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1
安全气囊的触发方式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当车子受到相应撞击力量后,操纵设备向气体发生器传出点火指令或传感器直接操纵点火。
2.点火后引发爆炸反应,安全气囊就在一瞬间打气弹出来。
3.在乘客的身子与车内部件撞击前适时到位,乘客与气袋触碰时,利用气袋上排气孔吸附撞击力量,实现保障乘客的目的。
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的碰撞传感器会检测信号,加速度传感器会检测到加速度的变化,气囊就会迅速充气,从触发到充气完成只需要约25-35毫秒的时间。
充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NaN3=2Na+3N2↑,反应中会产生50升至90升的氮气,氮气立刻充满整个气囊。
简述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过程一、安全气囊系统的概述安全气囊系统是现代汽车中的重要安全装置之一,主要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驾驶员和乘客。
该系统通过感应车辆的撞击程度并在必要时迅速展开,防止车内人员受到碰撞而受伤。
二、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1. 气囊模块:由气囊和气体发生器组成,当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会迅速释放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气囊充满。
2. 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发生了碰撞,并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3. 控制单元:接收碰撞传感器发送的信号,并根据信号判断是否需要展开气囊。
4. 电源: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
三、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过程1. 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向控制单元发送信号。
2. 控制单元接收到信号后,会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算法来判断是否需要展开气囊。
如果需要,则向气体发生器发送信号。
3. 气体发生器接收到信号后,会迅速释放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气囊充满。
4. 充满气体的气囊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展开,并且将驾驶员和乘客包裹在其中,以减少碰撞时身体受到的冲击力。
展开的气囊也会通过撑开车内物品,保护车内人员不被其他物品伤害。
5. 在气囊展开后,控制单元会自动切断电源,以避免电路短路引起火灾等意外事故。
四、安全气囊系统的注意事项1. 安全气囊系统只能在发生碰撞时才能使用。
如果在正常行驶中误触动了安全气囊按钮,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
2. 安全气囊系统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
一旦出现故障或损坏,必须及时更换或修理。
3. 驾驶员和乘客在行驶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安全带,并且尽量避免靠近安全气囊装置。
因为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如果人员距离气囊太近,可能会受到气囊的冲击而导致受伤。
五、总结安全气囊系统是现代汽车中的重要安全装置之一。
该系统通过感应车辆的撞击程度并在必要时迅速展开,防止车内人员受到碰撞而受伤。
安全气囊系统由气囊模块、碰撞传感器、控制单元和电源等组成。
在工作过程中,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向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算法来判断是否需要展开气囊,如果需要,则向气体发生器发送信号,充满气体的气囊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展开,并且将驾驶员和乘客包裹在其中。
汽车安全气囊设计标准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起到了在碰撞事故中保护乘车人员安全的关键作用。
为了确保安全气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制定适当的设计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汽车安全气囊的设计标准,以提高乘车人员的安全性。
1. 安全气囊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安全气囊是指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车辆撞击传感器信号触发,迅速充气形成的保护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快速填充高压气体,形成膨胀的气袋,以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减轻车辆和乘车人员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设计标准应包括以下要求:- 触发时机准确:安全气囊必须在碰撞前乘车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借助安全带固定身体,同时在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形成保护效果。
- 充气速度合理:安全气囊应在碰撞发生的瞬间内实现充气,并在适当的时间内达到充气最高点,以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
- 充气压力控制:充气气体的压力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过低,以充分发挥安全气囊的吸能作用。
