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治疗——冷沉淀
- 格式:doc
- 大小:1.52 KB
- 文档页数:1
冷沉淀的制备及应用范围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6C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它是POOI博士在1964-1965年期间发现的,被加热37C时呈溶解的液态,主要含有第忸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第X皿、以及纤连蛋白等成分。
现就冷沉淀的制备、临床应用及效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冷沉淀的制备与质量1.1 冷沉淀的制备选取健康无偿献血者, 各项检查指标合格,采集400 mL全血后6~8 h内经分离新鲜液体血浆于-50 C冻成型后的新鲜冰冻血浆放置-30 C保存。
制备冷沉淀时,将-30 C保存血浆放置于1~6C环境下溶解、分离出冷不溶物,放置-30 C冻存或直接应用于临床。
1.1.1 离心法(PooI)1.1.1.1 原料血浆的融化1.1.1.1.1 4 C冷藏箱法:将原料血浆从-30 C冰箱内取出,置于1~6C冷藏箱内缓慢融化。
1.1.1.1.2 水浴融化法:将原料血浆从-30 冰箱取出,值室温5 分钟,待双联袋间的塑料管变软后,放入15C水浴箱内,启动摇摆装置,约30分钟后温度调至4C,当原料血浆袋全部融化时(约60~90 分钟),然后把水温调至0~2C。
1.1.1.2融化后的原料浆于0~4C以离心力2000g离心10分钟,使冷沉淀下沉于塑料袋底部,快速去除上清液,剩20~30 mL左右即为冷沉淀。
1.1.2连续融化虹吸法(Mason),将原料浆袋置于1~6C水浴装置中,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且位置低于血浆袋,两袋之间形成一定的落差,血浆溶化后随时被虹吸至空袋内,当融化至剩下40~50ml时,闭合导管,阻断虹吸,将冰冻血浆袋和冷沉淀热和断离。
1.2 冷沉淀的质量冷沉淀质量受温度、时间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
从采血到制备过程中室温制备原料浆会使第忸因子含量偏低;说明温度对冷沉淀质量有影响。
经研究使用亚甲蓝光照法(MB)进行病毒灭活的冷沉淀与原血浆比较,忸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分别别下降30呀口11%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40%血液4C保存18 h 其忸因子含量与6C保存6~8 h相比下降23%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含量有影响,FFP 一旦融化,忸因子活性随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12 h 衰减41.17%,24 h 衰减42.82%,改良水浴融化虹吸法制备冷沉淀F忸含量明显高于Pool。
冷沉淀输注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输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融化后的冷沉淀应尽快输用,一般要求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不宜在室温下放置太久,也不能放在4℃冰箱中,因为这样会影响其疗效。
2. 输注冷沉淀时,必须用输血器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进行,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3. 冷沉淀不能与血小板同时申请,如果同时申请,应先输冷沉淀。
4. 冷沉淀一般应同型输注,不要求血型交叉配合试验。
5. 冷沉淀有剂量依赖性特点,即初次治疗效果较差者,增大剂量重复使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及临床应用摘要】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6℃融化后,经离心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将剩余不溶冷沉淀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一种功能性血液成份,是新鲜冰冻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富含纤维蛋白原(Fib)、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等。
近几年来本血站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量和使用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因缺乏Ⅷ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出血的病人及血友病患者[1]。
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再局限于血液病的治疗,而更多的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如深度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手术、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成分输血;成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输注【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00-011.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用于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采集、制备过程和储存条件等,国家标准有严格的规定。
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规定,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原料为新鲜冰冻血浆,而新鲜冰冻血浆严格为离体6h(保养液为ACD)或8h (保养液为CPD或CPDA-1)内,不超过18h并储存于2~6℃的新鲜血液,将血浆分离出来并速冻呈固态的成份血,每400ml全血制备的200ml以上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2个单位;其中Ⅷ因子含量≥80IU,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容量:20~30ml,同时还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各种免疫球蛋白等[2]。
1.1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1)取出符合制备冷沉淀条件的新鲜冰冻血浆,置于(4±2)℃冰箱中过夜融化(时间约为12~l5h);(2)次日,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其中尚有部分冰晶即从冰箱取出,配平后重离心,离心条件为:离心力2000g、(4±2)℃、10min。
输血治疗的冷沉淀:
一、适应症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
二、方法及内容量剂
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对出血未止的患者每12h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次的1/
2.用量计算方法:①经典方法:剂量(U)=(期望值-现有值)×血浆容量(ml);②简易计算法:将血浆现有FⅧ:C值视为0,每输注4U/kg体重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高10%.
