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香港旅游形象建设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4.96 KB
- 文档页数:2
图1 样本游记语义网络分析图作者简介:张丹(199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国际事务接312019年1月下半月刊(二)认知形象感知1.地方美食。
从游记样本来看,游客来香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品尝香港的美食。
游客对香港美食的感知主要是早茶、特色美食、点心。
游客感知到的早茶主要有翠花猪仔包、莲香居的鸡爪和叉烧包;感知到的特色美食主要有云吞面、捞面;感知到的点心主要有农圃饭店的流沙包、红豆包、老婆饼和棋子饼。
此外,游客不仅对香港的地方美食感知度高,而且对店家的服务感知也比较高。
例如,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评价:“去吃了大名鼎鼎的莲香居,味道非常正宗,价钱也非常划算。
”2.地方景点。
通过整理107篇有效游记,笔者统计出香港高频特征词15个(表1),其中进入表1高频特征词前50的香港地方景点占比高达24%,排名第一的香港海洋公园是一座集海陆动物、机动游戏和大型表演于一身的世界级主题公园,也是全球最受欢迎、入场人次最高的主题公园,由此可知,香港海洋公园对于内地游客来说,感知最为强烈。
太平山顶、南丫岛、星光大道、中环、尖沙咀、维多利亚港和杜莎夫人蜡像馆属于现代都市景观,进入高频特征词前50。
很多人对重庆大厦没有印象,却能第一时间想起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而作为该电影拍摄地之一的重庆大厦也随之闯入了人们视野,成为了内地游客感知较高的旅游目的地。
有一位来自桂林的游客这样描述:“因为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一直都很好奇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重庆大厦,幻想着电影里的情节,沉浸其中。
”(三)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对样本游记的标题进行高频词分析,从而得出游客对香港的整体感知。
发现游客对香港的自由、繁华以及独有的情怀有一种向往;对香港这所繁华大都市的美食、便利的购物条件非常喜爱。
迪士尼作为首个进入中国的主题公园,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尽管上海已经有迪士尼乐园,但是很多人还是对香港迪士尼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摘要:目前,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业余时间,自己可控制的收入也逐渐增加,出行方式也变得多样,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将出行游览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旅游业一直被世界各国视为是他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新的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
在当今经济持续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也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总体收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己有相关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我国的第三产业,旅游业的经济收入持续保持较好的态势,国内外发展继续优化。
对中国旅游业市场的调查显示,2017年度国内总的旅游经济增收达到 5.4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9.13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4%。
由此可知,旅游业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旅游市场剧烈竞争的局面。
目的地在行业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形象在推广旅游地、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广阔的市场中,旅游目的地如何崭露头角己经是其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门槛已经变的越来越低。
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者而言,一方面,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争夺游客的成本持续不断地上涨,因而他们逐渐转向培育与维护忠诚的游客而不只是注重游客的数量。
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最先思考的问题则是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向。
因此,了解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提高重游率,是旅游行为研究和营销管理的热点问题。
1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向的概述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到访次数的(第一次旅游vs.重游)游客,感知到的目的地形象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早期文献的支持。
案例研究证明,在解释游客行为方面,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积极区分旅游前、旅游中,以及旅游后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旅游形象定位指导下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本文引入系统科学中系统论、控制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旅游学的相关理论,着重进行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一般方法的尝试。
旅游形象定位是贯穿旅游产品体系的内在主线。
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确立旅游形象定位,然后在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下,遵循系统性、主题性、多样化、可调控性等原则,构建旅游产品体系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日趋多样。
“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正朝着完善化的方向迈进,呈现出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比肩齐飞的可喜态势”,旅游产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一些旅游地如深圳、香港、海南、云南等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旅游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多对旅游地进行了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并且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构建了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但是,我国大多数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理想。
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近距离旅游产品雷同或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这种不良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些旅游地缺乏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或者未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因此,只有对旅游地进行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并且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构建主题鲜明、独具特性的旅游产品体系,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建设的不良状况,实现旅游地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旅游产品的构建和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引入系统科学中系统论、控制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旅游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旅游形象定位指导下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和模式。
