经管)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脑泡发展成为五个相对独立的脑泡两栖动物时前脑分为两个半球 的能力注: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着和指挥者。
(五)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
脑的各部位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高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1. 灌装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背侧(无脊椎动物的链状,节状神经节在腹侧2. 脊椎动物神经组织是空心的(无脊椎动物的为实心的)1. 可以用感知来控制行为2. 在某些复杂的活动中加入了表象的成分3. 有了最简单的概括能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挥中心。
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进化方向(p45)(一) 大脑袋有大智慧?(颅相学)进化特点之一:脑重占人体重的比例增加(EQ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二) 大脑皮层是关键证据::人类的大脑皮层在脑中占更多比重,而且结构更复杂(分区更精细)进化特点之二:大脑新皮层容积增大,切分区精细化第二节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
第⼆章⼼理活动的⽣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节神经系统⼀、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1)、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
突起由轴突和树突构成。
(2)、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神经元。
2、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及突触传递。
(不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质是轴突集中的地⽅灰质是细胞体集中的地⽅(2)、脑:脑⼲:延脑重要的中枢:呼吸中枢、⼼跳中枢桥脑:联系⼩脑左右半球的这样,⼤脑和⼩脑的联系通路。
中脑:瞳孔反射的中枢脑⼲呈状结构,⼈的觉醒状态由脑来控制的。
间脑:丘脑:⽪层下较⾼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下中枢层。
⼩脑:维持⾝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脑半球:⼤脑灰质较薄,含6层神经细胞。
第⼆节⼤脑⽪层的机能系统⼀、感觉机能系统: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听觉中枢----颞叶视觉中枢----枕叶枕极三、⼤脑的联合机能系统4、⾔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语中枢(布洛卡中枢)(2)、听觉性⾔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四、⼤脑两半球机能的⾮对称性论述:⼤脑两半球的功能对称?吗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怎样分⼯的?有什么试验?p44-45第三节⾼级神经活动巴浦洛夫学说—⾼级神经活动学说1、兴奋和抑制是⾼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斯⾦纳条件反射---操作(⼯具性)条件反射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信号系统。
普通⼼理学-2神经系统与⼤脑功能-重点⼩结第⼆章⼼理和⾏为的⽣理学基础⼀、神经系统⼤脑:左右两半球;⼤脑⽪层四个机能区域间脑:丘脑、下丘脑脑脑⼲:中脑、脑桥、延脑、⽹状结构⼩脑:左右两半球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脊髓(主要作⽤1、桥梁(脑、周围神经),2、完成⼀些简单的反射)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躯体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内脏+感觉or运动)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作⽤)植物性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让兴奋的神经休息)间脑丘脑下丘脑中继站——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视神经。
(除嗅觉外,外界感官的输⼊信息,都通过这⾥再导向⼤脑⽹状结构的⼀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调节植物性神经的主要⽪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活动有重要意义对情绪起重要作⽤——“快乐中枢”脑⼲延脑桥脑中脑“⽣命中枢”:⽀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1、⽀配眼球、⾯部肌⾁活动(中央灰质: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2、视觉、听觉反射中枢(中脑四叠体的上丘、下丘)3、与调节⾝体姿势和随意活动有关(⼤脑脚)⽹状结构(⽹状系统)上⾏⽹状结构(上⾏激活系统)下⾏⽹状结构(下⾏激活系统)控制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脑⽪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果收到破坏,动物会陷⼊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对肌⾁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加强或减弱肌⾁的活动状态)⼩脑1、协助⼤脑维持⾝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些复杂的运动,⼀旦学会似乎就编⼊⼩脑,并能⾃动进⾏2、⼩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3、⼩脑在某些⾼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边缘系统同⼀的功能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脑⽪层(额叶眶部、岛叶、颞根、海马、齿状回),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从进化的观点看,边缘系统⽐脑⼲、丘脑和下丘脑、⼩脑出现的更晚些,哺乳动物⼀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1、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捕⾷、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2、好像能抑制某些本能⾏为的模式,使机体对环境的变化能做出更好的反应3、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杂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4、边缘系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杏仁核——“快乐中枢”)⼆、⼤脑的功能和结构⼤脑初级感觉区(3个)初级运动区⾔语区(3个)联合区(4个)初级感觉区视觉区——顶枕裂后⾯的枕叶内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处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的⼀条狭长区域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投射⾯积:取决于机能⽅⾯的重要程度初级运动区(躯体运动区、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叶前部功能:发出动作指令,⽀配和调节⾝体位置、姿势及各部分的运动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投射⾯积:取决于机能⽅⾯的重要程度⼤脑半球优势单侧化:功能不对称右利⼿:惯⽤右⼿的⼈,左半球⾔语功能占优势。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系统构造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所谓接受刺激就是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至中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整合信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
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其中有感觉的,有运动的,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一)脊髓脊髓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
它能向大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心理过程情感心理现象意志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心理发展史(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3、心理流派的分类(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7、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意志,维持平衡(支配内脏器官)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桥脑、中脑(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脑间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端脑8、大脑的四个“叶”额叶——控制躯体运动,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9、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10、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冲动和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总结,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在神经系统中,主要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三个部分。
1. 大脑: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它由脑干、小脑和大脑皮质组成,负责思维、感知、记忆等高级功能。
2. 脊髓:脊髓位于脊柱内,是神经冲动传递的主要通道。
它与周围神经相连,通过传递神经信号来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3.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将大脑和脊髓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分,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大脑。
二、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接受、传递和处理神经冲动的能力。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通过神经递质物质来传递信号。
1.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则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2. 突触的功能: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连接部位,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物质在突触间隙传递信号,而电突触则通过电流直接传递信号。
三、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是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1. 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产生与神经元膜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变化有关。
当神经元内外钠离子浓度不平衡时,会产生神经冲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膜上以电流的形式传导,通过轴突快速传播至其他神经元。
3.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物质扮演着神经冲动传递的重要角色,它们通过突触间隙将信号传递给接受器。
四、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拥有多种功能。
1. 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将感觉信息传递给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 运动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包括骨骼肌和平滑肌的调节。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展。
P40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
(一) 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但可以看到起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景之分。
外浆和内浆分化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 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动物身体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化。