- 适应不同碰撞方向:安全气囊应能适应不同碰撞方向的需求,包括前碰撞、侧碰撞和翻滚碰撞等。
- 安全气囊的形状和尺寸:根据不同车型和车辆安全要求的不同,安全气囊的形状和尺寸也有所差异。
但是其中还需要考虑到空间限制和舒适性的平衡。
2. 碰撞传感器设计要求碰撞传感器是安全气囊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 触发敏感度:碰撞传感器应具备足够的敏感度,能够准确感知到车辆碰撞的发生,并迅速传递信号给安全气囊系统。
- 可靠性和耐用性:碰撞传感器应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能够在恶劣环境和复杂道路条件下正常工作。
- 适应性:碰撞传感器应能适应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碰撞,包括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
3. 安全气囊系统的管理和检测为了确保安全气囊系统的正常工作,对其进行管理和检测至关重要。
- 系统自检和故障诊断:安全气囊系统应具备自检和故障诊断功能,能够检测传感器、充气装置和控制单元等部件的正常工作状态。
汽车的安全气囊原理汽车的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且在乘客碰撞车内设备,减少直接碰撞力对车内人员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辆上的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之后,立即触发气囊充气系统,使得气囊在瞬间充满气体,有效地减少了车内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安全气囊大致分为两个部分:气囊和充气系统。
气囊通常是用一种特殊的聚酯纤维制成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拉强度。
在气囊膨胀时,它能够迅速充满气体,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密闭性,以便提供最大的保护。
充气系统由气囊控制模块、气囊和车辆上的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通常被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传感器能够感知到碰撞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向气囊控制模块发送信号。
气囊控制模块在接收到传感器信号后,会迅速向气囊释放气体,使气囊在瞬间充满气体,并发挥作用。
安全气囊的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原理,车辆在碰撞时会产生巨大的碰撞力,而安全气囊的作用就是通过充气系统将气囊迅速充满气体,能够在乘客发生碰撞时,减少碰撞力对人体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充气系统一般采用火药气体发生器或者气体发生器进行充气,它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以瞬间将气囊充满气体。
气囊通常采用在充气速度快的同时,气体释放速度较慢,保持充气状态一段时间。
这样即便是在碰撞发生后,车辆的减速也能够保持气囊的充气状态,为乘客提供持续的保护。
安全气囊的充气系统还有配备气囊控制模块,其作用是监测车辆发生碰撞时的情况,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和角度来决定是否触发气囊。
气囊控制模块通常还会监测车辆上的安全带是否系好等情况,以在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最大的保护。
总的来说,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后,迅速触发气囊充气系统,使得气囊迅速充满气体,并对车内人员提供保护。
通过这种被动安全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减轻乘客受伤的可能性,是现代汽车安全防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的爆炸原理
安全气囊的爆炸原理是通过化学爆炸来产生气体以快速充气,保护乘坐者免受碰撞的伤害。
安全气囊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气囊组成。
传感器会感知到车辆的撞击力度和角度,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在接收到传感器信息后,根据撞击情况决定是否触发气囊的充气。
气囊的充气装置包括爆炸器和气体生成器。
当控制器发出指令时,爆炸器会引爆气体生成器内的化学物质,产生大量的气体瞬间充满气囊。
通常使用的气体是氮气,它具有稳定性和不易燃性。
充气后的气囊会迅速膨胀并填充到特定的空间内,以缓冲乘坐者和车辆之间的撞击力量。
为了减少气囊对乘坐者的伤害,安全气囊往往采用材料柔软而有弹性的织物制成。
总的来说,安全气囊的爆炸原理是通过化学爆炸产生气体,使气囊迅速充气来提供乘坐者碰撞保护。
简述安全气囊系统的功用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汽车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于缓解乘车人员的碰撞,以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
安全气囊系统的功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缓解碰撞时的冲击: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系统可以打开,分散冲击能量,缓解乘车人员的身体部位受到的冲击。
2. 减少乘车人员的伤害:安全气囊系统可以将冲击能量分散到更远的部位,减少乘车人员身体部位的碰撞程度,从而减少乘车人员的伤害。
3. 提高乘车舒适性:安全气囊系统的释放气袋可以产生巨大的气流,使乘车人员感到舒适和分散注意力,从而提高乘车的舒适性。
4. 提高汽车的卖点:安全气囊系统可以提高车辆的卖点和性能,增加车辆的竞争力。
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提高乘车舒适性和车辆的卖点。
安全气囊材料
安全气囊是一种在汽车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保护乘客的安全装置。