旅游形象定位指导下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原则(一)系统性原则旅游产品是个宽泛的概念。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同时,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同一旅游产品,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开发相同的旅游产品。
国际品牌主题乐园本土化设计研究——以上海迪士尼为例丁苑【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上海迪士尼; 本土化; 景观【作者】丁苑【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引言2016年6月,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正式开业,2018年上半年扩建项目“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也投入运营中。
主题乐园运营两年来,每年超过1100万客流,财务已经实现盈利,拉动了浦东新区、上海市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带动了第三产业旅游服务的新增长。
全球闻名遐迩的迪士尼公司是一个有丰富跨国合作经验的巨型企业,上海素来有拥抱世界、年轻活力的对外形象,这一次国际成功合作既是吸取了巴黎迪士尼损失的教训,又考虑了东京和香港迪士尼经营的经验,打造出了独属于上海本地风采的迪士尼国际乐园。
1 上海迪士尼项目场景概述早在2011年建设之初,华特迪士尼现任主席及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就提出“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这一要求,力求把上海迪士尼乐园打造成为一个人间桃源。
上海迪士尼乐园现运营七大主题园区:米奇大街、明日世界、玩具总动员、梦幻世界、奇想花园、探险岛和宝藏湾[1],其中多个游玩项目是全球首发,探险岛园内的翱翔·飞越地平线是热度最高、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
作为中国两大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和香港迪士尼会被游客不由自主地拿来对比。
地理位置和游客来源上,香港有珠三角背景,上海则是长江三角洲,人口远超前者,带来更多本地和外地游客游玩;占地面积和游玩项目上,上海迪士尼比香港迪士尼大三倍,是全球第三大迪士尼乐园,但缺点是游玩项目分散,对游客体力造成考验;地标建筑迪士尼城堡方面,香港的睡美人城堡高24米且无法进入内部,上海的公主城堡高60米还可以上去参观,并在主塔顶端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国风牡丹花。
自上海迪士尼建成盈利以来,香港迪士尼转为稍有亏损,很多游客考虑港澳通行证办理麻烦而来上海游玩。
上海旅游形象定位1997年3月,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市旅游委成立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明确“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应该是都市型旅游。
上海旅游的特色,应该是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特色”。
并具体指出形成上海都市型旅游特色:“一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经济中心城市资源的优势,二要充分发挥城市新景观的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
从而明确了上海都市型旅游发展的方向。
8年来旅游业被作为上海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在总结8年来的发展进程,为进一步发展上海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上海市旅游委对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问题相当重视,2001年6月中旬开始,经过公开征集旅游口号和旅游标识活动的评选,在2001年底,“上海,精彩每一天”被隆重推出,正式成为上海市的旅游口号。
该口号的英译是:“7 Wonders of The World,7 Days in Shanghai”。
同时推出的还有凸现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的七彩上海旅游标识。
纽约为“万都之都”,巴黎为“优雅之都”,新加坡为“旅游之都”,香港为“动感之都”,那么,上海不妨定位为“精彩之都”。
这样,至少在表象化的旅游宣传口号上,上海有别于世界上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大都市;但同时,并不排斥博采众家之长,荟萃百家,熔于一炉,构筑符合国际惯例但又不落雷同窠臼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形象定位。
朝着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目标迈进的大上海,其画龙点睛的“精彩”之处,当然毫无疑问体现在“海纳百川、五方杂处、中西融汇”上,移民城市的基因决定了上海有几分像纽约,“有容乃大”,但是,上海的犹如沧海般的文化“容量”,不仅是纽约版的空间(地理)上的广度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华版的时间(历史)上的深度概念。
上海的大熔炉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方圆五千公里的河山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层叠垒创而成的文明成就,理所应当在大上海得到精美的反映。
欠发达地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摘要:成功的旅游形象定位,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旅游吸引力和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在系统分析怀化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环境及旅游形象现状的基础上,对怀化市旅游形象定位进行研究,以期对怀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怀化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时代,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
因此,能否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将它转化为一种商业价值和经济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城市能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吸引公众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设计个性鲜明独特、富于吸引力的地区旅游形象,是目前城市发展旅游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多处于我国边远山区,因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形象大多模糊不清。
本文以怀化为例,在系统分析怀化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环境及旅游形象现状的基础上,对怀化旅游形象定位进行研究,以期对怀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怀化旅游形象定位因素分析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定位是建立形象的灵魂,目标市场和优势资源是定位的依据。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必须要正视城市的现实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特点,只有把握好了一个城市的地脉和文脉,设计的旅游形象才能展现这个城市的独特个性,才能让它在目标受众心目中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并由此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
