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想北平》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
[《语文读本》(三)]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
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慢”“润”“淡”的特点。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答案:这是由作者的思想所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故都秋》(说课稿)《故都秋》(说课稿)一、说教材关于作品的原生价值:《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景物的客观色彩的和谐统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即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关于课文的教学价值:该文被选入职高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课内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散文的阅读与欣赏,要求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丰富的感情及蕴含的哲理,了解散文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散文优美而风格各异的语言。
所以在教学思路上,先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通过听读、朗读,充分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这些景物的客观色彩,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感受作者的主观色彩;同时感受本文自然细腻的语言风格。
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该文作为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和它被选入教材后的教学价值则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二、说学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的差异,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人生体验的差异,学生要克服自身“前理解”的障碍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作点拨,使学生能在与教师、同学对话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体验,比较顺利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较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一)、诵读课文,感受文中清、静、悲凉的秋味;(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和作者内心的忧思、孤独感;(三)、理解散文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表达艺术;四、说学习重点:通过细细品味语言,感受秋景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说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培养初步的鉴赏水平。
《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想北平(节选)老舍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 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郁达夫《故都的秋》和老舍《北平的秋》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文段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昀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乙)数着一丝一丝(丙)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蛑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届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反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赏析比较想北平和故都的秋[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赏析比较想北平和故都的秋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此次月考现代文阅读考的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打算在评讲时引导学生将之与《故都的秋》作比较赏析,引导问题与内容如下:一、《想北平》与《故都的秋》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1、对象与及其特点:写作对象都是“北平”。
老舍文中的北平是怎样的呢?首先,北平是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的。
这种快乐安适感,老舍用了一个深情的比喻,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它可以让“我”“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快乐地坐一天”。
这种安适感甚至让四大历史都城都黯然逊色,如巴黎,或太“热闹”,或冬“旷”,还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如果让“我”住在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疾苦”,而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求也无所怕”。
其次,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因而是自由的。
北平以其宽大的胸怀容纳它的子民,“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北平没有城市的人流拥挤、建筑林立,北平人也不会被压挤被冲击被围追,它“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北平以其合理的布局,留下了都市难得的空闲。
再次,北平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是接近自然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是多少中国文人渴望的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老舍不用去“桃花源”寻觅这种境界,北平,这个古老的都城.让老舍享受到了这种“清福”。
花草蔬菜果子是那么便宜,更可贵的是“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诗似的美丽”,“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这哪是都城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随处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植物,随时可以品尝到如此新鲜的水果蔬菜。
北平的自然感,让老舍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压抑、疲乏,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那种“悠然见西山”的感觉,即使是陶渊明再世也会自叹不如的。
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想北平》的异同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它们也是鲁迅和老舍这两位文学大师创作的作品的代表作,代表了他们的思想、文学价值观以及看待北平的特定视角。
这两部作品有其共同之处,同样描写了北平的地域感,同样将文学与生活联结在一起,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故都的秋》从时代历史的角度描写北平,着力表现出北平面对混乱的局面。
它描写了一个受清末混乱影响的北平,用悲壮的语言写就了一幅混乱与沧桑的景象。
全文既有抒发对老朝廷的悲伤,又有对那时乱世特定世界观的倡导,以及对新政权须知有责任的弘扬。
此外,鲁迅还很清楚地表达了改革思想,表示赞成改革。
而老舍向北平的描写可谓是凝重深远,不同于鲁迅刻画的现实性景象,他的文章似乎有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色彩,他传达了一种更深远、更宏大的感觉。
他的这种“新古典主义”的描写和前述文章完全不同,尽管也以北平为例,但他传达的却是一种新兴文学现代性的情感,他描写出一个未来、革新、充满变化的北平。
总之,《故都的秋》与《想北平》是两个迥异的文学作品,用语言上的表达方式就已经可以看出鲁迅和老舍对北平而言的截然不同的视角。
它们都关注到北平的变化,但也表达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
老舍用“新古典主义”的文字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现代性,而鲁迅则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旧制度和新政权负有责任,捍卫改革思想。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郁达夫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跋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
