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 精神系统的进化简史 1 5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心灵成长——地球生命课程》目录第一部莅临地球第一章抵达抵达你与此一行星的关系精神体之出生精神体在地球上的发展你旅程上的伴侣基本的程序基本原则计划并过一生七个内在单元或通过仪式此行的工具第二章业:游戏的规则业的制造与灵魂年龄业与生命的循环业的尝还如何运作业与时间业与七个层面业与性格表徵业与关系如何大体地掌控业第二部设计你的一生第三章人生职务与挑战的设定自业(完成种种循环)自业与灵魂年龄自业的焦点自业与身体形象自业与性自业与丰盛自业与家庭自业的悲叹如何掌控自业占星学星象对于业的影响太阳与月亮诞生图重点强调人生职务第四章基本学习印记你如何被深植印记角色与印记印记与人生周期对于印记的处理解除不要的印记身体储存了前世经历释放体内有关前世之储存家庭的选择家庭选择与性格表徵家庭选择与灵魂年龄从死亡获得最大的益处如何死亡死亡与灵魂年龄第三部亲密伙伴第五章人物的派定协议精神体双胞胎精神体双胞胎如何登场精神体伴侣职务伙伴心灵连结者存在体内之片断体核心体节奏体第六章沟通之道沟通与亲密关系沟通性格表徵与不良沟通浪漫关系性关系第七章业的约定单元单元与灵魂年龄各种单元之解说与示例总结第四部支持团体与形态第八章三位组、四位组与五位组三位组典型的三位组三位组代表过程典型的三位组过程三位组与性格表徵三位组与人生主题四位组四位组的位置五位组第九章六位组、七位组、八位组与九位组六位组七位组形成的团体七位组代表过程七位组成长模式人生的七位组八位组或八度音程九位组或阶梯第十章支持团体进展过程十二人小组支持圈十二个支持位置团体之进展过程与阶梯团体进展过程与中心团体动力迈可研究团体第五部成长第十一章身体与能量认识身体呼吸与身体饮食与身体性与身体压力减轻压力压力与灵魂年龄对付压力压力或惧怕你的能量体或微细体因角色而异的气场气场的作用气场的清涤气轮连线解除连线第十二章阴阳平衡阴阳能量灵魂年龄与男女之转世生活地球之阴阳能量一生之中的男性与女性周期频率频率与阴阳比例第十三章显化之道丰盛的本质丰盛与较高中心整合较高中心以求丰盛丰盛与灵魂年龄变得更丰盛丰盛的极限企求丰盛之冥想平行宇宙如何利用平行宇宙个人力量力量的性质力量与作风力量与较高中心力量的格言第六部综合整理第十四章总结业幻相各种转世的关系频率与阴阳能量印记的处理团体与其结构占星学沟通与亲密关系的运作个人成长灵性工具总结迈可教导----概说附录A 迈可教导摘要每个灵魂年龄之七个层级性格表徵目标态度主要负面障碍作用中心体形结语附录B 借体第一部莅临地球第一章抵达道(或上帝)的自言自语我乃纯粹之光,朝著既定的目标----物质实相与地球生活----疾然而进。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开智正典:⼼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如何看开智书单的100多本书?开智正典:⼼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如何看开智书单的100多本书?开智正典:⼼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科学洗脑百本经典导读开智社群集体评选108本经典神作,以“不收录近作,世界级⽔准,开启了⼀个学派或者反响极⼤,或者保留了某个学术传统”为收录原则,集体导读百本令你脑洞⼤开、三观尽改、代表21世纪⼈类智慧巅峰与知识源头的神作。
回到知识源头,108本好书囊括了「认知&神经&⼼理科学,⽹络科学,编程,数学,⽂艺创作」五⼤类21世纪的元学科,让你科学洗脑、独⽴⾃由、理性思维、开启⼼智不再发愁。
⽬录如下:绪论:寻找智慧(5 本)第⼀章:进化论(10 本)第⼆章:认知 & 神经 & ⼼理科学(33 本)第三章:⽹络科学(11 本)第四章:数学(6 本)第五章:编程(7 本)第六章:诗歌与⽂学(14 本)第七章:信仰与⾏动(9 本)第⼋章:导师的偏见(13 本)附录⼀:读书法附录⼆:书之书附录三:书⽬与作者简介--------------------读千卷书,⾏万⾥路,不够…还得有个对谈者相伴,才更有意思。
书都是好书,如何有效率、有兴趣、有吸收的看完是⼀个问题。
开智正典包括了五元学科的100多本书,彼此之间差异也⽐较⼤,烧脑的结果可以预料。
分享⼀个⽅法,供⼤家参考:1,先分析书单内容(涉及五⼤元学科):1)书单包括:『数学、编程、⽹络科学、认知科学等、写作』;2)这⾥⾯前3块内容跟⼯作(分析师)⽐较相关,第4个是感兴趣的内容,第5个属于创作部分。
另,名⼈传记夹杂其中;3)有了基本层次和分类,世界⼀下⼦明朗很多。
2,思考和梳理⼀下适合⾃⼰的阅读⽅式:1)⾸先,看写作相关的书:掌握好的写作是怎么样的,篇章、布局、架构,句⼦、段落、组句、⽤词,当⾃⼰知晓『好的写作』和『差的写作』在上⾯细节上的差异,后续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和验证⽐如,《超越智商》的翻译是否『信雅达』?《奇特的⼀⽣》这样的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会这样布局,有作者⾃⼰的想法么?说⽩了,先看写作相关的书就是『磨⼑』,正好可以⽤它去『砍』其他的那些『柴』(书)2)其次,看⾃⼰⼯作相关的书:⾃⼰的⼯作是分析师,⾃然的跟『编程、数学』有所牵连,这些书⾃⼰有⼀定的基础,看起来会顺畅加快速。
《心灵史》名词解释(一)心灵史名词解释1. 心灵史(Spiritual History)•定义: 心灵史是指个体内在世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涉及个体的信仰、情感、意识和思想的成长与变化。
•例子: 在心理治疗中,心灵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了解和分析个体的心理发展轨迹,以帮助其认识自我和解决问题。
2. 自我探索(Self-exploration)•定义: 自我探索是对个体内心体验、内在需求和价值观进行觉察和探索的过程。
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提升自我认知。
•例子: 通过写日记、冥想、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而寻找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3. 心灵成长(Spiritual Growth)•定义: 心灵成长是指个体通过内心的觉察和探索,逐渐实现自我潜力的过程。
它涉及个体的个人发展和超越个体的意义追求。
•例子: 心灵成长可以通过修行、参与社区活动、阅读心灵成长书籍等方式来实现。