它的材料选择对于安全气囊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安全气囊的主要材料包括气囊布料、气体发生器和传感器等组成部分。
首先,气囊布料是安全气囊最关键的材料之一。
它需要具备足够的韧性和抗拉强度,以便在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并承受住乘客的冲击力。
通常情况下,气囊布料采用聚酯纤维或尼龙纤维制成,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气并形成有效的保护。
其次,气体发生器是安全气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气囊的充气速度和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气体发生器材料包括铝粉和钠氯化合物。
铝粉在受到撞击时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气囊迅速充气;而钠氯化合物则能够在受到冲击时迅速分解产生气体,同样能够实现快速充气。
这些材料的选择能够确保安全气囊在碰撞时能够迅速展开,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受伤的可能性。
最后,传感器也是安全气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及时地感知到车辆的碰撞情况并触发气囊的充气。
传感器的材料选择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准确地触发气囊的充气。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材料包括硅、玻璃纤维和金属等,它们能够在受到外部力量作用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从而触发气囊的充气。
综上所述,安全气囊的材料选择对于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囊布料、气体发生器和传感器等组成部分的材料选择需要具备足够的韧性、充气速度和灵敏度,以确保在车辆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安全气囊的材料将会不断得到改进,为乘客的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汽车安全气囊知识讲义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减轻乘客受伤的程度。
安全气囊可以在车辆碰撞时在瞬间充气,形成一定的缓冲效果,从而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碰撞伤害。
下面是一些关于汽车安全气囊的知识讲义:1. 安全气囊的种类安全气囊通常分为驾驶员气囊、副驾驶员气囊、侧安全气囊和头部安全气囊等几种。
驾驶员气囊和副驾驶员气囊通常位于方向盘和仪表板上,侧安全气囊位于座椅侧面,头部安全气囊则位于车顶或车门内侧。
不同位置的安全气囊能够在不同方向的碰撞中提供相应的保护。
2. 安全气囊的充气原理安全气囊的充气原理是利用爆炸气体产生的高压气体来迅速充满气囊,从而形成缓冲效果。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上的碰撞传感器会向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控制单元会迅速决定是否需要充气,并将高压气体发送到气囊中。
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十毫秒,所以安全气囊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减轻乘客受伤程度。
3. 安全气囊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安全气囊可以在车辆碰撞时提供保护,但在日常驾驶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比如,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好安全带,避免在发生轻微碰撞时触发安全气囊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安全气囊也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能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 passi安全装置,在车辆碰撞时能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保护。
但在日常驾驶中也需要注意使用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气囊能够正常工作并发挥作用。
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形成缓冲效果,从而减轻乘客受伤的程度。
在紧急情况下,安全气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对于许多车主来说,他们对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式了解甚少。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汽车安全气囊,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它能够发挥作用。
4.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碰撞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气囊组成。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会感知到碰撞的程度和方向,并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安全气囊研究报告引言安全气囊(Airbag)作为车辆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撞击时保护乘车人的安全。
安全气囊研究报告旨在从多个方面对安全气囊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安全气囊的发展历程1. 早期概念安全气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末,被视为一种能够减少车辆碰撞事故中乘车人损伤的创新技术。