2.FN水平低下患者的冷沉淀用量
(1)大剂量法: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
(2)维持法:给予5~7mg/kg体重。
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
1.冷沉淀于37℃⽔浴(不能超过37℃)进⾏快速融化,融化后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
2.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
3.必须使⽤输⾎器输注。
4.冷沉淀以⾎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尤其对婴幼⼉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5.冷沉淀粘度较⼤,如经静脉推注,在注射器内加⼊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凝集⽽阻塞针头。
如若病情许可,每袋可⽤少量⽣理盐⽔(10~15ml)稀释后经输⾎器静脉输注。
6.有时可发⽣变态反应,如荨⿇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
⼤量应⽤⾎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溶⾎性反应(输注ABO⾎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产⽣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效。
7.输注前⼝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反应。
冷沉淀、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的作用
冷沉淀、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
冷沉淀是一种用于分离血浆中蛋白质的方法。
通过将血浆冷却至低温,可使部分蛋白质沉积下来形成沉淀。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血浆中的一些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从而提高血浆的纯度。
冷沉淀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血浆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冰冻血浆是一种保存血浆的方法。
将新鲜采集的血浆冷冻保存,可有效延长血浆的保质期。
冰冻血浆保存后可以在需要时进行解冻使用,其成分和功能与新鲜血浆相似,可以用于输血、制备血浆制品等临床用途。
冰冻血浆的使用方便灵活,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储备手段。
去白悬浮红细胞是一种用于分离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技术。
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将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分离开来。
去白悬浮红细胞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红细胞可以用于输血,满足患者的血液需求;另一方面,去除白细胞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冷沉淀、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
要的技术支持。
它们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血液储备和输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
因富含FⅧ、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 缺乏、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
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ⅩⅢ缺乏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
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1冷沉淀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抗血友病球蛋白(FⅧ)是由FⅧ促凝活性、FⅧ促凝抗原、FⅧ有关抗原和FⅧ有关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等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可加速F Ⅹ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F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生物体内半衰期在8~12 h,变化较大。
纤维蛋白原(Fg)由肝脏合成的,在凝血过程中,由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加快。
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起到加快止血、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的作用。
纤维结合蛋白(Fn)又称纤维连接蛋白,1974年国外开始研究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分子量约450 KD,由两条相似的A链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高分子糖蛋白。
有促进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纤维蛋白交联,抗感染、抑制细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功能,为上皮修复营造环境条件等多种生物活性。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即XⅢ因子存在于血小板及血浆中,经凝血酶切除部分肽段后被激活为XⅢa。
冷沉淀输注操作规程冷沉淀是FFP在低温(1-6℃)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缩制品,主要含有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因子XIII和纤维结合蛋白。
由于冷沉淀制备中缺乏病毒灭活过程,导致患者使用后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该制品已经较少应用。
目前冷沉淀在我国临床应用还较普遍。
一、适应证(一)血友病A及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冷沉淀适用于儿童、轻型成人血友病A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因子Ⅷ缺乏症(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冷沉淀中的因子Ⅷ浓度相对FFP高,我日从200ml全血制备的冷沉淀中含有因子Ⅷ≥40IU,每单位的容量为20-30ml。
由于受患者总血容量的限制,不可能大量使用,只能用于所需输注剂量小的患者。
对于中、重度血友病A患者,每次需要补充的因子Ⅷ量大,宜首选冻干的因子Ⅷ浓缩剂或基因重组的因子Ⅷ浓缩剂。
(二)血管性血友病由于目前缺乏vWF浓缩剂,因此血管性血友病(vWD)的治疗目前主要选用冷沉淀。
vWD主要是vWF的量的缺乏或质的缺陷导致。
采用冷沉淀输注以补充外源性的vWF,可以有效地改善出血症状。
但血小板型vWD患者,输注冷沉淀不能有效改善病情,应选择输注血小板制品。
(三)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和术后纤溶活性增强等)等患者,由于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或质量缺陷,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