这个过程使个体在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意义方面得到深化和提升。
4. 内心导师(Inner Mentor)•定义: 内心导师是在个体内心的深层存在的智慧和指引力量。
它代表个体内部的智慧和直觉,能够为个体提供指导和启示。
•例子: 有时候,通过冥想或放松的方式,个体可以与内心导师建立联系,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智慧和指引,帮助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5. 意识觉醒(Conscious Awakening)•定义: 意识觉醒是个体由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转变过程。
它是个体对内心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的提升。
•例子: 个体通过冥想、静心或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可以逐步觉醒内心的意识层面,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意义。
6. 心灵导师(Spiritual Guide)•定义: 心灵导师是指在个体的心灵发展过程中,提供指导、支持和启迪的导师或引路人。
他们可以是心理咨询师、灵性导师、哲学家等。
介绍精神疾病的书籍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家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方面,有许多优秀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精神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1.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作者:美国精神病学会(APA)这本书是精神疾病领域的权威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它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诊断和研究精神疾病。
对于想要了解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2. 《精神疾病的起源》作者:埃里克·坎德尔这本书探讨了精神疾病的起源和发展,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角度分析了精神疾病的成因。
通过对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考虑,作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理解精神疾病的方法。
3. 《精神疾病的治疗》作者:格伦·O·吉尔布特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作者介绍了各种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治疗过程。
4. 《精神疾病的心理疗法》作者:阿龙·T·贝克这本书介绍了精神疾病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解构疗法等。
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技巧,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应用心理疗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5. 《精神疾病的家庭支持》作者:莫妮卡·麦克戈尔德里克这本书探讨了精神疾病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家庭如何支持患者。
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实用的建议,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家庭的健康。
以上只是几本介绍精神疾病的书籍的简要介绍,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籍在这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精神疾病,增加对患者和家庭的理解和同情,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和方向。
讲述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顺序精神谱系是一种用于描述人类精神疾病范围的分类系统。
其历史发展顺序如下:1. 古代观念和信念:在古代,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各种观念和信念,包括魔鬼附身、邪恶灵魂以及神秘力量的干预等。
这些观念和信念主要基于宗教、神话和超自然的解释。
2. 19世纪初的精神疾病分类:在19世纪初,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尝试建立一种系统性的精神疾病分类。
例如,法国精神病学家Philippe Pinel首次提出了分离精神病的概念,并将精神病归类为不同类型。
3. 精神病理学的兴起:在19世纪中叶,精神病理学成为研究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
德国精神病理学家Emil Kraepelin提出了“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的概念,并开创了精神疾病分类的先河。
4. DSM系统的发展: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于1952年首次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这是一个描述和分类精神疾病的重要参考工具。
5. DSM的演化和修订:自1952年起,DSM经历了多次演化和修订,不断纳入新的精神疾病类型。
其中最重要的版本包括DSM-III(1980年)、DSM-IV(1994年)、DSM-5(2013年)。