2. 技术突破与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安全气囊逐渐成为车辆主要的被动安全装置之一。
它利用感应器和控制装置,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撞击时迅速充气,形成一个保护层,减少乘车人对车辆内部结构的直接冲击。
3. 现代安全气囊的特点现代安全气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高速充气:现代安全气囊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气,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乘车人碰撞车辆内部结构的风险。
- 多角度保护:安全气囊可以根据碰撞的方向和乘车人的位置,选择性地充气来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
- 多级充气:安全气囊可以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选择性地多次充气,以提供更大的保护力度。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1. 传感器检测安全气囊系统通常包括多个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碰撞、撞击等情况。
2. 控制装置判定接收传感器信号的控制装置会根据设定的算法和阈值判定车辆是否需要触发安全气囊。
3. 气囊充气一旦控制装置判定车辆需要触发安全气囊,它会通过电气信号控制气体发生器,将气囊内的气体迅速充气。
4. 气囊的保护作用充气的安全气囊能够在碰撞时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缓冲层,保护乘车人免受直接冲击。
安全气囊的优缺点1. 优点•提供有效的保护:安全气囊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提供良好的保护,减少乘车人受伤的风险。
•快速响应:现代安全气囊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充气,及时展开,起到保护作用。
•适用性广泛:安全气囊可以适用于各种车辆类型和车身位置,提供有效的保护。
2. 缺点•部分误触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强烈颠簸或撞击车辆底部等,安全气囊可能误触发,造成不必要的受伤。
•维护成本高:安全气囊是一种一次性装置,在触发后需要更换,导致一定的维护成本。
安全气囊作用安全气囊(Airbag)是一种主动保护系统,用于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减少乘客和驾驶员受伤的风险。
它是一种被嵌入在驾驶座和乘客座的车门、仪表板和车顶等部位的充气式装置,可在发生事故时迅速充气,形成一个气垫,保护乘客免受碰撞的冲击力。
安全气囊的作用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汽车工程师John Hetrick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他意识到,在碰撞发生时,车辆上的乘客往往会被甩出车外或与车内结构物相撞,从而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他设计了一种可迅速充气的装置,以吸收碰撞的冲击力,保护乘客的安全。
安全气囊是通过车辆上的多普勒雷达和惯性传感器等装置来感知事故的发生。
当发生碰撞时,这些传感器会立即向安全气囊系统发送信号,触发气囊的充气。
安全气囊一般由气体发生器、气囊和控制装置组成。
气囊由防撞材料制成,可以迅速充气,并在事故发生时阻挡乘客和驾驶员的运动,减少头部和身体的碰撞。
安全气囊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减少头部和颈部的伤害。
在碰撞事故中,乘客往往会以相当大的速度冲向车内结构物,如方向盘、仪表板和门等。
安全气囊的充气可以迅速减缓乘客运动的速度,从而降低头部和颈部的撞击力。
这一点对于减少头部和颈部的骨折和脊髓损伤非常重要。
其次,安全气囊可以减少胸部和腹部的伤害。
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乘客身体的前部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胸部和腹部的损伤。
安全气囊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柔软的气垫,减轻这些区域的压力和冲击,降低内脏和骨骼的损伤风险。
然而,安全气囊并非绝对安全,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在事故发生时,气囊充气的速度非常快,可能给乘客和驾驶员带来一定的伤害。
因此,安全气囊的设计和部署位置非常重要,需要保证充气速度和力度合适,减少伤害的概率。
其次,在乘客或驾驶员坐在前排座位上时,如果他们没有系好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充气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总的来说,安全气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汽车安全装置。
它可以在碰撞事故中提供额外的保护,减轻乘客和驾驶员的伤害风险。
汽车安全气囊的相关政策
1.安全气囊成为必备装备:从2004年开始,我国法规规定在
新车上必须配置前排座位安全气囊。
2.安全气囊实行强制性检测: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规程》于2013年正式实施,对车辆的安全气囊在年检中也要进行强
制性检测。
3.安全气囊故障维修:在安全气囊出现故障时,需要找到专业
的技术人员去维修,并在学习成为授权维修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故障维修。
4.安全气囊质量监管:国家质检总局为了保障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合格的汽车,已经出台了《汽车安全气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规定了安全气囊的制造、质量、检验等方面。
5.