此时,首选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治疗;在没有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时,可选用冷沉淀制品。
由200ml FFP制备的冷沉淀中含有纤维蛋白原150-200mg.(四)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纤维结合蛋白是重要的调理蛋白。
在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皮肤溃疡和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可明显下降。
冷沉淀制品可用于上述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的患者。
(五)局部使用促进创口、溃疡修复冷沉淀中富含纤维结合蛋白,也可在局部外用,以促进创口、溃疡组织的修复。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输血治疗是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成分输血作为一种输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血液成分的一种,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冷沉淀凝血因子?冷沉淀凝血因子,也称冷沉淀,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置于2~6℃冰箱中过夜融化或在1~6℃水浴装置中融化,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
冷沉淀凝血因子富含五种成分:Ⅷ因子、XⅢ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来自200ml全血分离的冷沉淀Ⅷ因子≥40U、纤维蛋白原≥75mg;来自400ml全血分离的冷沉淀Ⅷ因子≥80U、纤维蛋白原≥150mg。
二、主要功能补充Ⅷ因子、XⅢ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1)Ⅷ因子又称抗血友病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可加速XⅢ因子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有助于血小板第Ⅲ因子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其含量增加可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Ⅷ因子缺乏症又称血友病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常见自发性出血或外伤出血后止血困难等症状。
(2)XⅢ因子是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分子间的交联反应,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更加紧密、坚固,增加纤溶抵抗。
因此,XⅢ因子对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凝块有重要作用。
XⅢ因子半衰期长,且因子活性5%以下也可以维持机体正常凝血功能。
XⅢ因子缺乏时只能生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SFM),患者常见延迟性出血,创面愈合不佳等症状。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作为载体具有稳定Ⅷ因子的作用,参与构成Ⅷ因子复合物,且能与血小板相关位点结合,介导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过程。
先天性或获得性vWF缺乏或功能异常时,可出现凝血障碍。
(4)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途径的效应分子,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加快,同时纤维蛋白原作为血小板间的桥梁,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冷沉淀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冷沉淀只需ABO同型输注,如果患者⾎型未知,那么AB型冷沉淀就可以应⽤,不需要交叉配⾎。
冷沉淀输前宜在37℃⽔温10 min内融化,融化后必须6 h内使⽤。
有研究表明冷沉淀融化后FⅧ的活性在6 h下降到86% ,在6—24 h间下降较⼩,⾄少下降到80% ,纤维蛋⽩原在6 h 下降到87% , 6—24 h没有变化,延长到74 h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只是使⽤FⅧ,冷沉淀融化后存放到24h是可以的;如果只是⽤纤维蛋⽩原,可以延长到74h。
如果冷沉淀经37℃10 min后没有完全融化,提⽰纤维蛋⽩析出,则不能应⽤。
如融化后未输注,不宜再冻存。
冷沉淀输注的前15 min的速度应≤5 ml/min,输16U⾄少需要30 min,输注时可加少量⽣理盐⽔(10—15ml)稀释,避免凝集堵塞针头,结束时⽤⽣理盐⽔冲洗,输注剂量应根据病种及临床需要⽽定。
⼀般冷沉淀的应⽤剂量是16U,输后对患者凝⾎状态进⾏评估是⾮常重要的,可以预测后续的使⽤剂量。
⼤量输⾎时,如果纤维蛋⽩原 < 1.0 g/L,通常输20 U冷沉淀。
对纤维蛋⽩原缺乏者,成⼈剂量⼀般为32 U /次,维持纤维蛋⽩原⽔平在0.5—1.0 g/L,每3 d输注1次,需要每天检测纤维蛋⽩原⽔平。
除了持续性消耗和⼤出⾎,补充冷沉淀2U /10kg体重可以升⾼纤维蛋⽩原⽔平0.5 g/L,给量的频率依赖于纤维蛋⽩原半衰期和患者凝⾎因⼦⽔平的恢复情况。
影响冷沉淀⽌⾎效果的因素较多,与冷沉淀的质量、补充的剂量、患者的病情、患者是否存在的抗FⅧ抗体及感染、发热等因素有关。
冷沉淀输注的副作⽤较少,少数可发⽣过敏反应,但症状轻微。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
方法及内容量剂 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
对出血未止的患者每12h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次的1/2.用量计算方法:①经典方法:剂量(U)=(期望值-现有值)×血浆容量(ml);②简易计算法:将血浆现有FⅧ:C值视为0,每输注4U/kg体重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高10%。
2.FN水平低下患者的冷沉淀用量(1)大剂量法: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
(2)维持法:给予5-7mg/kg 体重。
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
注意事项 1.冷沉淀于37℃水浴(不能超过37℃)进行快速融化,融化后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
2.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3.必须使用输血器输注。
4.冷沉淀以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尤其对婴幼儿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5.冷沉淀粘度较大,如经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阻塞针头。
如若病情许可,每袋可用少量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经输血器静脉输注。
6.有时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
大量应用血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生溶血性反应(输注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而产生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无效。
7.输注前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