6. 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除了DSM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展了一套描述精神疾病的分类系统,称为《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ICD系统与DSM系统有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领域也存在重叠。
7. 生物学和心理社会模型:近年来,随着精神疾病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倡导将精神疾病分类基于生物学和心理社会模型而不仅仅是症状。
这一趋势正在塑造未来精神谱系的发展方向。
《心灵异能手册(Psionics Handbook)》序章简介Introduction你读完了《玩家手册》、《地下城主指南》和《怪物图鉴》仍不满足,为什么?因为你认为魔法只是芸芸万象的一部分。
你在《怪物图鉴》和《地下城主指南》中窥见了另一种力量。
那个惹眼的词:心灵异能——心胜于物的力量,你猜测幕後还有着更多的东西。
你是对的。
欢迎来到心灵的妙境。
心灵异能是什么?WHAT IS PSIONICS?简单说来,心灵异能就是发掘心灵的潜能的艺术。
灵能人物的天赋能力使他或她能够运用心灵力量来达成一些目标或者完成某些任务。
而非灵能人物只能靠诸如蛮力或灵活这样纯粹的肉体技能,或者与天然精神力本身截然不同的智力或意志力才能完成——如果他们也能做得到。
你的人物的意识就如同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位面,在那里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所有人在其中都有控制心灵能量的可能,但只有成功发掘潜能者方能成为灵能人物。
灵能人物知道如何操控心灵通道以构建思想和精力的宏伟大厦。
灵能人物知道而行。
如同星星发出闪光,心灵异能是灵能人物意识能量的展现。
你现在渴望学习心灵艺术。
这本手册正适合你。
那么,让全世界都畏惧你的人物的心灵力量吧。
你将心想事成。
《心灵异能手册》THE Psionics Handbook本书将告诉你构建并使用灵能人物所需的一切,包括灵能物品和拥有心灵异能的敌人。
大纲如下:第一章·灵能职业:本章介绍两个新职业:心灵术士(Psion)和心灵武士(Psychic Warrior)。
心灵术士有六种不同的“流派”,每派关注以下能系(Discipline)之一:心灵自塑系(Psychometabolism)、心灵传送系(Psychoportation)、心灵转化系(Psychokinetic)、心灵创造系(Metacreative)、心灵预言系(Clairsentience)和心灵附魔系(Telepathy)。
心灵武士融合心灵艺术于武术,无人不惧怕他的水晶剑。
《心灵史》名词解释
摘要:
一、前言
二、《心灵史》的定义与背景
三、名词解释
1.心灵
2.史
3.心灵史
四、总结
正文:
【前言】
《心灵史》是一本关于人类心灵历程的书籍,通过对心灵相关名词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世界。
【《心灵史》的定义与背景】
《心灵史》是20 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作家、诗人冯友兰所著的一本著作。
该书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心灵相关的名词,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心灵世界的奥秘。
【名词解释】
1.心灵
心灵是指人类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心灵具有自主性、创造性、感知性等特点,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重要工具。
2.史
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审视现在、预测未来。
3.心灵史
心灵史是指人类心灵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心灵的起源、发展、变化等方面。
心灵史是人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心灵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灵的成长、演变和成熟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
【总结】
《心灵史》通过对心灵相关名词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心灵世界的窗口。
作为一本知识类书籍,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还启发了我们对心灵世界的思考。
---《心灵的旅者》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内心的渴望。
而《心灵的旅者》,是一本关于寻找自我、探寻生命意义的书籍。
第一章:迷失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在成长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却也在不经意间迷失了方向。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如何逐渐失去了自我。
那双曾梦想翱翔的翅膀,如今却只能在地面上徘徊。
第二章:重拾梦想在寻找自我的旅途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境。
但正是这些困境,让我们开始反思,开始觉醒。
作者用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勇敢地去追求,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第三章:内心的力量当我们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时,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力量比想象中更加强大。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分享了一些如何激发内心力量的方法,如冥想、阅读、旅行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自我,还能让我们在生活的风雨中坚定前行。