安全气囊信息公开:在我国,车辆制造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安全气囊的信息进行公开。
例如在一些汽车品牌官网上都有对安全气囊的详细描述,以及消费者故障处理的方式。
安全气囊发展史一、安全气囊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安全气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工程师H.J.朵尔成为安全气囊的发明者。
朵尔在开发飞机座舱安全方面的工作促使他发明了第一个安全气囊。
这个原始的气囊设计是为了保护飞行员免受撞击伤害。
然而,这个早期版本的气囊在测试中表现出了许多问题,因此它没有被进一步发展。
二、德国奔驰公司率先使用安全气囊设计方案在朵尔的发明之后,德国奔驰公司在其1959年的“革命性车型”中采用了安全气囊的设计方案。
然而,由于技术和安全性的不确定性,这种设计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三、20世纪6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
这些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气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优化其与车辆其他安全系统的配合。
四、1984年,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在著名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为安全气囊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这一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是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在著名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
这个标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促进了气囊技术的广泛应用。
五、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欧共体、日本已正式立法在汽车上配置安全气囊,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安全气囊已经成为许多轿车的标准配置。
美国、欧共体和日本都立法规定在汽车上必须安装安全气囊。
这些法规的实施促进了气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目前,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
总结:安全气囊的发展史是一个典型的科技创新历程。
从最初的发明到现在的广泛应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加先进和可靠的安全气囊技术为我们的道路安全保驾护航。
安全气囊警示标签标识标准
安全气囊警示标签的标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位置:警示标签应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便于驾驶员或乘客快速找到。
通常建议将其贴在车辆内部前部乘客侧的B柱上,高度在视线水平或略低的位置。
颜色和字体:警示标签的颜色和字体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以便于阅读和辨识。
一般来说,标签的颜色应采用醒目的黄色或橙色,字体应清晰、易读。
内容:警示标签的内容应简洁明了,明确指出安全气囊的警告和注意事项。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安全气囊的开启条件、安全气囊的警告、儿童和孕妇的注意事项、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方法等。
格式:警示标签的格式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包括标签的大小、形状、边缘等。
同时,标签的排版和字体大小也应合理,以确保内容易于阅读和理解。
材质:警示标签的材质应具有一定的耐用性和抗磨损性,以确保长期保持清晰和易读。
常用的材质包括塑料薄膜、纸质等。
语言:警示标签的语言应根据目标市场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和校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同时,对于多语言市场,应提供相应语言的警示标签,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要求。
总之,安全气囊警示标签的标识标准是为了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因此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标签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汽车技术手册之一全面解析安全气囊
如果说现在有哪辆在市面上销售的车型还没有配置安全气囊,即便其他配置有多么的丰富,没有这项最基本的安全配置还是很难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确实,安全气囊以及与安全带一样成为了目前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主流安全配置,在消费者心中,安全气囊也成为了购买底线。
现在我们就从安全气囊的诞生和发展角度来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项重要的安全配置。
安全气囊确实很重要,以至于让发明汽车的奔驰和拥有诸多安全技术专利的沃尔沃至今还在争着当它的发明人。