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水螅拥有的细胞可以分为三类:1.感觉细胞2.运动细胞3.神经细胞(组成网状神经系统)(三) 无脊椎动物(四) 脊椎动物(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椎骨,脊椎骨内有一条神经管)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脑泡发展成为五个相对独立的脑泡两栖动物时前脑分为两个半球 爬行动物出现大脑皮层 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别是脑的进化,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相应完善,日趋专门化,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获得新的能力 注: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着和指挥者。
(五) 高等脊椎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 节肢动物 1. 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2. 初步具有了各种感觉能力 3. 链状神经系统 1. 灌装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背侧(无脊椎动物的链状,节状神经节在腹侧2. 脊椎动物神经组织是空心的(无脊椎动物的为实心的)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
脑的各部位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高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挥中心。
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进化方向(p45)(一) 大脑袋有大智慧?(颅相学)进化特点之一:脑重占人体重的比例增加(EQ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二) 大脑皮层是关键证据::人类的大脑皮层在脑中占更多比重,而且结构更复杂(分区更精细) 进化特点之二:大脑新皮层容积增大,切分区精细化第二节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概要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索人类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普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要点,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
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期,但正式成为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末。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现代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二、神经系统和感知神经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大脑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感知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其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最常见的感知方式。
在感知中,感知阈值和知觉过程是重要的概念,人们的注意力和意识也会对感知产生影响。
三、学习和记忆学习是人类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等形式。
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存储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而遗忘是记忆的逆过程。
学习与记忆研究的重要概念有条件刺激、记忆编码和记忆检索等。
四、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人类主观体验的核心,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无意识则指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但仍然影响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五、情绪与动机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生理反应和情绪表达是研究的重点。
动机是指驱使人类行为的激励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
人类行为的动机研究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个体差异与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指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遗传、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对个体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发展过程,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发展和情绪发展等方面。
七、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集体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研究对象、方法、历史发展重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心理学派及评价第一节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一、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认知:信息加工系统,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
2、动机和情绪: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系统。
情绪:对事物的态度,主观体验。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认知、情感关系密切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着重个体差异的研究(比较、分类、选择)个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个性心理特性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
二、个体行为行为:机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
分为复杂层次与简单层次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的活动。
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心理不同,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
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三、团体心理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心理特点或团体的心理特点。
团体心理是在团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社会促进现象:由于他人在场,增强了个体竞争动机的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责任不明确,个人价值或贡献难以衡量。
解决:增强团体组织性和凝聚力。
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旁观者效应: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由于责任分散。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的责任就越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
(法不责众,惩罚轻或无)四、社会心理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者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Allport, 1985)。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
大脑:左右两半球;大脑皮层四个机能区域
间脑:丘脑、下丘脑
脑脑干:中脑、脑桥、延脑、网状结构
小脑:左右两半球
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
脊髓(主要作用1、桥梁(脑、周围神经),2、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内脏+感觉or运动)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植物性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让兴奋的神经休息)
间脑
丘脑
下丘脑中继站——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视神经。
(除嗅觉外,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
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调节植物性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活动有重要意义
对情绪起重要作用——“快乐中枢”
脑干
延脑
桥脑
中脑
“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
必经之地;对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
1、支配眼球、面部肌肉活动(中央灰质: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
2、视觉、听觉反射中枢(中脑四叠体的上丘、下丘)
3、与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活动有关(大脑脚)
网状结构(网状系统)
上行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下行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
控制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如果收到破坏,动物会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小脑
1、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一些复杂的运动,一旦学会似乎就编入小脑,并能自动进行
2、小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3、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边缘系统
同一的功能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额
叶眶部、岛叶、颞根、海马、齿状回),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
等)
从进化的观点看,边缘系统比脑干、丘脑和下丘脑、小脑出现的更晚些,
哺乳动物一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
1、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捕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
2、好像能抑制某些本能行为的模式,使机体对环境的变化能做出更好的
反应
3、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杂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4、边缘系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杏仁核——“快乐中枢”)
二、大脑的功能和结构
大脑
初级感觉区(3个)
初级运动区
言语区(3个)
联合区(4个)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处
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
长区域
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
部正直
投射面积:取决于机能方面的重要程
度
初级运动区(躯体运动区、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位置、姿势及
各部分的运动
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
投射面积:取决于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言语区(大脑左半球)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额叶)损伤:电报式语言,运
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颞叶)损伤:听觉性失语
症
言语视觉区(角回-顶枕叶交界处)损伤:视觉性失语
症
联合区(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
不接受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
纤维,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大脑皮层上进化较晚的脑区,与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
关系;动物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面积越大
感觉联合区-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提供更高
水平的知觉组织;损伤:各种形式的“不识症”
颞叶联合区(颞叶除颞横回外)-与记忆、特别是长时
记忆有密切关系
运动联合区(运动区前方,又称前运动区)-负责精细
的运动和活动的调节
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定及维
持稳定的注意关系密切,与行为控制人格发展关系密
大脑半球优势
单侧化:功能不对称
右利手: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左利手:右半球。
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布洛卡区: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能听、能读、能写,但不会说。
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