第四章: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最强大的力量。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我们寻找自我的重要支撑。
作者以真挚的情感讲述了爱的力量,让我们明白,只有在爱的包围下,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
第五章: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演变。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并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去体验。
因为只有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结语:一路向前《心灵的旅者》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感悟的书籍,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也会收获喜悦。
但只要我们一路向前,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这本书的陪伴下,让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去追求梦想,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
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旅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篇解说文案试图以温暖、深刻的文字,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的力量,并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心灵史》名词解释(二)心灵史名词解释1. 心灵史•定义:心灵史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经历和经历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示例:心灵史记录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认知、意识及行为方面的经验和变化。
2. 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认识。
•示例: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身体的觉察和理解。
3. 注意力•定义:注意力是指个体对某种刺激或任务的集中程度和持久性的能力。
•示例:当一个人专注于阅读一本书或解决一个问题时,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特定的任务上,而忽视了其他的干扰。
4. 知觉•定义: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器官接受外部刺激并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示例:当一个人看到一只猫时,他的视觉感知器官会接收到猫的形象,并将其转化为他对猫的认识和理解。
5. 情绪•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对某种刺激或情境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示例:当一个人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时,他可能会感到愉悦和兴奋,并伴随着心跳加快和面部肌肉放松等生理反应。
6. 记忆•定义: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能力。
•示例:当一个人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或学习过的知识时,他将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和经验。
7. 学习•定义: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示例: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或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时,他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来改善自己的能力。
8. 意识•定义: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存在的认知和体验。
•示例:当一个人清醒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事物的存在,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
以上是对《心灵史》中相关名词的解释和示例。
每个名词都在心灵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精神系统的进化简史 1 5 《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精神系统的
进化简史 1 5
第一章精神系统进化简史
1.新陈代谢
2.向性结构
3.活动肢
4.遗传基因
5.有性繁殖
6.神经组织
7.神经中枢
8.恒温
9.哺乳
10.目向前
11.手
12.精神系统
13.自我
14.意识
15.工具
16.思维
17.语言
18.文化
19.信仰
爱 20.
附:生命进化的原理
1.系统等级
2.是什么驱动着生命的进化?
精神活动是怎样起源的?
在心理的整个进化历程中,贯串始终的主线是什么?
本书不是讲生命进化的专著,在这里,只是从人类精神活动最本质的方面,对
生命进化作一个简略的梳理。
在这一章,将提出20个非常关键的进化事件,称为"终极适应器"。
选取这20
个关键事件,有一个共同标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思路。
所谓"进化",一定是能提高生命活动效率的,那么,这种效率的本质是什么呢?