不过,载入历史中首个安全气囊发明者却是个美国人。
来自美国海军的工程师John W. Hetrick在1952年设计出一款充气缓冲垫,并于1953年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 stem;SRS)专利,这也就是如今安全气囊的雏形。
有意思的是John W. Hetrick当时也服务于美国几大著名汽车企业,在他将这一想法告知企业高层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没有兴趣对安全气囊进行深入研究。
1971年福特将安全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安全气囊,之后在前乘客座也装上安全气囊,并可依撞击力道分两种充气模式,然而克莱斯勒前董事长李艾科卡在自传中曾说,70年代的顾客只想要大马力大车身的汽车,对安全配备并不感兴趣,安全带使用率也很低,所以安全气囊没多久就从市场中消失。
1984年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制订《联邦汽车安全标准》(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第208条中,增加安装气囊的要求[3]。
1995年,正式经由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通过法案,提供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车的标准配备需要有双气囊。
1997年起,货车亦比照办理。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当设置于车辆前部的碰撞传感器检测到撞击时,会向气囊控制系统传回信号,待气囊控制系统分析得出需要启动安全气囊时,由气体发生剂配合点火装置组成的充气模块会迅速起爆向气囊进行充气。
充气过程一般只需25-35毫秒。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前排驾驶员气囊,前排乘客气囊;前排侧气囊,后排侧气囊;侧气帘和前排膝部气囊。
1981年,奔驰将前排安全气囊正式引入S级(W126系列)车型,并作为选装配置。
奔驰的这套系统还率先采用了安全带预张紧系统,在碰撞时可以抑制车内乘员的身体摆动幅
度,进一步减少伤害。
1987年,保时捷944 Turbo成为世界上首款将前排驾驶员及乘客气囊作为出厂标准配置的车型。
同年,里程作为首款采用安全气囊的日本车问世。
为减少碰撞对于骨盆及下腹部的伤害,侧气囊应运而生。
来自瑞典的Autoliv AB公司拥有这种安置于座椅内气囊的生产专利,首批应用此项装置的是1995年款的沃尔沃850,随后沃尔沃旗下所有车型都配置上了侧气囊。
侧气帘则是为保护驾驶者头部而出现的一种气囊,一般安置于车辆A柱及B柱附近。
当车辆遭遇侧面碰撞或发生翻滚时,侧气帘都会充气以保护车内乘员的头部。
宝马在1998款7系和5系(E39系列)中采用侧气帘,这也是侧气帘首次被应用于量产车型。
在正面碰撞中,除了头部和胸部容易受到伤害外,因仪表台变形而造成的腿部伤害所占比例也非常高。
因此,工程师随后推出了膝部气囊来减少腿部受到伤害的风险。
丰田Avensis成为首款配置膝部气囊并且在欧洲销售的车型。
而世界上第一款采用膝部气囊的车型是1996款的起亚狮跑。
以上都是我们常见的几种气囊,为了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员,工程师还在对气囊的安装位置和一些细节进行探索。
驾驶席中部气囊,安全带气囊和应用于摩托车上的气囊或许在多年后也会成为量产车中强制安装的安全配置。
2009年,丰田汽车公司推出了首款后排中部气囊。
该气囊安置于后排中央手枕处,可以避免车内乘员身体大幅摆动造成的二次伤害。
新款皇冠Majesta已经采用了此项配置。
安全带气囊首次出现于奔驰在2009年所推出的ESF概念车中,它的作用在于减少碰撞发生时,安全带对于车内乘员所造成的伤害。
在汽车领域,安全带气囊还处在研发阶段,但在航空领域,塞斯纳公司已经将安全带气囊作为旗下172,182及206机型的标准配置。
被戏称为“肉包铁”的摩托车驾驶者更需要得到良好保护。
本田于2006年推出首款摩托车气囊并正式应用于旗下金翼车型。
设置于摩托车前叉内的传感器可以检测碰撞信号,气囊控制器将决定是否起爆位于车把内的气囊。
另外一项保护摩托车驾驶者的装备就是带有气囊的骑行服。
骑行服内各关键部位均安放有微型气囊。
骑行服通过线束与摩托车连接,当车辆碰撞失控导致骑手跌落时,线束一旦断开就会启动骑行服内的气囊充气。
配合头盔可以给骑手带来良好的保护。
安全气囊虽然是一项被动安全装置,但其实它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如果你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那么在你身边的这些安全气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很容易带来二次伤害。
充气时看似柔软的一击足以致命。
而在安全气囊起爆瞬间产生的音量高达165-175分贝,这也会对人的听觉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安全气囊,安全带的重要性必须得到重视。
不过,国人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好,甚至还有屏蔽安全带提示音的插扣在网络上大肆贩卖,销售还异常火爆。
我想说的是,系上安全带真的就这么难吗?
【树立正确的安全驾驶意识,不要再使用这样的安全带插扣】
汽车企业在汽车安全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包括气囊和安全带等基本安全配置也在不断发展迎合驾驶者对于安全性,舒适性及便利性上的多种要求。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些安全配置所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安全驾驶的意识。
从本期起我们将对汽车上使用的各项技术逐项进行介绍,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易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