(一)怀化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基础,尤其是具有排他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旅游资源更是旅游形象定位的根本。
怀化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社会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怀化旅游特色资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良好,自然风光秀丽。
上海迪士尼的经营模式探讨摘要:自上海市政府宣布建设上海迪士尼以来,人们议论纷纷。
主要的也都是在与香港迪士尼的对比中产生的话题。
香港迪士尼一直以来都呈现“天天爆满,年亏损”的现象,而上海迪士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独创性的提出了“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一改往前当地政府投资方靠门票收益的单一收入方式,参与到迪士尼的各项经营中,包括园区经营、配套的娱乐度假设施和园区外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经营。
本文即从这三方面来探讨“上海模式”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上海迪士尼经营模式上海模式正文:一、序言2009年11 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首选便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地区的“明星”——上海。
在此前不到两周的时间,上海市政府于11月4日向外界证实了沃尔特·迪士尼公司将在上海建设主题公园的计划。
该计划已经得到了中国中央政府的核准。
由此,围绕上海迪士尼的建设与发展,从学者到普通民众,从长三角地区居民到全国范围内的公众,人们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沃尔特·迪士尼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5个迪士尼乐园度假地,它们分别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迪士尼乐园、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法国巴黎迪士尼乐园及位于中国香港的迪士尼乐园。
但事实上,迪士尼乐园作为大型主题公园,因其投资额巨大,地方政府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美国沃尔特·迪士尼公司曾在巴黎与香港这两个不同的城市建设了迪士尼乐园, 巴黎迪士尼乐园的经营状况一度不尽如人意。
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经营业绩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未来上海迪士尼乐园经营状况又将如何呢?应该说,这与上海迪士尼未来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关联。
下面,我将结合课堂知识和阅读的文献,来简单探讨下这个问题。
二、经营模式探讨2011年4月8日,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正式开工,预计于5年后建成,成为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
鉴于香港特区政府在迪士尼项目上背负巨大的营运包袱,上海方面如何规避收益分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令外界格外关注。
地标建筑对城市形象与旅游的影响近年来,地标建筑在城市规划和旅游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标建筑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同时也是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将探讨地标建筑对城市形象与旅游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首先,地标建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成为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集体印象。
比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作为巴黎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让人们立刻联想到法国首都。
同样地,在中国,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以及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都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地标建筑不仅能够传达城市的独特魅力,还形成了城市的视觉特征,使游客在初次到访时能够迅速辨识出所处的城市。
其次,地标建筑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标建筑作为城市的亮点和独特之处,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和悉尼歌剧院等地标建筑都成为了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地标建筑的存在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此外,地标建筑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地标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比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圣家堂被认为是建筑大师高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座教堂,更是一座艺术品。
类似地,在印度的金奈,那不勒斯的庞贝遗址,这些地标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这些地标建筑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对历史、艺术和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然而,地标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并非一切皆美,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地标建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庞大的建筑工程和高昂的费用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言。
此外,地标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也可能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
综上所述,地标建筑对城市形象与旅游的影响不可忽视。