首先,生命活动的本质是生命体与环境的互动,是生命体因应环境变迁所做出
的反应。
这些反应活动的效率,如果从特定个体的角度看,当然是指个体生存得更好,但是从生命整体的角度看,则归纳为"以最小的机体改变,承载更多的应对模式"。
20个终极适应器就是根据这个效率标准来选定的,同时,这个标准不仅能用来
考察生命的进化,还可以用来分析个体的心理发展。
下面,我们就循着这个进化主线,根据生命体承载应对模式的效率由低至高,
把精神系统的进化序列排出来。
1.新陈代谢
一切的生命故事从远古洪荒中某个分子团集开始,当它在所处环境中确立了相
对稳定的边界,并且跟环境建立起某种规律性的物质交换,这就是生命的最初起
源。
这种物质交换--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使生命体在保持固有形态的同时,能够不断自我更新。
生命与非生命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
荒野中一块石头跟它的环境也有稳定的边界,而且,严格来说也必然跟环境存在某种互动(物质交换),那么,为什么石头没有生命呢?
区别在于不同的互动方式:非生命体是通过自身的结构性改变来应对环境影响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解体过程;而生命体的应对模式是以保持基本结构稳定为前提的,跟环境的互动是一种可逆的适应性调整。
新陈代谢是跨越非生命到生命的第一个终极适应器,以更频繁的内外交换的形式,实现了以细微可逆的自我调整来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
这是由有机分子到生命的标志,使系统以微小的结构性代价而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这正是"应对模式承载量呈数量级增长"的本义。
2.向性结构
一个具备了最基本生命特质的分子团集怎样继续进化呢?或者换个问法,这个分子团集怎样才能在保持固有形态的同时,承载更多的应对模式,即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呢?
生命进化的第一推动力是环境的动荡。
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维持固有的生存模式,生命体发展出最基本的趋避行为;同时,为了超越固有的视角,需要生命体具备与新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对于这两种能力,生命体最原始的实现手段,只是一个简单的位移(既是趋避行为也是与新环境的联系手段)。
为了实现位移,生命体本身发展了某种"动力结构",这就是动物的起源。
最原始的"动力结构",只是某种具有向性的机体构造。
因为有了"动力"供应,生命体才能以有效的位移,来获取维持机体固有形态的所需;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不改变机体固有生存模式的前提下,与环境建立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选择中不断发展。
3.活动肢
随着"主动位移"的出现,必然的后果是,生命体为了应付更加复杂的环境,同时也是在复杂变化的促进下,将发展出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应对模式)。
在生命的原始阶段,生命行为是通过整个机体的结构变异来实现的。
当整体的"变异"能力在机体的边缘以某种结构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于是,一个极重要的进化事件--活动肢--出现了。
"活动肢"就是在机体大部分基本形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部分机体结构的"活性"来应对复杂环境。
其本质就是,以少量的机体成分承载大量的应对模式,即以机体状态的小幅度改变,来获得生存状态(领域)的极大丰富。
4.遗传基因
遗传基因是应对模式的"存储器"。
遗传基因与自然选择机制是不可分割的,应视为一个整体。
正是通过自然选择,把那些经过无数世代证明的,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用遗传基因承载下来。
从此,生命体不仅承载着自身的实践经验,还承载着无数世代的进化经验。
无疑,这又是"应对模式承载量"的一次量级增长。
5.有性繁殖
两性之分,就有着深刻的进化功能,"性别"的生物性功能是繁殖。
相对单性繁殖来说,"两性"结构使个体的繁殖结合了另一个个体的生命经验。
通过对不同个体遗传基因的整合,使新生个体"经历"了更多可能(的生命形式)。
既有基因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代表了机体适应性的最优结构,所以,有性繁殖在提高变异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对固有生命模式的维持。
随着有性繁殖的累积,每一个个体都几乎蕴含了全体(历史的)的生命经验,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承载了整个种群的进化。
(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应对模式承载量"。
)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