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
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
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
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
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
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
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
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
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
《故都的秋》读后感《<故都的秋>读后感》读了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仿佛跟着他的笔触,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与寂寥的北平之秋。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没有那种浓烈鲜艳的色彩,没有那种热闹喧嚣的氛围,有的只是一份清静、一份悲凉,却又美得让人心醉。
他写着“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画面,就像是一幅宁静的素描画,简单的线条,却勾勒出了无尽的韵味。
想想我自己所经历的秋天,似乎总是在匆忙中度过。
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很少有时间真正停下来,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然而,当我读到郁达夫先生的文字,那些细腻的描写,让我开始回忆起那些被我忽略的秋之瞬间。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去了乡下的奶奶家。
那是一个宁静的小村落,四周环绕着大片大片的稻田。
我到达的时候,正是稻子成熟的季节,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我沿着田间的小路漫步,脚下的泥土软软的,还带着些许潮湿。
田边的小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黄的树叶,随着溪水缓缓向前。
我蹲下身子,用手触摸着溪水,凉凉的,让人感到一阵清爽。
抬头望去,天空湛蓝湛蓝的,几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浮着。
远处的山峦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那是秋天特有的色彩。
走进奶奶家的院子,一颗大枣树挺立在那里。
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大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诱人的光泽。
奶奶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轻轻地敲打着树枝,大枣便像雨点般落了下来。
我兴奋地在地上捡着大枣,放进嘴里咬一口,甜甜的汁液在口中四溢开来,那滋味,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忍不住流口水。
院子里还有几盆菊花,黄的、白的、紫的,开得正艳。
奶奶说,这是她特意为秋天养的,就喜欢看着这五颜六色的花朵,给院子增添几分生气。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模仿经典课文充分表达情感《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基础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目标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
高考作文也常常把“我”的主观情感,作为写作的重要目标。
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一些是没有感情储备,但大部分是有感情却无法充分地表达,除了表达的技巧手法之外,笔者认为表达感情的思路很重要。
我怎样才能够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依据,借教材之力事半功倍。
好的文章必然有充沛的情感及到位的表达,我们何不从课文中来学习表达情感的思路呢?首先从郁达夫《故都的秋》品鉴感情表达的思路:直接告白,正面描写,衬托突出,排他性,唯一性,理性升华。
以上这六点是笔者认为足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的经典思路。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是深沉的直接告白,首句点明故都的秋在我心中的位置。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好一个“不远千里”更加直接地表述了我感情的执著,不辞劳苦。
文末的“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也是直接表达,一头一尾遥相呼应,手法相似,情感专一。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文中多次用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之秋,这是对比突出,而且是重笔衬托,整整一个江南之秋,在“我”的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面前真是淡了,愧煞了!“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还有秋雨,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等这些是正面的描写,表达对某一事物充沛的情感,正面的描写应该是占有大篇幅的,在很多名篇中都可见得。
之后“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从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等的角度写出理性的我的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
一、“眼中”的北平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首先,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
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所以,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其次,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
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
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
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
二、“心中”的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
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
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首先,北平是安适的。
这种安适感,老舍用了一个深情的比喻,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它可以让“我”“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快乐地坐一天”。
这种安适感甚至让四大历史都城都黯然逊色,如巴黎,或太“热闹”,或冬“旷”,还有“许多地方使入疲乏”,如果让“我”住在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疾苦”,而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求也无所怕”。
其次,北平是自由的。
北平以其宽大的胸怀容纳它的子民,“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北平没有城市的人流拥挤、建筑林立,北平人也不会被压挤被冲击被围追,它“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北平以其合理的布局,留下了都市难得的空闲,也孕育出一代文豪——老舍。
再次,北平是自然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是多少中国文人渴望的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老舍不用去“桃花源”寻觅这种境界,北平,这个古老的都城.让老舍享受到了这种“清福”。
花草蔬菜果子是那么便宜,更可贵的是“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诗似的美丽”,“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这哪是都城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随处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植物,随时可以品尝到如此新鲜的水果蔬菜。
北平的自然感,让老舍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压抑、疲乏,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那种“悠然见西山”的感觉,即使是陶渊明再世也会自叹不如的。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缘自于两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们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