期末考试论文题目: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以磁器口为例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2010级旅游管理(旅游策划)姓名:钟晓敏学号:20100515473指导教师:母泽亮2012年12月12日Based on tourists' perception of tourism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case study in Ciqikou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 geograph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 Planning ) 2010grade zhongxiaomin 20100515473Abstract: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terial cultur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rise and development. In gradually into the leisure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is no longer a single blind, bu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s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haracter to select travel. So the tourists themselves perceive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absolute impact on tourist on destination choice. In Ciqikou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Ciqikou passeng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oral advice, to study tourists on Ciqikou perception of the image, thus to Ciqikou image was established.Key words:Tourist percepti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iqikou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以磁器口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策划) 2010级钟晓敏 20100515473 摘要: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旅游业业随着得到了显著的兴起和发展。
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构与游客行为意图——基于潜在消费者的本土化验证研究张宏梅;陆林;蔡利平;黄琢玮【摘要】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般被认为是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构成的三维结构,是影响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却很少有经验研究证明该结构及形象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江苏周庄旅游形象为例,用结构方程分析(SEM)方法检验形象结构三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图的关系.研究发现:①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77);②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26);③认知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37);④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14),而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路径系数=0.11),情感形象对认知形象的影响未得到支持.研究证明了目的地形象三成分结构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情感形象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图的最主要的形象成分.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将来研究的建议.【期刊名称】《旅游科学》【年(卷),期】2011(025)001【总页数】11页(P35-45)【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结构;游客行为意图;结构方程分析(SEM)【作者】张宏梅;陆林;蔡利平;黄琢玮【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普渡大学旅游管理研究中心,美国,西拉菲亚特,47907;普渡大学旅游管理研究中心,美国,西拉菲亚特,479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81 引言自1971年Hunt首次提出旅游形象概念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TDI: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
程金龙和吴国清(2004)搜索到1994年以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中文研究文献就有300多篇,Pike(2002)对1973~2000年发表在国际性期刊上的142篇目的地形象研究文章进行了总结分析,Gallarza等(2002)也搜集了1971~1999年发表在主要的国际性旅游期刊和相关书籍上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文献65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进人黄金发展期,旅游直线升温。
一座城市的旅游业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青岛市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设施齐全。
本文以青岛为研究对象,在揭示青岛城市旅游与形象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青岛的城市形象提升策略,这对青岛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形象定义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主观印象,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城市形象是能够刺激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与保持和谐的城市形象是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不仅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还关系到城市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薛敏芝,2002)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外显,是公众对由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城市现状与发展趁势的印象与评价。
概念强调:城市形象既指构成城市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外显,又指公众对城市的看法与评价,以及这种看法与评价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公众对城市的现状作出评价的同时,也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
作为人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城市形象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可谓如影相随但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在环境认知研究者们的关注下发展起来。
人类城市的形态万千,要素多元,人们感知城市的途径和结果不一,使得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和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而基于不同的概念原点所展开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因此色彩纷呈,摇曳多姿。
本论文基于城市形象发生的角度,梳理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功能、相关理论观点及其研究动向。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经历的增加,旅游者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形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形象的定位、策划设计、测量方法、形象传播和推广等。
本文将从旅游形象研究领域,对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就学术规范和统一、形象整合和形象管理进行初步思考。
一、旅游形象研究的起源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现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近几十年来,旅游形象研究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外国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1年美国亨特博士的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被认为是旅游形象研究的先驱之作。
我国国内没有关于旅游形象研究的具体时间上的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实际上早在1986年邱焰美就曾就我国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过分析。
随后的1987年蔡万坤在《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也涉及到旅游形象的论述。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白祖诚就北京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了阐述。
二、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领域自从旅游形象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研究的内容、方式、领域和角度都在不断地拓宽。
下面将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常见的研究领域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进行简要系统的总结,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一下国内关于旅游形象方面的研究。
(一)旅游形象研究。
程金龙、吴国清等回顾了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对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涉及: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旅游形象的感知为模式研究、旅游形象营销策略研究、旅游形象建设研究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研究等。
乌铁红认为,国内旅游形象研究受地区和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的影响较深,理论研究弱于实证研究。
她认为旅游形象研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角度应逐步拓宽,视野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主体也将区域多元化;纪丽萍对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后指出,国外旅游形象研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形象的概念化及组成、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目的地形象的评价与测量、距离与时间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居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目的地形象的管理策略等。
对于上海迪士尼的讨论分析“上海要建迪士尼了!”“上海”、“迪士尼”最近成了热门词汇。
社会各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当无数人为此消息而欢笑、兴奋时,也有一些人并不喜欢,更有人在深思:这究竟是一轮“文化侵略”、“重复建设”的开始,还是产业升级、文化交融的契机?上海迪士尼究竟命运如何?不同的身份的人,不同目的的人有不同的讨论。
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分析,有所讨论。
首先是香港和上海方面不同的声音。
香港方面: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行政总裁金民豪对此前业界所关心的中国两大迪士尼乐园竞争问题并未表现出太多担忧。
金民豪介绍,目前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客源中有1/3来自内地,而这1/3来自内地的客源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广州、深圳。
因此香港迪士尼并不是很担心上海迪士尼会造成影响。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刘吴惠兰认为,香港与上海迪士尼可合作及互补。
她说,中国经济发展有庞大市场,有很大潜力,容纳两个迪士尼乐园“绰绰有余”。
但是,另一方面,据香港媒体报道,对于上海兴建迪士尼乐园,香港迪士尼乐园回应,会尽快展开扩建工程——早前已获立法会财委会通过拨款,将于5年内增建3个主题区,其中2个为全球独有。
新的游乐设施共有30项,最快今年动工。
完成扩建后,将新增超过30个设施,全乐园设施总数增加差不多一半至100个以上。
届时,乐园面积将扩大约23%。
迪士尼公司已承诺,该三个新园区在启用后五年内不会在全球其他迪士尼主题公园内出现。
计划新增三个主题区分别为“野矿山谷”、“迷离庄园”和“反斗奇兵历奇地带”,前两个主题区是全球独有,第三个是亚洲独有。
在上述三个主题区内,将增设30项新游乐设施,使主题乐园的总旅游设施增加至100项。
实际上,虽然官方对于上海迪士尼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但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担心。
他们赶紧对园区进行扩建的行为无非也是想增加香港迪士尼的竞争力。
即使南北的市场会分流,其优势会有互补。
但如今交通越来越方便,地域已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拥有自己的特色,才有竞争力以及市场。
中国省域旅游形象定位现状与类型划分鲁小波;陈晓颖;王万山;赵恒德【摘要】本文对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中国34个省域旅游形象的口号与标徽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34个省域的旅游形象口号可以分为文化内涵、地理位置及特点描述、资源概括、旅游效果表达、现状特征描述和赞美6类.而34个省域的旅游标徽可以分为文字与拼音、典型景观代表、典型动物代表、抽象变形概括、地图形态5类.综合对比各省域旅游形象口号与旅游形象标徽的关系,结果显示存在5种情况:(1)口号与标徽完全一致的关系;(2)口号与标徽相互配合的关系;(3)口号与标徽存在联系;(4)口号与标徽松散联系;(5)口号与标徽没有联系.未来发展应该加强旅游形象定位与研究,构建科学的旅游形象体系,促进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期刊名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3)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旅游形象;中国省域;类型;研究【作者】鲁小波;陈晓颖;王万山;赵恒德【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121013;辽宁理工职业学院管理系,辽宁锦州121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经从资源导向、市场导向进入了形象导向阶段,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旅游设施、良好的旅游服务,还应该具有明确的旅游形象。
近年来旅游形象的研究逐步增多(通过中国知网论文篇名“旅游形象”检索,2005年85篇、2006年96篇、2007年130篇、2008年116篇、2009年147篇、2010年157篇、2012年153篇、2013年167篇、2014年171篇、2015年203篇、2016年269篇、2017年247篇),而大多数都是分析城市、区域(目的地)、景区等旅游形象的定位、策划以及塑造问题,如谷明(2000)和陈才(2006)对大连[1、2]、侯兵,黄震方(2009)对扬州[3]、马晓龙(2006)对西安城市等旅游形象分析[4],刘锋(1999)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汪德根,陆林(2004)对内蒙古自治区[6]、崔建勋(2013)对河南省旅游形象进行研究[7]、陈晓颖,鲁小波对辽宁省的地市与县域旅游形象[8、9]、田大江,刘家明(2012)对青海湖[10]、张宏梅,陆林,章锦河(2006)对苏州周庄等景区的旅游形象的分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